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在自然保护区进行生态旅游开发,是实现保护区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然而自然保护区在进行生态旅游开发时仍存在一些不足,易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基于此,针对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结合自然保护区发展情况,对生态旅游开发提出相应对策,促使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2.
生态旅游模式已经成为拉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在人均可支配收入逐年提高的情况下,生态旅游的游客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对于自然保护区来说,游客数量的增加可以增加自然保护区收入,从而为生态环境保护与基础设备维护提供资金支持,但自然保护区同时也要面临游客破坏的风险.基于此,自然保护区应实施全面的生态环境管理,尽可能兼顾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3.
昌黎黄金海岸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析了昌黎黄金海岸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的特点、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区内旅游 ,区外服务”的生态旅游开发模式与措施 ,并强调“区内旅游”应注重保护生态环境 ,科学规划 ,突出区域特色 ,以人为本和丰富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4.
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初步研究 总被引:36,自引:0,他引:36
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进展,分析了在我国自然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的必要性,以及当前我国自然保护区开展旅游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在自然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评价环境承载力的综合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5.
我国自然保护区的旅游研究进展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国内外旅游需求的扩大在客观上推动了自然保护区旅游利用的发展,目前我国大部分自然保护区进行了旅游开发。在开发的过程中产生了许多问题,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笔者分析了保护区旅游发展现状,并对10年来自然保护区旅游研究的相关期刊文献进行了分类检索,将研究内容分为4个方面,即旅游资源方面研究、客源市场方面研究、旅游开发影响研究及自然保护区旅游开发管理等。并对此进行了研究综述。 相似文献
6.
我国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业问题诊断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自然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业具有重要的意义,是自然保护事业和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阐述了现阶段自然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所面临的问题,即开发建设、经营管理、游客活动三个方面的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最后提出保护区生态旅游业发展的对策及其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7.
本文运用野外踏查法对吉林哈尼自然保护区进行野外调查,收集第一手资料,并对哈尼保护区的生态旅游开发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8.
本文运用野外踏查法对吉林哈尼自然保护区进行野外调查,收集第一手资料,并对哈尼保护区的生态旅游开发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9.
生态旅游与开发农业生态旅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许多地区大张旗鼓地提出发展生态旅游的口号。但什么是生态旅游,生态旅游与农业有什么关系,值得深入探讨。解决了认识问题,才能使生态旅游健康快速地发展,成为有益于我国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新兴产业之一。 相似文献
10.
11.
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植被生态环境与旅游开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植被生态环境的分析,预测武夷山发展旅游对植被生态环境可能的影响,提出了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发展旅游业,应本着保护的原则,在注重生态伦理的基础上,有规划地进行,以达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相似文献
12.
13.
14.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surface water in the Central Forest State Natural Biospheric Reserve is characterized by well-pronounced seasonal dynamics related to the intensity of biological turnover. Three groups of chemical elements with different types of seasonal dynamics are specified. The impact of soils on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surface water is most pronounced in the summer, when concentrations of dissolved organic carbon and microelements are the highest and correlate with one another. The groundwater is the main source of calcium, sodium, and magnesium for the local Mezha River. Aluminum and water-soluble organic substances are supplied with soil solutions from organic horizons (10–50 cm). Iron and manganese are discharged into the river both with surface soil waters and with the groundwater flow. The migration of aluminum in the Mezha River basin is mainly controlled by the pH conditions, whereas the migration of iron depends on the concentration of dissolved organic carbon. 相似文献
15.
围栏封育对红松洼自然保护区草原植物群落特征及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红松洼自然保护区草原植物群落为研究对象,采用样方法对研究区2012—2016年连续5年围栏封育植被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围封5年的植物群落优势种并未发生明显更替变化,但随围封年限增加,围栏内优势种及其他物种的重要值发生改变,其中地榆(Sanguisorba officinalis)、裂叶蒿(Artemisia tanacetifolia)重要值明显增加,细叶苔草(Carex rigescens)降低最多。围栏封育使植物群落的高度、盖度、生物量均明显增加(p0.05)。从不同经济类群分析,其优良牧草类、药用类植物比例增加,而杂类草比例相对下降。围封5年,植物群落丰富度指数、物种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显著增加(p0.05)。 相似文献
16.
17.
2004年1月~2006年1月,用小区绝对数量统计和访问法对弄岗自然保护区陇呼片与弄岗片冠斑犀鸟(Anthracoceros albirostris)的种群数量进行了调查。共记录到冠斑犀鸟7群22只,其中1群6只位于陇呼片内,6群16只位于弄岗片中。经分析,弄岗保护区的冠斑犀鸟现存种群数量至少为22只,比6年前增长14~16只。但与20年前相比,弄岗自然保护区冠斑犀鸟种群数量已显著下降,其原因可能是由于人类的偷猎和栖息地的减少。对广西冠斑犀鸟的保护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8.
贺兰山自然保护区灰榆林碳储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灰榆林是贺兰山保护区面积最大的植被类型,关于其有机碳储量的研究对评价贺兰山自然保护区生态服务功能具有重要意义.对贺兰山东麓灰榆林单株生物量及含碳量、林下生物量及含碳量、土壤有机碳进行了测定,进而估算了灰榆林有机碳储量.结果表明:(1)灰榆各部分含碳率有较大差异.树干含碳率最高,嫩枝叶含碳率最低,平均含碳率为437.78 g/kg,低于其他树种的含碳率.林下草本及细根有机碳密度276.61 g/m2.(2)林下土壤含碳率15.82 g/kg,有机碳密度3.76 kg/m2; (3)灰榆林平均有机碳密度为4.72 kg/m2,每1 hm2碳储量约为47.2t,土壤碳储量要显著高于植被碳储量.在植被稀疏的干旱区,土壤环境条件有利于有机碳的累积,土壤有机碳是干旱区重要的有机碳库. 相似文献
19.
在对广西十万大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物种质资源进行全面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中国及国际有关珍稀濒危植物评估的标准体系,分析和统计该保护区珍稀濒危植物多样性状况,结果表明:保护区珍稀濒危植物多样性丰富(44科85属145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15种(其中Ⅰ级2种,Ⅱ级13种),占保护区植物种数的0.67%;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物种红色名录濒危等级和标准》的有27种,占1.21%,,被列入《中国物种红色名录》(第一册)的达110种,占4.92%;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的79种(其中附录Ⅰ有1种,附录Ⅱ有77种,附录Ⅲ有1种),占3.54%。 相似文献
20.
植被波动是植被动态的一种表现形式,该文在生态学、统计学基础上,结合草地植被特征,采用专家权重法构建草地植被波动测度公式,以哈巴湖自然保护区为例,研究2006—2010年草地植被数量波动及波动率,从数量特征上对草地植被波动进行探讨。结果表明:哈巴湖自然保护区植被波动率正向波动2007年最大,为0.381,是近年来植被生长状况最好的一年;负向波动以2009年的-0.350的绝对值最大,表明2009年是近年来植被生长状况最差的一年。草地植被数量的波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年度植被生长状况,为草地经营管理和植被恢复提供了便利,同时也为预测未来草地植被变化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