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马尾松种质基因资源选择、保存和利用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广西马导松种质资源选择,保存与利用研究项目开展近20年来,通过种源调查与原地保护利用,种源试验与原,异地保存利用,林分试验与原,异地保存利用,以及个体选择与异地保存和改良四个阶段研究,保存种质基因2902年,面积11471.6km2,其中种源215件,林分63件,无性系1806件,家系818件,优良种源增益10%-15%,优良林分增益15-20%,种源,林分供种40.5万kg,造林约69.35万hm2,为区内外提供群体和家系种质1000多份,提供无性系插穗30多万条。  相似文献   

2.
辽宁省林木种质资源保存、利用现状及发展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木种质资源是林木遗传多样性的载体,是林木良种选育的物质基础,对维持林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该文通过对辽宁林木种质资源保存、利用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可行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3.
保存和利用种质资源的有效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木良种基地是种质资源异地保存的一种形式。通过简要介绍种质资源保存的基本技术,重点叙述了江西林木良种基地保存与利用种质资源的现状及其发挥的积极作用,并对良种基地今后在保存种质资源方面提出了改进意见。  相似文献   

4.
广西杉木优良种质资源保存和利用现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根据广西“六五”至“九五”对杉木的研究成果和良种基地建设情况,针对广西杉木优良种质资源保存和利用现状,提出今后研究利用与提高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5.
指出了南宁市香椿栽培历史悠久,品种资源丰富.香椿为广西地区的主要珍贵树种,具有较高经济价值.香椿富含多种丰富营养元素,其木材也有很大的利用价值.主要通过对广西香椿自然资源的分布进行了详细地调查,重点开展了香椿种质资源调查,新增优树无性系收集保存50份;建立香椿种质资源库20亩,其中续建10亩、新建10亩;新建子代测定林...  相似文献   

6.
杉木种质资源保存利用现状及发展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介绍我国杉木种质资源保存利用现状的基础上,综合分析了杉木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利用和评价各个环节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关系,论述了“方法多样化、滚动式发展、保存与利用相结合”的保存方法和发展模式。并针对杉木种质资源保存与利用的现状,提出了今后研究利用的思路及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7.
林木种质资源的保存与利用对林业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文章阐述了我国华南地区林木种质资源保存和利用的意义、原则和途径,讨论与分析了其现存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华南地区林木种质资源保存和利用的具体策略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林木种质资源是林木遗传多样性的载体,是林木良种选育的物质基础,关系到国家生态安全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文章探讨了青海省林木种质资源保存意义及紧迫性,保存方法、原则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保存与利用的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9.
林木种质资源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在分析林木种质资源保存重要性的基础上,指出发掘林木种质资源的经济利用价值,把作物遗传保存和持续利用有效结合是提高农业生产率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0.
江苏乡土树种种质资源的保存与利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乡土树种种质资源的保存与利用对江苏林业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该文阐述了乡土树种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必要性及其发展现状,并提出了乡土树种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的策略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马尾松细柄阿丁枫异龄复层混交林的水源涵养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马尾松林冠下套种细柄阿丁枫形成的异龄复层混交林与马尾松纯林的水源涵养功能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马尾松细柄阿丁枫异龄复层混交林比马尾松纯林具有较好的水源涵养功能,混交林林分总持水量为1 799.2 t.hm-2,纯林为1 691.3 t.hm-2,混交林是纯林的106.4%;2种林分各层次涵养水源能力的大小顺序均为土壤层>乔木层>凋落物层>林下植被层,其中土壤层持水量占总持水量的94%以上,是林分涵养水源的主体。  相似文献   

12.
据统计,我省马尾松林面积和蓄积分别占全省的37.8%、40.6%,均居全省之首。然而不容忽视的是,我省马尾松林普遍存在着林种结构单一、生长速度缓慢、生态防护功能低下、经济效益差等突出问题。大量低产、低效马尾松林的存在极大地浪费了我省有限的林地资源,严重阻碍了我省建设林业资源大省和产业强省的目标实现。为此,笔者就我省马尾松低产林形成原因及其改良措施谈几点看法,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马尾松抚育间伐强度对其生长量影响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抚育间伐是培育森林的1项重要营林措施,同时又可以早期利用其木材的主要途径。不同抚育间伐强度对林木单株的胸径、树高和材积生长量的影响,通过对13a生马尾松林作不同强度的间伐试验,表明不同间伐强度处理对其单株胸径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4.
对浙江天童常绿阔叶林马尾松菌根进行了研究,分析了马尾松在不同样地以及不同季节菌根的感染率.结果表明:在温度低、气候干燥、土壤贫瘠的环境下,菌根感染率较低,而在温度高、气候湿润、土壤肥沃的环境下,菌根感染率较高;在调查中发现,与马尾松共生的菌根真菌有4科6属8种,其中硬皮马勃科Scleroderm ataceae的彩色豆马勃P isolithus tinctor ius(P ers.)和大包硬皮马勃S clerod erm a bov ista F r.以及红菇科Russu lacese的松乳菇L acta r ius d eliciosus(L.ex.F r)G ery分布较广泛,在多数样地中均可找到相应的子实体;通过菌根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初步探讨了菌根与常绿阔叶林整体退化机制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南京紫金山风景区人工促进马尾松天然更新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针对南京中山陵园风景区常绿马尾松林病虫危害严重,松林资源逐步减少的现状,采取人工抚育措施,可促进其天然更新。就调查结果表明,在景区内马尾松纯林林下天然更新马尾松幼树有4500株/hm^2,松阔混交林林下天然更新马尾松幼树有2700株/hm^2。当林分上层郁闭度0.7左右时,马尾松天然更新幼树年龄为4-9a,平均树高4.0m,平均胸径4.75cm,平均冠幅为1.35m;当林分上层郁闭度达0.9时,马尾松天然更新幼树平均树高仅2.0m,平均胸径1.5cm,平均冠幅0.85m,年龄多为2-5a,一般超过6年以上则出现自然枯死。而通过人工抚育措施(上层透光、修枝、间苗、除草等)对马尾松可明显促进天然更新幼树的生长,其不同林分树高、胸径和冠幅的平均生长量分别增加22.4%-152.0%,25.0%-476.9%和60.9%-375.0%。且在林分郁闭度越大(0.85以上)、林下马尾松幼树生长较弱的林地,采取抚育措施的效果更明显。  相似文献   

16.
马尾松地径与胸径相关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南京市紫金山灵谷寺风景区的马尾松纯林中随机抽取349株马尾松样木,对其胸径(D1.3)和地径(D0)进行实测,采用多模型选优法建立了胸径和地径的相关数学模型。结果显示,选取的线性、乘幂、指数和抛物线4个方程的相关指数均大0.92,系统误差均小于3%,平均相对误差均小于13%,其中乘幂曲线方程拟合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7.
笔者以湖北省团风县马尾松人工林近自然林经营过程中不同阶段森林凋落物数量及其持水量等水文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阶段林下凋落物的现存数量依次为:竞争选择阶段>恒续林阶段>质量形成阶段>建群阶段;不同阶段半分解层和未分解层的凋落物持水量依次为:建群阶段<质量形成阶段<竞争选择阶段<恒续林阶段。  相似文献   

18.
在福建省马尾松优良种源区内选择10个有代表性的县(市),每个县(市)各选1片林分,按优树。优势木和平均木3种不同选择水平进行选择,采收各自的自由授粉种子进行子代测定试验,9年生树高生长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林分间和不同林分不同选择水平的差异极为显著;同一林分不同选择水平的差异不显著。马尾松遗传改良要特别注重种源和林分的选择,在此基础上进行个体选择。  相似文献   

19.
对16年生马尾松生长性状研究表明:不同种源马尾松林分子代生长量差异均极显著。马尾松优良林分4年生与16年生生长情况有较大变化。通过对各参试林分的多重比较,根据材积的遗传增益排名,选出了DLSD检验显著的7个优良林分作为林分—单株二层次选择的育种材料。对参试林分的单株生长情况进行了遗传参数分析,根据材积增益排名选出排在前100位的单株进入基因库作为第2代育种材料。  相似文献   

20.
马尾松人工林抚育间伐起始期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欧建德 《江苏林业科技》2001,28(4):14-15,36
通过对马尾松人工林试验地调查并选取标本木进行树干解析,分析马尾松人工林间伐合理起始期及不同起始期对林分生长影响,结果表明:初植密度高,间伐合理起始期提前,反之,间伐合理起始期推迟。超过间作合理起始期间伐会抑制林木生长。间伐合理起始期可以通过分析胸径加年生长量来确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