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山 ,山美 ,水美 ,人更美。当泰王姐甘拉亚妮、瓦塔娜公主一行来到黄山时 ,为了表达主人的盛情 ,1 994年 6月 1日晚 ,黄山市在花溪饭店为客人举行了一次茶道。茶道十分讲究 ,其中包括献茗、受茗、闻香、观色、尝味 ,反盏等六道茶礼序。茶道以名茶为宜。黄山不仅风景优美 ,且独特的自然环境也适宜茶叶生长。这次茶道用的就是著称于世的黄山毛峰。茶道在饭店多功能厅举行 ,厅内正上方有一个巨大的“茶”字屏风 ,在柔和灯光的辉映下 ,把整个大厅衬托得雍容华贵 ,恬静高雅。随后 ,三位端庄秀丽 ,着妆淡雅的小姐出现在台前 ,行家告诉我 ,他们之…  相似文献   

2.
3.
茶道     
叙永产好茶,这大约和它的气候有关,俗话说:打不湿的古蔺晒不干的叙永,每逢雨天,整个县城便阴气横溢,这时体弱之人如到叙永,则必禁受不住,非伤风感冒不可,特别是叙永后山茶,本就罕见阳光,属阴柔之物,再加上这肥厚的阴气一喂,便越发将它养成珍中极品了,这也是叙永后山茶尤其名贵之缘故。我是茶中瘾君子,每日皆离不得此物,这次出差途经叙永,自然得带二斤回去。不巧的是到叙永后,一连几日都在下雨,直到临走的前一天也不见停,无奈,只得冒雨赶往茶市,但这等天气下茶市哪还有人,失望之余,刚想回转,却见前方雨帘中,有一戴笠者立于街沿,对噼  相似文献   

4.
我的扶贫观     
正人生,很多时候都是缘分。2015年8月,笔者到河南济源大峪镇曾庄村任驻村第一书记。至今,和扶贫结缘已经5年。近日,笔者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扶贫重要论述,有一些思考和感悟。一种承诺反贫困是古今中外治国理政的一件大事。扶贫工作其实很早就有,对于贫困地区、贫困群众的关注和关爱,自古有之。不管是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还是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  相似文献   

5.
中日茶道文化之比较观──读《日本茶道文化概论》《茶经与日本茶道的历史意义》有感江苏省茶叶学会李荣林一、茶道文化的源流利发展日本原本没有茶,日本历史上第一次出现茶约在九世纪初。那时正是中国的盛唐时代,经济文化发展水平达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顶峰。日本派遣大...  相似文献   

6.
郭际  易魁  李懿 《农业考古》2021,(2):22-28
源远流长的茶道文化蕴含着华夏文明独特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在五千年历史长河中,茶道天然的共情能力正逐渐凸显,不断促进着民族融合与共同繁荣。文化融则民心通,探索茶道中传统文化促进民心相通的本质内涵,有助于理解茶道文化共情效应的生成机理,能深入理解传统文化之于社会进步的意义、价值与作用。基于此,本研究通过逻辑推导与实证分析,解构了茶道文化共情效应的作用维度,结论表明:茶道中的共情观可认知为社会精神品格、价值观念内涵和艺术认同表达到人文交流互动,再到民心相通的过程。应当将茶道中的文化内涵转化为生产力,促进"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使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为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日本的茶道     
原产于中国的茶,现在已成为遍及世界的饮料了。众所周知,据两千年以前的史料记载中国那时就已经有了吃茶的习惯,到了八世纪陆羽著《茶经》,把饮茶提高到一个精神文化的位置。正如下面将要叙述的那样,茶传到日本,开始是作为药接受下来的,后来又作为嗜好而推广,更进一步到十五、十六世纪,茶道作为一门综合艺术,才最终被完成。也就是说茶起源于中国,在日本成为一门独特的艺术而推广了。这次,受到日本茶道权威,获得了贵国南开大学哲学博士学位的千宗室家元的援助得以在这里向中国朋友们介绍日本文化中的茶道,我感到非常茶幸。  相似文献   

8.
茶道的迷惘     
茶道是什么——虽然我翻遍了我国历代茶书,却也翻不到关于茶道的定义之类答案。那么,这莫非是历代茶学大师的疏忽么?抑或是在他们看来,压根儿就无须乎对此下什么定义呢?思忖之下,我不禁有些迷惘起来。但迷惘之余再转念一想,我国历代茶书上无有关于茶道的定义,或许这正是古代先贤的聪明处呢。因为茶道之谓,顾名思义,无非即喝茶之道,品茶之道是也。这岂不就足够了然了么,何必还要给它附加什么定义并释义呢!再说,人们的日常习惯行为之中,无须乎定义之事,本来也都是司空见惯的。譬如吃饭,何尝用得着定义呢。再如走路,人们从孩…  相似文献   

9.
韩国的茶道精神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前言在座的各位也许通过新闻媒介知道了一件骇人听闻的杀人事件。不久前美国一小学校的三个小学生,因为失恋就拉响了火警,等老师和学生跑出教学楼时用机枪扫射,就这样发生了打死14名的惊案。韩国从1970年以后青少年犯罪率增加7倍,自杀率也急速增加。物质的冲击反而使韩国社会的离婚率上升至与西欧相当,很多的老年人失去家庭权威的情况下在公园的长椅上送走夕阳。物质文明的极度膨胀使得精神文明喘息不畅。我们这一代人正面临着这样的悲剧。我们知道幸福和快乐不是用有形的价值来衡量。它是无形的。历史上当人类试图用有形的价值代替无…  相似文献   

10.
日本茶道的神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茶道的神髓北京外国语大学东君(-)关于“茶道”的定义日本茶道的内容是极其广泛的。她涉及有哲学、宗教、历史、文学、书画、礼法、建筑、饮食、工艺等。大到人类之最大的生死问题,小至日常的清扫擦洗。所以用目前通行的“艺术”作为她的定义是不适当的。恐怕这个...  相似文献   

11.
聊斋先生的茶道江苏人民出版凯亚蒲松龄一生嗜茶成癖,朝朝暮暮都离不开茶。他撰著的许多作品,尤其是《聊斋志异》和《聊斋俚曲》,可以说,当初则都是从喝茶聊天中“聊”出来的。无怪人们送给他一个别致的雅号,称他“聊斋先生”。聊斋,聊斋,即喝茶聊天之斋是也。聊斋...  相似文献   

12.
茶道散论     
马守仁 《农业考古》2004,(4):103-104,107
“茶道”一词最早见于唐代诗僧释皎然的《饮茶歌诮崔石使君》 :“一饮涤昏寐 ,情思朗爽满天地。再饮清我神 ,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 ,何须苦心破烦恼……孰知茶道全尔真 ,唯有丹丘得如此。”另据唐·封演《封氏闻见记》卷六“饮茶”条载 :“楚人陆鸿渐为茶论 ,说茶之功效 ,并煎茶炙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 ,以都统笼贮之。远近倾慕 ,好事者家藏一副。有常伯熊者 ,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 ,王公朝士无不饮者。”唐末刘贞亮在《茶十德》中更指出 ,茶可以 :“利礼仁、表敬意、可雅心、可行道”等。可见早在我国唐代 ,就已经饮…  相似文献   

13.
郑逸梅,生于1895年,卒于1992年,享年九十有八,江苏苏州人,一生经历坎坷,阅历丰富,以编书办报,教书育人为己任。八十余年笔耕不辍,著述不绝,有“补白大王”的美誉,作品逾千万言,是我国年龄最大、写作时间最长的作家之一。1991年,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了《郑逸梅选集》,分上、中、下三巨册,合200万言。郑逸梅的代表作《艺林散叶荟编》,1995年由中华书局出版,全书55万字,分艺林散叶、艺林散叶续编、艺林散叶补编和幽梦新影四部分共6878条。该书以人物为中心,取一鳞为条、抬半爪为目,三言两语,洋…  相似文献   

14.
陆羽茶道浅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陆羽茶道浅析湖门天门市陆羽研究会王厚林茶之为饮,源起于我国古代,是人们在长期的生存斗争中的重要发现和经验积累。过去民谚中所谓"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充分说明了茶在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地位。既然饮茶,就如同吃饭、用菜讲求蒸煮、烹...  相似文献   

15.
茶艺与茶道     
‘茶道’是指品茗的方法、功能及其意境,最早出自于我国唐朝封演所著的‘封氏闻见记’:‘因鸿渐之论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鸿渐是唐朝茶学专家陸羽的字,他写了一本‘茶经’,是全世界能找得到的最早一本完整茶学著作,因为这本书的提倡,喝茶之道在唐宋大为盛行。日本于唐宋时代派了许多留学生到中国求学,其中有名叫最澄、空海、荣西等的僧人把中国的种茶、制茶、享茶的方法带回了日本,又经珠光、千利休等人的发扬光大,形成了日本今日闻名于世的‘茶道’。由于当时中国流行饮用磨成粉状的末茶,所以日本传统的茶道至今仍然使用末茶。饮用的方法则演变成非常讲究细  相似文献   

16.
茶道与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茶道与禅北京大学滕军以村田珠光为开山,武野绍鸥为先导,千利休为集大成者的日本茶道艺术,并非只是一种文人嗜好,闲人雅趣,也并没有只停留在生活的规范与礼仪上。正如《山上宗二记》中所指出的:“因茶道出自于禅宗,所以茶人都要修禅,珠光、绍鸥皆如此”[1]。茶...  相似文献   

17.
饮茶·养生延年.《茶经·一之源》指出茶"为饮最宜精神俭德之人"指饮真茶能修身养性,清静无为,生活简朴起到养生延年.《茶经·四之器》"风炉"、古鼎形、三足、"坎上巽下离于中""体构五行去百疾",用意指在煮茶过程中水、火、风都在运动变化,物质造化世界基本元素,水、火、金、木、土五行悉以齐备,达到天人合一阴阳平衡,常饮真茶能养生延年去百疾之功效,而心舒神畅.  相似文献   

18.
公司的力量,足以撼动世界的力量.可以毫不含糊的说,从人类有了社会意识的时刻起,就有了交易行为,就有了商业活动.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产生了公司这个强大的组织体.那么,公司是人类商业的结晶,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到现在,公司已经如同空气般进入了我们的生活,一切都那么的自然,甚至大家都无法感受它的存在.但是一旦有一天,公司消失,人们就会像失去空气般,无法呼吸,无法生活.  相似文献   

19.
小引近来茶文化界,有几篇关于谈中日茶事的文章。虽然不尽可读,但“不为无益之事,怎遣有涯之生”,再加上有几位茶友多次希望我写点东西,所以也借此题目写成这篇“刍议”。窃以为谈学术,就以唯学术为不二法门,不必参杂其他。更认为学术讨论的前提,第一是对所讨论的问题要有真识见,唯此,才能“知解对等”地讨论起来,也才有意思,否则,枰上初手怎能对弈九段———有什么看头,又如何过招呢?第二,学术讨论的文笔应当大气典丽,起码要对评论的对方尊重、客气,不失儒雅之风,斯为学术讨论之上品。总之,学术讨论不必檄文式———毕竟不是声讨、口诛、笔…  相似文献   

20.
东方文化与茶道(日)神户大学仓泽行洋东君译我是飞越大海来到这里的,今天我先讲一讲日本茶道在东西方文化中的地位,然后我就日本茶道的特点作点说明。就目前世界的大课题来说,正如大家所知道的,就是东西方文化的冲突。去年在澳门有一个关于东西方文化的讨论会,我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