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选用4个冬小麦矮秆种质材料与5个生产上推广种植的高产小麦品种,采用4×5不完全双列杂交方法配制20个杂交组合,对亲本和杂交F1代株高的构成因素进行了遗传分析,结果表明:F1杂种优势普遍存在,穗下节长的优势最高。洛麦9851矮和西南05配合力较好,不仅后代株高降低,且改善了株高结构,是组配矮秆、大穗杂交组合较为理想的矮秆亲本;洛麦99045虽然降低了后代株高且改善了株高结构,但后代穗子较小;河北矮3后代基部节间增长,组合配制时不可用。杂交后代株高性状主要由加性基因决定,显性基因对其表现的影响是次要的。各性状遗传力较高,表明其后代变异受环境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2.
选用7个株高差异比较明显的啤酒大麦品种(系)为亲本,按照Griffing双列杂交方法 II配制21个杂交组合,2年重复试验,分析大麦株高及其构成因素的杂种优势和配合力关系。结果表明:株高及其构成因素的杂种优势均存在广泛的变异,除倒1节间长度外,其余节间长度的平均优势均为负值,倒3,4节间长平均优势最大;株高及其构成因素的遗传同时存在显著的加性效应和非加性效应,以加性效应为主;苏啤3号和港啤2号的株高及各节间长一般配合力效应值均表现为较明显的负向效应,其在育种工作中对改良啤用大麦后代株高结构有良好的作用;品系连0719穗长一般配合力具有较大的正向效应,在改善穗长性状育种中具有一定的利用价值。除倒5节间长外,杂种组合扬农啤5号×苏引麦2号、港啤1号×苏啤3号、苏引麦2号×苏啤3号的各节间长均表现为较明显的负向效应,其穗长均表现为正向效应,可作为选育矮秆或半矮秆大麦品种的较优组合;株高及其构成因素具有较高的遗传力,表型变异受环境影响较小,宜早代选择。  相似文献   

3.
利用 7× 4不完全双列杂交试验 ,对冬小麦株高的杂种优势、配合力、遗传力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株高性状的平均优势为 7.47% ,具有负向优势的组合很少 ,仅占 1 0 .7% ;株高杂种优势与组合特殊配合力极显著相关 ,而与组合双亲平均值无显著相关性 ;群体特殊配合力方差大于一般配合力方差 ,株高的非加性效应占优势 ;估算了株高的广义和狭义遗传力  相似文献   

4.
旱作条件下,选用4个高肥小麦品种与4个抗旱小麦品种,采用4×4不完全双列杂交方法配制16个杂交组合。同时将4个旱地亲本进行M2.5辐射处理,同样采用4×4不完全双列杂交方法配制16个杂交组合。通过对辐射前后主要性状遗传力的分析,结果表明,和辐射前相比,辐射后,中优9507、洛优9906、洛优9909的单株粒重一般配合力效应值增加,其产量构成因素单株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单株生物产量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值也增加。总小穗数、不孕小穗数、株高的广义遗传力和狭义遗传力均有所增加,但总小穗数的广义遗传力增加的幅度较大。单株生物产量、单株穗数、千粒重、单株粒重、穗长的广义遗传力和狭义遗传力均有所降低,但单株粒重的广义遗传力和穗长的狭义遗传力降低的幅度较大。穗粒数和单穗粒重的广义遗传力下降,狭义遗传力提高,但穗粒数的广义遗传力下降的幅度较大。  相似文献   

5.
小麦株高构成因素与产量及其他性状相关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对小麦株高构成因素与产量及其他性状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小麦株高构成因素与产量及其他性状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相关,其中,株高与倒二叶长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其部三节长,倒二叶面积呈显著正相关,基部一节长与倒三叶长呈显著正相关,与倒三叶面积,公顷穗数呈不显著正向相关。基部二节长与基部三节长,倒三叶长,倒三叶面积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倒二叶长呈显著正相关,基部三节长与倒二叶长呈极显著正相关。基部四节长与倒二叶宽,倒二叶面积,倒三叶宽,旗叶宽,旗叶面积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单穗重呈显著正相关,穗茎节长与穗粒数呈显著正相关。穗长与千粒重,倒三叶面积呈不显著负相关,与其他性状均无相关或相关系数很小。  相似文献   

6.
试验利用20个旱地小麦品种,在水旱两种环境下种植,对生长后期(挑旗期、抽穗期、半仁期、顶满仓期)株高构成中不同茎节含水量及其它性状与抗旱性和产量指标之间的关系,采用相关和回归分析方法进行分析,总结出不同环境下不同时期株高构成与抗旱性和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在水地环境下,选择倒1,2节含水量大,中部节间短,粗壮的倒1节的材料,可以选出抗旱高产品种;在旱地环境下,选择倒1节含水量大,中部节间短,选择较长和粗壮的倒1节,粗壮的倒5节可选育出抗旱又高产的旱地品种。  相似文献   

7.
小麦株高构成指数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 1 0个小麦品种 (系 )的株高构成指数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株高构成指数在品种间存在着极显著差异 ,该值的提高可通过杂交选择来实现。各I值与克草粒数、经济系数和籽粒产量均呈正相关 ,I1值与产量的相关达到了极显著水平 ,可作为高产育种的重要筛选指标。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讨冬小麦节间长度与株高的关系,将30个冬小麦品种(系)按有无倒六节分为2类(A类无倒六节,B类有倒六节),分别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矮秆小麦是通过缩短各节间长度来降低株高的,其中,倒二、三节间的缩短程度较大。具有6个节间的小麦品种的抗倒伏性一般大于5个节间的品种。  相似文献   

9.
玉米株高整齐度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玉米株高整齐度与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存在着极显著或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产量随着株高整齐度的提高而增加,但株高整齐度对产量的影响仍然要服从穗长对产量的影响效果,而且株高整齐度主要是通过提高穗部性状的整齐度来提高玉米产量的。  相似文献   

10.
冬小麦群体株高整齐度与产量关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粳不籼恢亚种间杂交稻株高与节间性状的遗传效应与杂种优势进行分析。[方法]以6个粳型不育系与9个偏籼型广亲和恢复系进行不完全双列杂交,采用加性-显性遗传模型及其统计分析方法,对粳不籼恢亚种间杂交稻的株高与节间性状进行遗传研究。[结果]粳不籼恢亚种间杂交稻的株高、穗长和节间1长性状主要受到加性效应的控制,而节间3长、节间4长和节间5长性状以显性效应为主。株高、穗长、伸长节间数和大多数节间长度性状的狭义遗传率和广义遗传率均达显著水平。株高与穗长、各节间长度和伸长节间数成对性状之间的表现型、基因型、加性和显性相关系数正值均达到显著水平,其余各成对性状之间大都表现为显著的正向相关。杂种优势分析表明,节间3长、节间4长、节间5长和节间6长性状的群体平均优势和群体超亲优势正值较大,均达极显著水平,株高性状的群体平均优势正值也达极显著水平。[结论]该研究为粳不籼恢亚种间杂交稻株高及节间性状的遗传改良和杂种优势利用提供了更可靠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机械镇压对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本试验在济麦22旺长麦田进行了机械镇压处理,研究镇压对株高及其相关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起身期对旺长麦苗镇压可以较对照(未镇压)降低株高4.76 cm,降幅5.61%。镇压对基部3个节间长影响较大,对穗长和穗下第一、第二节间长度影响较小;与未镇压相比,基部3个节间干重降低,降幅与相应节间缩短幅度相当,其直径和壁厚较对照减少;基部第一节间抗折力提高13.51%,第二、第三节间和对照相当。机械镇压处理单产达10 234.5 kg/hm~2,较对照增加5.78%;穗数增加13.65万/hm~2,穗粒数增加0.79粒,千粒重增加0.34 g,分别较对照增加2.00%、2.25%和0.8%。  相似文献   

13.
小麦株高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提高育种预见性和选择效率,对小麦株高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选育矮秆和半矮秆品种是现代小麦育种的发展趋势,分析了小麦品种过度矮化的不利影响和适度高化的有利作用。株高的理想范围不能一概而论,应根据生产条件和产量水平来确定。在适当控制株高的基础上,应着重提高茎秆质量和根量,注重合理群体组成及冠层结构的选配工作,进一步优化综合农艺性状,从而在更高的基础上实现形态性状的理想组合,才能提高产量潜力,实现产量的突破。  相似文献   

14.
研究结果表明,小麦分蘖末期喷施48 mL/m2富硒康增产效果最好,其次是58 mL/m2处理,同对熙相比达显著差异,提高产量11%以上;而开花期喷施富硒康不利于产量的提高.同一喷肥水平下,分蘖末期处理产量均高于开花期处理,且达显著水平.在本试验范围内只有分蘖末期喷施较高浓度的富硒康同对照相比可降低株高.分蘖末期喷施富硒康穗粒重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在开花期喷施富硒康穗粒数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植物生长调节剂麦巨金对德抗961小麦产量和株高的影响。[方法]以小麦耐盐品种德抗961为材料,在小麦起身拔节期喷施麦巨金,对小麦产量、穗粒数、千粒重、株高、穗长、穗下各个茎节进行调查分析。[结果]随着喷施麦巨金次数的增加,穗下各个茎节长度缩短越大,尤其是倒二节间和穗下茎,最终显著降低株高;能够改善小麦的产量构成要素,随着喷施次数的增加对穗粒数和千粒重影响越大,最终小麦产量增幅越大。[结论]在小麦起身期间隔14 d连续喷施2次麦巨金效果较好,不仅能够显著降低小麦株高,还能够明显提高穗粒数和千粒重,最终显著提高小麦产量。  相似文献   

16.
小麦株高发育动态QTL定位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目的】检测小麦生长发育过程中控制株高的条件QTL和非条件QTL,揭示株高发育的分子遗传机理,获得更多调控株高的遗传信息。【方法】以两个主栽小麦品种花培3号和豫麦57的F1获得的含有168个株系的DH(双单倍体)群体为材料,自拔节至开花期,每隔7d取样测定株高(分蘖节至穗顶端)。根据3个环境下株高的表型数据和含有323个位点的分子遗传图谱,采用条件复合区间作图法进行小麦株高的发育动态QTL分析。【结果】共检测到18个非条件QTL和10个条件QTL。在18个非条件QTL中,Qph5D-1在前4个取样期(3月9日—4月23日)均能检测到,Qph4D-1在后3个取样期均能检测到,分别是挑旗前、后阶段影响株高的主效QTL,其它非条件QTL在少数几个取样期发现或效应很小。10个条件QTL中,Qph5D-1在两个阶段均能检测到,总贡献率为30.1%。Qph4B在5月1日—5月8日检测到,贡献率为20.3%,对后期株高的净增长量起主要作用。其它条件QTL只在一个阶段出现或效应较小。【结论】影响株高的QTL数目及其QTL表达效应在株高形成的过程中有很大的变化,说明控制株高生长的数量性状基因以一定的时空方式表达。在小麦育种中,本研究结果可为株高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对5个部分显性矮秆小麦的杂种优势分析表明,半矮秆杂种小麦存在明显的产量优势,其中具有正向超亲效应的组合占76%,超亲优势平均为11.8%,以本地推广品种小偃6号为对照,超标组合为100%,超标优势平均24.86%,以新育成品种陕213为对照,超标组合为48%,平均超标优势8.75%;对产量构成因素的分析表明,超亲优势大小次序为穗粒数>千粒重>穗数。穗粒数优势较强是半矮秆杂种小麦的一个特点。对8个农艺性状配合力的分析说明,0004和5746配合力最好,其次为7539-2和矮特早。  相似文献   

18.
小麦单株产量与株高的QTL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在QTL水平上揭示株高与产量的遗传关系及株高对产量的影响,为小麦高产育种株高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利用分别包含229和485个家系的2个关联重组自交系群体(recombinant inbred lines,RIL)潍麦8号/烟农19(WY)和潍麦8号/济麦20(WJ),绘制2个较高密度遗传连锁图谱。在3个环境下对单株产量和株高性状进行测量评价及非条件和条件QTL分析,研究株高与产量QTL的相互关系及排除株高影响后单株产量QTL效应的变化,探讨群体大小对QTL定位精度和准确性的影响。【结果】在WY群体中检测到5个单株产量QTL和15个株高QTL,其中,8个QTL解释大于10%的表型变异,3个为一因多效QTL;条件QTL分析表明,3个单株产量QTL与株高QTL无关,2个单株产量QTL的效应完全或部分由株高QTL所贡献,1个单株产量QTL的效应被株高QTL抑制。在WJ群体中检测到7个单株产量QTL和11个株高QTL,其中1个主效株高QTL加性效应值为8.82 cm,可解释20.68%的表型变异;条件QTL分析表明,5个单株产量QTL与株高QTL无关,2个单株产量QTL的效应完全由株高QTL所贡献。大群体WJ检测到的QTL效应值比小群体WY小,但LOD值高。【结论】株高与产量的关系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一因多效或紧密连锁、株高QTL对产量QTL表达的贡献与抑制、环境效应以及与其它性状的互作等。不同遗传背景、不同生态环境下株高对产量的贡献是各个因素相协调的结果,高产育种中对株高的选择在不同背景下应该有所区别;与小群体相比,大群体检测QTL的精度和准确性更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