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吻棱鳀[Thrissa Vitirostris(Gilchrist et Thompson)],赤鼻棱鳀[T.kammalensis(Bleeker)]和康氏小公鱼[Stolephorus commersonii(Lacepede)]均为我国沿海常见的小型鱼类,是罗源湾定置网的主要渔获对象。有关上述3种鳀科鱼类生物学研究尚少,仅见陈大刚对黄渤海的赤鼻棱鳀、郑小衍和洪幼环对闽南台湾浅滩渔场的黄吻棱鳀和赤鼻棱鳀、陈清潮等对粤东沿岸的康氏小公鱼有过研究。本文对罗源湾的上述3种鱼类的食性进行分析,阐明它们的食性以及它们在罗源湾能流途径中所处的位置。  相似文献   

2.
中国近海11种鳀科鱼类分子系统发育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以鳀科鱼类为研究对象,分析其线粒体16S rRNA基因片断序列,探讨了5属11种中国鳀科鱼类的亲缘关系。得到16S rRNA可比序列长度为472~501 bp,共存在20个插入/缺失,125个变异位点。总体上看,序列中转换多于颠换,转换/颠换之比为1.4。根据16S rRNA基因片段差异计算的种间遗传距离从0.22%(黄吻棱鳀和中颌棱鳀,刀鲚和凤鲚)到18.54%(长颌棱鳀和康氏侧带小公鱼),以金色小沙丁鱼作为外群构建的系统树,棱鯷属依次与鲚属、黄鲫属相聚,再与棱鳀属的赤鼻棱鳀相聚;最后与鳀属和侧带小公鱼属形成的分支相聚。赤鼻棱鳀自成单独的一支,建议将赤鼻棱鳀从棱鳀属中划分出来。  相似文献   

3.
<正> 鳀鱼乃鳀属(Engraulis)鱼类的通称,是世界上单一渔业品种产量最高的鱼种。分布在浙江近海的鳀鱼主要是日本鳀(Engraulis jiponicus Temminck et Schlegel),俗称“烂船丁”,幼体叫“海蜒”,系集群性小型中上层鱼类,资源丰富。过去,由于其利用价值相对较低而一直未成为开发利用渔业,除了某些地  相似文献   

4.
对6种棱鳀属(ThryssaCuvier1829)鱼类共21个个体的16SrRNA基因进行PCR扩增,经比对校正得到572bp的基因片段,共检测到8个单倍型,棱鳀属6个种所有单倍型之间共存在8个插入/缺失;此外有99个变异位点,其中简约信息位点87个;多态位点比例为17.3%;序列中转换多于颠换,转换/颠换之比为1.6;A+T含量(53.6%)明显高于C+G含量(46.4%),序列表现出明显的T偏倚。基于Kimura双参数法,计算的种间遗传距离介于0.4%[黄吻棱鳀(T.vitrirostris)与中颌棱鳀(T.mystax)]到11.33%[黄吻棱鳀与赤鼻棱鳀(T.kammalensis)]之间。以日本鳀(Engraulis japonius)和欧洲鳀(Engraulisencrasicholus)为外群构建的NJ树和ML树中,赤鼻棱鳀位于进化树的基部,是最早分化出来的种;进化树显示,黄吻棱鳀和中颌棱鳀关系最近。本研究结果支持形态学得出的赤鼻棱鳀最先分化的结论,认为中颌棱鳀和黄吻棱鳀可能为同一个种,至于汉氏棱鳀(T.hamiltonii)和杜氏棱鳀(T.dussumieri)的分类地位有待进一步确认。  相似文献   

5.
俞存根  郑斌 《海洋渔业》2000,22(1):24-26
鳀鱼乃鳀属(Engraulis)鱼类的通称,是世界上单一渔业品种产量最高的鱼种。分布在浙江近海的鳀鱼主要是日本鳀(Engraulis jiponicus Temminck et Schlegel),俗称“烂船丁”,幼体叫“海蜒”,系集群性小型中上层鱼类,资源丰富。过去,由于其利用价值相对较低而一直未成为开发利用渔业,除了某些地  相似文献   

6.
南黄海春季鳀和赤鼻棱鳀的食物竞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根据南黄海鳀(Engraulis japonicus)和赤鼻棱鳀(Thrissa kammalensis)及其饵料的碳氮稳定同位素比值,采用IsoSource软件计算了两者饵料的质量贡献比。发现二者食物来源较为一致,其中仔稚鱼对鳀和赤鼻棱鳀的质量贡献率分别为42%~50%和53%~70%,是两者的首要能量与营养源。在获得食物贡献比的基础上,分别采用食物重叠指数法、聚类分析法和稳定同位素法3种方法,针对5种不同的摄食条件,依次对鳀与赤鼻棱鳀的食物重叠度进行计算。其中在饵料平均贡献比条件下,3种方法的计算结果相差不大,都在70%左右,计算偏差≤5%。研究结果表明,两者的食物竞争主要是针对仔稚鱼展开的,两者间存在显著的食物竞争关系。  相似文献   

7.
罗源湾夏季鱼卵和仔稚鱼种类组成与数量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勇  沈长春 《福建水产》2012,34(4):309-315
分析研究了2009年7月福建罗源湾鱼卵、仔稚鱼的种类组成及数量分布。共鉴定19种鱼类的鱼卵和仔稚鱼,隶属于13科。其中,鱼卵10种、仔稚鱼14种。夏季,罗源湾水平拖网鱼卵和仔稚鱼平均密度分别为1.80 ind/m3和0.54 ind/m3;垂直拖网鱼卵和仔稚鱼平均密度分别为4.11 ind/m3和2.63 ind/m3。鱼卵、仔稚鱼以鳀科数量最多,优势种类为中颌棱鳀(Thrissa mystax)和康氏小公鱼(Stolephoruscommersonli)。与历史资料相比,不但种类数减少,且优势种由多科鱼类并存向鳀科鱼类为主转变。夏季鱼卵、仔稚鱼主要分布在罗源湾中北部海域及湾口附近。  相似文献   

8.
鳀鱼     
陈介康 《水产科技情报》1978,(10):30-31,M032
种类、分布和资源 鳀属Engraulis鱼类通称鳀鱼,隶属鲱形目Glupeiformes,鳀科Engraulidae。鳀鱼是世界性鱼类资源丰富,在渔业上占十分重要的地位。七十年代以来,世界水产品年量为7000万吨左右,鳀属鱼类占10~20%(600~1400万吨)。主要有如下几种:  相似文献   

9.
根据2015年春、夏季闽中渔场近岸禁渔区线内仔稚鱼的调查资料,研究该海域仔稚鱼的种类组成与数量分布。调查期间共采集仔稚鱼2 879尾,隶属于9目45科80种(不包括2个未定种)。调查数据表明,夏季仔稚鱼种类和数量远高于春季,夏季种类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高于春季,夏季种类结构相对春季要稳定。仔稚鱼种类季节更替明显,种类更替率高达89.02%。春季优势种为小公鱼属一种(Stolephorus sp.)和鮻(Liza haematocheila),夏季优势种为六指马鲅(Polydactylus sextarius)和洛神颈鳍鱼(Iniistius dea)。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仔稚鱼种类发生较大变化,传统经济鱼类日本鳀(Engraulis japonicus)、蓝圆鲹(Decapterus maruadsi)、日本鲭(Pneumatophorus japonicus)、带鱼(Trichiurus haumela)等的仔稚鱼比例大幅下降或消失,这与高强度的捕捞压力和剧烈的环境条件变化有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0.
根据2015年5―7月在海州湾及邻近海域存在空间异质性的南北两个典型断面进行的鱼卵、仔稚鱼水平拖网调查数据,采用多元统计分析等方法研究了该海域春、夏季鱼类浮游生物群落的空间变化。结果表明,本次调查共获得鱼卵33587粒,仔稚鱼713尾。出现鱼卵25种(未定种1种),隶属于14科25属,仔稚鱼13种(未定种1种),隶属于13科13属。鱼卵优势种主要是鳀(Engraulis japonicus)、多鳞鱚(Sillago sihama)、(魚銜)属(Callionymus spp.)、皮氏叫姑鱼(Johnius belengerii)、江口小公鱼(Stolephorus commersonni)和短吻红舌鳎(Cynoglossus joyneri);仔稚鱼优势种主要是(魚銜)属和斑鰶(Konosirus punctatus)。鱼类浮游生物种类组成年代际变化明显,目前以生命周期短、个体小、资源更新节律快的小型鱼种为主;研究表明,鱼类浮游生物的优势种在不同月份和断面之间存在一定变化,5、6月南北两断面优势种组成不同,7月开始出现共同优势种。从鱼类浮游生物的空间分布来看,近岸海域的丰度较高,5、6月鱼类浮游生物的平均丰度均为北面断面1高于南面断面2,7月反之。鱼类浮游生物群落在两个典型断面随月份呈现出不同特征,水深、温度和盐等海洋环境因子综合影响着春、夏季海州湾及邻近海域鱼类浮游生物群落结构。  相似文献   

11.
鳀鱼(俗称“出水烂”、“晴天烂”、“巴鱼食子”),是近几年大连地区沿海渔民开发利用的一种新资源。在鲤鱼属中,日本鳀(Engraulis japonicus)资源最为丰富,日本、朝鲜沿海均有分布,年产量日本约为30~40万吨,朝鲜约为10~20万吨。大连沿岸的鳀鱼就是日本鳀。每年4月,从黄海中南部越冬场北上,进行产卵洄游,5月到达沿岸河口低盐水域附近开始产卵。6~7月为产卵盛期。  相似文献   

12.
黄海中南部鳀鱼的生殖力及其变化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2002~2004年在山东半岛南部鳀鱼(Engraulis japonicus)产卵场的调查资料和1985~1986年相关历史资料,分析鳀鱼在经过近20年的高强度捕捞过程中,资源衰退导致个体绝对生殖力与叉长、纯重和年龄之间关系的变化,并对两个时期相同个体鳀鱼的生殖力进行比较.结果表明,2002~2004年鳀鱼的个体绝对生殖力为(14 850±579)粒,个体绝对生殖力随叉长、纯重和年龄的变化显著;与1985~1986年同海区、相同叉长范围和纯重范围的鳀鱼相比,2002~2004年鳀鱼生殖力的增大显著.生殖力增加可能是鳀鱼对长期捕捞压力及外部环境变化的适应性的反应.  相似文献   

13.
水产资源     
950448 淡水河口两种小公鱼仔稚鱼之摄食策略—Ⅰ,饵料生物选择性与种问摄食竞争[刊,中]/陈杨宗,曾万年//J.Fish.Soc.Tai-wan.—1994,21(1).—31~48布氏小公鱼(Encrasicholine punctifer)和岛屿小公鱼(Stolephorus insularis)属于沿岸洄游性鱼类,广泛分布于热带与亚热带太平洋和印度洋中。1989年10月~1990年10  相似文献   

14.
南海北部灯光罩网渔获组成及其对渔业资源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近年来,灯光罩网在南海区迅速发展,给南海区北部沿岸浅水域幼鱼资源增大了捕捞压力.为了查明南海区灯光罩网渔业的渔获组成及其对渔业资源的影响,2006年4月27日~5月2日在阳江沿海水域进行了灯光罩网海上渔获组成调查.研究结果表明:(1)主捕对象是趋光性鱼类和头足类,枪乌贼Loligo sp.、带鱼Trichiurus haumela、蓝圆鲹Decapterus maruadsi、康氏马鲛Scomberomorus commerson、刺鲳Psenopsis anomala、乌贼Sepia sp.、赤鼻棱鳀Thrissa kammalensis、乌鲳Formio niger、杜氏棱鳀Thryssa dussumieri和竹筴鱼Trachurus japonicus是南海北部灯光罩网的常见渔获种类;(2)幼鱼渔获比例高,损害海洋渔业资源严重;(3)网目尺寸小、灯光照度大和近岸渔场是导致幼鱼渔获比例高的主要成因.笔者建议规定最小网目尺寸和加强渔具管理.  相似文献   

15.
根据 2018─2019 年的底拖网季度调查数据, 运用资源密度、相对重要性指数、多样性指数等生态指标, 对调查海域鱼类群落结构动态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调查海域共捕获鱼类 84 种, 隶属于 2 纲、14 目、39 科、69 属。优势种为龙头鱼(Harpadon nehereus)、日本带鱼(Trichiurus japonicus)、银姑鱼(Pennahia argentata)、黄鲫(Setipinna tenuifilis)、七星底灯鱼(Benthosema pterotum)、康氏侧带小公鱼(Stolephorus commersonnii) 和六丝钝尾虾虎鱼(Amblychaeturichthys hexanema)等 7 种, 与往年相比发生较大变化。生物量指数平均值最高出现在夏季, 为 3.25×103 kg/km2 ; 丰度指数平均值最高出现在秋季, 为 6.64×105 ind/km2 。各季节多样性指数 H′、均匀度指数 J′最高值出现在冬季, 分别为 1.92 和 0.71。日本带鱼和七星底灯鱼的分布与水深和盐度呈较强的正相关, 银姑鱼的分布与水温成较强正相关, 与 pH 呈负相关, 康氏侧带小公鱼、黄鲫和龙头鱼对环境因子的偏好性较低, 分布较均匀。本研究通过探索瓯江口鱼类群落结构的时空变化, 旨在为保护河口海域渔业资源, 改善渔业环境质量与功能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不久前,南海水产研究所在广东省沿海发现了罕见的"黄姑"和"池仔"鱼群."黄姑"鱼在分类学上属鳀鱼科棱鳀属,学名叫"杜氏棱鳀".这种鱼个体不大,其貌不扬,但肉味鲜美,经济价值甚高,是一种洄游性鱼类,平时隐居海底.当地渔民过去用长明灯诱捕,效果不大,渔获很少.科学研究人员改进光诱技术后,才把它们从海底诱上来.  相似文献   

17.
<正> 池沼公鱼(以下简称公鱼)属鲑形目,胡瓜鱼科,公鱼属,是我国三北地区近十年来推广的一种小型亚冷水性经济鱼类。怀来县官厅水库在1987年首次引进公鱼发眼卵成功后,又于1990年首次进行了公鱼的人工繁殖工作,到1993年止,4年共生产公鱼发眼卵3.4亿粒。该项目已获河北省畜牧水产局科技进步一等奖。  相似文献   

18.
宫亚运  章群  曹艳  吕金磊  杨喜书 《水产学报》2016,40(10):1513-1520
为明确中国大陆近海棱鳀属鱼类的分类地位,采用国际通用的COⅠ基因5'端652bp序列作为DNA条形码,对中国近海棱鳀属全部6种鱼类62尾标本进行鉴定分析。结果发现,所分析样品的序列碱基组成为T:29.0%,C:26.3%,A:25.3%,G:19.4%,A+T含量(54.3%)高于G+C含量(45.7%),转换/颠换率为3.76。6种棱鳀属鱼类组成5个自展支持率为100%的分支,除黄吻棱鳀和中颌棱鳀各为单系但聚合为一支外,其余4种均独立成支;分支内与分支间平均遗传距离分别为0.2%(0.0%~0.4%)和17.7%(15.7%~19.0%)。赤鼻棱鳀、汉氏棱鳀、杜氏棱鳀和长颌棱鳀均符合Hebert提出的种间遗传距离(15.7%~18.6%)大于或等于10倍种内遗传距离(0.0%~0.3%)的标准,确定了它们的物种有效性。黄吻棱鳀和中颌棱鳀的种内遗传距离皆为0.1%,与其他4种棱鳀的种内遗传距离处于同一水平;但二者种间遗传距离仅为0.6%,明显低于其他物种间的种间遗传距离,属于一般物种的种内遗传距离范围,表明二者亲缘关系很近;由于外部形态存在一定的差异,且在分子系统树上各为单系,二者可作为同一物种的2个不同亚种处理,但也不排除是2个近期分化形成物种的可能,在资源管理上应作为2个不同的进化显著单位分别加以管理。  相似文献   

19.
鳀鱼(Engraulis japonicus)是一种小型中上层鱼类,广泛分布于黄、东海,是中国近海鱼类中最大的鱼类种群资源。90年代以前基本上没有形成专门渔业生产,仅辽宁省大连地区、山东半岛的威海、牟平沿海和浙江省沿海个别地区夏秋之交有专捕幼鳀的小地拉网、落网和海蜒网作业。渔获物就地加  相似文献   

20.
根据2016年4月(春季)和10月(秋季)东山湾拖网定点调查资料,研究分析了东山湾渔业生物群落结构及其生物量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调查共获取渔业生物128种,其中鱼类88种、虾类9种、蟹类19种、口足类4种、头足类8种,主要以暖水性种类为主;春季渔获物优势种为斑鱼祭(Clupanodon Punctatus)、黄吻棱鳀(Thrissa vitirostris)和短吻鲾(Leiognathus brevirostris)等3种,秋季则为日本蟳(Charybdis japonica)、青鳞小沙丁鱼(Sardinella zunasi)、食蟹豆齿鳗(Pisodonophis cancrivorus)、矛形梭子蟹(Portunus hastatoides)、黄吻棱鳀和赤鼻棱鳀(Thrissa kammalensis)等6种,优势种季节更替明显;春、秋季渔业生物群落质量平均资源密度指数分别为214. 91 kg·km-2和265. 19 kg·km-2,数量平均密度指数分别为12. 51×103尾·km-2和12. 02×103尾·km-2,渔业资源有衰减趋势;Margalef种类丰富度指数平均值为5. 112,Shannon-Wiener种类多样性指数平均值为2. 179,Pielou种类均匀度指数平均为0. 635,春季均明显低于秋季,生物多样性处于较低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