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丛斌  杨长成  邹庆道 《玉米科学》1995,3(Z1):082-083
本文报道1989~1993年间在东北二代玉米螟发生区的辽宁省,利用工厂化生产的松毛虫赤眼蜂(T.dendrolimi)以及人工诱导滞育的赤眼蜂防治一、二代亚洲玉米螟(O.furnacalis)的试验结果并据此提出在二代玉米螟发生区利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总体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2.
付波 《杂粮作物》2003,23(6):363-363
玉米螟是瓦房店市的重要害虫,危害严重,防治难度大。多年来,瓦房店市防治玉米螟一直采用投撒颗粒剂的方法,但由于操作难度大,投药质量差,防治面积小,导致防治效果很低。1999~2003年,全市积极推广应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技术,实行市、乡、村统防统治,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积累了丰富的防治经验。现将5年的防治效果做如下分析报道。1 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基本情况1999~2003年累计蜂防面积约77466hm2,占玉米播种面积的41%,其中3个乡镇连续5年全部实现应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赤眼蜂选用大连市赤眼蜂繁育场生产的蜂卡,每667m2放蜂2点,放蜂量…  相似文献   

3.
为评价玉米植株上不同放蜂位置对两种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效果的影响,采用盆栽控制试验,分别设置玉米心叶内、盆栽土壤表面及玉米叶片背部3个接蜂点,每点分别单独、混合释放两种赤眼蜂,研究同一蜂种不同释放方式对玉米螟的控害效果。结果表明,在同一位置接蜂,单独接玉米螟赤眼蜂和混合接蜂在卵块寄生率、卵粒寄生率、玉米螟卵中的总出蜂数等指标均高于单独接松毛虫赤眼蜂。当接入蜂种相同而位置不同时,在心叶内接蜂玉米螟卵粒寄生率最高,玉米螟赤眼蜂在心叶内接蜂的蜂卡羽化率高于土壤表面和叶片背部接蜂;松毛虫赤眼蜂在3个位置上差异不显著。在玉米心叶内单独释放玉米螟赤眼蜂或者混合释放赤眼蜂对玉米螟的防治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4.
应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效果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吉林省东辽县位于东辽河上游、属半山区,农作物播种面积6.8万hm^2,其中玉米播种面积占80%。玉米螟是玉米的主要害虫,可使玉米减产5%~20%。1981年,玉米螟大发生,被害株率达88.8%,百株虫量达260头,单穗粒重损失率达19.8%,最高达32.3%。为了控制玉米螟的危害,我县连续多年应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仅2005年防治面积就达3.3万hm^2,释放赤眼蜂75亿头,全县13个乡镇、266个村全部采用放蜂。  相似文献   

5.
曹锦丽  孙海蛟 《杂粮作物》2002,22(2):116-116
玉米螟是玉米生产中的重要害虫 ,对玉米生产构成严重威胁 ,已成为影响玉米高产稳产的重要因素。据统计 ,玉米螟轻发生年 ,可造成玉米减产 8%以上 ,中等发生年减产 1 0 %~ 1 5 % ,重发生年减产 30 %以上。由于玉米螟难防难治 ,寻求更有效的防治方法一直是人们不断探讨的问题。化学药剂防治玉米螟劳动强度大 ,费工费时 ,农民不愿接受 ,也不按技术规程操作 ,造成防治效果不好。利用松毛虫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省工省力 ,操作简便 ,成本低防效好 ,有利于保持生态平衡 ,在玉米螟防治工作中有广泛的应用前景。1 松毛虫赤眼蜂防治玉米螟优点多1 1 …  相似文献   

6.
吉林省二代区玉米螟落卵与赤眼蜂寄生动态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11年的田间系统调查,明确玉米螟落卵与赤眼蜂寄生之间的动态关系。在一代玉米螟发生时期,玉米螟卵大部分孵化,孵化率达80%以上,只有少量被赤眼蜂寄生。二代玉米螟发生期赤眼蜂寄生率较高,卵块寄生率达70%以上,卵粒寄生率达60%以上。赤眼蜂寄生一般发生在玉米螟落卵中后期,且很少存在1个卵块被完全寄生的情况,赤眼蜂寄生情况年度间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7.
2000~2013年田间系统监测沈阳地区亚洲玉米螟和赤眼蜂的发生规律.亚洲玉米螟落卵量、卵孵化量、赤眼蜂寄生量等资料和温度、积温、湿度、雨量、光照等气象资料作为预测因子,采用简单逐步回归、二次多项式逐步回归及多因子互作回归进行拟合,建立不同发生量预测预报模型,并对其进行检验.结果表明,亚洲玉米螟及赤眼蜂发生量与多因子之间存在相关关系,采用预报模型可较为准确地预测出发生量,一代亚洲玉米螟落卵量采用简单逐步回归组建的模型结果可靠;二代亚洲玉米螟卵孵化量与赤眼蜂寄生量采用简单逐步回归和多因子交互组建的模型结果均可靠,玉米螟落卵量采用二次多项式逐步回归模型结果可靠.  相似文献   

8.
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持续效果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松毛虫赤眼蜂连续3年进行大面积防治玉米螟研究。结果表明:放蜂对当代玉米卵平均寄生率为75.1%,平均防效62.8%,玉米平均被害率减少62.3%。对二代玉米螟的持续效果为蛀孔率下降44.6%,折茎率下降51.9%,平均防效为48.3%。秋末虫量下降幅度在40.8%~49.0%,平均下降率为46.2%。在玉米螟一般发生年份,利用一代放蜂的持续效果可以控制玉米螟的危害。  相似文献   

9.
利用球孢白僵菌与赤眼蜂联合控制亚洲玉米螟已被证明具有较好的协同增效防治效果,但未见其他昆虫病原真菌与赤眼蜂共同施用下的相容性研究报道。本研究从田间采集的斜纹夜蛾幼虫僵虫中分离并鉴定出4株对亚洲玉米螟具有较高毒力的昆虫病原真菌菌株,分别为诺米曲霉(Aspergillus nomiae)、木贼镰孢(Fusarium equiseti)、莱氏绿僵菌(Metarhizium rileyi)和糙孢蓝状菌(Talaromyces trachyspermus),对亚洲玉米螟2龄幼虫半致死时间(LT50)分别为4.37、4.11、3.69和5.19 d。采用0.1%(w/v)的淀粉溶液作为吸附助剂可实现赤眼蜂单头蜂载菌量超过3.29万个孢子。进一步研究发现,这4种昆虫病原真菌对松毛虫赤眼蜂羽化及其对亚洲玉米螟虫卵寄生性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0.
红脉穗螟[Tirathaba rufivena (Walker)]是槟榔的重要害虫,为筛选有效防治红脉穗螟的优势赤眼蜂蜂种,研究比较了稻螟赤眼蜂、食胚赤眼蜂、松毛虫赤眼蜂、玉米螟赤眼蜂和螟黄赤眼蜂对红脉穗螟的寄生力。结果表明,在一定的寄主卵密度范围内,稻螟赤眼蜂、松毛虫赤眼蜂和食胚赤眼蜂对红脉穗螟卵的寄生数量随着红脉穗螟卵密度的增加而逐渐增加,其中,稻螟赤眼蜂、松毛虫赤眼蜂和食胚赤眼蜂在红脉穗螟的卵密度分别为35、30和25粒/管,寄生卵数量和寄生率均为最大,寄生卵数量分别为16.2、8.8和10.6粒,寄生率分别为46.3%、29.3%和42.4%。在赤眼蜂羽化后的12 h内,在0~72 h提供充足卵的情况下,食胚赤眼蜂、稻螟赤眼蜂和松毛虫赤眼蜂主要在0~24 h寄生红脉穗螟的卵,分别占总寄生量84.8%、48.6%和60.7%,其子代蜂总数分别为48.5、50.8和53.8头,子代雌蜂比例分别为68.2%、74.4%和55.1%。结果表明稻螟赤眼蜂对红脉穗螟卵具有较强的寄生能力,松毛虫赤眼蜂和食胚赤眼蜂作为红脉穗螟卵补充优势赤眼蜂,这3种赤眼蜂可共同防治红脉穗螟。  相似文献   

11.
玉米螟对高粱的为害性H.B.Aндрияц等1990~1992年全苏植物栽培科研所库班试验站研究了玉米螟对两种高粱基因型的为害,即库班红1677和叶弗列莫夫2号。1990年在高粱11~12叶期用人工接种的方法每株接种40粒玉米螟卵。然后用2.5%杀虫...  相似文献   

12.
本文探讨了新台糖20号螟虫的各种防治方法。结果表明,按测报施药及投放赤眼蜂、性诱剂可有效减轻枯心率,降低暝害株(节)率,建议生产上以这两种防治方法为主。  相似文献   

13.
我国玉米螟防治技术研究概况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陈元生 《杂粮作物》2001,21(4):36-38
综述了我国玉米螟防治技术的研究历史、现状及进展,着重介绍了抗螟育种、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农业措施防治玉米螟的研究进展,并讨论了我国玉米螟防治技术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4.
新疆亚洲玉米螟无害化防治技术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表明:新疆一代亚洲玉米螟成虫产卵盛期应用球孢白僵菌75~120g/hm2灌心或120~180g/hm2喷雾,防效相当或优于3%呋喃丹37.5~45.0kg/hm2。螟黄赤眼蜂防治新疆二代亚洲玉米螟效果优于松毛虫赤眼蜂,放蜂量为60万~120万头/hm2,放蜂3~4次,公顷设45~90个放蜂点,放蜂间隔3~5d,其卵块寄生率为56.2%~95.6%,平均65.45%;卵粒寄生率为33.7%~72.1%,平均55.1%;虫口减退率为35.7%~88.2%,平均62.0%。放蜂技术、蜂卡质量、田间小气候和化学农药等对放蜂效果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5.
 根据稻螟赤眼蜂(Trichogramma japonicum)的rDNA ITS2序列,利用软件Primer Premier 5.0设计出该寄生蜂的特异引物。通过PCR条件的优化,设计的引物能稳定地扩增出稻螟赤眼蜂的特异性条带,大小为256 bp。应用设计的稻螟赤眼蜂特异引物以及报道的松毛虫赤眼蜂(T. dendrolimi)、玉米螟赤眼蜂(T. ostriniae)和螟黄赤眼蜂(T. chilonis)特异引物对赤眼蜂样品进行PCR扩增分析。结果表明,4对特异引物可从单头蜂稳定地扩增出各自蜂种的目的DNA条带,并且分子鉴定结果与形态学鉴定结果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16.
玉米对二代玉米螟抗性鉴定李晓平,何富刚,颜范悦,王艳琴,辛万民,董文良(辽宁省农科院植保所110161)魏家彪(辽宁省抚顺市前甸农科站113103)亚洲玉米螟是为害玉米等作物的重要害虫,给农业生产造成很大损失,成为限制玉米稳产的重要因素之一。玉米螟在...  相似文献   

17.
棉花病虫害规范化综合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洪花 《江西棉花》2006,28(5):38-39
棉花的主要病害有苗期根病,棉花枯、黄萎病等。主要害虫有棉蚜(苗蚜和伏蚜)、棉铃虫(第二、三、四代)、棉红蜘蛛,间作地块还有玉米螟,特殊环境还有棉蓟马、小地老虎、黄地老虎等。根据各种病虫害在棉花不同生育阶段的发生轻重采取不同的措施,以主要病虫害防治为重点,兼治其他。现将其规范化综合防治措施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8.
谢为民 《玉米科学》1996,4(4):071-074
玉米螟是吉林省玉米生产的最重要害虫,是影响全省粮食总产的主要因素之一,搞好预测和防治非常必要。根据玉米螟研究工作现状,分析论述了全省玉米螟的发生预测及防治技术,提出了存在的问题和研究意见。  相似文献   

19.
玉米的主要害虫是玉米螟,蚜虫,红蜘蛛等,其中以玉米螟为主,但自1992年以来,发现危害玉米雌穗的不仅仅是玉米螟一种害虫,还有大量的棉铃虫,本来穗部二代平方米螟就很难防治,又增加防治难度,使损失更为严重。  相似文献   

20.
李哲  武丽石 《杂粮作物》1995,(2):1-3,53
玉米抗螟育种进展概述李哲,武丽石(辽宁省农科院110161)在世界范围内,玉米螟(PyraustanubilalisHubner)是危害玉米的主要害虫之一。近年,在辽宁省由于玉米种植面积不断扩大,重茬面积增加,玉米螟发生呈上升趋势,危害日趋严重,已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