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伴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近几年,快速发展的物流业已成为中国经济增长最主要的利润来源之一。包装作为物流活动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其包装的绿色化在整个物流系统是非常有必要完善的。而且,绿色包装也是社会各界密切关注的焦点。快递总量的激增,使包装成本上升。物流企业和环保对于这个问题无法做到熟视无睹。本文通过阐述我国物流企业的包装、绿色包装及其作用,分析我国物流绿色包装行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针对性提出了物流企业绿色包装发展过程中的建议及对策。  相似文献   

2.
推动冷链物流高质量发展,对减少农产品产后损失、扩大消费品优质供给、保障食品安全有重要作用。基于我国2012-2021年统计数据,构建了包括经济基础、物流发展、冷链运营、开放创新、绿色协调5个一级指标及21个二级指标的农产品冷链物流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综合评价指数确定得分水平,借助障碍度模型分析发展障碍因子。结果显示: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高质量发展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且增速较快,到2021年水平值达到0.85,是初始状态的近13倍,其中开放创新水平的贡献度最高;阻碍高质量发展的障碍因素在2017年之前为开放创新水平,之后则是绿色协调水平。为进一步提高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高质量发展水平,需要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促进产业协同、发展绿色低碳物流。  相似文献   

3.
首先阐述了什么是绿色物流,然后讲述了蔬菜加工企业发展绿色物流的必要性,而后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说明实施绿色物流管理面临的障碍,最后探讨了我国蔬菜加工企业推行绿色物流的方法及途径。  相似文献   

4.
随着传统物流的深入发展,其环境之间的矛盾也日益突出。绿色物流正是在人类不断要求改善自然环境的条件下应运而生。发展绿色物流不仅仅对自然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可以为企业带来巨大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  相似文献   

5.
张刚 《现代农业》2007,(10):69-70
随着我国加入WTO以及经济的飞速发展,绿色壁垒在国际贸易中凸显,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社会呼唤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分析了绿色物流发展的引线及其各个国家绿色物流的发展程度,并提出实施绿色物流管理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6.
陆刚  赵蕾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4):11321-11322
在阐述绿色物流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企业发展绿色物流的必要性和对环境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针对我国企业特点,分别从产品运输、产品包装和逆向物流的实施等方面提出了相关的实施对策。  相似文献   

7.
21世纪的社会经济,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为基调的模式,人们越来越重视环境问题,对绿色的关注,对低碳经济的关注,已经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绿色物流观念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逐渐形成的。绿色物流已经成为当前企业物流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就如何开展绿色物流,提出一些对策,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8.
借鉴云物流模式下生鲜农产品绿色供应链的研究成果,以鲁西北地区生鲜农产品行业为基础展开调研,构建了包含5个一级评价指标和22个二级评价指标的云物流模式下生鲜农产品绿色供应链风险评价模型,通过评价分析得出的结论可为云物流模式下的生鲜农产品绿色供应链相关企业识别与化解风险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我国绿色物流发展的瓶颈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韬 《甘肃农业》2006,(11):105
毋庸质疑,我国绿色物流取得了较大发展,同时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不管是企业,政府还是普通民众都必须来承担自己应有的责任,绿色物流这项系统工程方可建立,文章通过探讨我国目前绿色物流发展的一些矛盾,探索了相应的方案与对策,力求使我们的物流活动取得良性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循环经济作为一种经济发展模式,对绿色物流有必然的要求。本文分析了循环经济和绿色物流的关系,提出了循环经济下发展绿色物流存在的观念、政策和技术问题,研究了发展绿色物流的基本问题,包括配送、运输、包装等物流要素的运作要求,及企业如何调整自身经营模式。  相似文献   

11.
罗娜  耿雅冬  刘欣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4):2245-2247
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度是一个定量表示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关系的指标,强调的是系统之间各要素的共同发展。运用协调度理论通过指标体的构建、指标权重的确定及评价模型的建立对大连市2001~2009年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状况进行研究评价,结果表明:协调发展类型正在从中等协调向良好协调转变。  相似文献   

12.
湖北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评价及障碍因素诊断*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采取Delphi法构建了湖北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综合指数分析法对湖北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进行综合评价与分析,结果显示:2002-2011年湖北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总体上呈现出不断提升的趋势,2011年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综合评价指数值是2002年的1.87倍,年均提升速率为6.45%。其中,资源循环利用因素对农业循环经济的推动作用最强,经济与社会发展因素的推动作用也较为明显,而资源减量投入因素和资源环境安全因素的推动作用比较有限,成为制约湖北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制约因素诊断结果表明:2011年影响湖北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障碍因素主要集中在资源减量投入因素,其障碍度为24.06%,其次为资源环境安全因素,障碍度为19.12%,接着为资源循环再利用因素(9.73%),经济与社会发展因素障碍度最小(5.79%)。依据分析结论,提出促进湖北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相关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物流发展与新型城镇化耦合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借用"驱动力-压力-状态-响应"(DPSR)模型,建立了物流发展与新型城镇化系统的耦合指标体系,并采用耦合度模型的计算方法,对15年间重庆市及其38个区县的物流发展系统与新型城镇化系统的耦合度进行时-空分析.结果表明: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物流业发展对新型城镇化支撑作用日益明显;重庆市新型城镇化与物流系统总体上经历了低水平的耦合阶段、拮抗阶段、磨合阶段3个阶段;重庆市38个区县的耦合度在空间上差异十分显著,并与工业发展程度相关联.  相似文献   

14.
以宁夏盐池县为例,对盐池县农业经济与农业生态系统之间的耦合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盐池县农业经济与农业生态系统耦合度较高,平均值为0.94193,协调度呈逐年增加趋势,由1990年的0.40上升至2012年的0.87,说明盐池县农业经济发展的同时,农业生态环境在不断恢复;农业生态系统综合评价指数与农业经济系统综合评价指数的对比分析表明,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依旧较为突出,说明目前盐池县的发展仍表现为不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15.
王晓芳  宗刚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9):4486-4488
在总结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分析系统间的发展协调性,构建了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并以西藏那曲地区的草场资源为例,依据环境经济系统的协调度评价模型,构建了环境经济协调度评价指标体系,并依照协调度函数分析了那曲地区11个区县的环境经济系统协调度。  相似文献   

16.
翟仁祥  李敏瑞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2):20113-20115
在阐述海洋经济与社会经济发展和谐度内涵及其特征的基础上,建立了江苏海洋经济与社会经济发展和谐度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灰色关联模型,定量测度江苏海洋经济与社会经济发展和谐度,并从加快发展海洋经济总量规模、优化海洋产业结构、提高海洋经济效率、促进海洋可持续发展等角度提出促进江苏海洋经济和社会经济和谐发展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7.
保定市县域经济竞争力评价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区域基础,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根据2006年保定地区统计资料,构建了1个三级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对保定市25个县(市、区)的县域经济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得出保定市各县县域经济竞争力情况,从而为保定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经济—生态—社会耦合协调是安徽乡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通过构建安徽省农业经济—生态—社会复合系统三个子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建立耦合模型量化分析2010—2020年安徽省农业复合系统的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结果发现,安徽省农业经济、生态、社会三大子系统之间耦合协调关系呈现不断优化的趋势,但子系统间发展不平衡性,特别是农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是安徽省多数地区的突出问题,需要深化改革农业产业结构、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利用社会子系统的发展优势,同时建立乡村经济—生态—社会统一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19.
钟顺清  陈跃文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2):15928-15929,16034
以湖南省衡阳市油菜生产为例,建立了包括自然环境、技术规模和社会经济3个一级指标和12个二级指标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一级子系统和二级指标项目的权重,对衡阳市油菜生产综合发展指数和各子系统可持续发展水平进行定量评价。结果表明,2007~2011年,衡阳市油菜生产可持续发展水平处于逐渐上升的状态,其中,技术规模子系统拉动作用最明显,但是社会经济子系统持续发展能力较低,制约了衡阳油菜生产的进一步优化升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