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3 毫秒
1.
2.
3.
提高大麦单产是提高大麦效益的关键。大麦产量超 5 2 5 0kg/hm2 群体特征表现为基本苗6 0 0万 /hm2 左右 ,有效穗 75 0万 /hm2 左右 ,实粒数稳定 ,,千粒重高 ,生育后期干物质积累和养分吸收旺盛。在栽培技术上要做好 :调整播种量 ,保证适宜的基本苗 ,适当调迟播种期 ;合理施肥 :N、P、K合理搭配 ,特别是氮肥的施用 ,一般基、苗、穗肥的比例以 4 5∶3∶2 5为好 相似文献
4.
高产大麦的群体特征及配套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高大麦单产是提高大麦效益的关键。大麦产量超5250kg/hm^2群体特征表现为基本苗600万/hm^2左右,有效穗750万/hm^2左右,实粒数稳定,千粒重高,生育后期干物质积累和养分吸收旺盛。在栽培技术上要做好:调整播种量,保证适宜的基本苗,适当调迟播种期;合理施肥:N、P、K合理搭配,特别是氮肥的施用,一般基、苗、穗肥的比例以4.5:3:2.5为好。 相似文献
5.
为选育出高功能成分含量的大麦新品种,以紫光芒裸二棱×Schooner构建的包含193个株系的RIL群体为材料,在玉溪和白邑2个生态点种植,对总黄酮、生物碱、γ-氨基丁酸和抗性淀粉含量进行测定及遗传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生态条件下,大麦RIL群体籽粒4个被测功能成分的含量差异较大,群体间呈现广泛的遗传变异;总黄酮、生物碱及抗性淀粉含量均呈正态分布,表现为连续变异,由多基因控制;γ-氨基丁酸含量呈偏态分布,受主效基因控制。生态环境对大麦RIL群体籽粒4个被测功能成分含量的影响较大,低海拔高温气候有利于该群体总黄酮、γ-氨基丁酸及抗性淀粉含量的提升,高海拔冷寒气候有助于生物碱含量的增加。 相似文献
6.
LBD(Lateral organ boundaries domain)基因家族是植物特有的一类含有保守LOB(Lateral organ boundaries)结构域的转录因子家族,在调控植物侧生器官发育、逆境胁迫响应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其中ClassⅡa类基因涉及到植物的氮代谢调控。本研究克隆了大麦LBD基因家族ClassⅡa中HvLBD5和HvLBD14基因,通过荧光定量PCR分析了硝酸盐诱导下的基因表达模式;构建表达载体,转化拟南芥,探讨了转基因株系相对于野生型的氮素形态的变化。结果表明,大麦HvLBD5和HvLBD14基因均受低浓度和高浓度硝酸盐诱导表达,然而表达模式存在差异;拟南芥超表达株系相对于野生型,成熟植株中硝酸盐含量和蛋白质含量显著增加(P<0.05),暗示着大麦HvLBD5和HvLBD14可能涉及到氮代谢调控。该研究结果对大麦LBD基因鉴定及功能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8.
9.
10.
11.
为了探讨盐和干旱环境胁迫对转盐生草液泡膜型Na+/H+逆向转运蛋白基因HgNHX1大麦幼苗生长及抗逆性生理指标的影响,以转HgNHX1基因大麦及野生型株系为材料,分析盐(150 mmol· L-1 NaCl)和自然干旱环境下转基因大麦幼苗的生长特性及生理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在盐胁迫条件下,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转基因株系中HgNHX1 基因相对表达量逐渐上升;干旱胁迫条件下,转基因株系中HgNHX1 基因相对表达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处理3 d时达到最高。且在胁迫处理的三个不同时间点,转基因株系的相对含水量和游离脯胺酸含量均高于野生型株系,而相对电导率和丙二醛含量均低于野生型株系。这些结果说明,转基因株系中HgNHX1基因能够应答盐和干旱胁迫,具有提高大麦耐盐、抗旱性的功能。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大麦重要功能基因并给大麦遗传育种提供新的种质资源,通过甲基磺酰乙酯(EMS)诱变处理优质、高抗黄花叶病大麦品种苏啤6号,从2400个M_2代株系中筛选出152个突变株系,突变频率为6.33%。其中,幼苗习性突变株系36个,突变率为1.50%;叶部突变株系34个,突变率为1.42%;茎部突变株系33个,突变体率为1.38%;穗部突变株系22个,突变率为0.92%;成熟期和育性突变株系27个,突变率为1.13%。经过M_3代验证,获得可稳定遗传的各类突变株系43个。 相似文献
13.
植物磷转运蛋白1(phosphase transporter protein 1,PHT1)家族在植物磷吸收和转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研究大麦 PHT1基因家族成员的特性,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在全基因组范围内对大麦 PHT1家族成员进行鉴定,结果共鉴定到14个大麦 PHT1( HvPT1~ HvPT14)基因,分布在2H、4H、5H和7H染色体上。根据系统发育关系、基因结构和保守蛋白基序,可将14个大麦 PHT1基因分为3个亚群。基于RNA seq数据对大麦品种GN121(磷高效基因型)根和叶片中12个 PHT1基因的表达模式进行分析,发现在低磷胁迫处理下,根中 HvPT1、 HvPT7、 HvPT10和 HvPT12基因以及叶片中 HvPT13基因均上调表达。进一步利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对大麦品种GN121和GN42(磷低效基因型)根中10个 PHT1基因的表达模式进行分析,发现两个品种根中 HvPT7、 HvPT8、 HvPT10、 HvPT12和 HvPT14基因在磷恢复后第3 d的表达量均显著低于低磷处理第22 d的表达量,推测这5个基因在低磷胁迫下参与磷的吸收和转运;此外 HvPT5基因在磷恢复后第3 d的GN42根中表达量显著下降,而在GN121根中的表达量显著上升,说明 HvPT5基因的表达与品种类型有关。 相似文献
14.
青稞全蚀病和根腐病生防毛壳菌的筛选及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青稞根腐病与青稞全蚀病是西藏青稞的常见根部病害,为筛选适合于防治青稞全蚀病与根腐病的毛壳菌,通过皿内拮抗试验、发酵粗提物抑菌试验和温室盆栽防效试验对4株毛壳菌的抑菌活性进行了鉴定,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高活性菌株进行了鉴定。结果发现,在皿内拮抗试验中,毛壳菌41-4在培养第7天至第9天时,对青稞根腐病和全蚀病的抑制率分别达到60.00%和44.44%,抑菌带宽度均达到1.4cm。培养7d时毛壳菌41-4发酵粗提物对青稞根腐病和全蚀病的抑制率分别达到64.44%和60.00%,抑菌带宽度均达到1.5cm。在温室盆栽防效试验中,毛壳菌41-4对青稞根腐病和全蚀病的发病严重度和病情指数均有降低作用,防效分别达到62.67%和39.45%。结合形态学特征和核糖体基因内转录间隔区(rDNAITS)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将菌株41-4鉴定为球毛壳菌Chaetomium globosum。该生防菌株可用于开发微生物菌肥,对西藏的无公害农业生产和保护西藏的原生态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由子囊菌亚门真菌网斑病菌(Pyrenophora teres)引起的大麦网斑病在我国大麦(Hordeum vulgare L.)主产区大面积发生并流行,导致大麦产量和品质下降。为探索大麦响应网斑菌侵染的分子机制,以抗网斑病种质材料BYT-CYA3(B)和敏感型材料美41/I(M)为研究对象,利用转录组测序技术(RNA-Sep),分析了2个材料在接种网斑病菌后不同时间点的基因表达差异。结果表明,对比网斑病菌侵染后不同时间点的转录组测序数据,共鉴定出35 545个差异表达基因;网斑病侵染大麦3 h、6 h、12 h、24 h和72 h时,抗病材料与敏感型材料间富集到GO和KEGG途径的差异表达基因数目有明显区别;共获得435个网斑病菌侵染诱导表达基因;共筛选出182个主要参与过氧化物酶体(peroxisome)、代谢途径(metabolic pathways)、MAPK信号传导途径-植物(MAPK signaling pathway-plant)、植物-病原体相互作用(plant-pathogen)、植物激素信号转导(plant hormone signal transduction)、次生代谢物生物合成(biosynthesis of secondary metabolites)等生物学过程的差异表达基因,推测这些基因与大麦响应网斑病菌侵染有关。随机从中选取10个基因进行了荧光定量PCR检测,并对其转录组测序结果进行定量分析,发现荧光定量PCR结果与转录结果趋势一致。本试验从分子水平初步探索了大麦对网斑病菌侵染的响应机制,为深入研究抗病基因提供了候选基因。 相似文献
16.
The cultivar and environmental variation of beta -amylase activity was studied using two barley cultivars with contrasting growth properties.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beta -amylase activity between the two cultivars used, 92-11 being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Xiumai 3. A significant variation in beta -amylase activity was detected between grains at different positions within a spike. The two cultivars showed the same pattern, with top grains showing the highest and bottom ones the lowest activities. The relative difference within a spike varied between the cultivars, with 92-11 being larger than Xiumai 3. Both seeding rate and timing of N application dramatically affected the beta -amylase activity. With N application at the booting stage, beta -amylase activity increased, mainly due to th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beta-amylase activity in the topmost grains. The bottom grains showed a lower response to timing of N application. The variation in protein content and grain weight between cultivars and among the various treatments was also examined. The possible influence of these factors on beta -amylase activity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7.
以T4、T5代转ZmARG基因玉米株系AKF65和受体自交系KF513为试材,对目标基因的整合表达、酶活性及产量相关农艺性状进行检测。结果表明,PCR、Southern和RT-PCR检测证明,ZmARG基因以单拷贝的形式插入基因组,在转录水平上能够稳定表达,且两个世代中稳定遗传。转基因株系灌浆期叶片中的精氨酸酶活力显著高于对照,萌发种子和苗期根中极显著高于对照,种子萌发时酶活力最高。转基因株系百粒重、穗重和小区产量显著高于对照,穗长极显著高于对照,其他各产量相关农艺性状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8.
概述了分子标记在大麦分子遗传图谱构建、遗传多样性研究与种质资源鉴定、重要性状基因定位、分子标记辅助选择、重要农艺性状基因的图位克隆及起源与进化关系研究等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