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水田免耕试验示范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针对吉林省近年干旱少雨和水田翻耕整地作业繁杂等问题,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稻田进行免耕及免耕轻耙试验示范。结果表明,免耕及免耕轻耙方法简便易行,可以节水2250~2595m3/hm2(节水30%左右),节支225~300元/hm2,增产4.8%~8.2%,增效29.9~77.7元,是我省抗旱节水种稻的一项重要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2.
整地是水稻生产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整地机械的作业质量直接关系到插秧机的性能发挥和插秧质量。水田打浆平地机可一次完成水田原茬泡田地及翻旋后泡田地的耕暄、碎土、打浆、压茬及平地联合作业。1GDP-180型水田打浆平地机与22kw四轮驱动轮式拖拉机配套,采用高花胎进行作业,水田在放水泡田3~5d进行整地,一般本田搅浆2遍,需保持水层5~7cm,沉淀12~20d即可进行插秧。  相似文献   

3.
孙坚政 《安徽农学通报》2021,27(8):40-41,63
该研究通过开展水稻机械化插秧同步侧深施肥技术的应用试验,验证考察机具性能指标,筛选适宜机型机具,调查分析不同施肥方式、不同节肥量下水稻长势、产量、节本增效情况,总结相关技术要点,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以期为该项技术的进一步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牧草免耕播种与液体施肥机的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我国天然草场处于大面积退化之中,沙化、碱化、退化问题直接影响和威胁畜牧业的发展,牧草播种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技术之一,牧草免耕播种机是天然草场改良大面积作业的重要机具,其产品作业质量直接影响我国草原改良进程,因此,研制适合人工草场与天然草场使用的牧草免耕播种机——牧草免耕播种与液体肥料施用设备,大力发展牧草生产机...  相似文献   

5.
6.
介绍了大平原YP-825A3P型免耕播种机的主要结构特点与性能特点、主要技术参数、使用注意事项等。  相似文献   

7.
水田自然免耕土壤肥力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研究了一种新的耕作法——水田自然免耕技术的土壤肥力状况及其肥力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自然免耕创造了垄沟相间的微地形,耕作层增厚,土体表面扩大,形成了良好的土体层次,有利于土壤中的水、热、气、肥的运动。因此,与传统耕作法相比,自然免耕的水稳性团聚体和微团聚体增加,土壤积温增高,温差变大,水分和养分的有效性提高,Eh和腐殖质含量增高,微生物和酶活性增强。所以,水田自然免耕,能使土壤稳、匀、足、适地供给作物生长发育所需的水、热、气、肥(养分)。  相似文献   

8.
阐述了2BJM-6型高速免耕气吸式精量播种机的总体设计、主要工作部件设计及主要技术参数等。该机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免耕破茬能力强,采用了气吸精量播种、定位深施肥等先进的节本增效技术,达到了节省良种、减少作业工序和提高肥效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为了实现机械化施肥,提高肥料利用率,开展了水稻机插秧同步侧深施肥不同基肥施用量的田间试验,研究了侧深施肥和常规面施对水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在总用肥量折纯N 270 kg/hm~2的条件下,相同基肥用量下侧深施缓释肥比面施缓释肥的水稻产量高,且在侧深施缓释肥量450~525 kg/hm~2条件下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10.
为推广应用水稻机插秧同步侧深施肥,提高水稻肥料利用率,减少肥料施用量,设置水稻机插同步侧深施肥(N 240 kg/hm2、P2O575 kg/hm2、K2O 75 kg/hm2)与常规施肥(N 270 kg/hm2、P2O590 kg/hm2、K2O90 kg/hm2)对比试验。结果表明:侧深施肥区水稻产量为10 017.0 kg/hm2,比常规施肥区产量显著增加637.5 kg/hm2,增产6.8%。侧深施肥氮肥利用率为50.1%,较常规施肥高11.1百分点;磷肥利用率为51.4%,较常规施肥处理高15.3百分点;钾肥利用率为62.9%,较常规施肥区高14.5百分点。侧深施肥可提高水稻种植效益3 291.0元/hm2。  相似文献   

11.
贵州主要高产稻田区水稻施肥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贵州3个主要水稻高产稻田区进行水稻超高产条件下施肥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在3个水稻超高产稻田区,处理3效果最好,即施用氮(纯氮)量为255 kg/hm2、钾量300 kg/hm2、锌量21 kg/hm2条件下水稻经济性状良好,产量最高。在一定范围内,随着施氮量的增加,产量不增加或有减少。施钾量和施锌量在合理施氮条件下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2.
水稻旱秧大田期需水特性与节水灌溉指标研究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水稻旱秧移栽后有明显的分蘖和生长优势 ,尤其在较低土壤水分或节水灌溉条件下 ,旱秧有效穗数多 ,干物质累积量高 ,籽粒灌浆速率快 ,成熟期叶片衰老慢 ,根系活力强 ,较湿润秧显著增产。在严重土壤水分胁迫下 ,旱秧较湿润秧减产的幅度小。研究表明 ,旱秧大田期具有适应较低土壤水分的能力。依据旱秧各生育时期对土壤水分反应的特性 ,提出了控制低限土壤水势的高产节水灌溉指标 :移栽后返青至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为 - 1 5~ - 2 0 k Pa;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至二次枝梗分化期为 - 2 0~ - 40 k Pa;二次枝梗分化期至出穗后 2 0 d为 - 1 5~ - 2 5k Pa;出穗后 2 1~ 45d为 - 2 5~ - 35k Pa  相似文献   

13.
研究双季稻区6种不同土壤类型对晚稻产量及稻米品质的影响,可为指导不同地域的水稻优质生产提供重要参考。本文以6年定位试验为基础,研究了南方双季稻区6种不同土壤类型晚稻产量及稻米品质的变化。结果表明,在6种不同土壤类型中,各处理优质晚稻的有效穗、每穗总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和产量均无明显差异。垩白大小与穗干重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水稻产量以红黄泥田最高,达7570.46 kg/hm2,大小顺序为红黄泥田>河沙泥>灰泥田>麻沙泥>紫泥田>黄泥田。红黄泥田和紫泥田有利于提高优质晚稻的出糙率、精米率;灰泥田和河沙泥田有利于提高稻米的整精米率;黄泥田有利于提高稻米的胶稠度、蛋白质,降低垩白米率、垩白大小和直链淀粉含量。上述结果说明,黄泥田种植水稻有利于改善稻米品质。  相似文献   

14.
采用小区试验和室内化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高纬度地区氮肥运筹体系对水稻群体素质和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处理1产量最高,为9141.0kg/hm^2,比处理6增产31.3%,但是风险较大,生产上不建议使用;处理2、处理3公顷产量分别为9054.0kg、8994.0kg,分别比处理6增产30.0%、29.1%。变化趋势与2006年一致;土壤基础生产能力为6964.5kg/hm^2;生产100kg稻谷吸氮量变化范围在1.71-1.78kg之间,平均1.75kg,比2006年试验结果低0.04kg;土壤供氮量为123.9kg/hm^2;氮肥利用率32.3%;当目标产量为9000kg/hm^2时.公顷需纯氮104.0kg.比2006年低10.7kg/hm^2。  相似文献   

15.
排水措施对稻田CO_2通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涡度相关技术对水稻生长期稻田-大气间CO2通量进行了连续监测,研究了排水措施对稻田CO2通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稻田CO2的吸收/排放受排水措施的影响显著,排水期白天CO2净吸收通量较淹水期偏低12%-20%,而夜间排放通量则偏高31%-52%,日均CO2净吸收通量下降16%-29%。不同生育期进行排水,对稻田CO2的吸收/排放通量的影响程度有较大差异。排水措施引起的稻田环境湿度(土壤水分)的降低是导致排水期稻田CO2排放增加和CO2净吸收减少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不同施肥方式下稻田氮磷流失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大田小区试验,研究3种不同施肥方式下稻田系统氮(N)、磷(P)流失特征。实验结果表明,施用尿素和缓释肥的混施处理(MT)田面水中总氮(TN)和总磷(TP)平均浓度均为最高,分别为24.01和3.78mg/L,降雨产生径流时的N、P流失风险最大。整个水稻季,MT处理的N、P径流流失负荷分别为23.91和2.67kg/hm2,均为3种施肥处理中最高;MT处理的N、P渗漏流失负荷也为最高,分别为9.19和1.79kg/hm2。相对于MT处理,施用尿素和BB肥的无机处理(CT)及施用有机肥的有机处理(OT)能分别减少14.69%和29.18%的N总流失负荷及61.85%和68.97%的P总流失负荷。N、P的径流流失是稻田N、P流失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7.
高压静电场对水稻种子萌发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用不同的高压静电场(200,300,400,500kV/m)和不同的处理时间(5,10,15,20min)处理水稻种子,对水稻种子的发芽率、发芽指数、幼苗生长高度、活力指数等项指标进行检测和统计分析,试验设置相应对照组。结果表明,不同的静电场和不同的处理时间,对水稻种子在萌发期间的各项生理指标,表现出极其显著效果。200kV/m和300kV/m各时间条件下处理的水稻种子在萌发期间的各项生理指标,均有促进作用;500kV/m各时间条件下处理的种子,均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8.
稻田中氮素流失的田间试验与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上海青浦农田水利试验站进行田间试验,研究了淹灌稻田在排水条件下的氮素流失规律。在试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氮素运移与转化的数学模型,对氮素的淋失动态进行了模拟研究。分析表明, 淹灌稻田的淹水层和剖面土壤溶液中氮素的主要形态为NH4+ - N; 施肥后淹水层中氮素浓度衰减呈指数消退; 水稻生长期间, 氮肥损失的主要途径是气体损失,而淋失量相对较小。氮素损失与农田灌溉排水条件有关,因此应合理进行水位管理与调控。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省农业生产的发展和食品结构的变化,山区、半山区人民迫切要求吃大米.但是,这些地方水利条件较差,水稻旱种能否成为节水种稻新技术?利用地膜覆盖旱种水稻能否获得增产?1982年作者开始进行杂交水稻旱种地膜覆盖育苗效果的研究.试验结果得出:地膜覆盖育苗可以改变杂交水稻旱种的土壤环境条件,促进杂交水稻的生长发育,获得早熟增产效果.杂交水稻旱种地膜覆盖育苗是增温、保水、早熟、增产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20.
为探讨25%异丙威·毒死蜱乳油中毒死蜱在水稻及稻田中的残留消解动态,采用气相色谱-氮磷检测器(GC-NPD)法对水稻及稻田中的毒死蜱残留量进行测定,旨在为该药在水稻上的合理使用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毒死蜱在稻田水、土壤和植株中的残留消解动态规律均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消解半衰期分别为1.45~3.48 d、3.16~6.36 d和2.05~2.98 d。毒死蜱在稻田土壤、糙米、谷壳和植株中的最终残留量随施药剂量、次数的增加而增加,随采样时间延长而降低。按推荐剂量1 800 g/hm~2和1.5倍推荐剂量2 700 g/hm~2各施25%异丙威·毒死蜱乳油3~4次,距末次施药33 d,土壤中毒死蜱的最大残留量分别为0.044 7 mg/kg和0.081 2 mg/kg,植株中毒死蜱的最大残留量分别为0.047 9 mg/kg和0.063 2 mg/kg,收获的糙米中毒死蜱的最大残留量分别为0.045 4 mg/kg和0.076 5 mg/kg,谷壳中毒死蜱的最大残留量分别为0.084 3 mg/kg和0.093 6 mg/kg,均低于我国规定的毒死蜱在稻谷中的最大残留限量(0.5 mg/kg),此时收获的稻谷食用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