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安徽省淮北地区旱作物灌溉制度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安徽省淮北地区冬小麦、油菜、夏玉米、大豆等主要农作物的分阶段受旱试验,获得了连续5年的非充分灌溉试验资料,用多元回归分析法得到了这几种作物水分生产函数模型参数.运用动态规划法研究了供水不足条件下的非充分灌溉制度,得到了冬小麦、油菜、夏玉米和大豆这4种作物的优化灌溉制度.研究结果表明,在产量相同或相近时,采用优化灌溉制度进行灌溉,可明显减少作物的耗水量和灌溉用水量,提高水分生产率.  相似文献   

2.
为了有效地进行非充分灌溉,通过不同方面研究土壤和作物水分亏缺的诊断方法,从而制定科学有效的灌水指标。对目前非充分灌溉的土壤、灌溉、作物等指标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的阐述,讨论了非充分灌溉决策指标今后研究发展的方向。从目前国内外研究情况来看,应用叶水势、茎直径变化、冠层温度等作物指标来精确诊断作物的水分状况,已逐渐成为非充分灌溉研究领域关注的热点,但其基础理论、监测方法及不同作物的应用效果仍需进一步研究完善。因此,单纯从一种灌溉决策指标出发确定灌溉量是不全面的,如何建立非充分灌溉条件下不同地区、作物的灌溉指标体系将是今后中国重要的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3.
2009年,山东省农业总用水量161.60亿立方米,占全省总用水量的73%,发展节水高产农业是山东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措施。除了选用优质高产抗旱小麦品种外,还应采用以下技术:1.选择最适宜的麦田灌溉制度与灌水方式。山东省各地的气候条件各异,鲁西北与鲁中地区,春季干旱少雨,又正是冬小麦返青拔节期,经常出现冬小麦受旱问题,这时可以采取非充分灌溉(非充分灌溉是指在作物生育期内部分满足作物水量需求的灌溉方式),减少灌溉次数和灌溉量,同时非充分灌溉可以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和作物的倒伏现象,达到冬小麦的增产增收目的。  相似文献   

4.
安徽省淮北地区旱作物灌溉制度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安徽省淮北地区冬小麦、油菜、夏玉米、大豆等主要农作物的分阶段受旱试验,获得了连续5年的非充分灌溉试验资料,用多元回归分析法得到了这几种作物水分生产函数模型参数.运用动态规划法研究了供水不足条件下的非充分灌溉制度,得到了冬小麦、油菜、夏玉米和大豆这4种作物的优化灌溉制度.研究结果表明,在产量相同或相近时,采用优化灌溉制度进行灌溉,可明显减少作物的耗水量和灌溉用水量,提高水分生产率.  相似文献   

5.
宁南山区窖灌农业非充分灌溉制度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在作物关键需水期进行非充分灌溉试验,根据对作物生育期降雨量分布规律及小麦需水规律的分析,提出山区窖灌农业非充分灌溉制度。  相似文献   

6.
作物非充分灌溉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作物水分生产函数的一些基本原理和典型模型,并对其在非充分灌溉方面应用的状况以及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加以阐述。对作物灌溉制度优化模型以及优化灌溉制度设计方法加以探讨,为合理利用有限的水资源,达到作物最大的产量或产值,实现有限水量在作物生长期及作物间的合理配置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作物根系吸水是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水分传输问题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同时又是根区土壤水分动态模拟必不可少的资料.本试验对非充分灌溉稻田水稻根系分布特征进行研究,对水稻分蘖期根系吸水进行动态模拟,得到非充分灌溉水稻的根系吸水模型,并用实测资料对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模型基本反映了水稻分蘖期吸水规律.  相似文献   

8.
农作物灌溉制度分类与制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吴丽 《现代农业科技》2011,(11):244+247
作物灌溉制度是实施农田灌溉管理的重要技术措施,从充分灌溉制度、非充分灌溉制度和高效节水灌溉制度这3个方面介绍了农作物灌溉管理的基本内容,并对3种灌溉制度的制定方法进行分析,以期为农业灌溉管理的指导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吉林省水资源贫乏,为了合理利用水资源,实施节水灌溉技术,提高农作物产量,增加经济效益,是农业可继续发展的必然途径.因此根据农作物需水规律、水分与产量效益关系,确定作物需水关键期、节水灌溉指标.实施节水灌溉,使吉林省粮食总产量上一个新台阶.  相似文献   

10.
作物非充分灌溉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简要回顾了近几年国内外作物非充分灌溉、调亏灌溉的应用和发展概况,阐述了灌溉与作物生长过程中需水的关系以及作物节水灌溉技术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1.
向日葵是河套灌区农业生产上主要栽培作物之一,历年的播种面积均在5.33万hm2左右,在河套农业生产和农田灌溉中都占有一定的比重。研究与探讨向日葵在非充分灌溉条件下给其生长发育带来的负面影响,为河套灌区实施农业节水灌溉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明水分对作物的品质的调控作用,在温室大棚种植番茄采用根区局部控水无压地下灌溉和沟灌的田间对比试验。对番茄根系、生长环境、叶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和光合速率变化,以及对不同生育期内果实品质成分的变化进行了监测分析。结果表明,与沟灌相比,无压灌溉降低了番茄的蒸腾量、减小了气孔导度和光合速率,提高了水分利用率和水分生产率;并不降低作物产量,使番茄的维生素C提高45.79%、可溶性糖提高25.86%、总糖提高34.65%。研究表明,无压灌溉通过水分调控改变了作物生长环境,维持了根冠间协调平衡比例关系,改善物品质,具有以水调质功效。研究结果揭示了番茄生命需水信号与环境信息的内在关系,为农业节水理论深入研究提供了方向。  相似文献   

13.
分根灌溉对草莓光合特性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目前我国水资源短缺、农业灌溉用水过度浪费等问题,以草莓品种赛娃为试材,探讨了分根灌溉对其光合特性及水分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全灌溉处理用水量大,草莓生长优势不明显;半根灌溉和3/4根际灌溉的草莓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水分利用效率均接近正常。综合分析,半根灌溉既能大量节水,又不影响草莓的正常生长,是一种较为理想的节水灌溉方式。  相似文献   

14.
一、控制灌溉技术推广 水稻控制灌溉是指在秧苗本田移栽后的各个生育阶段,田面不再长时间保留水层,而是通过观测稻田土壤含水量多少判断灌溉与否的一种水稻节水灌溉新技术.控制灌溉技术既不属于充分灌溉,也不属于非充分灌溉范畴,认为在水稻生长发育过程中,适度进行水份胁迫,会使水稻产生一定的耐旱性,而且不会导致减产.其基本原理是:基于作物的生理生化作用受到遗传特性和生长激素的影响,认为如果在其生长发育某些阶段主动施加一定程度的水分胁迫,可以发挥水稻自身调节机能和适应能力,同时能够引起同化物在不同器官间的重新分配,降低营养器官的生长冗余,提高作物的经济系数,并可通过对其内部生化作用的影响,改善作物的品质,起到节水、优质、高效的作用.这种灌溉新技术能使水稻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得到适度的干旱锻炼,会使水稻产生一定的耐旱性,不但不会导致减产,还能起到增产、节水、省油、省电、抗倒伏、抗稻瘟病和提高米质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1 温室水分控制技术原理 为了合理制定作物的灌溉计划和确定灌溉量,必须准确了解作物的生长和环境状况.  相似文献   

16.
综合考虑研究区的气象及灌溉特点,将非充分灌溉条件下的作物需水量计算公式应用到作物虚拟水含量计算中,考虑到研究区灌溉农业与雨养农业的特点及灌溉水利用效率的差异,区分灌区与非灌区、井灌与渠灌,制定了相应的灌溉制度,并计算了区域农作物广义耗水量。给出了修正的农业虚拟水含量计算方法,并以郑州市为例验证了虚拟水含量的时空差异特征。  相似文献   

17.
高伟增  张江维  张一品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0):12313-12314
灌区调度的目的在于将适时、适量的水分分配给各种作物,使有限的水资源能产生最大的经济效益。当水量不足时,可以采用非充分灌溉,使水资源发挥最大效益。灌溉水量影响因素较多,应该与水价、降雨量预测相结合,适当分配水量。  相似文献   

18.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农艺节水措施下非充分灌溉对春小麦产量及耗水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覆盖春小麦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比地膜覆盖春小麦提高1.14%和16.25%;在地膜覆盖条件下,充分灌溉春小麦比非充分灌溉春小麦增产3.76%~11.62%;在非充分灌溉条件下,出苗期、分孽期、孕穗期及抽穗开花期土壤水分调控在田间持水量的40%~50%,拨节期和成熟期为田间持水量的60%~65%时,秸秆覆盖春小麦水分利用效率最高,比地膜覆盖春小麦水分利用效率提高17.17%~43.01%.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非充分灌溉研究的概念理论基础,阐述了非充分灌溉研究中的有限水量在作物生育期内的最优分配、作物-水模型及其敏感指标和土壤水分不足条件下作物蒸发蒸腾量的计算方法,并提出了对非充分灌溉的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20.
灌溉技术和节水措施在农业水利工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灌溉技术包括表面灌溉技术、滴灌技术和喷灌技术,它们能够根据作物的需求提供适量的水分,实现灵活的水分供应。节水措施主要是通过土壤改良技术和植物生理调控等方式降低水的使用量。介绍了灌溉技术和节水措施在农业水利工程中的重要性和关联,分析了不同类型的灌溉技术,探讨了节水措施在农业水利工程中的应用,以期为农业水利工程灌溉技术和节水措施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