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0 毫秒
1.
为研究温湿度对虫草蝠蛾卵孵化的影响,本试验设置了4种不同温湿度和2种低温恒湿条件,保存一定时间后测定孵化率。结果表明,虫草蝠蛾卵适宜的孵化温度为12℃、湿度为65%,孵化率85.8%,发育历期为28 d;在低于4℃条件下保存7 d后卵孵化率则降低。由此说明,温湿度对虫草蝠蛾卵孵化率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换箱孵化对黄沙鳖人工孵化的影响,为规模化饲养黄沙鳖提供充足鳖苗奠定基础。【方法】在室内自然温度条件下,以河沙作为孵化介质,采取中途换箱的方法(分别将孵化至第15、20、25、30 d的黄沙鳖受精卵从原孵化箱搬到另一孵化箱)对黄沙鳖卵进行换箱孵化对比试验。【结果】换箱孵化的孵化率比不换箱孵化均有所提高,其中以黄沙鳖卵孵化至第20~25 d时进行换箱的孵化率较高(90.0%~91.7%),比不换箱的孵化率(81.7%)提高了约10个百分点。而且换箱孵化的孵化介质干净、清洁度高、透气性好、异味较小,无结块、霉变、病菌感染现象,鳖苗出壳较快、时间较同步,孵化率较高,获得的稚鳖个体健壮、摄食早、生长较快、成活率较高。【结论】在黄沙鳖卵孵化过程中,孵化20~25 d后进行换箱,把发育良好的受精卵搬到另一个备好相同温、湿度孵化介质的孵化箱内,确保黄沙鳖卵在卫生、透气的环境中孵化,可有效提高其孵化率,且可操作性强、工作量小、经济实惠,可在广大农村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采用人工孵化技术,将2 h内新鲜受精卵分成8组,分别置于6种孵化温度、2种相对湿度下让其发育,研究孵化条件与孵化率、发育历期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①在自然蜂群中孵化率最高(99.26%),平均发育历期最短(69.6 h);在相对湿度为44%和72%条件下不利于受精蜂卵发育.②在人工孵化条件下,受精卵发育早期、后期与成熟期之间存在2个死亡高峰期.③人工孵化温度高低影响受精卵发育历期长短,意大利蜂受精卵人工孵化温度控制在两头高(35~36℃)、中间低(34~35℃);而相对湿度决定孵化率高低,适宜相对湿度为75%~80%.  相似文献   

4.
甘肃虫草寄主昆虫蝠蛾的全人工饲养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连续5a对虫草寄主昆虫蝠蛾的全人工饲养技术研究结果表明:在人工饲养条件下,蝠蛾幼虫、蛹期的适宜温度为6-12℃,卵和蛹期对湿度敏感,适宜卵孵化,蛹羽化的湿度均为85%-95%,适宜成虫交配的湿度为70%-85%;饲料以胡萝卜最佳。同时,总结提出了各虫态人工饲养的关键技术及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用Nikon显微镜观察了日本黄姑鱼胚胎发育全过程,并比较了受精卵在13种温度下胚胎的发育状况。结果表明:在水温为20~22.5℃、盐度29.9和pH 8.2条件下,从受精卵至孵化出膜总历时34 h 55 min,胚胎发育过程可划分为21期;孵化水温对受精卵的孵化率、畸形率和孵化时间有显著影响,孵化时数(h)、孵化积温(A)与平均水温(θ)密切相关,h=4265.9θ-1.547 9,A=3.420 1θ2-168.99θ+2 786.1;有效积温为480.04~553.96℃.h,阈温度为7.01℃,但实际孵化水温须高于12℃,14~28℃胚胎均能正常孵化。适宜孵化水温为17~22℃,孵化率高于89%,畸形率低于16%。  相似文献   

6.
2010—2012年,利用控温技术对乌龟的受精卵孵化进行了初步试验,结果表明:控温提高乌龟受精卵孵化率,主要在于受精卵的收集方法、受精卵收集后暂放置、选择排放、控温控湿等技术环节;试验收集龟卵时间为6:00—12:00,龟卵运回室内晾干后,暂放入蛭石护卵箱,待56 d,取受精卵转入孵化箱,控制气温326 d,取受精卵转入孵化箱,控制气温3234℃、水温3034℃、水温3032℃,保持孵化箱蛭石的湿度,5532℃,保持孵化箱蛭石的湿度,5560 d相继孵出稚龟,孵化率平均达到98%。  相似文献   

7.
虎斑乌贼是一种在国内外都具有较高销量的重要的海洋渔业产品,其受精卵孵化率较低一直是限制其人工繁育的主要因素.本文对虎斑乌贼受精卵孵化的温度、盐度和pH值进行研究,探究其孵化的适宜生态条件,为虎斑乌贼的人工育苗提供基础数据.采用单因子试验,分别设置了不同温度(18、21、24、27、30和33℃)、盐度(15‰、18‰、21‰、24‰、27‰、30‰、33‰和36‰)和pH值(7.0、7.5、8.0和8.5),检测不同条件下虎斑乌贼受精卵孵化率和孵化时间.结果显示,受精卵可孵化温度为21~30℃;在27℃时,孵化率(72.2%)显著升高(P0.05),随着温度的升高,孵化时间呈现缩短的趋势.在30℃时,孵化时间显著缩短(P0.05).受精卵可孵化盐度为27‰~36‰;在最适盐度范围(30‰~33‰)下孵化率为70%~80%. pH值对虎斑乌贼受精卵孵化率影响不显著(P0.05),在pH值7.0~8.5条件下均可孵化,孵化率均大于70%.因此,在温度24~27℃,盐度30‰~33‰和pH 7.0~8.5范围内,虎斑乌贼受精卵孵化较高.  相似文献   

8.
苏应兵  廖咏玲  杨代勤  谢耀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5):21822-21823,21828
[目的]了解温度对泥鳅仔鱼孵化和仔鱼活力的影响。[方法]在不同温度(18、21、242、73、0和33℃)下,研究泥鳅受精卵的培育周期、孵化周期、孵化率和畸形率,对初孵的泥鳅仔鱼进行耐饥饿试验,测定其不投饵存活系数(SAI)。[结果]当温度为18~33℃时,泥鳅受精卵的培育周期和孵化周期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当温度为18℃时,泥鳅受精卵的培育周期和孵化周期最长,分别为39.43和10.13 h。当温度为21~27℃时,受精卵孵化率达80%以上,且初孵仔鱼的畸形率较低。当温度为18~30℃时,初孵仔鱼在24 h和48 h存活率都相对较高。不投饵存活系数(SAI)随温度的增长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当温度为24℃时,仔鱼的SAI值最高(27.01)。[结论]泥鳅受精卵孵化的适宜温度为21~27℃,仔鱼生存的适宜温度为21~24℃。  相似文献   

9.
意大利蜂受精卵人工孵化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人工孵化技术,将2h内新鲜受精卵分成8组,分别置于6种孵化温度、2种相对湿度下让其发育,研究孵化条件与孵化率、发育历期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①在自然蜂群中孵化率最高(99.26%),平均发育历期最短(69.6h);在相对湿度为44%和72%条件下不利于受精蜂卵发育。②在人工孵化条件下,受精卵发育早期、后期与成熟期之间存在2个死亡高峰期。③人工孵化温度高低影响受精卵发育历期长短,意大利蜂受精卵人工孵化温度控制在两头高(35~36℃)、中间低(34~35℃);而相对湿度决定孵化率高低,适宜相对湿度为75%~80%。  相似文献   

10.
换箱孵化对黄沙鳖卵孵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换箱孵化对黄沙鳖人工孵化的影响,为规模化饲养黄沙鳖提供充足鳖苗奠定基础.[方法]在室内自然温度条件下,以河沙作为孵化介质,采取中途换箱的方法(分别将孵化至第15、20、25、30 d的黄沙鳖受精卵从原孵化箱搬到另一孵化箱)对黄沙鳖卵进行换箱孵化对比试验.[结果]换箱孵化的孵化率比不换箱孵化均有所提高,其中以黄沙鳖卵孵化至第20~25 d时进行换箱的孵化率较高(90.0%~91.7%),比不换箱的孵化率(81.7%)提高了约 10个百分点.而且换箱孵化的孵化介质干净、清洁度高、透气性好、异味较小,无结块、霉变、病菌感染现象,鳖苗出壳较快、时间较同步,孵化率较高,获得的稚鳖个体健壮、摄食早、生长较快、成活率较高.[结论]在黄沙鳖卵孵化过程中,孵化20~25 d后进行换箱,把发育良好的受精卵搬到另一个备好相同温、湿度孵化介质的孵化箱内,确保黄沙鳖卵在卫生、透气的环境中孵化,可有效提高其孵化率,且可操作性强、工作量小、经济实惠,可在广大农村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通过不同贮存时间对海兰褐祖代鸡孵化率影响的研究,为规模化种鸡场孵化管理提供参考.试验将来源相同的种蛋分别贮存2、3、4、5、6、7、8、9、10,1、1 d,其他贮存条件相同.同机同批孵化,分析其受精蛋孵化率.实验结果表明:贮存9 d以内的种蛋,各贮存日龄间受精蛋孵化率差异不显著(P>0.05);贮存2 d与10 d;8 d、9 d与11 d间受精蛋孵化率差异显著(P<0.05);贮存2~7 d分别与贮存10 d,贮存3~4 d分别与贮存11 d之间的受精蛋孵化率差异均达到极显著(P<0.01),保存期超过9 d后,受精蛋孵化率明显降低(P<0.01).  相似文献   

12.
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法,对橘小实蝇幼虫液体人工饲料组成成分啤酒废酵母、蔗糖、防腐剂及饲料pH值4种因素3个水平进行优化筛选,以橘小实蝇化蛹率、蛹重、羽化率、产卵高峰期的单雌产卵量和F1卵孵化率为考察指标,求出橘小实蝇幼虫液体人工饲料的最佳配方为啤酒废酵母17.89 g,蔗糖10.34 g,防腐剂0.3 g,蒸馏水100 mL,pH值5.5.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不同利用方式土壤在不同温度和水分培养条件下其微生物量碳的变化规律,为揭示土壤微生物量碳在不同气候条件下的变化规律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完全随机试验设计方法,进行室内模拟试验,设置两个温度水平(25和35℃),5个土壤相对含水量水平(20%、40%、60%、80%和100%),对水稻田和旱地土壤进行100 d的培养,分别测定其土壤微生物量碳(SMBC).[结果]水稻田SMBC高于旱地SMBC,差异达极显著水平(P<0.01,下同).在土壤微生物生长高峰阶段(17~25 d)不同温度对SMBC影响差异达极显著水平;不同温度对水稻田SMBC的影响在60%土壤相对含水量处理中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下同),对旱地SMBC的影响在100%处理中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在培养的每个时期,SMBC均随着土壤相对含水量的增加而增加;在培养高峰期,不同土壤相对含水量处理间的SMBC差异均达显著水平.不同利用方式土壤与温度间的互作不显著,但与土壤相对含水量互作显著;温度与土壤相对含水量也呈显著互作.[结论]在海南气候环境下实施有机物料还田时,应根据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选择最佳控水措施,提高土壤微生物量碳,增加土壤固碳作用.  相似文献   

14.
在水温为27~29℃下,进行了盐度(10、15、20、25、30、35)对条石鲷幼鱼Oplegnathus fasciatus (体质量为8.1~9.0 g)的摄食、生长和肌肉生化组成的影响试验.试验在18个体积为400L的黑色塑料圆桶中进行,共饲养28 d.结果表明:盐度对条石鲷幼鱼的生长有显著影响(P<0.05),试验结束时,条石鲷的体质量、全长、体长在盐度为25、30时增加较多,与其他各组差异显著(P<0.05);体质量特定生长率、体长特定生长率和食物转化率在盐度为30时最高,分别为2.90%/d、1.83%/d和97.50%,在盐度为10时最低,分别为2.15%/d、1.20%/d和78.85%,均与其他各组差异显著(P<0.05);摄食率在盐度为25时最高,为3.00%,在盐度为35时最低,为2.59%,均与其他各组差异显著(P<0.05);盐度对条石鲷肌肉中的水分、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影响不显著(P>0.05).研究表明,条石鲷的适宜生长盐度为25~30.  相似文献   

15.
采取连续测定方法,研究了金鱼藻对改善水族箱水质的作用。试验结果表明,金鱼藻可以显著改善养殖鱼池的水质,在试验设定的投放密度范围内,金鱼藻密度越大,其水体中溶解氧(DO)越高,各试验组在第5天的DO均保持在6mg/L以上;内梅罗水质综合营养指数表明,当金鱼藻培植密度为6g/L的时候其净化水质效果最佳,对总氮(TN)、总磷(TP)、氨氮(TAN)、亚硝氮(NO2--N)的去除率分别为:82.16%,75.68%,49.21%,56.67%。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温度对广西瓜实蝇生长发育的影响,为瓜实蝇的综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人工恒温饲养方法,分别设置15、20、25、30、35℃5个恒温条件,测定不同恒温条件下瓜实蝇的生长发育、存活和繁殖情况。【结果】瓜实蝇卵、幼虫、蛹、产卵前期和世代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10.56、7.33、10.77、9.72和10.77℃,有效积温分别为12.68、117.91、107.15、364.43和602.17℃·d;在35℃时蛹不能存活,25℃时单雌产卵量最大,平均每头雌虫产卵1428.30粒,15℃时最低,平均240.30粒;在15。30℃时,瓜实蝇实验种群趋势指数均大于1,在25、30℃时,种群趋势指数最大,分别为447.37和301.19。【结论】15-30℃范围内瓜实蝇可正常发育,25~30℃为其最适生长发育及繁殖温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温度对广西瓜实蝇生长发育的影响,为瓜实蝇的综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人工恒温饲养方法,分别设置15、20、25、30、35℃ 5个恒温条件,测定不同恒温条件下瓜实蝇的生长发育、存活和繁殖情况。【结果】瓜实蝇卵、幼虫、蛹、产卵前期和世代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10.56、7.33、10.77、9.72和10.77℃,有效积温分别为12.68、117.91、107.15、364.43和602.17℃·d;在35℃时蛹不能存活,25℃时单雌产卵量最大,平均每头雌虫产卵1428.30 粒,15℃时最低,平均240.30粒;在15~30℃时,瓜实蝇实验种群趋势指数均大于1,在25、30℃时,种群趋势指数最大,分别为447.37和301.19。【结论】15~30℃范围内瓜实蝇可正常发育,25~30℃为其最适生长发育及繁殖温度。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不同温度、盐度和pH值对豹纹鳃棘鲈(Plectropomus leopardus LacSpSde)受精卵的培育周期、孵化周期、孵化率和畸形率的影响,并测定了各环境因子条件下仔鱼的不投饵存活系数(SAI)。结果表明:豹纹鳃棘鲈受精卵孵化适宜温度为24~30℃,最适温度为26~28℃;受精卵孵化适宜盐度为25~45,最适盐度为25~30;受精卵孵化适宜pH值为6.0~8.5,最适pH值为7.0~8.5。由仔鱼不投饵系数可知,豹纹鳃棘鲈仔鱼生存的适宜温度为20~30℃,最适生存的温度为20~26℃;仔鱼生存的适宜盐度为10~40,最适生存的盐度为20~35;仔鱼生存的适宜pH值为5.5~8.5,最适生存的pH值为7.0~8.5。豹纹鳃棘鲈受精卵和仔鱼对温度、盐度和pH值3种环境因子的耐受能力的范围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9.
光裸方格星虫人工繁殖及苗种培育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光裸方格星虫(Sipunculus nudus)亲虫培育习性进行观察、人工催产及育苗研究.结果表明,光裸方格星虫在自然海区分布的雌雄比例约为1∶1.1;其亲虫在中细沙质(粒径0.1 ~2.0 mm)底质环境下培育的成活率最高;采用阴干刺激3h+流水刺激+精液诱导相结合的诱导方法进行催产,催产效果最佳;胚胎发育在26.5~31.5℃的范围时,随着温度的升高,受精卵孵化出初期海球幼虫所需的时间逐渐变短.人工育苗试验共获得光裸方格星虫苗15.2万条,平均体长2.8 cm.  相似文献   

20.
温度对斑马鱼胚胎发育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观察了不同温度(22℃、24℃、26℃、28℃、30℃、32℃)下斑马鱼受精卵的死亡率、孵化周期、孵化率等指标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22-28℃范围内,随温度升高,死亡率逐渐降低;在28-32℃范围内,随温度升高,死亡率逐渐增高,28℃为斑马鱼胚胎发育的最适温度。该研究结果为丰富硬骨鱼类繁殖生理学提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