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对宽扎盆地陆上区域地质特征和已发现油气的分布规律分析后认为:Cabo Ledo转换断层以北地区盐隆区与地堑广泛接替分布,盐间和盐上油气成藏基本要素匹配关系良好,盐间早白垩世盐隆形成的背斜、断背斜及碳酸盐岩台地、盐上古近系地堑中的龟背斜具有广泛勘探前景,是新一轮勘探工作中最具现实意义的油气潜力区;Cabo Ledo转换断层以南地区盐挤构造特征明显,由于地层剥蚀严重,背斜顶部几乎没有渐新世以后沉积的地层,翼部残留的是始新世地层,该区盐上含油气系统不发育;宽扎陆上盆地盐下油气成藏潜力巨大,但勘探风险较高,有利勘探目标为同裂谷阶段断陷拉伸作用形成的地堑。  相似文献   

2.
以新的成盆动力学机制研究成果为基础,结合对原型盆地类型及演化特征的全新认识,认为油气成藏受到了古构造演化的约束和控制。以苏北-南黄海南盆地的金湖、高邮、溱潼、海安凹陷为研究对象,讨论了构造演化对烃源岩分布以及对成烃演化史的制约和影响。对烃源岩分布的影响体现在改造和建设2方面;对成烃演化史的影响表现在对地温梯度、烃源岩埋藏深度和时间等因素的控制上。  相似文献   

3.
潘诺尼亚含油气盆地隶属于中欧油气区,分析了潘诺尼亚盆地区域地质概况、构造特征及演化特征。研究了盆地的烃源岩、储集层、盖层及其成藏规律,盆地的油气分布及运移情况,并指出中生界沉积序列的基底推覆体构造为最可能的勘探目的层。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研究工区有利区带及隐蔽圈闭进行的评价和预测,认为研究工区具有形成隐蔽圈闭的有利地质条件;首先具有充足的油气来源,其次具有良好的高孔、高渗和中孔、中渗碎屑岩储集层和较好的油气盖层,同时发育多种较好的油气聚集圈闭,具有有利的生储盖组合,也具有较好的保存条件。分析了饶阳凹陷路家庄地区油气成藏条件以及油气成藏模式,并结合研究工区成藏地质条件综合分析了工区的勘探前景——工区可能存在2个有利的勘探目标区带:工区西北部大王庄东大断层前缘的东营组油气藏和工区东部留路前缘的沙河街组油气藏。  相似文献   

5.
加蓬盆地是一个典型的中新生代被动大陆边缘含盐盆地,以下白垩统盐岩为界分为盐上、盐下2个构造层系,其盐下层系是近年世界油气勘探的热点。在盆地构造演化与沉积充填特征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盐下内裂谷带、外裂谷带烃源岩以及储、盖层特征的深入研究,系统地总结了加蓬盆地盐下油气成藏特征,并指出了有利勘探区带和勘探方向。分析认为,加蓬盆地盐下呈两坳夹一隆格局,自东向西依次为内裂谷带、中央凸起带、外裂谷带。其生储盖组合配置优越,发育优质的Melania组湖相烃源岩以及Gamba/Dentale组砂岩-Ezanga组盐岩、Basal Sand/Lucina组砂岩-Melania组泥岩共2套储、盖组合。加蓬盐下具有内裂谷带找油、外裂谷带找气;内裂谷带易形成块状油气藏、外裂谷带易于形成多层叠置层状油气藏的特征。其油气具有成藏早、充满度高,以垂向运移为主、近源成藏的特征。并最终指出南加蓬外裂谷带中-南部深水区、北加蓬外裂谷带浅水区为加蓬盐下有利勘探区带;Gamba组、Dentale组是其有利勘探目的层段;深大断裂附近的掀斜构造是其有利勘探目标类型;且以寻找大气田为主。  相似文献   

6.
里奥-德雷盆地发育泥岩底辟和生长断层2套断裂体系。盆地发育5条相互平行的南北向泥岩底辟构造带;底辟活动起始于渐新世,活跃于中新统,终止于上新世;泥岩底辟断裂体系的发育与因南大西洋拉张而产生的一系列北东-南西向区域走滑断层相关。生长断层断裂体系可被进一步划分为主动和被动2类,分别受水平拉张和垂向重力滑动控制,主动断裂起始于中新世,由北部斜坡带向南部泥岩底辟带推进,由此产生的小型断陷,形成了中-上新统地层的局部沉积中心;伸展背景下的被动断裂主要发育在盆地北部的缓坡区,从始新统至中新统均有发育,由于活动强度不大,对后期地层发育影响不大。以北东-南西向区域走滑断层为界,盆地可划分为南、北2个构造带,北部构造带包括内陆伸展构造带、中部过渡构造带和南部泥岩底辟带3个次级构造带;南部构造带则包括火山隆起带以及凹陷构造带2个次级构造带。盆地西南部的泥岩底辟区,长期处于构造斜坡之下,为烃源岩发育提供了最有利空间;泥岩底辟和生长断层在该区带同时发育,可有效沟通深部烃源岩和上覆沉积储层,是油气运聚的有利通道,综合评价认为此区带是盆地最有利的油气富集区带。  相似文献   

7.
基于前人区域研究成果与收集到的近年最新地震、钻井等资料,对北-南巴拉望盆地构造-沉积充填演化进行了研究,并进一步分析了北-南巴拉望盆地烃源岩、储集层和圈闭等油气地质特征和成藏条件。研究表明,北-南巴拉望盆地新生代经历了始新世-早渐新世裂陷期、晚渐新世-早中新世漂移期、中中新世前陆期及晚中新世-第四纪拗陷期4个构造演化阶段,其中始新世-早渐新世发育三角洲-滨浅海沉积体系,晚渐新世-早中新世发育碳酸盐岩台地-生物礁-滨浅海沉积体系,中中新世-第四纪发育三角洲-正常开阔海沉积体系。北-南巴拉望盆地发育始新统-下渐新统和上渐新统-下中新统2套烃源岩、下中新统碳酸盐岩和下中新统砂岩2类主要储层以及中中新统-第四系区域性盖层,发育生物礁和构造2类油气藏,具有“下生上储”和“自生自储”2类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8.
A区块位于阿尔及利亚撒哈拉地台东北部,石油地质条件优越。由于受到多期构造作用叠加,形成了复杂的断裂系统。研究区共发育4个不同级次的断裂体系并可划为下部断陷、中部坳陷、上部逆冲反转3套构造层。断层在平面上发育平行状、辫状、梳状、雁列状和帚状5种断裂样式,在剖面上发育平行、"X"型、"V"型、"Y"型和堑垒型5类断裂组合。断裂体系的形成演化响应于区域上的伸展-抬升-拉张-挤压4期构造活动。区块内发育受断层控制的低幅度断背斜、断块构造和逆冲挤压反转构造3种类型构造圈闭。受早白垩世奥地利运动影响,断裂在研究区西部与中部对油气聚集成藏起输导作用,在东部对油气成藏起破坏逸散作用。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里奥穆尼盆地的研究,研究了该盆地的构造演化及其构造层特征。里奥姆尼盆地是由于大西洋的裂开、扩张而形成的叠合盆地,经历了早白垩世巴雷姆期-中阿普特期的陆内裂陷构造旋回,形成了以陆相地层和伸展正断裂为特征的陆内裂陷构造层;经历了晚阿普特期的过渡期构造旋回,形成了以蒸发岩层为特征的过渡期构造层;经历了阿尔布期以来的被动大陆边缘构造旋回,形成了以海相地层和重力滑脱构造为特征的被动大陆边缘构造层。被动大陆边缘构造层又划分为3个亚构造层:第1被动大陆边缘亚构造层(阿尔布阶-三冬阶)、第2被动大陆边缘亚构造层(坎潘阶-渐新统)和第3被动大陆边缘亚构造层(中新统-第四系)。  相似文献   

10.
为了揭示塞阿拉-普蒂瓜尔盆地油气勘探潜力,以现代油气地质理论为指导,依据最新的勘探进展以及地震、钻井等资料,研究盆地的断裂系统、结构构造以及油气地质条件和成藏模式。结果表明:“两期两类”不同性质的4组断裂控制裂陷盆地的构造格局。普蒂瓜尔裂陷盆地陆上受裂陷Ⅰ期伸展断裂控制表现出南断北超的半地堑系统,海域部分主要受裂陷Ⅱ期伸展断裂系统控制表现出“南北分带”构造格局;塞阿拉裂陷盆地受裂陷Ⅱ期伸展、走滑断层控制,具有“东西分异”的特征,盆地东部表现为NW-SE走向的拉张断陷结构,而西部具有近EW走向的走滑拉分结构。塞阿拉-普蒂瓜尔盆地发育3套有效烃源岩,4类储盖组合。在盆地海域,过渡期顶部的海相泥岩是主力烃源岩,油气主要沿着断裂、不整合面等在过渡期三角洲砂岩和漂移期浊积砂岩圈闭中聚集,具有自生自储和下生上储两种成藏模式。综合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和成藏模式,指出普蒂瓜尔盆地中部坳陷带中部是有利的油气勘探区带。该研究成果对指导塞阿拉-普蒂瓜尔盆地下步油气勘探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利用1960—2017年石羊河流域5个气象站逐日平均气温资料,计算了各地年负积温,并运用线性趋势系数法、方差分析周期法、累计距平和信噪比法以及相关系数法,分析了石羊河流域负积温的时空分布特征及负积温与气温和冻土的关系。结果表明:受海拔高度、地形地貌、植被覆盖和天气系统的影响,石羊河流域负积温具有明显地域特征,负积温平均和极值为绿洲平原区高于荒漠区,荒漠区高于山区。负积温正常年份最多,概率在60%以上,依次向两端迅速递减。年、年代负积温总体呈升高趋势,古浪升高趋势最明显。年负积温的时间序列存在7~9 a的准周期变化,古浪负积温在1986年发生了气候突变,其他各地没有发生气候突变。各地负积温初日、终日、负积温期有一定的差异,最早负积温初日(2003年8月15日)和最迟负积温终日(1986年6月26日)均出现在天祝,负积温期最长258 d(1972年)在天祝,最短100 d(2001年)在民勤。石羊河流域年负积温与年气温呈极显著正相关,负积温的升高与年温度的上升具有较好的同步性。石羊河流域冻土的变化对负积温的响应敏感,负积温每升高100 ℃,冻土日数减少6.2 d,平均冻土深度减小4.5 cm,最大冻土深度减小6.9 cm。  相似文献   

12.
刘锐 《安徽农业科学》2014,42(32):11399-11402
借助旅游产业结构评价指标和分析模型,对安徽省2002~2012年旅游产业结构演进特征进行了定量分析。利用信息熵、多样化指数、相似性指数计算分析了不同层面旅游产业结构的演进过程,并归纳出安徽旅游产业结构研究的主要驱动力,包括旅游资源禀赋差异、优越的区位条件、外部性影响、旅游产业政策的推动,进而提出"稳定优化弹性产业、调整提升各产业、升级形成旅游融合型产业"的策略。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社区矫正深入进行,“统一”、“专门”、“具体”的三种制度形态不断演化,呈现出非常复杂的互动作用关系;从系统、动态视角看,其体系特色为:多元多样多层的网络状态、双重或双面性的权力属性、开放发展的内涵方式;对于这种状况,应该辩证看待,并寻求从建立备案审查机制、促进多元的“造”法互动模式,促进内涵式公正发展三个方面化解有关矛盾,以推进我国社区矫正制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利用柴达木盆地1961 ~ 2010年气温、降水资料,采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分析了近50年来温度和降水量变化特征,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气候变暖对农作物种植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近50年来柴达木盆地年平均气温呈增加趋势,倾向率达0.55℃/10a;秋、冬季增温较显著,增温贡献率较大;近50年来≥0℃、≥5℃、≥10℃的积温均呈增加的趋势,≥0℃、≥5℃、≥10℃的初日呈提前趋势,终日逐年代呈推迟趋势;近50年来降水量略有增加趋势,增幅不明显,夏季降水的增加贡献率较大.柴达木盆地气候变暖,农作物生长季积温增多,使农作物生长季延长,利于农作物种植结构不断优化;另一方面将造成农业气象灾害、气候异常现象增加,作物病虫害增多,农业水分供需矛盾加剧,对优化农作物种植结构造成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5.
对新疆焉耆盆地黑果枸杞的自然分布及其生物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黑果枸杞是典型的根蘖类无性系植物,并兼具有性和无性两套繁殖系统,其自然分布涵盖了焉耆盆地平原荒漠和低地草甸2类8个亚类的草地类型,占盆地10个亚类草地类型的80%,并在农区广泛分布,为焉耆盆地的广布种;其根系由水平根和地下垂直茎以及季节性分生存在的不定根组成;其有性繁育系统为异交型,并具花的色泽变化和"两花两果"特性;其无性繁育由水平根以根蘖克隆的形式繁殖;其单体群落中看似独立的植株个体,却是由地下由水平根相连的一个有机"整体",并具有相同的遗传基因;其植株具有夏眠及被掩埋后仍能存活并变性的特性。  相似文献   

16.
水池是土地整治工程中广泛应用的蓄水设施。为适应地质条件和降低成本,结合工程实例,水池建造正朝着新结构和新材料的设计方向发展。对多层复合结构水池在结构设计、施工工艺、防渗材料及性能方面对比钢筋混凝土水池进行初步分析研究,了解新型复合结构水池设计的优点和局限性,以及新型防渗材料应用的创新性,为今后不同地质条件和要求下蓄水设施的设计与施工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7.
在和田河流域设置胡杨、灰叶胡杨样地14块,应用相邻格子法进行每木调查,对胡杨、灰叶胡杨种群结构及空间分布格局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和田河流域胡杨、灰叶胡杨的种群结构均呈纺锤形,以Ⅲ一Ⅵ径级的植株数量最多,幼苗严重不足,种群有衰退趋势;(2)胡杨、灰叶胡杨种群存活曲线均接近于DeeveylI型,但灰叶胡杨种群死亡率曲线呈双峰型,胡杨种群随径级增加呈递增趋势。(3)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胡杨、灰叶胡杨种群空间分布格局在I一Ⅵ龄级呈聚集分布,Ⅶ一Ⅷ龄级呈均匀分布。(4)在不同尺度上,胡杨、灰叶胡杨种群均呈聚集分布,但聚集强度在1S~6S尺度上胡杨种群大于灰叶胡杨种群,而在9S-25S尺度上,胡杨种群小于灰叶胡杨种群。  相似文献   

18.
黄河流域的环境保护提出了对传统的耕作技术进行改革的问题。通过几十年的试验,以少免耕和覆盖为核心的保护性耕作技术,已在黄河流域得到深入的研究和较为广泛的应用,丘陵沟壑区坡地的水土保持耕作技术、旱地的玉米整秸秆全程覆盖耕作和旱地小麦留高茬少耕全程覆盖技术基本成熟。以往的研究表明,保护性耕作能够改善土壤结构,提高耕地地力,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农作物产量。虽然局部地区温度低阻碍农作物种子萌发、病虫草害发生严重、缺乏适合区域特点保护性耕作机械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保护性耕作技术在黄河流域的应用推广,但从总体上看,该技术在黄河流域仍然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基于2010—2019年黄河流域九省面板数据,利用超效率SBM模型测算农业生态效率,通过全局自相关莫兰指数分析农业生态效率的时空演变特征,构建Tobit模型分析农业生态效率的驱动因素。结果发现:黄河流域农业生态效率总体呈现波动上升趋势,省际农业生态效率差异明显。投入冗余、非期望产出冗余所带来的投入非效率,是黄河流域农业生态效率损失的主要原因。黄河流域农业生态效率呈现全局空间正相关特征,局部空间集聚主要为高—高集聚和低—低集聚。财政支农、农业规模化、农业生产能力对于农业生态效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机械化、城镇化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青海省诺木洪河流域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及演化规律进行研究,为合理开发和保护该地区地下水提供指导。【方法】采集诺木洪河流域具有代表性的水样58个,测定水样中的Na~+、K~+、Ca~(2+)、Mg~(2+)、HCO_3~-、Cl~-、SO_4~(2-)、CO_3~(2-)、矿化度等指标,在此基础上,运用Piper三线图图示法和离子比例系数法,系统研究了地下水水化学的空间分布特征与演化规律。【结果】1由南而北,研究区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呈环带状分布,主要从HCO_3·SO_4·Cl-Na·Mg·Ca、HCO_3·Cl-Mg·Na型向SO_4·Cl-Na、Cl-Na型演化转变,矿化度由小于1g/L增至10g/L以上。2溶滤作用、蒸发浓缩作用、阳离子交换作用是控制研究区地下水水化学演化的主要水化学作用,沿地下水径流方向,主要发生了石盐、石膏和长石的溶解反应、方解石和白云石的沉淀反应及Ca-Na阳离子交换反应。【结论】诺木洪河流域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受水循环特征影响,戈壁滩与冲洪积平原区地下水水化学类型以HCO_3·Cl-Na·Mg为主,矿化度小于1g/L,为淡水;冲湖积平原区地下水水化学类型以Cl-Na为主,矿化度大于1g/L,为咸水甚至卤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