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由于种植水稻比较效益低,劳动力成本大幅上升,为了节省水稻种植成本,缓解劳动力短缺矛盾,导致了近年我国水稻种植地区的直播稻面积迅速上升。由于直播稻比移栽稻产量低,出苗与成苗困难,杂草危害严重,容易倒伏,农药与化肥施用量较高等原因,直播稻的盲目发展,已经危及我国水稻生产及粮食安全。今后应更加积极主动应对,防止直播稻盲目发展;积极选育直播稻优良新品种;大力研发直播稻栽培科学技术,变被动防止直播稻为主动应对直播稻发展。  相似文献   

2.
直播稻技术在里下河中北部稻区的应用易受病虫草害、低温、倒伏等因素影响而导致水稻产量及品质下降,难于达到稳产、高产、优质的目标。为避免应用风险,主要应采取选用偏早熟中粳稻品种、抢茬早播、重视化学除草、强化肥水管理、适期搁田等措施,确保直播水稻的稳产高产。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受多种因素影响,部分农户尝试采用轻简的直播栽培方式种植水稻;但因未完全掌握科学的直播栽培技术,在生产过程中常面临水稻出苗率低、易倒伏和杂草防治难等问题。分析了影响水直播稻产量的因素,从直播稻品种选择、种子处理、整地、播种、施肥、水分管理及病虫草鼠害防治等方面总结介绍了三江平原水直播稻栽培技术要点,旨在为三江平原水直播稻栽培提供技术支持,指导帮助种植户实现增产增收。  相似文献   

4.
水稻直播栽培是将稻种直接播入大田的一种稻作方式,无需育秧、拔秧、移栽等工序,具有省工、省力、省秧田、省农本等优点,是轻型、简化的低成本稻作方式.水稻直播栽培深受人们欢迎,面积逐年扩大.但是,直播稻生育期短,前期物质积累少,不同年份、不同田块之间单产水平悬殊,生产上应针对直播稻的风险,采取相应的栽培措施,实现直播稻高产稳产.  相似文献   

5.
广西机直播稻发展难点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实地调研、科学试验和文献查询等方法,全面掌握了广西直播稻的发展现状,明确了广西机直播稻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广西发展水稻机直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缺乏适宜品种、现有直播机的适应性不广、一次性成苗全苗困难、杂草防治难等。并提出了相应的技术对策,以期为广西发展水稻机直播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6.
近年,直播稻面积在我国迅速扩大。本文结合国内外直播稻生产概况,指出了直播稻在抗倒伏、出苗率、耐冷性、防治杂草以及生育期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培育“生育期适中、抗倒伏、耐低温、耐低氧萌发”的适合直播的水稻新品种选育策略。  相似文献   

7.
湖南省直播稻生产现状及发展策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了解湖南省的直播稻生产情况,采用随机抽取的方式,在益阳、常德等地区的10多个县市,通过对30多个乡镇的300多个农户的调查发现:从20世纪开始,直播稻已逐步发展成为湖南省西北地区水稻的主要种植方式,2009年其面积占水稻总播种面积的70%以上,在水源充足和机械化程度高的靠近洞庭湖的地区比例更高;直播稻快速发展并大面积推广应用的主要原因,一是气候的变化,二是收割机的普遍使用。本文系统地比较了直播稻与移栽稻、抛栽稻的生产成本、产量和经济效益,并讨论了当前直播稻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8.
阐述了楚州区水稻生产现状和直播稻技术生产特点,并介绍了直播稻技术发展成因。针对直播稻在生产应用中存在的增产潜力不大、用工成本不低,晚茬迟播,难以保证安全齐穗,田管要求高,措施不到位,杂草难防除等问题,提出正确引导,做好技术服务工作,解决技术环节的重难点,采取有效措施,加快机插秧发展等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9.
稻田杂草稻发生规律及控制技术探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2004~2006年在扬州定点追踪了直播稻、麦套稻、抛秧稻、手插秧等不同稻作方式的杂草稻发生动态,并配合大面积生产调查,研究杂草稻的发生特点及对水稻生产的危害。研究表明,杂草稻的发生和严重危害主要是由于水稻生产方式日益简化积累、种子混杂等原因造成的;杂草稻危害一般是直播稻〉麦套稻〉抛秧〉手插秧;水稻的不同发育阶段,杂草稻与栽培稻的形态特征具有明显的差别。根据杂草稻的发生特点及形态差异,提出了“切断种源,形态去杂”的控制思路。  相似文献   

10.
直播稻面积增加的原因及应对措施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直播稻产量差异大,成本不低,效益不高,农民自发应用的原因主要是:缓解农忙时节劳动力相对不足的矛盾;工作强度小;减轻水稻条纹叶枯病防治压力;机插秧一次性现金成本高、质量难保证;种稻效益差、农民追求高产的积极性不高;气象条件有利于直播稻灌浆结实;直播稻的效益可观;农民的从众心理决定直播稻扩展速度快;直播稻的技术也在不断改进。针对直播稻面积增加的现状,为确保粮食生产安全,全面阻止直播稻的盲目扩展,提出加大政策引导力度,加大政府考核力度,鼓励农村土地向种田能手集中,提高机插秧专业服务水平等应对措施,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打下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1.
台湾直播稻的栽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台湾直播稻的栽培黄波(福建省农科院科技情报所福州350003)台湾自1970年起在全岛推广水稻直播栽培技术。本文仅就台湾水稻直播栽培概况及管理要点介绍如下。一、台湾直播稻的栽培概况早在光复前,台湾嘉南沿海地区就有这种栽培方法,但由于各项技术跟不上,直...  相似文献   

12.
盐城市稻田杂草稻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盐城市是江苏省农业大市,常年水稻种植面积30万hm2,近几年来,免耕直播稻成为江苏省农业重点推广技术,该项技术因能减少劳力和避开灰飞虱危害高峰期而被逐渐采用.2008年盐城市直播水稻面积近20万hm2,然而伴随直播稻的增加,杂草稻也变成为一个棘手的问题,发生蔓延逐年加重,范围越来越广,因该稻种皮为红色而被农民称为"红米稻", 红米杂草稻不仅产量低、米质差,且与正常稻株争光、争肥、争生长空间,严重影响栽培水稻的正常生长,这种稻由于其产量、稻米品质等系列缺陷而成为恶性杂草,已成为水稻生产一大公害.  相似文献   

13.
岳优9113麦后稻旱直播节水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淮河流域水稻旱直播发展迅速,从种子处理、播种、肥水管理、杂草与病虫防治等方面对岳优9113麦后稻旱直播技术进行了研究,总结了信阳地区岳优9113麦后稻旱直播节水栽培的优点和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14.
野生稻内生真菌稻镰状瓶霉在实验室条件下接种到水稻上,可以诱导水稻产生对稻瘟病的抗性。为了明确该内生菌田间不同时期施药对直播水稻稻瘟病的防治效果,2017年在浙江省桐庐县开展了田间试验。结果显示,稻镰状瓶霉不同时期施药对直播稻稻瘟病的防效与春雷霉素和芽孢杆菌相当,不同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施用菌剂的处理对叶瘟的防效均达到70%以上;稻镰状瓶霉播后7d、14d施药处理对穗颈瘟的防效亦达70%以上。由此可见,稻镰状瓶霉可用于直播稻稻瘟病防治,拌种或播后撒施1次即可有效防治稻瘟病。  相似文献   

15.
日本直播稻的发展及启示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简要介绍了水稻直播的主要方式及其特点。在分析日本直播稻的演变及其主要方式和技术特点的基础上,针对我国直播稻发展的现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6.
太湖稻区水稻机械直播技术规程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机械直播水稻主要采用精量播种和宽行条播技术,实现水稻精细播种和个体有序生长。本文介绍了太湖稻区水稻机械直播技术规程。  相似文献   

17.
直播稻主要生育特点及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水稻直播是当前主要的轻简稻作方式之一,近年来发展迅速.直播稻虽然具有省工、省力、节本增效等优点,但在生产上也暴露出了全苗保苗难、草害重、易倒伏等缺点,大面积生产风险较大.从分析直播稻的不同播种方式和主要生育特点入手,结合本地生产实践,提出了直播稻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推广上存在的优点和难点,并提出了相应的高产栽培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18.
双季直播稻的技术要点及存在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直播稻是指将经过处理的种子不经过育秧和移栽的程序,直接播种于大田培育水稻的一种栽培技术。双季直播稻是指在同年同一丘田内,连作早稻和晚稻两季均采用直播栽培。直播稻按不同播种方式可分为撒直播、点直播和条直播,目前采用的多为撤直播。  相似文献   

19.
一、水稻双季双直播的含义、难点及特点(一)含义水稻直播技术是对传统育秧移栽方式的改革,实践证明收到了省工省力高产高效的效果。1997年全市推广直播稻3.0万hm’。水稻双季双直播是指双季连作稻两季均采用直播的方法。即连作早、晚稻都将已催芽的种子直接插入大田,并进行相应的田间作业管理,两季都省去育秧、拔秧、插秧等工序,简化了作业环节,是水稻直播技术的又一发展。(二)难点地处浙江省北部的嘉兴市,年均气温15.4~16.4℃,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C出现初日在3月21日至4月2日,平均终日在11月18~21日,>10C活动积温为49…  相似文献   

20.
直播稻发生僵苗,严重影响了水稻的高产稳产。夏季直播稻僵苗主要有灰暗赤枯型、细弱黄化型和僵硬卷针型等3种类型,幼苗期高温胁迫、不合理使用除草剂、施肥结构重氮重磷轻钾是导致僵苗发生的主要原因。直播稻僵苗要坚持综合防治,合理选择品种与播法,实行平衡施肥,合理使用除草剂,注重科学使用生化制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