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陈玲  华香 《长江蔬菜》1990,(4):39-39,38
1986年以来,我们进行了番茄地膜覆盖加小拱棚特早熟栽培的试验示范。连续4年获得早熟高产(平均亩产达5541公斤,最高亩产达10034公斤),证明地膜覆盖加小拱棚栽培与单纯小拱棚、地膜覆盖和露地栽培相比,产量分别增加25~30%、30~40%和55~70%;成熟期分别提早10~15天、20~30天和40~50天;而且用工量也不多。现将其栽培  相似文献   

2.
1988~1991年,我们进行了西瓜地膜覆盖加小拱棚特早熟栽培(以下简称覆膜栽培)的试验示范,连续4年获得早熟高产(平均亩产达3180公斤,最高亩产达4462公斤)。4年来的实践证明,西瓜覆膜栽培比不覆膜栽培提早20~30天上市,增产30~50%(高的达70%),增收120~150%,亩产值达2000~2500元,经济效益非常显著。其栽培方法如下:  相似文献   

3.
张铁军  周盛泉 《蔬菜》1990,(3):11-12
大白菜低密度栽培可增加单株重,提高商品率,减轻病虫害,保障稳定、高产。1987~1988年,我县半壁店乡东沙窝村120亩大白菜采用低密度栽培(亩株数比常规栽培减少三分之一)亩产蔬莱8000公斤以上,平均单株重5公斤以上。1989年亩产蔬菜9641公斤,平均单株重5.85公斤.最高达9公斤。商品率高达91.3%。通过全市测产,在单株重方面居全市第一。其主要栽培技术如下:  相似文献   

4.
高产高效特菜——苦瓜及其栽培112616辽宁省铁岭市农业科学研究所贺淑珍贺振昌花薇高连军苦瓜原产东印度,在我国南方等省种植较普遍,东北地区很少栽培。1994年我们从南方引入,连续栽培3年,生育良好、高产高效,亩产可达到2037~2444公斤,平均亩产...  相似文献   

5.
李崇实  陈有志 《山西果树》1991,(1):24-25,22
柿树原产我国,栽培历史悠久,但管理技术比较落后,因而结果晚,产量低。为研究柿树早期丰产栽培技术,我们于1985年在招远县玲珑镇盛家村建立柿树试验用120.5亩。1988年10月验收鉴定,平均亩产1781.5公斤,最高株产23.75公斤,其中5亩高产园片亩产1896.4公斤,1989年10月14日验收,平均亩产2808.3公斤,最高株产41公斤,其中3.5亩高产园片亩产3084.7公斤。为柿幼树早期丰产探索出一年提高成活率、二年促长树、三年促矛盾转化、四年保果促高产的新途径。现将我们的技术措施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
《长江蔬菜》1992,(5):15-16
我市于1987年开始从无锡引进中熟两季、高产优质的中介茭,进行引种栽培和高产优质栽培试验,已获得成功。秋夏茭亩产均在1000公斤以上,亩效益2000元左右。茭白鲜嫩甜脆,营养丰富,品质优  相似文献   

7.
信阳市栽培夏黄瓜于7月上中旬播种。该茬黄瓜的采摘期正值8~9月蔬菜市场淡季,所以很受广大消费者欢迎。种植面积占全市夏播面积的35%以上。但夏黄瓜生长期间因受高温、暴雨及病虫、早涝的袭击,故其产量不高不稳,亩产仅限于750—1500公斤。针对这一问题,我们于1984年开始探讨夏黄瓜高产栽培技术,当年4亩地平均亩产2546.5公斤,最高亩产3823.5公斤;85年高产示范面积32亩,平均亩产2783.4公斤,最高亩产501 9公斤;86  相似文献   

8.
番茄是上海蔬菜主栽品种之一,历年春栽面积在2.7万~2.9万亩之间,1979~1981年的平均亩产为1870公斤,产量不高不稳。为了改变这一状况,1982年开始,我市参加长江流域蔬莱高产协作组,组织春番茄高产协作。至1988年止,共设立56个高产协作点,协作面积646.8亩,平均亩产4584.7公斤,与7年来全市番茄生产相比,亩产增加2198.8公斤,增幅92.2%;个别高产点如上海县新泾乡马  相似文献   

9.
海拉尔属高寒地区。冬季严寒漫长、夏季光照充足温凉短促、春季干旱多风、秋季降温急骤、霜冻早,无霜期短,露地栽培黄瓜亩产仅500—1,000公斤,大棚栽培黄瓜亩产徘徊在5,000公斤左右,而高产大棚黄瓜亩产却达到一万多公斤。为什么会  相似文献   

10.
我县在1979~1981年,春番茄三年平均亩产只有2148公斤,平均亩值297.58元。1982年开始,我县参加市春番茄高产协作组,进行技术攻关,7年来我县设协作点16个,试验田184.5,平均亩产4365.5公斤,亩产值819.96元。比同期全县亩产2595公斤增68.2%;亩产值增79%。据统计,1982~1988年全县春番茄平均亩产2595公斤,亩产值458.07元,比成立高产协作组前  相似文献   

11.
甜、辣椒系列品种(F_1)介绍1.甜杂1号早熟,稳产、高产。果实圆锥形,单果重60克,味甜。耐病毒病。亩产2500~4000公斤,延后栽培亩产4000~6500公斤。适宜于保护地及露地栽培。2.甜杂2号早熟,丰产。果实灯笼形,单果重60克,味甜质脆。?..  相似文献   

12.
陈玲  华香 《长江蔬菜》1990,(1):10-10
1987年秋末冬初,我地有8户菜农利用辣椒残株重新培育第二次结果,全部获得成功,平均亩产鲜辣椒3027公斤,其中民兵科技示范户龙志华栽植的1.1亩(丈量面积)残株辣椒,亩产高达3600公斤,亩收入2500多元。实践证明,利用辣椒残株二次结果,比新栽培的辣椒,提前上市30~40天,同时省种省工,早花早果,优质丰产,显著地增加经济收入。现将其高产技术经验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3.
《蔬菜》1988,(4)
莴笋过去主要是春季栽培和供应市场。秋季只有零星生产,而且产量很低,一般亩产只有1000公斤左右,为了做到秋冬季蔬菜品种多样化,解决秋笋产量低和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我站结合本项目课题,组织有关单位进行了秋莴笋高产栽培技术示范活动,通过多点的试验示范,总结了适宜近郊地区秋莴笋的高产栽培技术,亩产量由1000公斤提高到1500公斤以上,高产示范点的产量,高的可达3000多公斤。通过几年的试验、示范及生产实践证明,在适当的生产条件下,夺取秋莴笋高产需要采取以下几项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4.
我市于1987年引进无锡茭白试种。1987~1988两年秋茭栽培均获成功,亩产茭白(净茭肉)1000公斤以上,面积已发展近100亩。茭白肥大鲜嫩,品质优良。1989年又开展夏茭在淮北地区生长发育及高产栽培试验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一、材料和方法1、供试品种无锡中介茭。1987年3月引进,  相似文献   

15.
寒地草莓丰产栽培技术要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草莓栽培面积逐年增加,但由于管理粗放及栽植制度不合理等原因,单产很低,亩产仅200~400公斤。为了改变草莓年产的落后状况,促进草莓栽培的大发展,我们从1985年起连续三年进行了草莓丰产栽培试验,已初步获得成功。其技术要点如下:  相似文献   

16.
无锡茭白     
苏南是二熟茭白的起源地,无锡和苏州是起源中心。起源于苏州,而且目前栽培面积较大的品种大多属于夏茭为主型,夏茭的收获期在5月中旬到6月上旬,亩产1200~1500公斤(指净茭肉,下同);秋茭的收获期在10月初到11月上旬,亩产400~500公斤。起源于无锡,而且目前栽培面积较大的品种为夏秋兼用型,夏茭的收获期在5月下旬到7月中旬,亩产1200~1500公斤;秋茭的收获期在9月下旬到10月中旬,亩产1200~1500公斤。无锡茭白主  相似文献   

17.
灌阳县柑桔栽培面积3.25万亩,其中挂果面积1.5万亩。但单产水平低,亩产在450公斤左右徘徊。为了提高柑桔产量和质量,县特产局1988—1989年在23个场2188.8亩面积上进行低产园技术改造,增产显著,经测产验收,1988年平均亩产791.1公斤,1989年平均亩产1164.5公斤,比改低前两年平均亩产353.9公斤,分别增加437.2公斤和810.6公斤,比1988年广西最高亩产731.8公斤,分别增加59.3公斤和432.7公斤,创广西先进水平。他们改造柑桔低产园的经验有五条。  相似文献   

18.
<正> 为使丰黄和黄露桃幼树提早结果和早期丰产,我们于1987~1990年经过4年的试验,使黄桃栽培后第二年就开花结果,第三年平均亩产539公斤,第四年平均亩产2283公斤,单果重均在170克以上,为黄桃幼树早期丰产提供了新经验,现将试验结果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19.
1986~1991年,我们在泰安市郊区黄前镇,进行了优质、稳产、高效益栽培试验。面积为30亩,双壁立架,株行距1×2.5米,多主蔓自由扇形整枝,中、短梢修剪,每平方米架面留10个左右新梢。3年生葡萄园亩产1100公斤,4~6年生葡萄园亩产稳定在2000~2750公斤。最大果穗  相似文献   

20.
栽培葡萄的传统方法是“一年壮苗、二年放条、三年结果、四年丰产”一般都要经过五、六年才能进入丰产期。远远不适应当前“短、平、快”发展商品生产的需要和酿造加工业的发展。我们为了探索葡萄幻树早期丰产技术途径,于一九八四~一九八七年在青县开展了葡萄早期丰产配套技术研究。获得了“一年结果、二年丰产、三年成园、四年高产”的好成效(即一年亩产四百四十四公斤、二年亩产一千零三十九点五公斤、三年亩产二千一百八十六点五公斤、四年甫产三千零三十七公斤)。取得了一定葡萄早产、丰产、高产、高效益开发的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