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江西棉花》1994,(1):11-12
关于赴江苏考察“泗棉3号”及其调种意见的汇报江西省棉花生产办公室,江西省农牧渔业厅经作处遵照省委、省政府对94年我省棉花生产"一要扩大面积,二要提高单产"的指示精神,我厅于1993年10月下旬组织了部分重点产棉市、县的农业局、棉办负责同志一行9人,到...  相似文献   

2.
新棉145是2020年通过辽宁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早熟、优质棉花新品种。本文介绍了新棉145的选育过程、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3.
通过分析旱灾、涝灾、低温冷害三种灾害对棉花的生理影响,提出选用抗性品种、完善排灌水利设施、及时松土扶理、科学施肥、合理密植等科学的防御灾害措施和栽培管理技术,以降低灾害对棉花产量的损失。  相似文献   

4.
针对传统的两熟制棉花栽培存在的技术复杂、环节多、工序多、用工多、化肥农药用量大、生育期长、难以实行机械化作业等问题,用“三字经”的形式总结了两熟制下棉花全程绿色化轻简化机械化栽培技术。主要包括:理思路、明路线,改模式、换品种,增密度、精直播,减简肥、一次施,全程调、简管理,减农药、简防控,集中熟、一次收,绿色化、轻简化、机械化。归纳为“八个一、四个三”技术,即:一改(改模式)、一换(换品种)、一增(增密度)、一播(一次播)、一肥(一次肥)、一收(一次收)、一调(一直调)、一缩(缩周期),三简(简化施肥、简化防控、简化管理)、三减(减少生产环节和用工、减化肥用量、减化学农药用量)、三机(机播、机管、机采)、三提(提高植棉效益、提高资源利用率、提高机械化率);与两熟制育苗移栽植棉相比,棉花生产周期缩短80 d左右,省工70%,机械替代率达60%,减肥50%,减药40%,增效30%。更好地推广应用该技术体系,对助力两熟复种棉花生产向绿色化轻简化机械化方式的变革和“碳达峰碳中和”战略下棉花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棉花集“棉、粮、油、饲、肥、药、(建)材、能(源)”于一身,耐旱、耐盐碱、耐瘠薄,还可以在重金属污染的农田里替代粮食作物种植,修复土壤。论述了棉花的多功能利用,主要包括:服装家纺、油脂佳肴、化工军工、美容医药、造纸造币、饲料菌料、建材原料、燃料肥料、美景花艺,并总结了其综合利用效益。  相似文献   

6.
论我省推广棉花“密、矮、早”栽培方式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章康华江西省植保植检站我省以及长江流域棉区,多年来棉花栽培基本上采用“稀、高、迟”方式,即实行稀植,充分依靠个体在增产中的作用,在管理上以促为主,实行高肥,高水的方法,力图培育高大株型,利用棉花无限...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棉铃虫在新疆发生和危害逐年加重,对各棉区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每年因虫害造成的棉花产量损失约达15%~20%,2008年危害更为严重。而且,棉铃虫的抗药性逐年增强,对化学农药产生明显的抗药性,田间化学防治效果逐年下降,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对棉铃虫进行化学防治陷入越治越难状态。多年高密度栽培的实践证明,棉花栽培技术,如棉花品种布局、施肥、密度、灌溉、化控、气象等因素与害虫的发生和危害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适于机械收获的棉花“晚密简”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黄河三角洲地区目前推行的棉花高产栽培技术路线是"适期早播、中等群体、精细整枝"。采用这一栽培路线,难以避免烂铃、早衰和结铃分散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建立了以"适当晚播、合理密植、简化整枝、集中成铃"为主要内容的棉花"晚密简"栽培技术。连续多年试验和示范结果显示,"晚密简"栽培不仅较好地解决了传统栽培技术存在的烂铃、早衰等问题,也促进了集中成铃,为棉花机械化采收奠定了基础,具有重要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9.
为适应我国棉花生产现状、保障棉花生产,培育“节本增效”的棉花新品种具有重要意义。邯656是邯郸市农业科学院以邯853与邯棉103为亲本选育而成的转基因抗虫棉品种,2017年通过河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冀审棉20170003)。该品种赘芽少、株型清秀,适宜轻简化栽培。对邯656的选育过程、特征特性、轻简化栽培技术进行了概述。  相似文献   

10.
加大科技含量,振兴棉花生产──聊城地区“九五”兴棉的技术保证王永民(聊城地区行政公署棉办252059)聊城地区是全国、全省重点棉区之一.担负着重要的棉花生产任务。"六五"期间,棉花生产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累计面积达2038.6万亩,年平均植棉407....  相似文献   

11.
中棉所9C01为转cry1Ab/cry1Ac基因抗棉铃虫早熟常规棉品种,2019―2021年参加河南省常规春棉品种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于2022年通过河南省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据区域试验结果,该品种高抗枯萎病、抗黄萎病:枯萎病病情指数3.0,黄萎病病情指数17.3;生育期108 d,株高108.7 cm,第一果枝节位6.5,单株结铃17.1个,铃重6.7 g,衣分43.9%,籽指11.1 g,霜前花率93.3%,纤维品质达国家审定棉花品种Ⅱ型要求;2年籽棉单产分别比对照鲁棉研28增产4.5%和5.6%。基于中棉所9C01在河南省常规春棉品种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中的表现,主要介绍了其选育过程、特征特性、适宜种植区域及栽培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12.
杂交棉制种技术关系到杂交棉种的成本、杂交种的纯度,影响到杂交棉产量的高低和植棉的经济效益.杂交棉的栽培方法不同于常规棉,只有采取高效的栽培技术才能充分发挥杂交棉的增产潜力,通过长期的研究与总结,本文形成杂交棉高效制种及栽培技术,利用于棉花制种和生产.  相似文献   

13.
超级稻“三定”栽培技术的原理和要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邹应斌 《中国稻米》2012,18(5):12-14
摘要:简要介绍了超级稻“因地定产、依产定苗、测苗定氮”栽培技术的味理和要点。技术原理是:在某区域前3年平均产量的基础上,以增产15%~20%作为目标产量;在水稻秆高密度幔删的堪础上,应用黄金分割法确定株距、行距及其基本苗;在区域氮肥用量确定的基础上,根据水稻叶片的颜色确定蘖肥和穗肥的实际用量。技术要点包括:调整播期播量,适度集中育秧;优化株距行距,带土带肥栽插;干湿交替灌溉,适时搁田控苗;测苗平衡施氮,补偿施用磷钾;预防病虫草害,用药适时统一等技术的集成配套。  相似文献   

14.
推广科技兴棉和规模种植是我省棉花实现“九五”计划目标的必由之路──试析加快转变我省棉花增长方式的策略谢英胜(江西省棉麻集团公司南昌330046)“八五”期间,我省棉花生产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它的显著标志有三:一是实现了棉花生产自给有余的目标,改写了...  相似文献   

15.
概述北方果树在热带、亚热带地区的栽培现状,从果树休眠、低温需求、花芽分化等方面分析北方果树在热带、亚热带地区能成功栽培的生态适应性及理论根据,总结其栽培技术,旨在促进葡萄、大枣等北方水果在热带、亚热带地区的加快发展。  相似文献   

16.
冯琦  冯占军 《中国棉花》2021,48(11):1-6
棉花“价格保险+期货”是一种新型棉花补贴方式,旨在探索棉花价格风险保障的市场化机制。近年来,郑州商品交易所、中国棉花协会、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等先后在新疆多地开展了棉花“价格保险+期货”试点。这些试点都取得了积极成效,但也揭示了一些问题。下一步,应贯彻落实中央文件要求,通过拓展保费来源、推动保险机制创新、加快期货市场培育、强化政策宣介等举措,不断完善试点模式方案,稳步扩大和优化试点工作。  相似文献   

17.
1982年春用自育的高代稳定系“80-G43”为母本。日本二棱皮大麦“西海皮18”为父本配置杂交组合,采用系增选择法,经6年8个世代的选择和高世代抗性鉴定,育成早熟、抗病、抗倒、穗大粒多大麦品种“舟麦16”。1986~1990年经舟山市及浙江省内多点试验试种,表现增产,抗病、抗倒。大面积生产一般每公顷达在3900kg以上,小面积高产栽培每公顷达5405kg以上。栽培上应掌握:11月15~20日播种,每公顷播种量135~150kg,每公顷施标准肥37500~41250kg,做好防病治虫和清沟排水工作。  相似文献   

18.
传统手工技艺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个类别,目前浙江已有30余项绿茶制作技艺分别列入国家、省、市和县级非遗名录。为强化社会传承的实践,2015年文化部和教育部启动了以振兴中国传统工艺为重点的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浙江省的茶制作技艺非遗研培始于2017年,课程体系围绕"课堂教学、实训、观摩学习和总结交流"等4个模块进行构建,实践证明该研培体系与教学思路总体上是可行的,但需根据茶制作工艺的多样性、地域性等特点适时调整。  相似文献   

19.
从当前棉花产量水平来看,亩产籽棉600斤,则生物学总产量可达1500斤左右,其光能利用率只有1.5%左右。如果将其光能利用率提高一步,则棉花增产潜力是相当大的。为了提高棉花对光能的利用,于1978年在江西共大总校农学系红壤棉花高产试验田中,进行了“前促”不徒长和“中缓”防脱落两方面生理的研究,以探索棉花高产、稳产的有效途径。“前促”,先在棉籽播种前用微量元素(如硫酸铜和硼酸)浸种和进行干湿锻炼,促使棉花出苗早、全、齐、快、壮;后在苗期和初蕾期采用尿素、蔗糖和“九二○”等进行根外追肥,节节促进,以壮大营养体,加快真叶生长,缩短子叶期,扩大叶面积和延长其叶片光合时间,增加干物质的积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