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种植密度对‘云荞1号’产量及相关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晚播条件下为了实现‘云荞1号’的不同种植密度对苦荞产量及相关性状的影响,以目前该地区种植面积最大的‘云荞1号’为材料,采用4个不同密度(70万株/hm2、95万株/hm2、120万株/hm2、145万株/hm2),研究了苦荞晚播条件下,密度对苦荞产量及产量构成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晚播条件下种植密度对株高、一级分枝数、主茎节数等植物学性状没有显著影响,但对产量有显著差异;在145万株/hm2种植密度下产量最高,达2424.17 kg/hm2。晚播的‘云荞1号’在云南秋播区最适宜的播种密度是145万株/hm2。  相似文献   

2.
播期和播量对冬小麦‘临远8号’产量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确定冬小麦‘临远8号’的适宜播期和播量,采用田间裂区设计,按每小区固定1 m长势均匀的样段,测得不同发育时期小麦群体数量。每小区成熟时选取麦穗30个,测得穗长、穗粒数、结实小穗数。待籽粒晒干后,测得千粒重和籽粒产量。结果表明:(1)小麦群体性状呈现随播期推迟总茎数减少,随播量增大总茎数增多的趋势。(2)随播期推迟,穗粒数和千粒重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随播量增加,穗粒数和千粒重逐渐降低。(3)随播期推迟和播量增加,籽粒产量先增加后降低,10月5日播种,播量为300×104粒/hm2产量最高为8722.58 kg/hm2,10月12日播种,播量为375×104粒/hm2产量次之为8678.25 kg/hm2。播期是引起小麦产量和产量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临远8号’的最佳播期为10月5日至10月12日,播量为300×104粒/hm2至375×104粒/hm2。  相似文献   

3.
在大田试验条件下设6.0万、6.75万、7.5万、8.25万、9.0万株/hm~25个密度处理,研究不同密度对淀粉加工型马铃薯新品种陇薯9号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密度的增加,植株高度和单株主茎数呈增高趋势、主茎粗呈下降趋势。不同密度对马铃薯单株薯块数、单株产量和商品薯率有一定影响,而对淀粉含量影响不明显。陇薯9号在张掖市种植的最佳密度为7.5万株/hm~2,在此密度下平均产量达62674.4kg/hm~2,单株结薯数达到7.7个,单株产量0.98 kg。  相似文献   

4.
为寻求贵烟5号适宜的种植密度,试验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对贵烟5号农艺性状及经济性状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从农艺性状来看,种植密度对贵5号生育期、团棵期农艺性状影响不大;差异主要表现在现蕾期,最大叶长、最大叶宽随种植密度的增大而减小,以900株/667m2最高,达到68.6cm、37.4cm,1000株/667m2次之,达到64.8cm、34.6cm;移栽40d内,种植密度对根、茎、叶干重影响不大,移栽40d后,根、茎、叶干重表现出与现蕾期最大叶长相同的变化规律。从经济性状来看,产量随种植密度的增大而增加,以1200株/667m2(168.4kg/667m2)最高;产值、均价、上等烟率呈1000株/667m2>900株/667m2>1100株/667m2>1200株/667m2的趋势,产值、均价、上等烟率以1000株/667m2最高,分别达到3933.2元/667m2、24.4元/kg、39.2%,较其它处理高0.2元/kg~4.2元/kg、112.0元/667m2~531.6元/667m2、0.4~13个百分点,推荐900株/667m2~1000株/667m2为贵烟5号适宜的种植密度。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贵州冬种马铃薯增产增效的栽培技术,以及早熟马铃薯新品种‘滇黔芋23号’在冬种区域的适宜性和丰产性,选用‘滇黔芋23号’原原种,采用液态膜、地膜、塑料薄膜小拱棚、稻草等覆盖方式进行小区试验,对地温、马铃薯各性状和产量结果等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不同覆盖方式较对照有增温效果,在低温时增温保温效果高于高温,能提高地温0.41-2.35℃;覆盖处理较对照提早出苗2~15天,出苗率也高于对照,其中小拱棚处理出苗最早、出苗率最高;覆盖处理较对照可缩短马铃薯生育期4-10天,也以小拱棚处理提前10天最短;综合经济性状以稻草覆盖处理最好,产量也最高,比对照增产20.3%,差异性分析表明其产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稻草覆盖栽培方式和品种‘滇黔芋23号’适合荔波县生产,应加大示范推广。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讨不同种植密度对‘百农418’小麦群体产量及农艺性状的影响,设置6个种植密度:225万、300万、375万、450万、525万、600万苗/hm~2,进行田间试验,研究了‘百农418’小麦的高产潜力与抗倒伏性能。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成穗数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种植密度继续增加,成穗数转为下降;种植密度与成穗数呈对数曲线关系(y=259.3lnx-859.7)。低密度条件下,增加种植密度增产显著;高密度条件下,增加种植密度增产不显著直至减产;种植密度与产量呈抛物线函数关系(y=5024+22.12x-0.022x~2)。种植密度对产量三要素的影响效应表现为成穗数千粒重穗粒数;增加种植密度可有效增加穗数,但穗粒数、千粒重随之下降。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对产量的贡献大小依次为:穗数千粒重穗粒数。综合考虑高产潜力发挥和规避倒伏风险,‘百农418’小麦超高产栽培,黏壤土10月10日播种,适宜种植密度为450万~525万苗/hm~2;种植密度超过525万苗/hm~2,存在较大倒伏风险。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在田间试验条件下,利用新疆主栽粳稻品种‘新稻11号’为材料,设置5种灌溉方式及1种实地氮肥管理模式,探索不同水氮互作模式对其产量、品质和群体结构的影响。产量相关性和因子分析结果表明,每穗粒数和每株穗数与产量分别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和显著正相关(P<0.05)。在不同水氮互作模式下,相较于对照,产量构成因子中的这两者是实现增产的主要原因。品质分析结果表明,相较于对照,不同水氮互作模式下,营养与蒸煮食味品质构成因素中蛋白质含量增加呈显著性差异(P<0.05)且食味值评分下降呈显著性差异(P<0.05)。群体结构分析结果表明,相较于对照,不同水氮互作模式下,叶面积指数增加呈显著性差异(P<0.05),SPAD值增大呈极显著性差异(P<0.01),灌溉水利用效率提升呈显著性差异(P<0.05)和氮素利用效率上升呈极显著性差异(P<0.01)。新疆粳稻生产栽培管理中,W3N1处理为较为理想的水氮互作高效组合模式,可以实现高产优质水稻生产,为互作机理研究和优质高效栽培技术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不同播期与播量对 ‘九麦 2号’ 小麦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王楠 《中国农学通报》2014,30(21):80-84
摘 要:研究目的:为了探讨冬小麦在关中中部的最佳播期和最佳播量,以陕西省新审定小麦品种‘九麦2号’为材料,研究了在N、P、K配施基础上,不同播期与播量对其产量及品质的影响。方法:本试验采用两因素二次D饱和最优试验设计,设置4个播期水平,4个播量水平,6个处理组合,3次重复,随机排列。结果表明:‘九麦2号’在关中中部产量7500~8250 kg/hm2的适宜播期为10月11日到10月19日,适宜密度在2.17×106株/hm2到2.95×106株/hm2。在播期为10月17日,密度为2.45×106株/hm2时产量可达最高8512.5 kg/hm2。不同播期播量对‘九麦2号’小麦品质也有一定的影响,10月22日播种,密度1.80×106株/hm2处理籽粒品质较好,沉降值达到39.23 mL、蛋白质含量达到14.34%、湿面筋含量达到31.01%、稳定时间为9.35 min,拉伸面积为57.96 cm2。结论:适期适量播种有利于提高‘九麦2号’小麦产量,适期晚播有利于改善其品质,适期晚播和适当加大播种密度有利于兼顾小麦产量水平与品质水平的协调一致。  相似文献   

9.
胡水秀 《作物杂志》2002,18(6):37-39
研究结果表明 :钼酸铵拌种、地膜覆盖和育苗移栽比常规种植 (CK)分别增产21.15%、10.30%和7.6%,前两者比CK增产达极显著和显著水平。等穴播种和宽幅撒播分别比CK减产8.87%和23.32%,后者减产达极显著水平。钼酸铵拌种、地膜覆盖和育苗移栽能提高单株荚数、粒数、粒重和百粒重,从而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10.
为探索‘云烟97’在武陵烟区适宜的栽培行株距配置,2012年4—12月在重庆市武隆县出水村进行了田间试验,研究了行株距配置对‘云烟97’农艺性状、化学成分和经济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较宽的行株距配置能够提高烟株移栽后60天烟株的田间长势,其中行距120 cm、株距50 cm和行距120 cm、株距60 cm的表现较好。烤后烟叶中的总糖和还原糖含量整体偏高,处理组合行距120 cm、株距40 cm的烤后烟中部叶化学成分协调性较好。试验因素株距对产量的影响要大于行距,但是行距对产值和上等烟比例的影响大于株距,行距120 cm、株距40 cm产量、产值和上等烟比例表现最优。综合分析,在武陵烟区,种植‘云烟97’选择行距120 cm、株距40 cm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11.
施用钾肥对冬小麦 ‘邯 6172’ 产量及群体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给冀南地区冬小麦合理使用钾肥提供科学依据,以当地主推品种‘邯6172’为试验材料设置了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钾肥处理对冬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群体质量的影响.结果显示:施用钾肥可以显著提高小麦的籽粒产量,增产幅度为3.93%~9.82%,随着施肥量的增加,产量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最佳施肥量为75~112.5 kg/hm2.从产量及经济效益综合分析,认为以施钾量为75 kg/hm2效果最好,与不施钾肥处理相比可增产8.83%,每公斤K2O增产7.49 kg,增收838.47元/hm2.  相似文献   

12.
不同耕作方法对抛秧稻的群体结构和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1997-1998两年以Ⅱ优128、丰澳占、粤香占和粳籼占为试验材料,对免耕、少耕和常耕3种耕作方法进行了抛秧对比试验,结果表明:3种耕作方法的产量及构成产量的穗粒性状差异均不显著:免耕抛秧表现出稳生稳长,生长中前期的群体较小.茎蘖数较少、叶面积指数小、干物质积累较少、群体吸氮量、吸磷量、吸钾量也较低,随着生育的进展,缩小了与少耕、常耕抛秧的差距,中后期3种处理的群体趋于接近,而且免耕抛秧中后期的群体营养含量较高;常耕抛秧表现出早生快发,茎蘖增长快,苗峰高,叶面积大、干物质积累多,但无效蘖多,影响群体的通风透光性能;少耕抛秧的群体结构基本介于免耕和常耕之间;免耕有利于改善土层的通气性和提高粘质土各层养分含量,少耕有利于改善中壤土表土层和粘盾上下层的通气性及提高中壤土表层养分含量。  相似文献   

13.
对中综3号玉米群体格子混合选择效果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格子混合选择法完成了对中综3号玉米群体6轮的产量性状的选择,兼顾抗性、株型、早熟性等性状。经1995~1996年在北京、安徽、河南2年3点联合试验,结果表明,6轮群体子粒产量每hm^2增加了1155kg(24.05%),平均每轮每hm^2增加192.45km(4.01%),与线性回归响应(b=187.8kg)相吻合。子粒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单株穗部性状发生了变化。穗长每轮增加1.8cm(12.7%),每行粒数增加4.1粒(10.9%),千粒重增加27.2g(12.5%),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同时,株高、穗位也有所提高。经6轮选择后,株高增加29.2cm。抗倒性、抗青枯等显著提高,倒伏率从C0的22.7%减少到C6的12.1%,青枯病株率从C0的18.1%减少到C6的9.6%。  相似文献   

14.
为寻求贵烟5号适宜施氮量,试验研究不同施氮量对贵烟5号农艺性状及经济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量对贵烟5号团棵期农艺性状和现蕾期总叶片数的影响不大,对现蕾期最大叶长宽影响较大,根、茎、叶干重分别在栽后50d、40d、30d之后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其中施氮量6.5kg/667m2和7.5kg/667m2均满足优质烟的要求;大田生育期、产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呈增加趋势,施氮量6.5kg/667m2分别为138d、176.2kg/667m2,施氮量7.5kg/667m2较3.5kg/667m2长15d、高27 kg/667m2。而产值、上等烟率、上中等烟率、均价随施氮量的增加呈先增后降的趋势,最大均为施氮量6.5kg/667m2,分别为3760.3元/667m2、43.29%、86.69%、21.87元/kg,较其他处理高273.9~1041.3元/667m2、1.67%~16.6%、3.93%~19.04%、1.14~3.65元/kg;综合农艺性状和产质可知,6.5kg/667m2为贵烟5号的适宜施氮量。  相似文献   

15.
油菜高产群体各农艺性状对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研究油菜高产群体各农艺性状对产量的影响,按照常规田间试验方法种植了15个甘蓝型油菜品种(系),每个品种(系)设15万、30万、45万、60万和75万株/hm2等5个密度。试验结果表明,油菜群体高产的最佳密度在30万~60万株/hm2。采用灰色关联梯度分析方法就油菜14个农艺性状对产量影响的相对重要性进行分析,其重要性表现为:一次有效分枝数>主花序长>分枝角果数>株高>每角粒数>分枝子拉千拉重>单角果子粒重>一次分枝高度>单位面积花序数>分枝单株产量>密度>主花序角果数>主花序子拉千粒重>主花序单株产量。对高产群体中的角果数、每角拉数及千粒重3个产量构成因素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油菜每角拉数分别与分枝子粒千粒重和主花序子拉千粒重极显著负相关,但与主花序单株产量和分枝单株产量相关性不显著;分枝子粒千粒重和主花序子拉千拉重均与主花序单株产量极显著正相关,而与分枝单株产量相关性不显著。因此,油菜群体获得高产主要依靠较多的分枝数和角果数,同时兼靠单角果子粒重。研究结果可为油菜高产育种提供理论指导,可减少油菜高产...  相似文献   

16.
试验表明:玉米的产量为测土配方施肥>习惯施肥>空白试验,其产量上测土配方施肥比习惯施肥高28.24%,比空白试验高71.09%.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以‘新单68’为试验材料,经2016年和2018年两年种植,研究了高温对‘新单68’和对照‘郑单958’生育期、农艺性状及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2018年持续高温天气提早了‘新单68’和对照的成熟期,延长了吐丝—散粉间隔天数。‘新单68’和‘郑单958’的株高、穗位高、雄穗主轴长度均极显著增加,而对总叶片数和雄穗分枝数影响不明显。高温天气使‘郑单958’的百粒重降低、行粒数减少、秃尖增加,产量降低。持续高温天气对‘新单68’产量及产量相关性状也产生了一定影响,但差异不显著。说明与对照相比,‘新单68’有一定程度的耐高温特性。  相似文献   

18.
栽培方式对玉米群体结构的调控效应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研究了不同栽培方式对春玉米群体结构调控效益的影响,旨在通过栽培方式的调控,构建合理的玉米冠层微环境,提高群体生产力,为玉米高产实践提供理论依据。试验结果表明:合理的宽窄行搭配(Tr3:76 cm×38 cm)与等行距种植相比较,株型下部平展,上部叶片紧凑,使玉米植株形态得到优化,有利于光的截获和光能的利用。增强了群体内的通风透光能力,在宽行和窄行测定中Tr3穗位下层的透光率分别比等行种植高76.1%和25.7%,穗位层的透光率与等行相比也有显著差异,辐射分布得到改善,尤其是增加了植株中下部的透光率,提高光能利用率;冠层内CO2浓度表现为穗位上部穗位下部穗位中部,宽窄行与等行距种植在穗位及穗位下层的CO2分布存在差异且达到显著水平。叶绿素、叶面积指数、光合势在花后维持在一个较高水平且后期下降缓慢,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高于其他处理;而同为宽窄行处理,Tr1和Tr2由于空间水平结构配置不合理,个体间竞争激烈,导致光和CO2分布不合理,持绿性降低,叶片衰老加快,干物质积累不足,最终导致产量较低。  相似文献   

19.
种植密度对黔油17号产量及经济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杂交油菜黔油17号7个处理水平的密度单因子试验,研究了黔油17在遵义及相似生态区的适宜种植密度。研究结果表明:在遵义生产水平下,黔油17的适宜种植密度为5000~7000株/667m^2;在此密度范围内,植株生长势强,有效分枝数多,综合性状好,含油量较高,产量可达180kg/667m^2以上。  相似文献   

20.
通过设置4种氮肥施肥方式,研究了2种种植密度下氮肥后移对周麦26号群体动态和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施肥方式下的群体动态、产量性状存在差异。群体动态调查表明一次性底施的群体数量均大于分次施肥的群体数量,在小麦拔节期(最高分蘖)差异达到最大,低密度和高密度趋势一致。低密度最高群体差异幅度为110.4万~392.8万/hm~2、高密度最高群体差异幅度为132.3万~590.5万/hm~2。产量性状调查结果表明底追比为3∶7时2种密度的产量均最高,分别较对照增加20.3%和21.9%,产量增加的主要因素表现在穗粒数和千粒重的增加;低密度和高密度底追比为3∶7处理的穗粒数分别较对照增加11.5%和13.9%,千粒重分别较对照增加6.57%和6.6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