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跟踪粮食消费需求变化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经济平稳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以全国31个省(区、市)为研究单元,将粮食消费量划分为口粮、饲料粮、工业用粮、种子粮和损耗5个组成部分,分析了2001—2018年中国粮食消费总量和消费结构,以及全国城乡、四大经济区域和各省级行政区的口粮与饲料粮消费总量及结构变化。最后,从人均口粮与饲料粮消费、人口和城镇化率、工业用粮等与粮食消费需求密切相关的因素出发,展望了未来全国四大区域及重点省份的粮食需求趋势。  相似文献   

2.
我国粮食消费的现状和趋势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居民粮食消费经历了不得温饱、基本温饱、总体小康以及由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过渡4个阶段.本文在对现阶段我国粮食在不同用途、品种结构和城乡消费情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我国粮食消费的趋势进行了研究.中长期内居民食物消费结构升级,渐趋多元化;粮食消费需求总量呈刚性增长趋势;口粮、种子用粮稳中趋减,饲料粮、工业用粮快速增长;稻谷、小麦消费需求呈下降趋势,玉米、大豆消费需求将快速增长.最后从耕地资源和水资源利用、农业科技推广、粮食生产结构调整、农业补贴制度实施、生物能源开发及海外农业资源利用等6个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饲料博览》2004,(10):50-50
饲料用粮和工业用粮消费需求的增长,将会成为我国粮食消费需求增长的主体。在今后5-10年内,我国饲料用粮和工业用粮的消费需求将会继续呈现较快增长的态势。据国家发改委产业发展研究所姜长云分析,饲料用粮增长的主要原因:一是随着收入和消费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对动物性食品的消费需求将会继续增长。特别是城市消费的示范效应、当前城乡居民人均动物性食品消费量的悬殊差别、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总量60%等事实,都决定了农村对动物性食品的消费需求还有巨大的增长空间。二是我国扩大畜产品的出口仍有较大潜力。当前,从价格上看,我国畜…  相似文献   

4.
粮食需求分析对有效保障中国粮食安全十分必要,粮食需求结构的变化为确保粮食安全提供了不同的途径。分析了河北省口粮、饲料用粮、工业用粮和种子用粮等需求量变化情况及其占需求总量的比例变化,以及河北省对中国粮食安全的贡献率。结果表明,河北省口粮消费将继续保持稳定但略有下降态势,饲料用粮和工业用粮逐渐成为粮食消费主体,种子用粮占比较小且基本保持不变;作为粮食主产区,河北省在满足自身粮食需求的基础上,还为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为保障河北省粮食生产的持续健康发展,未来必须控制其粮食过度消费和不合理消费。  相似文献   

5.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始终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立足于居民整体食物消费趋势的判断与分析,分别测算了薯类杂粮对谷物、动物产品对口粮、饲草料对饲料粮的替代空间,并在此基础上对2020年粮食需求做出了预测。分析结果表明,受人均口粮消费下降、薯类杂粮口粮消费增加等因素影响,与2014年相比,2020年我国水稻、小麦需求量将分别减少539万t、108万t;增加饲草料在草食动物的饲喂比重既能明显改善其饲料营养结构,还可节约使用籽粒玉米1 100万t、豆粕770万t;在保障口粮绝对安全的基础上,通过进口大豆、适量玉米及杂粮,2020年我国粮食产量可以调减为6.04亿t,调整出567万hm2播种面积用于发展青贮玉米、牧草或休耕。上述结果可为当前农业供给侧改革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6.
分析了福建省居民粮食消费情况及未来发展趋势,其中包括城镇居民、农村居民的粮食直接(口粮)、间接(主要为涉及到粮食的畜禽、水产等农产品——饲料粮)消费情况及预测。从分析的结果看,近年来粮食直接消费量呈明显下降趋势,预测2005—2020年间粮食直接消费量还会进一步减少,其间将共减少44.58%,每年以3.86%的速度递减;近年来间接消费量有明显升高,预测2005—2020年间福建年粮食间接消费量增幅达到149.19%,增加了716.49万t。结合福建省粮食的供给状况,计算2005—2020年间,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预测值与消费总量(包括直接粮食消费量、间接粮食消费量、种子用粮和工业用粮)之间的差额,结果为:这种差额一直表现为负值,且有明显加大的态势,粮食缺口量绝对值从509.11万t提高到2020年的1143.25万t,每年粮食缺口量的增加幅度达到5.54%。最后,文章提出:作为一个现实和潜在的缺粮大省,福建省有必要做好保证粮食有效供给和提高粮食的产量方面的工作,即要充分挖掘耕地粮食生产潜力、适度增加粮食库存、注重粮食流通体系的提升和保证饲料粮的有效供给等。  相似文献   

7.
我国肉类消费总量快速增长和结构调整加剧了饲料粮供求矛盾,准确测算和预测饲料粮需求将是在农业"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长期内满足粮食安全的政策基础。本文通过对居民肉类消费总量和消费结构的研究与调整,结合饲料转化率估计肉类消费对粮食的需求;并在此基础上,综合考虑收入弹性、经济增长、人口变动、城镇化与老龄化的影响,预测未来肉类生产耗粮规模的变化以及对我国粮食供求造成的冲击。结果显示,肉类生产耗粮量将由2014年的近2亿t增长至2050年的3.95亿t;而肉类生产耗粮率则会由2014年的32.52%上升至2050年的58.79%;肉类生产耗粮率的上升会进一步导致粮食自给率的下滑和粮食贸易依存度的上升,未来我国的"粮食安全"主要表现为"饲料安全"。这样的分析结果为我国农业长期内的"供给侧改革"提供了一个参照系。  相似文献   

8.
以河南省为研究区,分析了其在1991-2008年期间的粮食消费结构变化,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河南省对我国粮食安全的贡献系数,并分析了其对我国粮食安全贡献程度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河南省粮食消费总量平均增长速度为3.61%,高于同期粮食产量平均增长速度0.15%;其中口粮消费量保持相对稳定,并呈略微下降的趋势;(2)1991-2008年期间,河南省饲料粮和工业粮消费量保持持续快速增长的趋势,其年均增长速度分别达7.94%和12.06%,分别为粮食产量增长速度的2.20倍和3.34倍;2004年之后饲料粮消费量首次超过口粮消费量,成为粮食消费的最大主体;(3)畜牧业、水产养殖业和食品工业是河南省促进农民增收和提高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产业,今后一段时间河南省饲料粮和工业用粮必将保持持续增长的态势,这将对其粮食安全构成威胁;(4)研究期内,河南省对我国粮食安全的贡献系数经历了下降、波动、下降和快速上升四个发展阶段,其平均值为4.43%,表明18年来河南省不但维护了人口大省自身的粮食安全,而且还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显著贡献。  相似文献   

9.
白丽月 《农学学报》2016,6(11):85-89
为了实现资源的效用最大化、提供福建省粮食安全新的数据支持,分析了2003—2012 年福建省粮食消费的特点,预测未来年份的粮食需求量。结果表明:第一,福建省粮食消费总量呈现递增的趋势,粮食消费结构也有较大幅度调整;第二,人均粮食消费量增加了44 kg,人均口粮消费量减少了12 kg,人均饲料粮消费量增加了55 kg,饲料用粮大幅增加,是导致福建省人均粮食消费量大幅增长的主要原因;第三,比较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下和平衡膳食模式下的人均粮食需求量,发现差异明显,实际人均消费量远高于合理人均需求量,不合理的食物消费结构造成了不合理的粮食浪费现象;第四,按照高、中、低3种不同的人均粮食需求量分别预测全省的粮食需求量,基于平衡膳食模式的粮食需求量能较真实地反映福建省的实际需求量,即2020、2025年全省粮食需求量分别为1222万t、1243万t。  相似文献   

10.
刘景章  唐清萍 《安徽农业科学》2012,(30):14753-14756
我国居民饮食结构的变迁——植物性食物消费逐渐下降与动物性食物消费逐渐增加,引发了畜牧业对饲料粮需求的增加。饲料粮也成为仅次于口粮消费的第二大粮食消费途径,而且未来可能超过口粮成为第一大粮食消费途径。基于我国居民饮食结构变迁的视角,利用时间趋势外推法预测未来我国居民的人均食物消费量,结合料肉比和粮肉比推算我国饲料粮的未来需求量,并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正>草牧业应视为基础产业我国现在每年大约消费6亿吨粮食,口粮是3亿吨,饲料粮是2亿吨,还有一部分是用于工业原料,比如乙醇等。饲料粮主要是猪和鸡在吃,所以剔除工业用粮,在粮食消费结构上我国其实存在人和猪争粮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出路,就是发展草食畜牧业,在肉类消费上用牛羊肉替代部分猪鸡肉;同时推进‘粮改饲’,让猪和鸡也吃些草料。对于正在编制的草牧业"十三五"规划,中国畜牧业协会草业分会会长卢欣石认为,应  相似文献   

12.
粮食消费结构的变化对粮食安全有着重要的影响.以河北省2000~2018年主要粮食生产、消费数据,分析河北省粮食消费结构对粮食安全的影响.研究表明:(1)河北省粮食消费总量、人均消费量长期波动上升.(2)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剧,河北省粮食结构变化较大,口粮消费量的比重持续下降,2007年成为粮食消费结构中的第二大消费种类;饲料消费成为第一大消费种类.(3)随着河北省工业产业的快速发展,工业用粮将在未来成为河北省粮食安全的主要影响因子.提出促进粮食生产稳增长,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优化畜牧养殖业发展体系,畜牧养殖业增量化发展;合理发展食品加工业,发掘粮食经济附加值.  相似文献   

13.
根据西北地区人口增长趋势,结合我国人均年消费农产品需求的基本标准,以2001年农产品生产量为基准,同时考虑退耕还林还草的影响因素,分析了西北地区2006年农产品需求状况。结果表明,口粮缺口21.4万t,饲料粮食缺口427.4万t,油菜籽缺口194.9万t,甜菜缺口358.3万t,水产品152.6万t几乎是全部短缺;水果、蔬菜和棉花分别剩余558.5,503.3和117.8万t。  相似文献   

14.
近30年来我国人均直接消费的粮食从1986年的207kg降到2010年的148kg,降幅为28.5%,但间接消费的粮食却大幅增长,如饲料用粮.这说明,我国居民的饮食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据科学估算,中长期内我国城乡居民的口粮需求约为2亿t“食物当量”,而家畜饲料需求则为5亿吨“食物当量”.为保障13亿人口大国的食物安全,中国工程院任继周、李文华、张子仪等九位院士近日联名倡议我国 “耕地农业”应向“粮草兼顾”转型.  相似文献   

15.
多年以来 ,我国在人均粮食 4 0 0kg左右徘徊的条件下 ,由于居民的膳食消费习惯和相对不变的畜种结构 ,畜牧业以食粮型为主 ,加上饲料的报酬率不高 ,因而导致粮食在低水平下貌似过剩的基础上呈结构性短缺 ,我国每年都要进口数百万吨玉米和大豆 ,以弥补饲料粮之不足。未来随着人口的增加和人均收入的不断提高 ,人们对以饲料粮为基础的畜产品的需求量会越来越大 ,用于饲料的玉米消费将大幅度提高。本世纪的前 10年 ,我国新增玉米消费基本上都要用作饲料。在粮食需求中 ,饲料用粮比重将由目前的 30 %上升到 2 0 0 5年的 32 %和 2 0 10年的 35 %…  相似文献   

16.
中国粮食需求预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数量统计方法预测表明:本世纪末,中国人口(大陆地区)可控制在12.5205-12.7285亿,国民收入年增长速度以7.6%-9.2%为宜。口粮消费总量趋于稳定,动物性食品消费持续增加,说明食物结构正向营养化、科学化方向转化。估计到2000年我国粮食需求总量为4863.9-5096.7亿公斤,我国完全有能力解决自己的粮食问题。  相似文献   

17.
基于粮食安全的需求,综合考虑耕地的生产功能、社会经济发展的空间承载功能和生态保护功能等,从口粮需求、饲料粮需求、种子用粮需求、工业用粮需求、粮食损耗、出口需求等6项指标预测耕地保有量。在此基础上,结合平顶山市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提出了加强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保护的对策和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8.
在近20年的时间里,我国居民的膳食结构发生了很大改变,居民口粮消费逐渐下降,饲料粮占粮食总量的比重逐年增加,同时居民对肉类消费稳定增长,特别是牛羊肉、禽肉和奶制品消费增长较快。居民膳食结构的改变要求传统的粮食种植结构做出相应的调整。紫花苜蓿作为优良的豆科牧草,不仅是畜牧业的发展保障,还可以起到肥土丰田的作用,在种植结构调整的背景下,从我国目前粮食安全现状与问题、食物安全面临的困境,阐述了在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将紫花苜蓿纳入到现行的轮作系统的优势和存在问题,预见了可能存在的风险并给出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9.
用数量统计方法预测表明:本世纪末,中国人口(大陆地区)可控制在12.5205~12.7285亿,国民收入年增长速度以7.6%~9.2%为宜。口粮消费总量趋于稳定,动物性食品消费持续增加,说明食物结构正向营养化、科学化方向转化。估计到2000年我国粮食需求总量为4863.9~5096.7亿公斤,我国完全有能力解决自己的粮食问题  相似文献   

20.
我国粮食生产发展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国粮食直接消费需求和间接消费需求都将持续快速增长,粮食生产发展压力巨大。通过粮食单产、品种和区域潜力分析,到2020年我国粮食尚有6 000万t左右的增产潜力,基本上可以满足我国粮食消费需求。当前我国粮食生产仍然面临耕地资源刚性减少、淡水资源短缺、品种结构矛盾、供需区域矛盾、种粮比较效益偏低等问题,作者结合当前全世界粮食生产形势,针对我国粮食生产面临的问题,提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粮食和食物自给以及安全保障体系的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