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研究旨在探讨食性对鱼类肠道菌群组成和多样性的影响,并预测特定菌群对不同营养素的潜在功能。实验采用高通量16S rRNA基因测序技术,提取获得滇池高背鲫(Carassius auratus)、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鳜鱼(Siniperca chuatsi)、昆明裂腹鱼(Shizothorax grahami) 4种不同食性鱼类的肠道内容物,12个样品的16S rRNA,构建文库并测序,分析这4种鱼类肠道微生物的菌落组成和多样性。结果显示,鱼类肠道菌群多样性受到食性的显著影响(P<0.05),综合表现为杂食性(滇池高倍鲫) > 草食性(草鱼) > 滤食性(昆明裂腹鱼) > 肉食性(鳜鱼)。4种鱼类具有一些相同的优势菌群: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然而,优势菌群在属水平上存在一定差异,如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为鳜鱼的优势菌群,拟杆菌属(Bacteroides)为草鱼的优势菌群等。功能预测发现,鳜鱼肠道中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草鱼抗病潜力略高于其他3种鱼类;约氏不动杆菌(A._ johnsonii)、鲁氏不动杆菌(A. lwoffii)和施氏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tutzeri)可能有助于宿主对蛋白质的消化,而拟杆菌属中的某些菌群可能有助于宿主消化纤维素。综上所述,食性是影响鱼类肠道菌群组成和多样性差异化的主要因素之一,分析食性与肠道优势菌群之间的关联,探讨特异菌群的功能,可为研究鱼类营养代谢的微生物效应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2种摄藻鱼消化酶活性及消化器官组织形态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陆开宏  王扬才  蔡惠凤 《水利渔业》2005,25(5):37-39,64
在以蓝藻水华为食时,罗非鱼蛋白酶活性明显高于鲢,其中罗非鱼肝脏蛋白酶活性是鲢的6.99倍,而肠道蛋白酶活性平均比鲢高出136.72%.淀粉酶活性2种鱼差异不明显.罗非鱼摄食后,极低的pH胃酸环境不仅在破坏蓝藻细胞壁时起到决定性作用,而且在蛋白质消化吸收过程中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罗非鱼比鲢具有更适合摄食群体蓝藻水华的鳃耙结构,更大的肠内表面积和更薄的肌层厚度,这些可能增强了罗非鱼对食物的消化吸收能力.  相似文献   

3.
章龙珍  朱卫  王妤 《海洋渔业》2014,(2):170-176
以鱼粉作为蛋白源(40%),鱼油和豆油(1∶1)为脂肪源,配制了脂肪水平分别为4.16%(L1)、7.42%(L2)、10.68%(L3)、14.20%(L4)、16.56%(L5)、19.62%(L6)6种等氮饲料,对点篮子鱼(Siganus guttatus)幼鱼(28.09±0.60)g进行了8周的实验,探讨了饲料脂肪水平对点篮子鱼消化性能和健康状况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胃蛋白酶活性在饲料脂肪水平为L4时最高,显著高于脂肪水平为L1、L5、L6的酶活性(P0.05),脂肪水平L4与L2、L3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幽门盲囊中蛋白酶活性在脂肪水平L2和L3时最高;肠道和肝脏蛋白酶活性远低于胃和幽门盲囊,在中肠和肝脏中均以脂肪水平为L4时显示出较高的蛋白酶活性。前肠脂肪酶活性在饲料脂肪水平为L3时最高,且与其它组差异显著(P0.05);后肠中脂肪酶活性在脂肪水平为L4时活性最高,且脂肪水平L4与L2、L3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胃、幽门盲囊和肝脏脂肪酶活性低于肠道,且不受脂肪水平的影响,在不同脂肪水平间无显著差异(P0.05);幽门盲囊淀粉酶活性在饲料脂肪水平为L3时最高,显著高于脂肪水平L1、L2、L5、L6各组(P0.05),与L4组间则无显著性差异(P0.05)。胃、肠道、肝脏淀粉酶活性较低,随着脂肪水平升高,胃、肠道淀粉酶活性呈下降趋势,肝脏淀粉酶活性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血液中胆固醇浓度随着饲料脂肪水平的升高而增高;谷草转氨酶(AST)和谷丙转氨酶(ALT)活性随着饲料脂肪水平的升高大致呈逐渐显著降低趋势,分别在L3、L4时达到最低,L3、L4、L5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碱性磷酸酶(ALP)活性随脂肪水平的升高呈上升趋势,L2、L3、L4组间无显著性差异,但均显著高于L1,低于L5、L6;尿素(UREA)含量则呈下降的趋势。饲料中脂肪水平为10.68%~14.20%时对消化酶活性有促进作用,有利于点篮子鱼的生长,过高或过低不利于其生长。  相似文献   

4.
对主养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池塘中4种鱼类消化器官的胃蛋白酶、胰蛋白酶、脂肪酶和淀粉酶的活性与鱼体长、体重及主要水质指标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草鱼肠道和肝胰脏的胃蛋白酶与水温具有显著正相关(P<0.05),而草鱼肠道胰蛋白酶、肠道和肝胰脏的脂肪酶以及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肝胰脏中淀粉酶与水温呈负相关(P>0.05)。4种鱼的消化酶活性与总氮和总磷呈正相关。匙吻鲟(Polyodon spathula)的脂肪酶和淀粉酶活性与化学耗氧量呈负相关;除鲢外,其他3种鱼的胃蛋白酶活性均与水体硬度和碱度呈正相关,而胰蛋白酶、脂肪酶和淀粉酶均与水体硬度和碱度呈负相关。草鱼和鳙(Aristichthys nobilis)肠道胰蛋白酶、脂肪酶和淀粉酶以及匙吻鲟消化道和肝脏胰蛋白酶与鱼的体长、体重均具有显著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不同饵料(卤虫、饲料、水蚯蚓、水蚯蚓+饲料)对胭脂鱼生长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在水温(18±2)℃将初始体质量为(6.60±0.40)g的胭脂鱼随机分成4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放养10尾鱼,分别饲喂卤虫、饲料、水蚯蚓、水蚯蚓+饲料,试验周期56d。试验结果表明,水蚯蚓+饲料混合组和水蚯蚓组生长效果最佳,混合组优于水蚯蚓组(P0.05),饲料组和卤虫组次之,饲料组优于卤虫组(P0.05);肠道消化酶活性卤虫组饲料组水蚯蚓组混合组,卤虫组和饲料组3种消化酶活性均最低,水蚯蚓组与水蚯蚓+饲料混合组差异显著(P0.05)。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旨在评价核糖蛋白替代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饲料中鱼粉的潜力。采用单因素实验设计,设6个鱼粉替代水平。对照饲料(D1)中鱼粉含量为45%,通过添加核糖蛋白替代D1组饲料中鱼粉的0.5%(D2)、1%(D3)、2%(D4)、3%(D5)和4%(D6)。实验期间,每天分2次按饱食量投喂初始体重为(24.00±0.30)g大菱鲆幼鱼56d。结果显示,幼鱼增重率、特定生长率、蛋白质效率随着核糖蛋白替代水平的变化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均在D3组达到最高值,显著高于D5和D6组(P<0.05);饲料系数则呈相反趋势,在D3组达到最低值,显著低于D6组(P<0.05)。各替代组幼鱼血清胰岛素生长因子(IGF-1)和生长激素(GH)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核糖蛋白替代1%3%的鱼粉后,显著提高了幼鱼肠道胰蛋白酶活性(P<0.05);幼鱼肠道α-淀粉酶活性在D4和D5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饲料中添加核糖蛋白替代鱼粉显著降低了幼鱼肠道脂肪酶活性(P<0.05)。各替代组幼鱼血清总蛋白、球蛋白含...  相似文献   

7.
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0.1、0.3 g/kg的脂肪酶,饲喂平均体重(57.6±0.02)g的南方鲇(Silurus meridionalis Chen)60 d,测定南方鲇的生长性能、饲料表观消化率、消化酶活性及血液生化指标。结果显示:添加0.1 g/kg和0.3 g/kg的脂肪酶,增重率比对照组分别提高了4.0%和5.8%,但差异不显著(P>0.05),饲料系数分别下降了5.0%和6.6%,差异显著(P<0.05),肥满度和粗脂肪消化率显著提高(P<0.05),对内脏指数、肝脏指数、肠脂指数、胰蛋白酶活力、肠蛋白酶活力、肠脂肪酶活力及血液生化指标均没有显著影响(P>0.05)。添加0.3 g/kg的脂肪酶显著提高胰脂肪酶活力(P<0.05),添加0.1 g/kg的脂肪酶对胰脂肪酶活力没有显著影响(P>0.05)。结果表明,在脂肪水平为10%的饲料中添加0.3 g/kg的脂肪酶可以提高胰脂肪酶活力,提高脂肪消化率,改善饲料利用率。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讨肌醇对哲罗鲑(Hucho taimen)生长性能、体成分及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以鱼粉、明胶和酪蛋白为蛋白源配制肌醇含量为99.8(不添加肌醇)199.8299.8499.8699.8899.85 099.8 mg/kg7种饲, 分别投喂7个处理组, 每组3个重复, 每重复30尾鱼, 进行为期56 d的饲养实验。结果表明, 投喂肌醇含量为499.8 mg/kg饲料组的增重率最大, 且与添加量低于299.8 mg/kg3个饲料组差异显著(P<0.05)。饲料系数在499.8 mg/kg饲料组最低, 5 099.8 mg/kg饲料组最高, 两组间差异显著(P<0.05)。肌醇含量为499.8~899.8 mg/kg饲料组的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99.8~299.8 mg/kg5 099.8 mg/kg饲料组(P<0.05)。肌肉中水分、粗脂肪和粗蛋白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 肝淀粉酶、幽门盲囊脂肪酶活性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肠道蛋白酶活性在肌醇含量为199.8~499.8 mg/kg饲料组较高, 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 脂肪酶活性在299.8~899.8 mg/kg饲料组高于99.8 mg/kg饲料组(P<0.05)。由此得出, 饲料中适量添加肌醇可提高哲罗鲑的生长性能及消化酶活性; 肌醇含量过低时哲罗鲑增重率、消化酶活性均较低; 肌醇含量过高时哲罗鲑特定增长率、消化酶活性较低, 饲料系数较高; 以增重率为指标由折线回归模型分析得出, 肌醇的最适含量为536.6 mg/kg饲料。

  相似文献   

9.
不同食性鱼肠道壁菌群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对淡水养殖池中的4种不同食性鱼———乌鳢、鲢、鳊、鲫的肠道壁菌群进行了定性、定量分析。同种鱼,不论是好氧菌还是厌氧菌,前肠壁分布一般比中肠壁和后肠壁少;同一肠段,都是厌氧菌总数远大于好氧菌总数,一般相差2~3个数量级。不同鱼之间,肠壁的好氧菌总数差别比厌氧菌总数差别大得多;厌氧菌中的乳酸球菌和双歧杆菌具有一定的正相关性。4种鱼肠道壁中的厌氧菌总数和双歧杆菌分布的规律是:肉食性的乌鳢>杂食性和广食性的鲫>食浮游植物为主的鲢>草食性的鳊,即鱼类肠道壁中的厌氧菌总数和双歧杆菌随着从草食性向肉食性发展而逐渐增加。  相似文献   

10.
比较研究了卯形鲳够(Trachinotus ovatus)成鱼和幼鱼阶段消化酶(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在不同消化器官中的活性。结果表明:1)成鱼蛋白酶在不同消化器官中的活性大小依次为胃〉前肠〉中肠〉幽门盲囊〉后肠〉肝;淀粉酶活性为前肠〉后肠〉幽门盲囊〉中肠〉肝〉胃;脂肪酶活性为前肠〉中肠〉后肠〉幽门盲囊〉肝〉胃。2)幼鱼蛋白酶在不同消化器官中的活性大小依次为胃〉肠〉幽门盲囊〉肝;淀粉酶活性为肠〉幽门盲囊〉肝〉胃;脂肪酶活性为肠〉幽门盲囊〉肝〉胃。3)成鱼不同消化器官中蛋白酶和淀粉酶的活性均小于幼鱼,成鱼胃和幽门盲囊的淀粉酶活性与幼鱼的差异显著;幼鱼胃脂肪酶活性大于成鱼,但其他器官的活性均小于成鱼。卵形鲳鳕幼鱼不同消化器官中的3种消化酶活性大小顺序与成鱼基本相似。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饲料淀粉水平对团头鲂成鱼生长、消化酶活性和肌肉成分的影响,选用初始均重为(161±2.7)g的团头鲂成鱼360尾,随机分成6组(每组3个重复),分别投喂含淀粉17.1%、21.8%、26.4%、32.0%、36.3%和41.9%的等氮等脂饲料9周。结果发现,团头鲂成鱼成活率和特定生长率不受饲料淀粉水平影响,但饲料添加适量淀粉能提高饲料和蛋白利用率,淀粉水平对肝脏和肠道中的总蛋白酶和纤维素酶活性不产生影响,却显著影响淀粉酶活性。肝体比、肝糖原和肌肉粗脂肪含量随饲料淀粉含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血清血糖、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含量不受饲料淀粉水平的显著影响,饲料中添加过量淀粉显著降低了血清补体3和补体4含量。以蛋白质效率和饲料效率为评价指标,经折线模型回归分析,得到团头鲂成鱼饲料中淀粉的适宜添加量分别为饲料干重的34.1%和31.4%,但考虑到血清补体的活性,团头鲂成鱼日粮淀粉水平不应超过36.3%。  相似文献   

12.
以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为研究材料,测定不同温度及不同pH条件下肠道中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的活性。结果表明,随温度、pH值的升高,三种酶活性的变化均表现为先增高后降低。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的最适温度分别为50℃、50℃、40℃,最适pH值分别为7.0、7.0、7.5。  相似文献   

13.
选择尾均体质量为25g的健康黄鳝(Monopterusalbus)2400尾,分为5组,1个对照组投喂基础饲料,4个试验组分别在基础饲料中添加10g·kg-1、20g·kg-1、30g·kg。和40g·kg-1葡萄(Vitisamurensis)籽与青蒿(Arte—misiaannua)提取物(质量比为4:1)的混合物,测定了在2l~28℃水温下饲养100d后鱼体肠道消化酶活性及血液生化指标。结果显示,基础饲料中添加植物提取物能提高鱼体肠道消化酶、血液谷草转氨酶(GOT)与谷丙转氨酶(GPT)的活性以及血清总蛋白(TP)的含量,降低血液葡萄糖(GLU)和甘油三酯(TG)的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添加量为20g·kg-1和30g·kg-1时上述指标均有显著差异(P〈0.05);添加量为10g·kg-1和40g·kg-1时差异不显著(P〉0.05)。20g·kg-1与30g·kg-1组间各项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试验表明,葡萄籽和青蒿提取物作为饲料添加剂添加量为20~30g·kg-1时能显著提高黄鳝肠道消化酶的活性、调节鱼体血液生化指标,具有促进消化和三大营养物质代谢活动、加快鱼体生长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以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为研究材料,测定不同温度及不同pH条件下肠道中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的活性。结果表明,随温度、pH的升高,3种酶活性的变化均表现为先增高后降低。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的最适温度分别为50、50、40℃,最适pH分别为7.0、7.0、7.5。  相似文献   

15.
该试验研究选取了华南地区几种养殖的特色鲤科鱼类品种[禾花鲤(Procypris marus)、麦溪鲤和光倒刺鲃(Spinibarbas hollandi)]和野生捕捞的普通鲤鱼(Cyprinus Carpio)为材料,对比分析了它们的肌肉营养成分和肠道酶活性指标。结果表明:人工池塘养殖的光倒刺鲃和麦溪鲤,其肌肉中粗脂肪含量明显高于野生鲤鱼与禾花鲤;同时,禾花鲤的肌肉具有蛋白含量高、而脂肪含量低的特性。同种消化酶活力在不同种类的鱼中有不同的活力表现,说明消化酶活力受鱼类品种、食性、栖息环境、投喂策略等多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本实验旨在研究饲料中添加酵母水解物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肝胰腺消化酶活性以及肠道形态的影响。酵母水解物添加量分别为0%、1%、3%和5%,配制4种等氮等脂(42.5%粗蛋白和8.5%粗脂肪)的实验饲料。选取初始体重为(1.86±0.02)g的凡纳滨对虾480尾,随机分为4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进行为期8周的养殖实验。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5%酵母水解物组的增重率(WGR)、特定生长率(SGR)和蛋白质效率(PER)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该组饲料系数(FCR)最低(P0.05)。对虾全虾粗蛋白含量随饲料中酵母水解物的增加而呈上升趋势,且5%酵母水解物添加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添加5%的酵母水解物显著提高了凡纳滨对虾血清总蛋白(TP)和甘油三酯(TG)含量,降低了谷草转氨酶(AST)和谷丙转氨酶(ALT)的活性(P0.05)。各处理组肝胰腺淀粉酶活性和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但3%酵母水解物添加组的胰蛋白酶和脂肪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3%酵母水解物添加组的对虾肠道皱襞高度和皱襞宽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5%添加组的微绒毛高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综上所述,在本实验条件下,饲料中添加3%~5%的酵母水解物能有效改善凡纳滨对虾生长性能、提高饲料利用率、促进消化吸收以及改善肠道形态学指标。  相似文献   

17.
温度和pH值对泥鳅肠道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测定了不同温度及不同pH条件下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肠道中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的活性。结果表明,随温度、pH的升高,三种酶活性的变化均表现为先增高后降低。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的最适温度分别为50℃、50℃、40℃,最适pH分别为7.0、7.0、7.5。  相似文献   

18.
吴垠 《水产学报》2003,27(6):550-557
叙述了中国对虾亲虾(海捕亲虾与池养亲虾)在生殖周期中肝胰腺、中肠的消化酶活性及卵巢、肝胰腺、血淋巴生化成分的研究结果。蛋白酶、脂肪酶在卵巢成熟的Ⅳ期前活性较高,临产卵时(Ⅴ期)活性明显下降,而且海捕亲虾与池养亲虾具有相同的变化趋势;中国对虾卵巢、肝胰腺和血淋巴的蛋白质和脂肪含量随性腺发育有不同的变化规律,其中总蛋自在这几种组织中均随性腺发育含量增加,至Ⅳ期(肝胰腺)和Ⅴ期(卵巢、血淋巴)达到高峰值;卵巢的总脂和甘油三酯从发育Ⅰ期-Ⅴ期随着性腺指数的增长而有规律的上升,但肝胰腺脂肪含量在卵巢发育初期(Ⅰ期-Ⅱ期)未见明显变化,Ⅱ期以后,肝胰腺脂肪含量逐渐下降,当卵巢脂肪含量达到最高值时,肝胰腺脂肪含量正好下降到最低点。同时,还对中国对虾卵巢发育过程中蛋白质和脂肪的积累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鱼菜共生模式下不同鱼类肠道微生物的菌落结构,采用宏基因组学测序技术和生物信息学分析手段,构建了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鲫(Carassius auratus)、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和鳙(Aristichthys nobilis)4种鲤科鱼类的肠道内含物等12个样品的16S rDNA测序克隆文库,分析了这4种鲤科鱼类肠道微生物的菌落组成和多样性。结果表明,鱼菜共生模式下不同鲤科鱼类肠道内含物微生物优势菌落的组成十分相似(P0.05,Kruskal-Wallis),优势微生物菌群均是鲸杆菌属(Cetobacterium)和梭状芽孢杆菌属(Clostridium)、拟杆菌属(Bacteroides)和芽孢杆菌属(Bacillus)等, 其中鲸杆菌属和梭状芽孢杆菌属含量最丰富,且主要在非优势菌属之间具有显著差异(P0.05,Kruskal-Wallis),研究结果还表明食性不是造成不同食性鲤科鱼类肠道微生物菌落差异的唯一决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20.
比较研究了卵形鲳鲹(Trachinotus ovatus)成鱼和幼鱼阶段消化酶(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在不同消化器官中的活性.结果表明:1)成鱼蛋白酶在不同消化器官中的活性大小依次为胃>前肠>中肠>幽门盲囊>后肠>肝;淀粉酶活性为前肠>后肠>幽门盲囊>中肠>肝>胃;脂肪酶活性为前肠>中肠>后肠>幽门盲囊>肝>胃.2)幼鱼蛋白酶在不同消化器官中的活性大小依次为胃>肠>幽门盲囊>肝;淀粉酶活性为肠>幽门盲囊>肝>胃;脂肪酶活性为肠>幽门盲囊>肝>胃.3)成鱼不同消化器官中蛋白酶和淀粉酶的活性均小于幼鱼,成鱼胃和幽门盲囊的淀粉酶活性与幼鱼的差异显著;幼鱼胃脂肪酶活性大于成鱼,但其他器官的活性均小于成鱼.卵形鲳鲹幼鱼不同消化器官中的3种消化酶活性大小顺序与成鱼基本相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