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油橄榄青枯病的防治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油橄榄是世界著名的木本油料树种之一。自六十年代初期从阿尔巴尼亚引入我国以后,1964年8月在重庆市林业试验场发生青枯病害,在1964-1966年三年中病株率达30%,死亡株率为18.4%,到1974年全林死亡株率共达36.4%。同期,省林科所泸县林业试验站的油橄榄也发生青枯病害。病害发生后,各级党委极为重视,立即组织生产、科研、教学等单位对病害的发生规律及防治进行了试验研究。经过十年的努力,油橄榄青枯病已逐年减轻,重庆市林业试验场现在年死亡株率已降到0.5%以下,基本控制不成灾害。试验初步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2.
璧山东风林场于1972年3月,从重庆林业试验场引种油橄榄60株,经过精心培育,成活59株。同年10月下旬和11月中旬,扩大繁殖,共扦插1—5号油橄榄5,736株。到1973年3—4月共移植出已生根的扦插苗2,379株,生根率达41.48%,取得了初步成功。1973年秋,林场职工为了进一步扩大油橄榄生产,在过去初步取得扦插经验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青枯病目前是油橄榄的主要病害,它来势猛,死亡率高,预防和治疗都比较困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油橄榄的发展。十多年来,我场因青枯病死亡的油橄榄已达200多株,甚至在病株挖掉后在原定植穴中补植小苗,也能继续发病死亡。这说明青枯病菌在土壤中潜伏期长,致病力强。但它并非“不治之症”。我们通过综合预防与治疗试验,已初见成效。  相似文献   

4.
油橄榄、花生青枯病两菌株品系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油橄榄青枯病是我国引种油橄榄以后发现的一种细菌性病害,在以往有关油橄榄病害资料中尚无记载。该病继重庆、柳州引种点首先发现后,又在广东、浙江、江西、湖北等省的一些引种点发生。青枯病来势猛烈,病树迅速死亡,是目前生产上威胁很大的一种病害。其病原菌经重庆市林业试验场和湖北省植物研究所[1][2]确定为Pseudomonas solanacearumE.F.Smith。Buddenhagen等[3]以寄主范围的不同,  相似文献   

5.
璧山县东风林场于1972年3月,从重庆林业试验场试引油橄榄60株,成活59株,生长正常。为了进一步扩大发展油橄榄,该场自力更生、因陋就简地进行油橄榄扦插繁殖  相似文献   

6.
<正> 油橄榄孔雀斑病(Cycloconium Oleagin-um Cast)是一种真菌性病害,为害油橄榄的果实、叶片与嫩枝。目前在云南省为害十分严重。我省重庆市林业试验场1974年在个别植株上发现此病,以后不断扩展蔓延,1976年以来400余株油撖揽受到严重为害,致使95%的植株大量落叶,部分植株失去结果能力,减产达30%以上。为此,从1977年开始对该病进行发病规律与防治试验的研究,现将结果整理如下以供参考。一、病原及症状油橄榄孔雀斑病病原菌属半知菌类(Fungiimperfcti)链孢霉目(Moniliales)黑霉科(De-matiaceae)。分生孢子多为椭圆形双胞,一头比另一头更尖,黄褐色,大小22.4—28.8×9.6—12.8微米。也有单胞的,大小12.8—32.4  相似文献   

7.
我区自1962年引种油橄榄以来,特别在近几年,取得了很大成绩,截止1979年底,全区整片营造油橄榄成活保存面积达3.5万亩(计50多万株),为发展规划面积25万亩的14%。城固县柑桔育苗场1965年栽植的2.7亩油榄橄,年平均亩产最高达1720.4斤,最高株产(贝拉)达233.3斤。亩产、株产均创全国先进水平。垣山林场1973年种植的城固32号油橄榄,1978年株产达68.5斤。地区园林站1976年栽植的自育实生苗,4年即开花结果。实践证明,油橄榄在我区生长好、结实早、产量高、含油率  相似文献   

8.
油橄榄孔雀斑病(Cycloconium Oleaginum Cast),是一种真菌性病害,为害油橄榄的果实、叶片与嫩枝.在地中海沿岸蔓延甚广,引种我国后,在云南省为害十分严重,我省重庆市林业试验场1974年在个别植株上发现此病,以后不断扩展蔓延,1976年以来四百余株卡林品种受到严重为害,致使95%的植株大量落叶,部分植株失去结果能力,以致减产30%以上,严重地影响油榄激的丰产稳产.  相似文献   

9.
我所自1974年大量引利栽培油橄榄后,于1977年发现有两株被云斑天牛(Batocerahorsfieldi Hope)危害。近两年发生愈来愈重,现危害株率达66%,其中有51株死亡,占被害株的19.5%。为摸索云斑天牛的防治方法,我们对此进行了观察研究,现将情况简报如下。一、云斑天牛产卵情况与气温有一定的关系。我所一般在6月下半月,当旬平均气温达24℃时,开始产卵。7月中下旬平均气温在27—28.5℃时,为产卵高峰。气温过高,产卵量减少。一般到8月下旬基本结束。  相似文献   

10.
北碚区东阳公社合作大队焦家沟生产队的全体社员怀着对阿尔巴尼亚深厚的战斗友谊,在市,区、公社的领导下,于1973年10月从重庆市歌乐山林业试验场试引油橄榄500株,成活476株,生长一般良好。为了更多更快地培育苗木,加快油橄榄  相似文献   

11.
油橄榄青枯病是一种危害植株维管束的细菌性病害,一般发生在春、夏、秋三季,从得病到全株死亡,一般是一、二个月左右时间。其发病第一阶段:在生长季节不抽新稍,叶片轻度失水,失去光泽,地下须根腐烂。第二阶阶:出现个别枯枝,叶片开始向背反卷,地下侧根坏死。第三阶段:全株干枯,但不落叶,地下主根坏死。经作根部横切面镜检,可以看到  相似文献   

12.
高产优质的木本油料树种——油橄榄,自1962年秋引入汉中地区以来,在各级党组织的重视和广大林业工作者的辛勤栽培管理下,已从最初的3个引种点的百十株,发展到现在的11个县两百多个栽培种植点。据统计,全区已造油橄榄林2万多亩,今年开花结果的有1000余株。城固县柑桔育苗场1977年亩产油橄榄鲜果超过千斤,平均每株  相似文献   

13.
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为适应群众性发展油橄榄生产的需要,我场全体职工,认真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积极开展科学实验,进行油橄榄秋季露天扦插育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1974年扦插677株,生根572株,生根率84%;1975年扦插11,500株,生根率86%。现将我们的做法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14.
<正> 油橄榄干腐病的症状是树干的韧皮部发生局部变褐坏死。该病最初症状是树皮产生凸起的小水泡(见图1),继之呈块状坏死、开裂(见图2),并逐渐扩大蔓延,至环绕树干(或枝)一周时,整株(或枝)死亡。干腐病在我省引种油橄榄地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有些引种点发病率达50-85%。为弄清发病原因,找出防治方法,我们自1977年开始对该病进行观察试验。试验地设在油橄榄干腐病发生比较严重的  相似文献   

15.
<正> 我国从1956年开始引种油橄榄迄今已有30年,目前全国种植约2,000万株,绝大部分已进入产果期。由于油橄榄果实成熟期长,而且很不一致,果实又不易脱落,所以采收十分困难。采收通常是手摘或敲打,费时费工,效率很低。据国外资料报道,用手摘或敲打的采收方法,采收所需劳力占油橄榄栽培总用工量的80%;采收费用占总成本费的40—50%。而且敲打对枝叶损伤严重,影响次年产量。因此,油橄榄的采收问题就成为发展油橄榄生产的重  相似文献   

16.
为适应群众性发展油橄榄生产的需要,近几年来,我们进行了油橄榄冬季扦插繁殖试验。1973年11月20日,扦插米扎、佛奥、爱桑和卡林4个品种,共4,718株,平均生根率72.1%。爱桑的一个试验组合生根率高达93.9%。从1974年3月4日起陆续移栽,9月4日检查,成活2,941株,成活率达86.4%,高生长量最大达90厘米,生长良好。现将我们的具体作法和初步体会简述如下: 1、插床与插壤油橄榄扦插苗床用砖砌成。高、宽各50厘米,长视插条多少而定。插床底部用砖垫起,离地10厘米(两块砖),起透水透气作用。插  相似文献   

17.
油橄榄青枯病属细菌性维管束病害,1964年8月在重庆歌乐山林业试验站首次发现(四川也有报导),经鉴定证明是Pseudomonassolancearam(简称油Ps)病菌引起的一种致命性土传病害。该病早期症状很难发现,植株一旦呈现萎蔫现象即无法防治。为提供鉴定青枯病菌的标准植株,以便摸清其发病规律,选育出抗病品种和寻找出有效的防治措施,我们于1978年进行了油橄榄青枯病菌的接种试验研  相似文献   

18.
在伟大领袖和导师毛主席革命路线的指引下;在英明领袖华主席的正确领导下,我省油橄榄的生产和科研工作发展很快,形势大好,至今年止,全省已发展到八地三市七十二县,定植达四十五万株,并规划建立了二十三个油橄榄基地县,计划发展六十九万亩。省林科所一九六四年定植的三百一十六株油橄榄,一九七五年三百零八株开花结果,总产鲜果一万二千八百多斤,单株产鲜果最高达一百七十一斤。平均亩产鲜果四百五十斤,实出油七十六十斤。从各品种来看,连续三年(一九七四——一九七六年)平  相似文献   

19.
油橄榄是“中阿友谊树”,并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为了积极繁殖油橄榄,祁东县国营苗圃于1973年春季第一次进行了油橄榄扦插育苗试验,由于缺乏经验,生根移苗率只10.9%,成活率只3%。苗圃职工遵照毛主席关于“人们经过失败之后,也就从失败取得教训,改正自己的思想使之适合于外界的规律性,人们就能变失败为胜利”的伟大教导,认真总结了生根移苗率和成活率不高的教训,坚持科学实验,于1973年秋季又进行了油橄榄扦插育苗试验,获得初步成功,生根移苗率达80%。现将试验情况整理如下:一、油橄榄秋季扦插育苗情况(1)种条来源:韶山区农林科学研究所。(2)扦插时间:1973年10月15—16日。(3)试验内容与结果:  相似文献   

20.
一、油橄榄引种情况 璧山县位于东径106°02′——106°20′,北纬29°17′——29°53′。海拔高一般为500—800m,最高海拔885m。气候属温暖湿润的亚热带气候。 1972年开始引种油橄榄60株,其中佛奥(Frantioi)58株,卡林(Kalinjoti)2株。1974年扦插成功,生根率达90%以上,现保存5万余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