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慧 《陕西农业科学》2011,57(4):188-190
失地农民是二元经济结构背景下形成的新的困难群体,他们担负着由农村向城市转型的成本,面临着生活、就业、养老等方面的困难。妥善解决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是摆在各级政府面前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以陕西省渭南市380位失地农民为调查对象,发现在失地农民权益保障问题上存在补偿标准低、就业困难、社会保障标准低等问题,对此,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尹雨晴 《陕西农业科学》2014,60(10):101-103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的幸福感成为当下热议的话题。失地农民的幸福感作为重要的民生问题,逐渐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以杨凌示范区为例,基于因子分析,综合运用问卷调查、文献研究等方法,探究了失地农民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并深入挖掘了提高失地农民幸福感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的不断深入,近些年不断掀起的"圈地潮"也使得越来越多的农民失去了土地,导致失地农民数量急剧攀升,预计到2020年我国失地农民人数将会达到1亿人次,对于这一群体能否对其进行合理有效的安置关系着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平稳发展。在此种背景下,以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湖南宁乡关山村为例,对该地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现状进行分析,并就其幸福感现状进行总结,从中得出做好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能够很好的提升其幸福感,对此政府应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加强对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以确保失地农民幸福感能够得到很好的提升。  相似文献   

4.
吕海燕 《广东农业科学》2012,39(9):196-197,211
概述失地农民转移对城市发展的贡献,对农村发展的积极作用以及失地农民转移衍生的社会问题一以江门市失地农民为例,分析了失地农民转移的障碍因素,包括失地农民转移的机会成本大于期望收入、失地农民的综合素质难以满足用工市场需求、地域优势导致江门市失地农民转移困难、城市的歧视性政策影响失地农民转移,并进一步提出了失地农民转移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万亦农 《甘肃农业》2006,(11):22-24
党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号召,对于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建设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也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建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的对策包括建立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失地农民困难群体的子女上学提供帮助。对失地农民提供法律援助以及完善失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领导机制,加强政府在建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中的作用等措施。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河北省石家庄市为例,对不同年龄段的200位失地农民进行实地走访调研,通过调查问卷法获取一手样本数据,综合分析发现失地农民幸福感整体偏低的现状。从个体特征、经济状况、社会环境和心理层面四个方面系统分析了失地农民幸福感的影响因素,探究了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与提升幸福感的关联性,并就如何促进失地农民幸福感最大化、提高失地农民工作积极性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近些年来,快速城镇化对土地的需求显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导致失地农民数量不断增多。主动失地农民社会心理融合是获得社会认同的需要,主动失地农民文化参与融合是避免边缘化的需要,主动失地农民生活方式融合是扩大社会交往的需要。然而,城市化进程中他们面临经济来源不稳定、城乡文化传统相断裂、社会保障不健全等困境制约了其社会融合。因此,要组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教育培训,加强主动失地农民融入城市文化的引导,完善政府主导的社会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8.
在城市化进程中,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聚集,人们生活的地域空间发生转换,其中,失地农民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深刻变迁。游离于农村与城市之间,介于“农民”与“现代市民”之间的处在边缘化地位的失地农民能否有效转型,顺利融入城市社会生活,不仅仅关系到失地农民自身生存问题,也影响到城市化进程的顺利推进,影响着和谐社会的构建。目前,失地农民对自己的城市身份认同存在着一定问题,如不妥善解决,则会影响现代社会的良性发展,因此,政府、社会和失地农民须共同努力为失地农民市民化提供社会性支持,帮助其融入现代化的城市生活。  相似文献   

9.
赵广开 《河南农业》2013,(18):11-12
对农民而言,土地不仅是其赖以生存与发展的重要生产资料,同时也具有社会保障的功能。郑州都市区的不断扩大,需要大量的土地作为支撑,致使郑州城市郊区出现了大批的失地农民,成为城市的特殊群体。通过对他们的生存现状和面临的生活困难的实地调研,并对调研的结果进行梳理分析,提出了构建郑州城郊失地农民保障体系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运用鱼刺图,从制度层面、社会支持网络、失地农民自身以及经济层面4个方面剖析了失地农民生活能力现状及其原因。结果表明,不合理的征地补偿、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缺失和城市对失地农民的就业排斥是制度原因;失地农民的社会支持网络规模小、异质性低是社会支持网络原因;市民意愿低、角色转换困难、文化素质低是其自身原因;期望收益低、生活成本高是其经济层面的原因。基于上述分析,构建了提高失地农民城市生活能力的对策思路:一是完善土地征用制度;二是建立多层次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三是完善失地农民培训与就业机制;四是提高失地农民培训与就与机制;四是提高失地农民自身素质。  相似文献   

11.
苗忠杰  刘丽红 《农学学报》2015,5(9):130-134
由于生活环境的改变,社会配套设施的缺乏,加上自身的弱势地位,失地农民从农村进入城市后,逐渐出现了生存危机感、身份认同困惑、社会歧视带来的自卑感、对未来生活的焦虑和无助感等多种心理问题。失地农民的这种心理不适应状态,对正在进行的城市化进程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失地农民要转变观念,全面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质,积极地融入城市生活;社区和政府应为失地农民营造良好的生存环境,帮助失地农民提高心理适应能力,增强其城市认同感和归属感。  相似文献   

12.
千百年来,农民和土地的关系血浓于水,唇齿相依,然而,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农村集体土地被征用,失地农民越来越多,一个新的社会群体随之迅速扩大:失地农民。说是农民,他们已经没有土地;说不是农民,他们却在城市的边缘徘徊;刚刚失去土地这条生存底线的他们希望能和城市人一样获得工作机会、社会保障来支撑起未来的生活,但却屡屡失望;他们处于弱势的生存、面对未来的无助,令我们忧虑,更激起我们的深思。如何保护失地农民的合法权益,解决失地农民的后顾之忧,保护失地农民安居乐业,将成为当前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热点话题。  相似文献   

13.
屈晓娟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4):2396-2398
从失地农民市民化的现状入手,分析了失地农民市民化出现的问题:一是失地农民转成市民后家庭经济生活困难;二是失地农民进入城市后就业困难;三是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突出。剖析了失地农民市民化问题产生的原因:一是制度化排斥是阻碍失地农民市民化的根源;二是社会保障制度的排斥是阻碍失地农民市民化的深层次原因;三是城市居民对失地农民的排斥与失地农民的自我排斥是阻碍失地农民市民化的主观因素;四是城市就业对失地农民的排斥是阻碍失地农民市民化的客观因素。基于上述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一是制定合理的土地流转价格,建立合理的征地补偿与利益分享机制;二是为失地农民构建多层次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三是加大失地农民的人力资本投入,提高其就业率;四是提高失地农民文化素质。  相似文献   

14.
当前,政府在对有限的土地资源进行征收以及经济规划后,导致被征收土地的失地农民数量急剧增长,面对当前庞大的失地农民群体,对他们的就业现状进行调查分析,便显得尤为迫切。在分析失地农民就业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办法和建议,以保证失地农民的正常权益。  相似文献   

15.
失地农民的身份认同与观念转变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失地农民由农民变为城市市民虽然获得了制度上的准入,但在身份转变过程中却存在着社会保障不力、角色转变困难以及居住条件、生活方式与环境的改变所带来的诸多不便及困惑。健全社会保障制度,让失地农民尽快重新就业,加强社区管理,提高失地农民素质,转变就业观念是关键。  相似文献   

16.
基于政府公共性缺失的视角,通过文献研究、参与观察与深入访谈等研究方法,以城镇化进程中河南省Y市为例,探讨在对失地农民进行补偿与安置过程中政府公共性缺失的表现,提出强化政府公共精神、加强上级监督、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等防治措施,以实现政府公共性的充分发挥,加快失地农民的城市融入,最终实现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  相似文献   

17.
我在千山区农业部门工作多年,亲历了城郊农民生活的变化:城市化的推进和城市规模扩张使得城市功能提升和完善,也使得大量城郊结合部的农民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失地农民失去了土地后也就失去了生存的基础,在用完仅有的土地补偿费后便生活困难,只能伸手向政府求援。这不仅制约着城市化的推进,更严重地危及社会的安定。工作中我深刻体会到,在推进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必须处理好失地农民问题。  相似文献   

18.
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由于受各种因素影响和制约,在实现由农民向市民转换的过程中,在生活方式、心理适应及文化观念等方面很难在短期内顺利融入城市生活,这必然会影响到城市的和谐、稳定和发展。因此,应从政府与失地农民自身两方面入手加以引导,妥善解决失地农民市民化的角色转换问题。  相似文献   

19.
以贵阳市花溪区云上、洛平、大寨、吉麟、花溪等5村为例,对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基本生活情况进行调查,发现在征地过程中存在征地补偿标准偏低、失地农民生活缺乏基本保障、对失地农民基本利益代表缺乏信任等问题,提出了制定科学合理的征地补偿机制、政府引导补偿款的合理使用、合理安置失地农民就业、建立和完善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机制等对策,以保障失地农民的基本权益。  相似文献   

20.
杨文 《上海农业科技》2010,(4):12-12,24
长期的城乡二元经济体制使农民在失地后由于自身浓厚的小农习气、对市民意识的陌生,以及非农就业能力的缺乏,造成就业机会少、就业水平低,进而生活面临困难,有被边缘化的趋势。要破解这一难题,需要政府和失地农民共同努力,尤其是失地农民要通过教育培训,更新观念,转变思想,提高非农技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