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鲻鱼是河口的一种广盐性鱼类。每年惊蛰前后,鱼苗便溯江进入淡水河泊中生长,当年能长到半斤以上。由于它生长快,又不与四大家鱼争食,且鱼肉味美,是近海地区咸、淡水养殖的一个优良品种。目前,我们养殖的鲻鱼苗是从河口运来的,在运输鲻鱼苗中有如下几点体会:1.利用运家鱼苗的尼龙袋装运鲻鱼苗,以每袋装1,500尾为适宜。2.立即在装好鱼苗的尼龙袋里充氧,保持一定的氧分压,若袋漏气,氧分压会降低,影响成活率。3.计数和装袋时尽可能做到不离水或少离水。4.随捕随养,不宜暂养。操作时要轻,勿使鱼苗受伤。  相似文献   

2.
<正>在海水池塘内循环流水培育鲻鱼苗,经过64天的养殖,鲻鱼苗平均体长由4.37cm长到9.56cm,平均体重由0.85g长到8.93g,每周特定生长率最高5.23%。鲻鱼(Mugil cephalus)隶属鲻形目、鲻科、鲻属,俗称乌支、九棍。鲻鱼以生长快、适应能力强、个体大、饵料要求低等优点被誉为"海洋中的牛羊",是世界很多国家的重要养殖品种,也是自然海域增殖放流的对象。  相似文献   

3.
正鲻鱼(Mugil cephalus),又名乌支,为广盐性、广温性、病害较少、生长速度快的杂食性鱼类,中国沿海均产之,生命力极强。人工育苗已成功,也可海捕天然鱼苗,苗种资源丰富。鲻鱼肉质鲜美且生产成本较低,市场前景看好,是目前海水养殖单养或混养的重要品种之一。随着鲻鱼人工养殖密度的加大,发病率也在不断提高,极大地限制了鲻鱼养殖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在池塘养殖鲻鱼(Mugil cephalus L.)仍然要靠野生鱼苗。幼鱼是从河口较温暖的咸淡水浅处潮间小湾收集供池塘放养的。近十年来,由于鱼苗供应不稳定,便促使人们对池养亲鱼群体进行人工繁殖及大量繁殖鱼苗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鲻鱼(Mugil cephalus)广泛分布于整个热带和亚热带海域。大多数地区作为食用,通常养在咸淡水池塘里。由于放养的鱼苗依赖天然产卵而得,故池塘养殖受到限制。近年来,开展了人工产卵试验,如果试验成功的话,必将增加鲻渔业的重要性。Stenger记述了采自海水环境的各种大小鲻鱼的生殖细胞发育以及卵巢与精巢的成熟过程,但没有提到淡水鲻鱼的性腺发育。为此,促使作者研究它,以确定生活在淡水环境的鲻鱼的性腺发育的程度。如果在淡水中性腺发育正常进行的话,那末,这些鲻鱼可以作为人工繁殖用。  相似文献   

6.
在人类的历史上,鲻鱼Mugil cephalus是最早被选作海鱼养殖的对象之一,我国早在四百年前就有养鲻的历史记载。由于鲻科中的多数鱼类具有食物链短、适盐性广、生长快及易于养殖等优点,故已成为很多国家咸水或半咸水水域的主要养殖对象,其生产潜力业已引起各国的重视。1969年鲻科鱼类的研究被列为国际生物学的研究课题之一。本世纪六十年代以来,随着鲻科鱼类养殖在世界范围内的迅速推广,天然苗来源日蹙,人工繁殖研究应运而生。鲻鱼人工繁殖工作虽已进行了10余年,但由于育苗技术上尚存在不少问题,故人工繁殖鲻鱼苗尚未进  相似文献   

7.
<正>鲻鱼广泛分布于西北太平洋沿岸海域和河口水域,肉质细嫩,味道鲜美,具有适应性强、生长迅速、病害少、养殖效益好的特点,养殖户对鲻鱼养殖热情高,然而苗种培育一直限制着鲻鱼养殖业的发展。2018年6-9月,我们在浙江永兴水产种业有限公司进行了地膜池流水培育鲻鱼苗试验,经过91天的精心培育管理,取得了良好的养殖效果。现将试验情况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8.
鲻鱼(Mugil cophalus Linnaeus)是鲻科鱼类中分布最广且最早被人类利用及研究的对象之一,其个体大、生长快、抗病性强、食物链级次低,可在淡水、半咸水及海水中正常生长。有关鲻鱼生长发育的研究,国内外学者已做了不少工作。鲻鱼的生长情况与鲻鱼养殖的经济效益有着直接的关系,同时也影响到鲻鱼性腺的发育,关系到鲻鱼人工繁殖工作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陈彤 《淡水渔业》1975,(7):29-31
鲻鱼(Mugil celphalus L.)的繁殖产卵问题解决以后。人们的注意力就转移到鱼苗饲养方法上。以前虽有过将鲻鱼苗饲养到孵出后42天的成功例子。但成活率很低(5%以下)。特别是在孵出后的头11天内,死亡率最高(90%)。  相似文献   

10.
广东池养鲻鱼的繁殖生物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观察广东池养鲻鱼的繁殖生物学,鲻亲鱼个体一般雌性比雄略大,在池塘养殖条件下,雌雄性比约为2∶1,且有随年龄增长雌鱼比例增大的趋势;广东池养鲻鱼的繁殖季节为11月至翌年2月;繁殖力与体长体重呈正相关关系,个体绝对怀卵量48万~480万粒;在水温19.1~20.4℃,盐度32的条件下,受精卵历时57h10min孵化出鱼苗。  相似文献   

11.
上海南汇县泥城鲻鱼养殖场成立于58年2月,在海边高潮区建池塘30个,每个面积3亩,共计90亩,褐色砂质壤土,水深1公尺左右,水源仰赖海水和雨水,水的比重范围1.003—1.020,酸碱度8.4—8.6。去年自谷雨至白露,共捕鲻鱼苗2万尾,梭鱼苗72万多尾,分别放入池塘中饲养,结果除野杂鱼外,基本上没有什么收获。  相似文献   

12.
淡水鲻鱼的性腺发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鲻鱼(Mugil cephalus)广泛分布于整个热带和亚热带海域。大多数地区作为食用,通常养在咸淡水池塘里。由于放养的鱼苗依赖天然产卵而得,故池塘养殖受到限制。近年来,开展了人工产卵试验,如果试验成功的话,必将增加鲻渔业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3.
1986年11月-1987年1月,江苏省启东县鱼虾养殖场由联合国粮农组织援助的鲻鱼人工繁殖试验项目,在科技人员共同努力下,取得了池塘培育鲻鱼亲体的性腺成熟率达26.5%的初步结果;并且多次成功地进行了催产和孵化;孵出的鱼苗最长成活时间为16天。  相似文献   

14.
一九七三年一月省农业局在苏州召开了全省淡水渔业科技工作会议,确定我场承但“鲻、梭鱼的养殖及人工繁殖技术研究”的课题。为了完成省下达的科研任务,我场全体职工在抓好全年正常生产的前提下,组成一个采捕鲻梭鱼苗的专业队,负责捕捞、暂养、驯化、搬运等工作。试验的过程从三月十五日开始筹备,三月二十日开始试捕,四月二日开始见苗,到七月十五日采捕结束,共捕得鲻梭鱼苗71.67万尾,其中鲻鱼6.8万尾  相似文献   

15.
江苏省启东县地处长江人海口的北岸,有广阔的沿岸带和滩涂。每年3~4月间,大量鲻鱼苗拥向岸边。这里的沿海群众有捕捞鲻鱼苗饲养的习惯,通常在淡水河沟或池塘中放养当年捕获的鲻鱼苗,年底就可长到2~3斤,达到上市规格;倘第二年继续饲养,个体可达3~5斤。近年来,国外养鱼专家对鲻科鱼类的养殖十分重视,联合国粮农组织已把鲻科鱼类的研究列为国际生物学研究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16.
鲻鱼与梭鱼     
鲻鱼与梭鱼同属于鲻科鱼类,广泛分布于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地中海、黑海等热带和亚热带水域。我国沿海均有分布,一般南方沿海以鲻鱼为多,北方沿海则以梭鱼为主,故有“南鲻北梭”之称。鲻、梭鱼为广盐性的浅海中上层鱼类,喜欢栖息、在沿海近岸。海湾及江河入海口水域。鲻鱼的适盐范围为0~40‰,在海、淡水中部能生活,梭鱼从纯淡水到38‰的海水中均可生活,既能在海水中养殖也能在淡水中养殖。鲻、梭鱼对温度的适应范围也很广,鲻鱼的适应水温为3~35℃,12~25℃是最适水温;梭鱼较之鲻鱼耐温低,冬季冰下水温1℃时也能生活。  相似文献   

17.
鲻鱼(Mugil cephalus)广泛分布于整个热带和亚热带海域。大多数地区作为食用,通常养在咸淡水池塘里。由于放养的鱼苗依赖天然产卵而得,故池塘养殖受到限制。近年来,开展了人工产卵试验,如果试验成功的话,必将增加鲻渔业的重要性。Stenger 记述了采自海水环境的各种大  相似文献   

18.
在水产养殖研究和生产中,作为人工繁殖鱼、虾苗的初期生物饵料,轮虫、挠足类的大面积培育生产已获成功。枝角类营养丰富,稚、幼鱼苗都喜欢摄食,是从稚鱼开始至体长3—5cm左右的鱼苗的适口活饵,在人工繁殖和育苗生产的饵料系列中,居于极重要的地位。由于海水枝角类种类较少,海水枝角类的稳定、持续生产性培养尚不多见。 作者于1990年1月开始,在本所深圳盐田试验基地进行鲻鱼和鲷科鱼类人工繁殖和育苗  相似文献   

19.
福建莆田近海鲻鱼渔业现状及秋冬季产卵群体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华珊 《福建水产》2012,34(4):316-319
本文主要根据2010年11月—2011年2月福建莆田近海流刺网作业鲻鱼生产调查资料,分析秋冬季渔获鲻鱼产卵群体组成、性腺成熟度分布等生物学特点及鲻鱼生产基本情况。结果表明:秋冬季(11月至翌年1月)是鲻鱼产卵盛期,也是鲻鱼渔业生产旺季;鲻鱼产卵群体主要为流刺网作业所利用,渔获群体优势叉长450~550 mm;近岸众多的流刺网作业过度捕捞亲鱼是造成鲻鱼资源量不断减少的主要原因之一。为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莆田近海鲻鱼资源,建议进一步开展流刺网及张网作业对鲻鱼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专项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20.
在室内进行鲻鱼与凡纳滨对虾的混养试验,放养虾苗密度均为100尾/m2,设计了混养大、小规格鱼苗的处理组,混养密度分别为0、0.13、0.26、0.52、1.04、2.07尾/m2和0.13、0.26、0.52尾/m2。试验结果表明,对虾产量、规格和成活率未出现显著差异(P0.05)。混养组对虾产量、规格总体上表现出随混养鲻鱼的密度和规格的提高而呈下降的趋势;混养鲻鱼密度最高两组(2.07、0.52尾/m2)的对虾规格、产量均小于其他混养组;混养组对虾存活率高于对照组,混养鲻鱼密度最高两组对虾成活率最高,且其鱼虾总产量显著高于其他组,其他混养组间未出现显著差异(P0.05)。混养组的饲料系数较对照组均略有降低,混养鲻鱼密度最大组合(2.07尾/m2)的饲料系数最低,饲料转化效率有随混养鲻鱼的密度提高而略有上升的趋势,但不同处理间未出现显著差异(P0.05)。整个试验期间不同处理间水温、盐度、溶氧、pH及生化耗氧量没有出现显著差异;氨氮含量前低后高,亚硝酸氮含量、硝酸氮含量在中后期明显升高,但未表现出与混养鲻鱼密度的明显关系。无机磷含量则在整个养殖期间较稳定,不同处理间未出现显著差异(P0.05)。因此,混养合适密度和规格的鲻鱼不会对凡纳滨对虾产量产生负影响,可以提高对虾成活率,有利于提高饲料转化效率,对水质有一定的稳定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