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以11份玉米杂交种为材料,在播深5,10 cm和15 cm条件下进行出苗率、叶干重和根干重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播深的增加,田间出苗率、根干重和叶干重呈下降趋势.15 cm播深条件下可以反映不同品种的耐播深能力.因此,在15 cm条件下,筛选出耐深播玉米品种,为玉米生产栽培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前玉米制种多采取覆窄膜(60cm)一膜两行方式.但对于生育期较长的品种和有效积温低的年份,玉米杂交种不能安全成熟,直接影响了种子的发芽率和产量.采取宽膜(154cm)一膜三行的方式,不但可使玉米完全成熟,还能提高玉米制种产量.据生产实践总结宽膜条件下玉米制种技术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前玉米制种多采取覆窄膜(60cm)一膜两行方式.但对于生育期较长的品种和有效积温低的年份,玉米杂交种不能安全成熟,直接影响了种子的发芽率和产量.采取宽膜(154cm)一膜三行的方式,不但可使玉米完全成熟,还能提高玉米制种产量.据生产实践总结宽膜条件下玉米制种技术如下:……  相似文献   

4.
夏玉米行距与株距交互作用对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为寻求华北平原粮食高产区夏玉米合理的种植密度,实现夏玉米高产和稳产。在大田条件下,进行了以玉米行距为主处理,不同株距为副处理的裂区试验对夏玉米产量及产量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60 cm行距的玉米产量低于50 cm的产量。在行距为50 cm时,以25 cm和28 cm株距的玉米产量较高,且差异不显著,33 cm株距的玉米产量居中,22 cm株距的玉米产量最低。在行距为60 cm时,以22 cm和25 cm株距的产量较高。不同行距和株距对玉米穗粒数的影响较大,各处理间的差异显著,宽行距和宽株距都有利于穗粒数的增加。而玉米的千粒重则受行距和株距的影响较小,60 cm和50 cm行距下的玉米千粒重差异不显著,25 cm和28 cm株距的千粒重较大。因此,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种植模式中,冬小麦收获后机械播种夏玉米,行株距为50 cm×28 cm组合有利于夏玉米产量的发挥。  相似文献   

5.
不同的田间配置,对玉米和大豆的产量影响有不同的效果。本研究通过改变玉米行距、玉米与大豆行距,设置玉米与大豆间作系统中不同的田间配置,以期寻找合适的田间配置。本试验共设3个处理,研究表明,玉米行距50 cm、大豆间距40 cm、大豆玉米行间距55 cm时,对玉米和大豆植株的生理生长影响最小,玉米和大豆的产量也最高,收获后总的田间经济效益也最高;其次是玉米行距40 cm、大豆间距40 cm、大豆玉米行间距60 cm配置;当玉米行距60 cm、大豆间距40 cm、大豆玉米行间距50 cm时,总的经济效益最差。  相似文献   

6.
晋单 (糯 ) 41号 (原鲜糯 1号 )玉米由山西省农科院玉米研究所甜糯玉米课题组 1996年选育而成 ,属早熟糯性玉米。 2 0 0 1年 3月通过山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特征特性 株高 2 12 cm,茎粗 2 .16cm,穗位高80 cm ,果穗长筒型。穗长 2 2 cm,穗粗 4 .8cm,穗行数16~ 18行 ,鲜果穗重 330 g。穗型美观 ,结籽到顶 ,秃尖少 ,籽粒金黄色 ,品质好。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分析鲜食期含粗蛋白 4 .5 8% ,粗脂肪2 .4 0 % ,赖氨酸 0 .15 % ,支链淀粉 94 .0 8% ,总糖3.4 3%。 667m2产鲜果穗 80 0~ 10 0 0 kg,一般春播出苗至采嫩穗 80~…  相似文献   

7.
1选地、选茬与耕整地 1.1选地 1.1.1土层深厚 选择活土层深厚、土壤疏松的地块,土层厚度应在60cm以上,耕作的熟土层20~30cm较为适宜玉米生长.土层浅则难以满足玉米生育要求,影响产量.  相似文献   

8.
秦巴山区魔芋种芋繁殖密度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材料与方法 1.1处理设计 本试验设4个处理.密度设置:处理1为30cm×40cm;处理2为30cm×50cm;处理3为40cm×50cm;处理4为40cm×60cm.随机区组排列,重复3次.每小区和试验地四周套种高秆作物玉米遮阳.小区面积为5m2,单个种芋平均重量100g.  相似文献   

9.
采用药膜法对玉米象、米象、赤拟谷盗三种储粮害虫进行了蛇床子素室内毒力测定.96 h的毒力测定结果表明,蛇床子素对玉米象、米象、赤拟谷盗的IC50分别为0.155mg/cm2、0.645mg/cm2、0.656mg/cm2,蛇床子素对储粮害虫具有触杀作用,不同虫种对蛇床子素敏感性不同.  相似文献   

10.
覆膜方式对土壤环境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避免低温冷凉与干旱对冷凉区春玉米产量形成的影响, 探求适宜冷凉区春玉米种植的覆膜方式, 于2012—2013年研究了8种不同覆膜方式对春玉米苗期土壤水分、 土壤温度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玉米苗期, 起垄高度 5~10 cm、 外露 50~70 cm的覆膜方式能提高耕层土壤水分, 起到良好的保墒作用, 0~5 cm土壤日平均温度较不覆膜提高1.5~2.3℃, 玉米抽雄期提前6~7天; 起垄5~10 cm、 外露50~70 cm的覆膜方式玉米产量显著高于不覆膜处理, 与全膜双垄沟播、 膜上种植处理没有差异; 2012年, 起垄外露 70、 50 cm、 起垄高度 10 cm的玉米产量分别较不覆膜提高 17.9%、 17.1%、 15.6%; 2013年, 起垄外露 70、50 cm、 起垄高度 10 cm的玉米产量分别较不覆膜提高 15.5%、 6.4%、 18.2%。综合 2012、 2013年的水热条件、 玉米生长及产量情况, 起垄高度5~10 cm、 起垄外露50~70 cm为适宜该地区的覆膜方式。  相似文献   

11.
李岩  张文明  吴承来  张春庆 《种子》2016,(9):128-130
精准播种对于提高玉米自交系和杂交种单产和生长的整齐度具有重要意义.利用7个玉米自交系在山东、新疆、甘肃等地区,针对不同播深对单产和单产构成因素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在室内分析了播深对幼苗形态建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土壤墒情适宜的条件下,5 cm是理想播深,对于失墒快的地块,7 cm有利于单产形成;播深影响单产的主要因素是出苗率和幼苗质量.田间试验结果与播深对幼苗的形态建成有关,5~7cm有利于壮苗的形成,播种过深或过浅都将影响种子贮藏物质的转化和分配,不利出苗和壮苗的形成.在我国玉米制种主产区,播种深度应控制在5~7 cm.  相似文献   

12.
张启东  赵仁全  程小芳 《种子》2004,23(10):76-78
为了适应贵州省玉米产区寡照多湿、病虫害严重、间套作较普遍的实际情况,选育适应贵州省玉米产区较复杂的自然条件和耕作制度的杂交玉米,我们选育了抗病虫抗倒伏杂交玉米--黔北二号.该品种全生育期122 d,株高238 cm,穗位高98 cm,穗长19.4 cm,穗行数14行,行粒数40粒,百粒重36g,出籽率89%,单穗粒重155.8g.一般产470~650kg/667m2.中抗大斑病、抗小斑病、感丝黑穗病、中抗纹枯病、抗茎腐病、中抗矮花叶病、高抗玉米螟.其中对小斑病、茎腐病和玉米螟的抗性均比对照农大108高一个级别.适宜贵州省贵阳市、遵义市、铜仁地区、黔东南州、黔南州等适宜地区种植.  相似文献   

13.
高密度条件下行距配置对春玉米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探明在9.0万株/hm2高密度种植条件下旱地春玉米最佳的株行距配置,采用随机区组设计,12个处理(DH1.等行距40.0 cm,DH2.等行距50.0 cm,DH3.等行距60.0 cm,DH4.等行距70.0 cm,DH5.等行距80.0 cm,DH6.等行距90.0 cm,KH1.宽窄行(53.3 cm+26.7 cm),KH2.宽窄行(66.7 cm+33.3 cm),KH3.宽窄行(80.0 cm+40.0 cm),KH4.宽窄行(93.3 cm+46.7 cm),KH5.宽窄行(106.7 cm+53.3 cm),KH6.宽窄行(120.0 cm+60.0 cm))。3次重复,研究了行距配置对郑单958在旱地春播情况下产量和群体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行距的缩小,穗位叶SPAD值、穗位叶净光合速率、叶面积指数(LAI)、PAR截获率、单株干物质积累量、籽粒产量均提高;其中,50.0 cm+50.0 cm和66.7 cm+33.3 cm配置2年平均籽粒产量较90.0 cm+90.0 cm和120.0 cm+60.0 cm配置的平均产量提高24.3%,除2013年DH6处理产量显著高于KH6处理外,其余等行距处理和宽窄行处理之间产量无显著性差异。高密度条件下山西省春玉米最佳行距配置为50.0 cm+50.0 cm和66.7 cm+33.3 cm。  相似文献   

14.
自 1997年以来 ,在陆稻单作高产栽培技术的基础上 ,探索出陆稻与玉米、三樱椒、甘薯、果树等多种作物间作套种模式。在商丘市及开封、周口市一些县区累计推广 760 0 hm2 ,产值 1.0 5~ 5.1万元 ,较单作玉米增加 60 0 0元以上。其主要间套模式及栽培技术如下 :1 陆稻玉米间作种植模式 陆稻与玉米间作 ,玉米处于高位 ,且边行优势明显。陆稻处于下位 ,受玉米遮阴的影响较大 ,行数愈少 ,受影响愈重。前茬主要为小麦、大蒜、油菜。种植方法有 :( 1)播带 2 2 0 cm,8行陆稻间作 1行玉米 ,陆稻等行距2 0 cm,陆稻与玉米间距 4 0 cm,玉米株距 17cm,…  相似文献   

15.
不同种植模式对夏玉米光能利用率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光能利用效率( RUE)的提高是增加玉米产量非常重要的因素。夏玉米不同种植模式对产量和RUE均有一定的影响,为了探讨不同种植模式如何通过改善RUE进而提高玉米产量,试验研究了不同行距种植对玉米产量及光能利用率的影响。试验于2012年在中科院栾城试验站进行,选用该区域普遍使用的先玉335和郑单9582个品种,设20 cm+100 cm,40 cm+40 cm,60 cm+60 cm,40 cm+80 cm 4个行距水平,除了40 cm+40 cm密度为6.2×104株/hm2,其他密度均为7.5×104株/hm2。结果表明:郑单958的叶面积系数在60 cm+60 cm处理下比其他3个处理高5%~20%,先玉335高5%~17%;整个生育期内两品种60 cm+60 cm行距处理RUE高于其他处理10%~30%;在整个生育期内先玉33560 cm+60 cm行距处理总干物质量比其他3个种植模式高15%~22%,郑单958高17%~25%;两品种60 cm+60 cm的行距处理玉米收获指数、干物质量的转移率也显著高于其他处理,从而利于提高产量。分析表明,太阳辐射和积温是影响夏玉米产量的主要气象因素,而夏玉米光能利用率明显受到积温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延黑宝石玉米是陕西省延安市农业科学研究所1994年用秘鲁黑玉米与黄玉米自交系杂交选育而成的富硒黑玉米综合种。特征特性延黑宝石玉米生育期130d左右(延安)。株高250cm,稳位高120cm。植株半紧凑。茎秆粗2.54cm。根系发达。全株19叶。叶片窄长,上部叶上举,下部叶平展。果  相似文献   

17.
王宏伟  解立杰  张胜 《种子》2002,(3):89-89
DK6 5 6玉米品种是美国孟山都公司迪卡子公司的玉米杂交良种。 1999年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 (以下称博州 )种子管理站开始引种 ,2 0 0 1年 11月由新疆种子公司报审 ,通过了博州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 ,是一个优质、高产、抗病的玉米品种。特征特性 :该品种属中晚熟玉米品种 ,春播全生育期 12 2~ 14 5 d,株高 30 0~ 32 0 cm,叶片数 18~ 2 0片。穗位高 12 5 cm,穗长 2 1~ 2 5 cm,穗行数 14~ 16行 ,单穗粒数 5 5 0~ 6 4 0粒 ,高的可达到 86 0粒以上。千粒重 310 g,出籽率 87%。果穗棒型 ,穗粗 4 .5~ 5 .8cm,穗轴较细而深红色。该品种…  相似文献   

18.
滴灌条件下不同密度对春玉米株高和茎粗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对不同种植密度下的春玉米株高、茎粗和叶面积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在其他田间管理措施都相同的条件下,春玉米的株高和茎粗均随着密度的增加符合单峰型曲线.种植密度为12.0万株/hm2时,株高达到最大值,茎粗在密度10.0万株/hm2时达到最大值.通过拟合方程求偏导得出春玉米最高的株高为263.51 cm,相应的密度为10.55万株/hm2;最大茎粗为2.52 cm,相应的密度为8.24万株/hm2.  相似文献   

19.
不同耕作深度下调控水肥对玉米生长状况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不同耕作深度条件下调控水肥配比对玉米养分及产量的影响,共设16个试验处理,对玉米各器官的氮、磷、钾分配以及产量构成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相同水肥条件下,耕作深度30 cm处理的产量均高于耕作深度20 cm,产量最大的处理是A_1M_2W_3,为9 950 kg/hm~2,较A_1M_1W_0的产量增加了46. 32%。玉米各器官的氮素积累量大小顺序为籽粒叶茎秆根,茎秆、根中氮素含量最高的是处理A_1M_2W_3,籽粒、叶中的氮素积累量最大的是处理A_1M_2W_2,磷素在各器官内的积累量高低依次是:籽粒叶茎秆根。各器官钾素的积累量大小顺序为茎秆籽粒叶根,各器官钾素含量最高的处理是A_1M_2W_3。钾素含量最高的处理是A_1M_2W_3,最低的处理是A_2M_1W_0。当耕作深度与有机肥同一水平(A_1M_2)时,各处理的产量随水分的增加而增加,籽粒中氮素的含量占整个玉米植株氮素含量的百分比分别是49. 57%,49. 29%,45. 21%,43. 82%,磷素分别是43. 61%,36. 69%,43. 31%,40. 88%,钾素分别是26. 05%,29. 27%,28. 65%,27. 79%。不同耕作深度条件下调控合适的水肥配比对玉米的产量有显著影响,在相同的水肥水平调控下,耕作深度30 cm较深度20 cm提高了玉米的生物产量,提高了玉米各器官的氮磷钾素积累量,在耕作深度30 cm、水分在70%、有机肥施用7 500 kg/hm~2时,玉米对氮、磷、钾的吸收积累量最大,产量最高。深翻能改变土壤结构,促进作物对水分养分的吸收,促进玉米根系生长,增强了根系吸收水分、养分的能力,提高玉米对养分的吸收积累促进玉米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20.
《种子世界》2004,(9):52-53
玉米 甘玉1号 审定编号:黑审玉2004015 原代号:南406 选育单位:黑龙江省甘南县种子公司 特征特性:幼苗出苗快,叶鞘紫色.花丝黄色,茎绿色.成株株高230cm,穗位76cm左右.果穗长锥形,穗长25cm左右,穗粗4.5cm,穗行数16行,百粒重28g左右.籽粒为偏硬粒型、橙黄色,容重792g/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