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树木遗传学的角度开展了白花泡桐×兰考泡桐和毛泡桐×白花泡桐F1无性系自然接干性状遗传变异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①白花泡桐×兰考泡桐和毛泡桐×白花泡桐F1无性系自然接干性状的遗传变异在变异系数、变异模式、自然接干类型、自然接干优劣性、变异差异性、主成分结构、主成分贡献率、相关性模型、生长杂种优势、速生性、广义遗传力、遗传增益和样木干形上都完全相同或大体相似,而没有本质性差别.②接干高性状在影响和决定白花泡桐×兰考泡桐和毛泡桐×白花泡桐F1无性系自然接干性状的总体表现和最终状况上起着重要作用,而通直度性状是泡桐自然接干性状遗传改良的关键性状.③白花泡桐×兰考泡桐,与泡桐杂交育种史上应用最多和育种成就最大的种间杂交组合:毛泡桐×白花泡桐,具有同等重要的杂交育种意义.④在泡桐的杂交育种、无性系育种、自然接干性状的遗传改良和多世代遗传改良中,必须同等对待白花泡桐×兰考泡桐和毛泡桐×白花泡桐,而纠正过去长期忽视白花泡桐×兰考泡桐的杂交育种倾向.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树木遗传学的角度进行了毛泡桐×白花泡桐和白花泡桐×毛泡桐正反交F1无性系自然接干性状遗传变异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毛泡桐×白花泡桐和白花泡桐×毛泡桐正反交F1无性系自然接干性状的遗传变异在变异系数、变异模式、自然接干类型、自然接干优劣性、变异差异性、主成分结构、主成分贡献率、生长杂种优势、速生性、广义遗传力和遗传增益上都完全相同或基本相似而无本质差别。(2)接干高性状在影响和决定毛泡桐×白花泡桐和白花泡桐×毛泡桐正反交F1无性系自然接干性状的总体表现和最终状况上起着重要作用,而通直度性状是泡桐自然接干性状遗传改良的关键性状。(3)毛泡桐×白花泡桐和白花泡桐×毛泡桐正反交具有同等重要的杂交育种意义。(4)在泡桐的杂交育种、无性系育种、自然接干性状的遗传改良和多世代遗传改良中必须同等对待毛泡桐×白花泡桐和白花泡桐×毛泡桐而纠正过去长期只重视毛泡桐×白花泡桐而忽视白花泡桐×毛泡桐的杂交育种倾向。西北林学院学报24卷  相似文献   

3.
白花泡桐×兰考泡桐杂种F1自然接干性状的遗传变异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运用种间杂交试验、田间试验和统计分析的方法研究了白花泡桐×兰考泡桐杂种F1无性系自然接干性状的遗传变异规律,结果表明:①白花泡桐×兰考泡桐的自然接干性状在杂种F1无性系水平上存在广泛而明显的遗传变异性。②白花泡桐×兰考泡桐的正反交试验揭示了4对假二叉分枝相对性状的遗传变异规律和无正反交效应的特性。③除通直度性状没有达到显著性差异外,其余的自然接干性状都有极显著的差异性。④自然接干性状在白花泡桐×兰考泡桐杂种F1无性系间存在极显著的差异性。⑤大多数白花泡桐×兰考泡桐杂种F1无性系在胸径性状上无显著性差异,而少数白花泡桐×兰考泡桐杂种F1无性系在绝大多数自然接干性状上都有显著性差异。⑥接干材积因子、主干材积因子和主干平均削度因子分别为第一、第二和第三主成分,其总贡献率为77.09%。⑦pfe12和pfe10是参试无性系中自然接干性表现最好的二个优良无性系。  相似文献   

4.
毛泡桐×白花泡桐杂种F1无性系自然接干性状的遗传变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运用杂交试验和统计分析的方法研究了毛泡桐×白花泡桐杂种F1无性系自然接干性状的遗传变异规律,结果表明:①毛泡桐×白花泡桐杂种F1无性系的自然接干性状不仅在杂种无性系水平上存在显著的遗传变异性,而且在杂种无性系间存在极显著的差异性。②毛泡桐×白花泡桐的正反交试验揭示了4对假二叉分枝相对性状的遗传变异规律和无正反交效应的特性。③毛泡桐×白花泡桐杂种F1无性系在通直度性状上无显著性差异,而在其余的自然接干性状上都有极显著性差异。④毛泡桐×白花泡桐杂种F1无性系的通直度性状的差异不显著性是导致毛泡桐×白花泡桐杂种F1无性系普遍自然接干不理想的遗传学根源。⑤通直度性状的遗传改良是毛泡桐×白花泡桐杂种F1无性系自然接干性状遗传改良的关键和瓶颈。⑥C1和C6是所有参试的毛泡桐×白花泡桐杂种F1无性系中自然接干性最好的无性系。  相似文献   

5.
白花泡桐无性系自然接干性状的遗传变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田间试验和统计分析的方法,研究了白花泡桐无性系自然接干性状的遗传变异规律。结果表明:(1)有8个自然接干性状(接干高、主干材积、接干材积、全干材积、接干材积/全干材积、主干平均削度、通直度、丛枝病等级)属于高度变异型(CV≥30);有8个自然接干性状(主干高、全干高、主干1/2径、主干端径、接干1/2径、主干材积/全干材积、接干形数、冠幅)属于中度变异型(15≤CV<30);有6个自然接干性状(树高、胸径、主干基径、主干形数、主干形率、接干形率)属于低度变异型(CV<15)。(2)接干高性状在影响和决定白花泡桐无性系自然接干性状的总体表现上起着重要作用,而通直度性状在白花泡桐自然接干性状的遗传改良中起着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6.
白花泡桐天然杂种无性系自然接干性状的遗传变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田问试验和统计分析的方法研究了白花泡桐天然杂种无性系自然接干性状的遗传变异.结果表明:(1)自然接干性状在天然杂种无性系水平上具有广泛而明显的遗传变异性.(2)除通直度性状没有达到显著性差异外,其余的自然接干性状都有极显著性差异.(3)自然接干性状在天然杂种无性系间存在极显著的差异性.(4)接干高和通直度性状的高度变异性在影响白花泡桐天然杂种无性系自然接干性状的总体状况和一般表现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5)N1和N11是参试无性系中自然接干性表现最好的2个无性系.(6)估算了一些重要遗传参数.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家蚕春用品种黄·山×平·湖的组配及推广,为家蚕品种资源引进、改良和利用研究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对引进品种资源的系统研究,在基本掌握其生物学、经济性状和利用价值综合评估的基础上,按不完全双列杂交组配,最后测定配合力。[结果]经配合力测定,组配成春用杂交组合黄·山×平·湖全茧量2.269 g,茧层量0.509 g,茧层率23.58%,茧丝长1 323 m,解舒率86.71%,净度93.8分,纤度3.011 D,符合国家审定标准,通过安徽省认定。该品种强健好养、抗逆性强、茧形大、丝质优、稳产丰产,受蚕农、丝厂欢迎,迅速在安徽省主要蚕区推广应用。[结论]引进了品种资源,丰富了家蚕基因库;通过育种手段实现了种质创新;组配成适合当地生态条件和饲养水平的实用品种,加快了育种速度,降低了育种成本。  相似文献   

8.
在控制环境因子和遗传因子的条件下,以白花泡桐、毛泡桐、毛泡桐×白花泡桐和白花泡桐×毛泡桐的无性系为材料,运用物候学观察、杂交试验、树木逆境生理学试验、引种试验和反证法证明的方法研究了泡桐假二又分枝机理。结果表明:冬季的低温胁迫和水分胁迫单独或共同的作用导致泡桐顶芽死亡。初步提出“低温-水分胁迫假说”(The hypothesis of low-temperature stress and water stress)作为泡桐假二又分枝机理的理论解释。  相似文献   

9.
利用田间试验和统计分析的方法研究了兰考泡桐无性系自然接干性状的遗传变异规律.结果表明:(1)有8个自然接干性状(接干高、主干材积、接干材积、全干材积、接干材积/全干材积、接干形数、通直度、丛枝病等级)属于高度变异型(CV≥30);有10个自然接干性状(主干高、全干高、胸径、主干基径、主干1/2径、主干端径、接干1/2径、主干材积/全干材积、接干形率、主干平均削度)属于中度变异型(15≤CV<30);有4个自然接干性状(树高、主干形数、主干形率、冠幅)属于低度变异型(CV<15).(2)接干高性状在影响和决定兰考泡桐无性系自然接干性状的总体表现上起着重要作用.(3)改良兰考泡桐的自然接干类型是改良兰考泡桐通直度和削度性状的关键.(4)一元方差分析表明,通直度性状存在显著性差异,而其余的自然接干性状都存在极显著差异.(5)多元方差分析证明,无性系间自然接干性状存在极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0.
采用包括基因型&#215;环境互作效应的加性-显性遗传模型(AD模型),分析了水稻籼粳杂交不同选育阶段衍生系产量相关性状的遗传表现规律。结果表明,所测定各产量相关性状中普遍存在着遗传主效应,且也普遍存在基因型&#215;环境互作效应。其中,衍生一代的播抽天数和千粒重性状以加性效应为主,其余7个性状以显性效应为主;衍生二代的单株谷重、结实率和千粒重性状以显性效应为主,其余6个性状则以加性效应为主;衍生四代的单株谷重、结实率、株高和穗长性状以显性效应为主,其余5个性状以加性效应为主。基因型&#215;环境互作分析表明,除衍生一代的单株谷重、单株有效穗数、每穗实粒数性状和衍生二代的播抽天数、单株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性状以及衍生四代的单株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和每穗实粒数性状没有检测到加性&#215;环境互作效应外,其余性状均存在加性&#215;环境互作效应。此外,不同衍生世代各产量相关性状均存在着显性&#215;环境互作效应。  相似文献   

11.
本实验选取皖南野猪F1、F1&#215;D、加系杜洛克D和杨山猪H各9头作为实验样本,通过对4组猪胴体和肉质性状的比较分析,发现F1与杜洛克等引进品种的再次杂交,有助于提高其在这两个性状上的表现。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多丝量家蚕品种9601&#215;92的选育及其性状表现。[方法]在家蚕中导入野桑蚕的基因,育成了一对春用品种“9601&#215;92”,对其主要经济性状和推广情况进行研究。[结果]与对照种菁松&#215;皓月相比,该品种万头收茧量提高7.49%;万头茧层量提高10.72%;万头产丝量提高8.50%;50kg桑产茧增加4.18%;5龄蚕50kg桑产丝量提高4.81%。经多点试养,该品种主要经济性状稳定,丝质优良,尤其是净度好,生产试养中其张种比菁松&#215;皓月增产4.8kg,茧层率提高1个百分点,张种增值80多元。[结论]该品种具有高产、优质、体健、好养、易繁的特点,综合经济性状优良,适应性强,可在山东省及北方蚕区等适宜地区饲养,是一对春、秋兼用的优质高产家蚕新品种。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密叶杨(Polulus talassica Kom.)&#215;胡杨(Populus euphratica Oliv)授粉杂交选育,选育出生长快、抗性强、无性繁殖能力高的优良杂交树种。【方法】采集密叶杨、胡杨枝条,在室内经水培,开花后采集花粉进行人工杂交。【结果】经授粉杂交获得杂交种子,种粒形状呈卵圆形和长圆形。对杂交种子分别播种育苗后,观察到卵圆形种子实生苗表现出父母本共同形态特征(中间型F1代),长圆形种子实生苗表现出母本密叶杨型形态特征(极端型F1代)。对两种F1代苗木进行耐盐试验,表现出密&#215;胡的F1代耐盐性较母本明显提高,无性繁殖能力较父本明显提高,F1代年生长量均超过父本和母本。【结论】经20余年的胡杨杂交、良种选育、对比试验研究及良种推广,取得了理想效果。  相似文献   

14.
利用3个粳稻BT型不育系和6个粳型恢复系,配制不完全双列杂交组合,采用包括基因型&#215;环境互作效应的加性-显性-上位性遗传模型,分析不同发育时期剑叶SPAD值的遗传效应。结果表明:各亲本在不同的发育时期剑叶SPAD值存在着显著差异;同一亲本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剑叶SPAD值间也存在着差异;剑叶SPAD值的发育在不同阶段主要由基因的显性、加性&#215;加性上位性及其与环境互作效应控制。  相似文献   

15.
三明市白花泡桐优树选育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对三明市白花泡桐18株优树无性系测定,初步选出了T_(002)、T_(005)和T_(009)三个优良无性系。它们生长快、干形好、抗性强。T_(002)和CK材积有极显著差异,T_(015)和T_(009)与CK有显著差异。无性系树高、胸径、材积遗传力分别为0.288、0.6118和0.611,胸径和材积具中度遗传力,平均材积遗传增益22.17%。可作为优良无性系推广。  相似文献   

16.
采用杂交育种和系统选择方法,用显性三眠蚕品种和经济性状优良的四眠蚕品种单杂交,育成了经济性状优良、眠性稳定的三眠蚕品种芊春和知日。通过杂交选配,育成了强健好养、眠性稳定、茧丝纤度细、茧丝质优的三眠蚕品种“芊春&#215;知日”。经实验室、北方蚕业科研协作区及农村试养成绩表明,该品种孵化良好、齐一,发育整齐,眠起快齐、上蔟齐涌,生命力强,三眠率达99%以上,全龄经过21 d左右,茧丝长1 100~1 200 m,解舒丝长800~900 m,净度93~95分,茧丝纤度1.9~2.1D,适于缫制细纤度高品位生丝。  相似文献   

17.
2004-2007年春分别对家蚕新品种鲁17&#215;92进行实验室品比试验和北方蚕区家蚕新品种联合鉴定,调查时间、内容和方法均按《北方蚕区桑蚕品种共同鉴定工作细则》规定进行。多次试验结果表明:该品种孵化、眠起、上蔟齐一;主要经济性状稳定,杂种优势强,易饲养,是一对优质、高产、强健、综合性状优良的春用多丝量家蚕新品种。  相似文献   

18.
为方便抗菌肽的体外表达和纯化,以蝎子防御素为对象,在其编码基因末端加入6&#215;His—tag,在酵母表达系统中表达,获得有活性的防御素Sd和融合蛋白Sd—His。进一步纯化、体外抑菌活性及热酸稳定性等试验发现,6&#215;His—tag不但没有降低防御素的抑菌活性,反而有稍微的增强趋势。结果表明,6&#215;His—tag可用于抗菌肽的融合表达且不影响其活性,为抗菌肽的表达纯化提供了一个更简便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白花泡桐种内多层次变异及其选择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白花泡桐50个种源580个家系进行了多水平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白花泡桐的生长性状、感病指数、冻害指数和地理分布关系密切,长江中下游的种源生长最好、东北部的种源冻害最轻,并且生长和冻害性状呈连续的地理变异趋势;丛枝病的感病指数与种源地理分布之间的关系不显著.生长、抗病能力和适应性状在种源间存在极显著的差异,一些种源内家系间的生长及冻害差异也十分明显.各性状的变异为种源间大于种源内家系间,并且家系内个体间也存在着丰富的变异.最后作者对白花泡桐进行了种源、家系、个体不同层次的选择.经选择所得的优良家系的树高、胸径、材积、感病指数和冻害指数的遗传增益分别达到17.06%,19.16%,43.11%,61.66%及108.23%.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白花泡桐11个种源间亲缘关系进行ISSR分析。[方法]选取10个不同地理种源的白花泡桐个体及"绿树"(又名新桐)无性系组培苗为研究对象,采用ISSR分子标记进行分析。[结果]共筛选出22对有效引物,扩增出112条带,其中有67条多态带,多态性比例为59.82%。根据ISSR聚类分析结果,在遗传距离为0.280时,11份白花泡桐材料可分为6类,第1类为江西、福建种源个体;第2类为"绿树"无性系与湖南、湖北、河南、浙江种源个体;第3类为江苏种源个体;第4类为河北种源个体;第5类为广西种源个体;第6类为广东种源个体。[结论]筛选得到的引物可以有效地将不同种源加以区分,并且能准确地将"绿树"无性系从众多种源中鉴定出来,该研究结果一方面为白花泡桐的品种选育提供分子辅助育种的技术支持,另一方面也有助于"绿树"无性系的鉴定及知识产权的维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