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基于主产区气象观测站和农业气象站实测气象资料和作物发育期资料,计算冬小麦和油菜生长季的气候适宜度和灾害指数等参数,评价该阶段气象条件对夏收粮油作物的利弊影响。结果显示:2021/2022年度冬小麦、油菜生育期内,产区大部光热充足、土壤墒情适宜,冻害、干旱等农业气象灾害影响程度偏轻,气候适宜度高于上年和近5a平均值,气象条件利于夏收粮油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成熟收获期间多晴好天气,收获进度快、质量高。但北方冬麦区秋播期多雨渍涝,冬小麦播种期明显推迟,冬前壮苗比例偏少、分蘖不足。江南和贵州等油菜产区冬季持续阴雨寡照,影响油菜发育进程。  相似文献   

2.
2018/2019年度冬小麦、油菜生育期内,产区大部时段光热适宜、墒情良好,干旱、霜冻害、干热风发生范围小、影响程度偏轻。但冬季-初春,长江中下游地区、贵州等地阴雨寡照、土壤持续过湿,导致部分冬小麦、油菜遭受湿渍害,长势偏差。2019年5月中旬-6月上旬南方部分夏收粮油作物产区多雨寡照及大风、强对流天气不利于小麦灌浆乳熟及油菜成熟收晒。  相似文献   

3.
2020/2021年度冬小麦、油菜生育期内,产区大部降水充沛、热量充足、光照适宜,干旱、湿渍害等农业气象灾害和作物病虫害影响程度偏轻,冬小麦灌浆成熟期间以晴好天气为主,强降水、干热风影响偏轻,冬麦区气象条件好于上年度。但长江中下游地区和贵州等产区秋播期和春季阴雨寡照及冬季冻害较为突出,影响油菜适时播栽和产量形成,长江中下游地区5月中下旬的强降水天气影响油菜适时收获和晾晒。  相似文献   

4.
2017年夏收粮油作物全生育期气象条件及其影响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6/2017年冬小麦、油菜生育期内,主产区大部时段光热充足、墒情适宜,气象条件总体好于2015/2016年和常年,利于夏收粮油作物生长发育.江淮江汉连阴雨造成小麦播期偏晚、长势弱,气温偏高导致北方小麦冬前旺长,灌浆后期受强降雨和大风影响,部分小麦出现倒伏.长江流域部分油菜产区阶段性阴雨寡照,不利于油菜健壮生长和抽薹开花,影响产量形成.  相似文献   

5.
2017/2018年度冬小麦、油菜生育期内,产区大部时段光热适宜、墒情良好,农业干旱和病虫害发生范围小、影响偏轻。但秋播期连阴雨导致西北地区东南部、黄淮西部、江淮、江汉及西南等地冬小麦和油菜播期明显推迟、冬前苗情普遍偏差;冬春强降温致使部分冬小麦和油菜遭受冻害;5月中下旬低温、多雨、寡照及强对流天气不利小麦灌浆乳熟及油菜成熟收晒。  相似文献   

6.
基于全国气象台站实时和历史同期观测数据,利用作物气候适宜度模型结果,分析了2015年玉米、一季稻、晚稻、大豆、棉花等主要秋收作物生长季内的农业气象条件。结果表明,玉米、一季稻、大豆、棉花主要生长季内,产区大部热量适宜、降水量接近常年,光温水条件匹配较协调,关键生育期内低温、阴雨寡照、暴雨洪涝、高温热害、干旱等灾害影响偏轻,气象条件总体好于常年和2014年。但晚稻主要生长季内阶段性阴雨寡照天气突出,成熟收获阶段连阴雨和强降水影响偏重,气象条件整体偏差。  相似文献   

7.
基于全国2433个气象台站2023年实时和历史同期(1991-2020年)观测资料、农业气象观测站和试验站作物发育期观测资料,利用农业气象评价指标、作物气候适宜度模型、农业气象灾害指数等方法,综合评估2023年主要秋收作物生长季内农业气象条件、生长适宜度、农业气象灾害等对作物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2023年秋收作物生长季大部农区光温适宜、降水充沛,农业干旱、低温冷害、南方高温热害、寒露风等灾害影响偏轻,总体上利于秋收作物产量形成。但京津冀和东北等地强降水导致部分农田发生较重渍涝灾害,华北、黄淮和新疆等地夏季高温极端性强,北方地区春季阶段性低温,湖北湖南部分晚稻遭受寒露风灾害,西南地区南部春旱持续时间长,北方部分农区夏季阶段性干旱,部分农作物生长受到一定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8.
2012/2013年冬小麦生育期内,主产区热量充足,降水接近常年,光、温、水匹配较好,利于冬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但西南部分麦区出现冬春连旱,产量形成受到影响.油菜生育期内,主产区大部光热条件较好,大部时段墒情适宜,日照略少,低温阴雨寡照和冰冻等农业气象灾害轻于上年,气象条件基本有利油菜生产.  相似文献   

9.
2014/2015年冬小麦全生育期内,主产区大部光、温、水气象条件匹配较好,干旱、干热风等农业气象灾害发生范围小、影响程度轻。油菜全生育期内,主产区大部光热较充足,土壤墒情适宜,冬季阶段性低温雨雪天气使部分地区油菜受冻,但总体影响偏轻。全生育期内气象条件整体利于冬小麦、油菜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  相似文献   

10.
基于全国2467个气象台站实时和历史同期观测资料,利用农业气象评价指标、作物气候适宜度模型、主要农业气象灾害指数评估方法等,综合评估2022年玉米、一季稻、晚稻、大豆和棉花等主要秋收作物关键生育期的农业气象条件、生长适宜度、农业气象灾害等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生长季内大部农区光热条件好,水分条件制约玉米、大豆等旱地作物产量提高;玉米、一季稻、大豆、棉花关键生育期内低温、阴雨寡照、暴雨洪涝灾害影响偏轻;长江流域夏季高温综合强度为1961年以来最强,一季稻等作物遭受严重高温热害,玉米、大豆等旱地作物遭受严重夏秋连旱;吉林、辽宁和山东等地夏季出现叠加性强降水过程,部分地区玉米、大豆渍涝灾害较重。  相似文献   

11.
冬季,全国大部地区平均气温比常年同期明显偏高,黄河以南大部地区季降水量比常年同期偏多,气象条件对冬作物安全越冬及生长发育比较有利,东北地区大部冬季降雪量偏多,有利于春耕生产。小麦和油菜等冬作物区冬季气候偏暖,冬前热量不足的状况得到改善,大部作物安全越冬;华北南部,江淮,江汉,西南地区小麦苗情转化升级;油菜生长状况良好。  相似文献   

12.
2017年秋季(9?11月)全国平均气温10.6℃,比常年同期偏高0.8℃;平均降水量121.2mm,比常年同期偏多4.3mm;平均日照时数555h,比常年同期偏少35.5h。北方秋收区大部天气晴好,初霜期较常年偏晚;南方晚稻区受寒露风天气影响较轻,气象条件总体利于作物灌浆成熟及收晒。北方冬麦区大部土壤墒情适宜,利于冬小麦播种出苗,小麦长势良好。受“华西秋雨”东进北扩的影响,西北地区东南部、黄淮西部、江淮、江汉及西南等地多阴雨寡照天气,导致秋收和秋播延迟,部分秋收作物发生霉变,河南南部、安徽北部冬小麦播种期较常年偏晚10~25d,长势偏差,油菜播种以来受湿渍害影响较大。西北、黄淮南部、长江流域等地部分农业遭受暴雨洪涝和冰雹大风灾害,华南沿海部分地区遭受台风袭击,局地损失较重。  相似文献   

13.
2009/2010年度冬季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9/2010年度冬季(2009年12月-2010年2月),全国大部气温接近常年或略偏高,降水区域性差异明显。北方冬麦区光、温、水匹配基本合理,大部区域和时段降水条件较好,利于冬小麦安全越冬和后期返青生长。长江中下游地区多阴雨寡照天气,加之气温阶段性偏低,部分地区作物遭受冻害,但总体影响不大。云南、贵州等地遭受特大秋冬连旱,夏收粮油作物生长和春播生产受到严重影响。新疆北部的持续强降雪使当地牧业生产受灾严重。总体来看,北方地区农业气象条件优于南方。  相似文献   

14.
基于河南省及周边39个气象站1996-2015年逐日气象观测资料和冬小麦产量数据,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分析生育期各气候要素与河南省县域冬小麦产量关联度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总体来看,各气候要素与河南省冬小麦产量的关联度中,气温的关联度最大,日照时数次之,降水量最小;关联度空间分布上呈现北部地区高于南部地区的格局,南北过渡性明显,尤其是南部信阳市的关联度较其它地区明显偏低。分时段来看,各气候要素与冬小麦产量关联度在1996-2010年有所下降,在2011-2015年突变上升,有明显的年际变化特征,尤其是位于西南部和南部地区的县域单元变化显著,而北部、东部和中部地区的县域单元变化较小。各气候要素与冬小麦产量关联度总体呈上升趋势,气候变化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逐渐显著,应积极采取策略应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基于2412个气象台站观测数据,利用作物气候适宜度模型等方法,分析了2018年玉米、一季稻、晚稻、大豆和棉花等主要秋收作物生长季的农业气象条件。结果表明,秋收作物生长季内,农区大部分地区≥10℃积温较常年同期偏多50~300℃·d,热量条件好,降水量偏多,土壤墒情适宜。夏季光热充足,利于玉米、水稻、大豆等作物开花授粉、灌浆结实以及棉花开花、结铃。总体上秋收作物生育期内干旱、暴雨洪涝等灾害影响偏轻,气象条件利于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但内蒙古东部和东北地区西部春播期旱情、入汛后部分地区台风和强降雨、中东部地区夏季高温等,对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造成一定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6.
今年冬季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但冷暖变化明显,前冬、后冬偏暖,隆冬寒冷.季内北方冬小麦安全越冬,并提前返青;南方冬作物基本无大范围的冻害发生,越冬死亡率低.除黄河以北冬麦区、华南东南部及四川盆地季降水量偏少外,大部分越冬作物区降水基本适时适量,隆冬瑞雪对冬作物越冬尤为有利.冬末南方多阴雨寡照天气,部分正处盛花期的油菜稍受影响.华南双季早稻已开始播种.四川盆地秋冬连旱于季末基本解除.总之,季内无大范围的农业气象灾害发生,气象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为利大于弊.  相似文献   

17.
利用冬麦区冬小麦生长期间农业气象要素、气象卫星植被指数,地面观测站网的农情资料,对1998/1999年度冬麦区农业气象条件及其对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1998/1999年度冬麦区虽受秋冬季干暖天气气候的严重影响,小麦长势极不均衡,但入春以后小麦关键期的光温水条件利于小麦生长发育,尤以4月份以后的气象条件最为优越,在产量结构中以粒重见长,最终获得了较好收成.  相似文献   

18.
1998/1999年度全国冬小麦生长状况和产是形成的分析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冬麦区冬小麦生长期间农业气象要素、气象卫星植被指数,地面观测站网的农情资料,对1998/1999年度冬麦区农业气象条件及其对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1998/1999年度冬麦区虽受秋冬季干暖天气气候的严重影响,小麦长势极不均衡,但入春以后小麦着急期的光温水条件利于小麦生长发育,尤以4月份以后的气象条件最为优越,在产量结构中以粒重见长,最终获得了较好收成。  相似文献   

19.
2016年秋收作物生长季农业气象条件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全国气象台站实时和历史同期观测数据,利用作物气候适宜度模型结果,分析了2016年玉米、一季稻、晚稻、大豆和棉花等主要秋收作物生长季的农业气象条件.结果表明:玉米、一季稻、晚稻、大豆和棉花主要生长季内,产区大部≥10℃积温偏多100~300℃·d,热量条件好,降水量与常年持平或偏多,大部地区土壤墒情适宜;农区大部夏季光照充足,利于水稻、玉米和大豆等开花授粉和灌浆结实及棉花开花结铃;全国农区总体光温水匹配较好,关键生育期内低温、阴雨寡照、干旱等灾害影响偏轻,利于秋收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但长江中下游地区先后洪涝高温、华北黄淮部分地区渍涝害、东北和西北部分地区夏伏旱等灾害影响作物单产提高.  相似文献   

20.
2013年秋季(9-11月)全国大部地区气温偏高,热量充足,光照条件较好,土壤墒情适宜;东北地区初霜冻接近常年略偏晚,南方寒露风影响偏轻,气象条件总体利于秋收作物灌浆成熟与收晒。冬麦区和油菜产区大部墒情适宜,秋种工作比较顺利,但河南、陕西、山西、河北、江西等省部分地区受旱,导致播种延至适播末期。北方冬麦区秋季气温偏高,90%以上冬小麦冬前形成壮苗;秋末降温平稳,冬小麦抗寒锻炼充分,越冬基础好。南方油菜和冬小麦水热条件适宜,长势较好。秋季全国农业气象灾害影响总体偏轻;部分地区暴雨洪涝、干旱、雪灾、连阴雨、寒露风、霜冻等农业气象灾害较重,农业生产受到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