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矢尖蚧是危害柑橘生产的重要害虫之一,搞好测报可以指导适时防治.笔者在重庆市北碚区柑橘园对矢尖蚧进行多年系统监测,结果表明,矢尖蚧在该地一年发生3代,世代重叠,第1代发生较为整齐,便于统一防治.因此,以2012年-2018年该虫发生前3个月的气象资料和矢尖蚧发生的田间历史数据为依据,应用DPS软件,分别采用简单法和多因子...  相似文献   

2.
柑橘全爪螨(PanonychuscitriMeGregor),又名柑橘红蜘蛛,危害叶片为主,以口针刺破叶片、嫩枝及果实表皮,吸食汁液。被害叶片产生许多灰白色小斑点,失去光泽,严重时整片叶显灰白色,甚至造成落叶落果,影响树势及产量。柑橘红蜘蛛世代多、世代重叠,发生时间长、发生量大,发生普遍、危害重,需长年防治;且柑橘红蜘蛛对农药的抗性较强,同一种农药连年使用效果越来越差,  相似文献   

3.
柑橘矢尖蚧是近年来日益猖獗的介壳虫之一,严重威胁着柑橘生产。1发生特点  矢尖蚧主要以未产卵的雌成虫越冬。雌成虫抗药力强,橘园冬季药剂防治对此虫几乎无效。越冬雌成虫在日平均温度达19℃时开始产卵,产卵期60d以上。经虫情调查表明,越冬雌成虫至第二年产卵前发育成熟度较一致,因此第一代幼蚧发生整齐,其后世代则虫龄不一,世代重叠现象严重,各种不同发育程度的雌成虫随时可见,发生型复杂。因此药剂防治矢尖蚧主要是针对第一代幼蚧,防治效果好。同时可减轻当年为害,有利于柑橘树体的恢复和生长。  据调查资料表明,第一代…  相似文献   

4.
对岑溪市2008~2013年水稻稻飞虱大发生世代资料进行整理,结果发现,该市稻飞虱大发生世代多集中在水稻孕穗末期至抽穗灌浆期,具有迁入峰次多,迁入量大,前代虫口基数大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柑橘矢尖蚧是一种毁灭性虫害,为害叶片、枝梢及果实,严重时叶片卷缩、干枯、树势衰退,产量逐年下降,甚至枯死。由于该虫繁殖力强,潜在威胁大,成为柑橘生产上密切注意的问题。近年来,黄岩局部橘园矢尖蚧发生较为严重,为此我们及时进行调查观察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6.
选用5种药剂进行防治柑橘矢尖蚧试验,结果表明,99%矿物油EC 200倍液、66%氯氰菊酯·毒死蜱EC 2 000倍液、39%螺虫乙酯·噻嗪酮SC 3 500倍液、100 g/L吡丙醚EC 1 500倍液、22.4%螺虫乙酯SC 5 000倍液对柑橘矢尖蚧的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且对作物生长及有益生物安全,是防治柑橘矢尖蚧的理想用药,宜在矢尖蚧1龄若虫盛发期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7.
耕作制度与水稻品种对二化螟发生世代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周国福 《植物保护》1993,19(3):10-11
本文探讨了我县耕作制度与水稻品种的变化对二化螟发生世代及危害程度的影响。双季杂交水稻的大面积种植,使早稻播、插期提早,二化螟第一、二代发生期也相应提前,发生量与危害程度转轻;但为二代安全过渡创造了条件,提高二代转化率,导致晚稻上第三代发生期提早,危害加重;此外杂交水稻改善了二化螟的营养条件,加速幼虫发育,促进世代转化。  相似文献   

8.
柑橘矢尖蚧(Unaspis yanonensis Kuwana)是我国柑橘上为害最严重的介壳虫之一。严重发生时,不但可造成成片枝、叶干枯、树势衰弱,产量下降,甚至整株橘树死亡。果实受害后,果面分散或成片黏附虫体或造成黄绿斑点,果味变酸、品质大降。十堰市现有柑橘2万hm2,近年来柑橘矢尖蚧有逐年加重之势,局部橘园暴发成灾。为及时、有效地搞好该虫的预测预报和防治工作,我们于2003~2004年对其消长规律和综合防治对策进行了调查研究。1调查方法柑橘矢尖蚧发生情况观察选择在丹江六里坪柑橘园进行。每处固定调查20株,每株按高度分为上(距地面200cm以上)、…  相似文献   

9.
黏虫是我国农业生产中一种历史性、灾害性害虫。陕西关中地区1 200多年前就有记载。在简要回顾黏虫在陕西关中地区成灾历史和近年来发生情况的基础上,阐述了陕西关中地区秋季黏虫发生的新特点,即发生期提前,主要受害寄主变化,世代数可能增加,成灾频率加大,成灾区域碎片化,同一区域不同田块发生程度差异很大。分析了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气候变化是引起黏虫发生期提前,世代数可能增加的重要因素;小麦生育期提前是黏虫发生期前移的物质基础;作物种植多样化、小区域气流变化是成灾区域碎片化的主要原因;玉米长势和田间杂草多少与黏虫发生危害程度具有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我国草地贪夜蛾年发生世代区划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明确草地贪夜蛾在我国不同地区的年发生世代数,为提高其预测预报和综合防治水平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采用不同恒温(20、24、28、32、36℃)条件,以玉米苗为幼虫食物测定了草地贪夜蛾不同发育阶段及全世代的发育历期,计算出草地贪夜蛾不同发育阶段、全世代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在此基础上,结合1985年-2014年30年全国605个气象站点的气象数据预测了草地贪夜蛾在我国不同地区的年发生世代数,并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对其年发生世代区进行了划分。结果表明:草地贪夜蛾卵、1~6龄幼虫、蛹、雌成虫和雄成虫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11.20、9.63、13.03、12.88、11.09、13.04、10.73、13.90、13.98℃和16.68℃,有效积温分别为41.32、41.32、18.71、28.23、45.87、60.33、55.90、90.97、166.86日·度和121.90日·度;全世代发育起点温度为12.6℃,有效积温为584.0日·度。根据全国不同地区气象数据推测草地贪夜蛾在我国的理论年平均发生世代数在0~7.41代之间,总体上发生世代数随纬度和海拔的升高而减少。我国1月份12.6℃等温线以南地区全年最低温度高于草地贪夜蛾发育起点温度,为周年繁殖区域,主要位于云南南部(全年发生世代数最高可超过5代)、广西南部、广东中部以南、福建东南部(全年世代数最高可超过6代)、台湾大部(全年世代数最高可超过7代)以及海南省全境(全年可发生7代以上)。江南和江淮迁飞过渡区主要为4~5代区和3~4代区。黄淮海及北方重点防范区主要为2~3代区和1~2代区,部分为3~4代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