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黄河河套灌区是我国北方面积最大的大型古老灌区.自2003年开始,黄河水利委员会与宁夏和内蒙古共同开展水权转换试点工作.宁夏和内蒙古水权转换的探索创新得到了国内有关专家的高度评价,包括水权转换在内的黄河水权制度的建设实践,指引了中国水权制度建设的基本方向,为其他江河水权和水市场制度的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但黄河河套灌区水权转换农民用水协会(Water Users Association,WUA)的现实难题也日益凸显了出来.  相似文献   

2.
黄河河套灌区目前亟待解决的难题是:虽认同农民用水者协会(Water Users Association,WUA)是不可或缺的节水组织载体,但又对WUA管理经费困难、难以为继苦无良策.农民有强烈反响的因节水而节约的支出难抵水价上涨成为严峻事实,这种状况有悖于水权转换的初衷,也导致WUA的收费尴尬.现有的水权转换政策规定,新上工业项目无取水指标,必须从农业节水中等量置换.当前宁夏水的转换费用涨到7元/m^3,已是灌溉水价的200多倍,由此造成巨大的“机会收益”.国内外研究侧重于水权明晰和参与式管理,对因工农业用水转换而产生的“机会收益”鲜有涉及,本研究就水权转换的现实问题提出探讨,以期引起广泛关注与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3.
包头市是一个严重缺水城市,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制约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黄河水资源为客水资源,各地区限额分配,实施水权转换,高效利用水资源,是解决当前包头市水资源短缺最有效的战略举措;通过水权转换,改变现有水资源利用格局,引导水资源向高效率、高效益方向转移,实现以节水、高效为目标的黄河水资源优化配置,为包头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可靠的水源保障。  相似文献   

4.
在明确阐述黄河水权转换法律界定的基础上,概述了黄河水权转让农业风险补偿的概念、实质主体,以及费用构成,进而分析了目前黄河水权转让风险补偿确定的形式主体,以及确定的原因和存在的问题,并结合了国内外水权转换补偿主体实践探索的实例,提出了黄河水权转换农业风险补偿主体确定的建议与措施,旨在保障黄河水权转换顺利进行的同时,也要保护农民的切身利益.  相似文献   

5.
合理开发和利用水资源,保障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作者通过洪水河灌区节水型社会的建设,明晰水权,规范管理,正确引导水市场的形成和发育入手,浅谈水权交易的好处与不足。  相似文献   

6.
黄羊河灌区各农民用水户协会在乡镇水资源管理办公室的领导下,充分发挥农民用水户在辖区内水权落实、末级渠系水利工程管护、分类用水作物台账的建立等方面的民主管理的主体作用。农民用水户协会的参与管理,有利于推动节水型社会建设步伐,全力打好灌区节水增收攻坚战,严格落实国家节水行动方案,促进灌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7.
临泽县通过明晰水权、健全制度、完善交易平台等措施,深化水权制度改革,建立了水资源产权及水市场制度体系,为深入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基础,在水资源总量红线控制范围内,为提高水资源供给能力和满足生态基本用水提供了可靠保障。  相似文献   

8.
何晓科  乔鹏  赵德远  王竹燕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9):14547-14549,14604
在论述现代化节水型生态灌区概念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灌区节水改造存在或将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现代化节水型生态灌区建设架构及目标,对现代化节水型生态灌区建设与管理的技术体系进行了初步探讨,指出节水改造灌区应是能保持或促进灌区环境良性发展的现代化节水型生态灌区。  相似文献   

9.
为探究农业水权水价改革对景电灌区农业灌溉的影响,提高农业灌溉用水利用率。本文在分析农业水权水价改革对景电灌区灌溉面积、水价、水费结算、水费缴纳、水资源利用率的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了农业水权水价改革在景电灌区的实施对策。结果表明,健全农业水价形成的机制、建立完善的用水补贴以及节水奖励机制、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提高农业信息化建设、调整农业种植结构等措施可以进一步地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农业经济效益,为景电灌区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通过水权水价改革、节水型社会建设、产业结构调整、关井压田等措施,全区用水总量逐年减少,节水能力不断提高,生态环境得以改善;并把水权水价改革作为促进节水型社会建设的重要手段,建立了符合实际的水价形成机制和管理体制,全区水价改革稳步推进。  相似文献   

11.
唐徕渠农田灌溉面积占引黄灌区总灌溉面积的1/5左右,节水潜力巨大。笔者从唐徕渠用水管理现状、存在问题及节水灌溉总体思路等方面进行了阐述,提出了加强唐徕渠灌域用水管理的具体措施,以提高用水效率和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12.
魏杨  欧阳前超  周霞  张超波 《安徽农业科学》2017,45(31):205-206,240
尊村引黄灌区是山西省一座大型多级提水灌溉工程。由于所引黄河水的泥沙含量较高,导致灌渠泥沙淤积问题十分严重,影响到了渠道的正常运行。为了掌握灌区渠道水沙分布规律,缓解渠道淤积问题,在尊村二干渠设立7个观测面开展泥沙含量与粒径级配观测和分析。研究结果可为灌区管理和节水减沙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房宏  杨培英 《现代农业科学》2009,(2):146-146,162
通过分析引黄灌区灌溉用水现状以及农业灌溉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菏泽引黄灌区节水灌溉措施,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宁夏引黄灌区水资源现状与合理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宁夏是我国水资源最匮乏的省区,水资源的短缺已影响到回汉各族人民谋求生存与经济发展.通过引用大量的数据和实例,对宁夏水资源的特点进行了系统阐述,因为农业是宁夏水资源耗用的主体,特别是引黄灌区农业用水更为突出,农业节水是缓解宁夏水资源供需矛盾的关健.重点对宁夏引黄灌区的农业节水潜力做了深入的分析,提出了一套适合宁夏水资源合理配置与高效利用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行之有效的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5.
从流域生态环境平衡的角度出发,探讨了符合黄河甘肃段流域生态环境实际的生态环境需水内涵。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以面积定额法计算的河道外生态环境需水量模型和以水文法计算的河道内生态环境需水量模型。分别计算了河道外植被生态环境需水量和维持河道流量的河道内河流基础生态环境需水量、河流输沙运泥需水量、水库湖泊系统生态环境需水量。结果表明:黄河甘肃段生态环境总需水量为312.6亿m3,约占流域年径流量的52%,这一结果远超国际上普遍认可的地表水资源合理的开发程度为30%的阀值,说明该地区生态环境需水量与流域总径流量在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方面有一些冲突。  相似文献   

16.
青铜峡市属宁夏引黄灌区,土地肥沃,灌排渠系完备,是全国重点商品粮产区.但随着全国农业用水日益紧缺,该市发展高效节水灌溉也势在必行,对此,建议该市对引黄自流灌区采取渠道防渗衬砌、配套建筑物+畦田灌溉、沟灌+农业节水措施+节水管理技术模式;对设施蔬菜采取机井+滴灌灌溉模式;对扬水灌区和新开发灌区,结合优势产业布局,采用蓄水池+滴灌+农业节水措施+节水管理技术模式,以应对日益突出的水资源短缺问题.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由于气候变化、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干扰,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湿地资源不断萎缩,水资源涵养功能急剧.减弱,直接威胁到整个黄河流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安全。分析了该区湿地资源现状,探讨了湿地萎缩的原因,并结合当地农牧民的生活实际提出了一系列湿地保护和开发对策。  相似文献   

18.
石羊河流域是西北内陆河流域中水资源开发程度最高、供需矛盾最为突出、生态环境恶化最为严重的地区。从长远看,建立节水型农业和节水型社会是势在必行的。本文根据石羊河流域水资源特征和水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建立节水农业这个大方向,应用层次分析法研究了节水型农业发展战略问题和对策措施以及这些措施相对重要性的排序,为在该地区进行节水农业发展的综合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近40年甘肃河东地区大范围霜冻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近40年甘肃河东地区大范围霜冻的变化特征。[方法]利用1969~2008年甘肃河东地区分布较为均匀的15个站点的逐日最低温度资料,根据通用的霜冻气候统计指标,分析了近40年甘肃河东地区大范围霜冻及大范围连续性霜冻的变化特征。[结果]自20世纪90年代起,甘肃河东地区平均终霜冻日期明显提早,初霜冻日期开始明显推迟,终霜冻日期提早时间明显比初霜冻日期推迟时间长;平均无霜冻期也明显延长。极早初霜冻日与极晚终霜冻日多发生于70、80年代,而极晚初霜冻日与极早终霜冻日则多发生于90年代中期以后;极长无霜冻期则逐渐变为频繁出现。40年来,连续性霜冻在逐渐减少,且强度也在降低。[结论]该研究有助于了解甘肃河东地区霜冻气候和气候变化特征,对提高该地区异常霜冻灾害的预测能力、有效防御霜冻灾害、提高农作物产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河西内陆河灌区节水农业水权制度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水权制度是影响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最主要的因素之一.结合河西内陆河灌区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实际情况,分析现行水权制度中不利于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因素,探讨水权制度创新的诱导因素和潜在效益,认为建立公有水权基础上的可交易水权制度,实行水票制是水权制度创新的方向,并提出明晰初始水权界定、推行水权流转等促进节水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