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根据室内室外食蚜绒螨对不同龄级棉蚜寄生率和喜好性的调查分析得出:不同密度的食蚜绒螨对棉蚜有翅蚜、无翅成蚜、3~4龄蚜及1~2龄蚜的寄生率存在着极显著差异;其寄生率随食蚜绒螨量的增加而增大,随着棉蚜龄级增大而增大;有翅蚜、无翅成蚜寄生率最大,存在正的喜好性。说明有翅蚜的带螨率和带螨数是田间食蚜绒螨发生量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2.
糯玉米与棉花间作对蚜虫种群的调控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索棉田物种多样性对棉蚜的生态调控效应,于2016年系统调查了安徽安庆地区糯玉米与棉花不同面积比例间作模式下棉蚜与玉米蚜种群数量的时序动态。结果表明:在棉花苗蚜发生高峰期,棉花与糯玉米间作田棉蚜无翅蚜、有翅蚜发生高峰期的百株虫量分别极显著、显著低于单作棉田;在玉米蚜发生高峰期,与糯玉米单作田相比,棉花与糯玉米间作田玉米蚜无翅蚜和有翅蚜的百株虫量显著降低。因此,在蚜虫发生的高峰期,间作田蚜虫数量显著低于棉花、糯玉米单作,且以棉花与糯玉米面积比3∶1间作模式对2种蚜虫的控害作用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3.
翅多型现象在昆虫中广泛存在,比如蚜虫有有翅蚜和无翅蚜,无翅蚜无翅不能飞行。翅型分化是蚜虫对不良生态环境的适应策略。有翅蚜能飞行,使其逃离不良环境并找到新的栖息地;而无翅蚜繁殖周期短、繁殖量大,有助于维持一定的种群数量。影响蚜虫翅发育的因素有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由环境因素决定的翅的多型现象被称为翅的非遗传多型性。本文就蚜虫翅型分化的生态学意义、影响因素,以及蚜虫翅型分化的生理和分子机制进行了综述。关于影响蚜虫翅型分化的遗传因素的研究较少,部分研究发现豌豆蚜翅型由X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所控制。更多的研究表明蚜虫翅型分化受环境因素影响,影响蚜虫翅型分化的环境因素有光周期、温度、种群密度、共生微生物、天敌、杀虫剂及抗生素等,事实上这些环境因素往往不是单方面存在的。保幼激素、蜕皮激素等外源激素会影响包括蚜虫在内昆虫的翅型分化,蚜虫的拥挤效应最终可能也是通过激素调控发挥作用。外源激素可以作用于出生后的低龄若虫也可作用于预产期的成虫,比如给豆蚜中龄若蚜施加保幼激素处理后,会出现超龄若虫,而不是无翅蚜。相反,反-β-法尼烯(EBF)的刺激会诱导有翅蚜后代的产生。另有研究发现,上一代豌豆蚜注射蜕皮激素可以减少有翅后代数量,而通过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 RNAi)EcR受体或施加EcR抑制物也会导致后代有翅个体增加。蚜虫翅型分化分子机制的研究起始于对同一基因型蚜虫有翅、无翅成虫个体的差异表达基因或差异表达蛋白。  相似文献   

4.
饲料氨基酸对褐飞虱及其蜜露游离氨基酸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氨基酸组成不同的全纯人工饲料对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成虫进行饲养,研究了饲料氨基酸对该虫及其蜜露中游离氨基酸的影响。结果表明:1)饲料对试虫体内游离氨基酸有明显影响。在不能摄入任何氨基酸的试虫体内,游离氨基酸总量降至可以获得全部氨基酸的试虫的63.2%,其中缬氨酸、苏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赖氨酸和半胱氨酸下降明显,但蛋氨酸增多。在仅能摄取到非必需氨基酸的试虫体内,蛋氨酸、赖氨酸和亮氨酸的含量与不能摄取到任何氨基酸的试虫处在同一水平,甚至明显低于后者;苏氨酸和组氨酸则明显高于可以获得全部氨基酸的试虫,异亮氨酸、苯丙氨酸和精氨酸亦达到了后种试虫的含量水平,缬氨酸的含量虽然低于后者,但与仅能摄取到必需氨基酸的试虫处在同一水平。2)蜜露中的游离氨基酸组成基本与饲料内的相一致,但相对含量有较大差别,而且少数不存在于饲料中的氨基酸可以在蜜露中检测到。文中对必需氨基酸的补偿代谢进行了讨论,初步认为褐飞虱体内至少可以合成苏氨酸、组氨酸、异亮氨酸、苯丙氨酸、精氨酸和缬氨酸等6种必需氨基酸。  相似文献   

5.
以玉米自交系郑58及其两个S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为材料,对不同生育时期叶片和雄穗小花中的可溶性糖、游离脯氨酸和丙二醛含量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散粉期,郑58叶片中可溶性糖含量显著低于不育系,雄穗小花中可溶性糖含量显著高于不育系。郑58叶片中游离脯氨酸含量仅在雄穗发育末期显著低于郑58cmsQ1261;雄穗小花中游离脯氨酸含量在雄穗发育初期及散粉期均显著高于不育系。郑58叶片中丙二醛含量除雄穗发育末期和抽雄期,其他时期与不育系均有显著差异;雄穗小花中丙二醛含量在雄穗发育初期和散粉期与不育系差异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6.
茶树游离脯氨酸含量及水分胁迫对其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王守生 《茶叶》1995,21(1):22-25
采用改良磺基水杨酸法对15个茶树材料、茶树不同部位及种子萌发,水分胁迫处理时游离脯氨酸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茶树游离脯氨酸量以嫩茎最高,芽和第三叶次之,老叶最少,且有性系高行无性系,中小叶类高于大叶类,萌发种子高于休眠种子,在连晴高温天气,经5天干旱处理后,2个茶树品种游离脯氨酸含量增加极显著;游离脯氨酸含量与游离氨基酸总量呈强度正相关,与干旱胁迫时水分含量呈强度负相关,与抗寒性得分和淹水处理时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黄皮果实中游离氨基酸的组分特征、科学评价不同黄皮种质游离氨基酸对果实风味和药用价值的影响,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20份黄皮种质果肉的20种常见游离氨基酸,采用味觉活度值、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等方法对各种质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在20份黄皮种质果肉中均含有除胱氨酸和精氨酸以外的18种游离氨基酸,种类丰富,且多数种质间含量差异显著;各种质的总游离氨基酸质量浓度在1309.7~9832.0 mg/kg之间,其中非必需氨基酸含量最高,必需氨基酸含量次之,半必需氨基酸含量最低;药用氨基酸占总游离氨基酸的6.3%~18.6%,以天冬氨酸和谷氨酸为主;根据氨基酸呈味特性的不同,将18种氨基酸分为3大类呈味氨基酸,发现种质M1的甜味氨基酸含量最高,G2的鲜味氨基酸和苦味氨基酸含量最高;仅16份种质中的丙氨酸与少数种质中的天冬酰胺、天冬氨酸的味觉活度值(taste activity values, TAV)>1,对黄皮果实风味有贡献;大多数游离氨基酸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主成分分析提取到4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到89.766%,能较好地反映出黄皮果肉游离氨基酸的综合特征;各黄皮种质的...  相似文献   

8.
为阐明春小麦对蚜虫的抗生性机理及蚜虫对寄主的适应性机制,选用抗蚜性不同的8个春小麦品种(系)为试验材料,利用灌浆期人工接种的方法,研究了小麦抗蚜水平与麦长管蚜无翅型孤雌胎生蚜酯酶(EST)活性及谷胱甘肽转移酶(GSH)活性的关系。结果表明,蚜虫EST活性与春小麦抗蚜水平有关,GSH活性与小麦抗蚜水平无关。穗部及旗叶蚜虫EST活性均与其存活率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7047(P=0.04523)和-0.7214(P=0.0380),与有翅蚜分化率接近显著或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6767(P=0.05911)和-0.7317(P=0.0336),与仔蚜繁殖率相关不显著。穗部及旗叶上蚜虫GSH活性均与其存活率、有翅蚜分化率及仔蚜繁殖率不相关。  相似文献   

9.
将50只KM雄性小鼠按每组1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谷氨酰胺组及L-茶氨酸低、中、高剂量组,连续灌喂28 d,探究L-茶氨酸对小鼠肠道形态结构及游离氨基酸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正常组相比,小鼠肠道绒毛高度随L-茶氨酸剂量的增大而增加,各剂量组的十二指肠绒毛高度和中、高剂量组的空肠绒毛高度及其绒毛高度与隐窝深度的比值均达显著水平(P<0.05),血清游离氨基酸含量及中、高剂量组的尿素氮含量显著降低(P<0.05),高剂量组的碱性磷酸酶、总蛋白含量显著升高(P<0.05);L-茶氨酸对不同肠道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影响随剂量的增大而升高,其中,十二指肠中的各茶氨酸剂量组的全部必需氨基酸和大部分非必需氨基酸显著升高(P<0.05),且高剂量组的必需氨基酸含量显著高于低剂量组(P<0.05);空肠中的低剂量组的必需氨基酸Thr、Lys、Ile及中、高剂量组的全部必需氨基酸含量显著升高,且中、高剂量组中除Cit外的其他氨基酸含量均显著高于低剂量组(P<0.05);回肠中的低、中、高剂量组的全部必需氨基酸及大部分非必需氨基酸含量显著降低,且中、高剂量组中除GABA外的其他氨基酸含量显著高于低剂量组(P<0.05)。结果表明,L-茶氨酸可通过增加肠道绒毛高度、提高绒毛高度与隐窝深度比值来改善小鼠肠道形态结构,同时可促进十二指肠、空肠对氨基酸的吸收利用。  相似文献   

10.
以茶树品种保靖黄金茶1号为材料,研究了品质成分氨基酸总量及游离氨基酸组分在加工过程中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氨基酸总量呈“M”形双峰变化趋势,但产品的含量要高于鲜叶;SPSS主成分分析表明,加工过程中氨基酸总量的变化与天冬氨酸(Asp)和亮氨酸(Leu)变化呈极显著正相关,与茶氨酸(Theanine)呈显著正相关;与丙氨酸(Ala)、脯氨酸(Pro)呈显著负相关。同时,18种游离氨基酸对氨基酸总量变化的影响可分为3个主成分,第一主成分为天冬氨酸(Asp)、异亮氨酸(Ile)、茶氨酸(Theanine)、缬氨酸(Val)、苏氨酸(Thr)、精氨酸(Arg)、苯丙氨酸(Phe)7种氨基酸;第二主成分为甲硫氨酸(Met);第三主成分为谷氨酸(Glu)、丝氨酸(Ser)、亮氨酸(Leu)、半胱氨酸(Cys)和组氨酸(His);三个主成分的累积方差达到99.46%,可以解释加工过程中氨基酸的动态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11.
在贵州省不同海拔高度的4个地点,分4个播期研究了海拔高度与播期对大豆籽粒蛋白质中9种主要氨基酸的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海拔点对异亮氨酸,亮氮酸酸和精氨酸含量有显著的影响,但播期的影响则不显著;对其余的氨基酸含量,地点和播期效应均不显著。地点间氨基酸差异分析表明苏氨酸,胱氨酸,缬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和赖氨酸含量随拔高度增加而降低,精氨酸则随海拔高度增加而提高。  相似文献   

12.
转基因油菜雄性不育系15A生化特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弄清转基因油菜雄性不育系与非转基因油菜雄性不育系的生理生化特性是否存在差异,对转基因油菜雄性不育系15A以及二个非转基因油菜雄性不育系681A和392A,以及它们的保持系湘油15号,681B,392B不同发育时期花药的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可溶性糖含量、游离脯氨酸含量及过氧化物酶活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转基因油菜雄性不育系15A与其它二个雄性不育系可溶性蛋白质、可溶性糖、游离脯氨酸含量及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变化其本一致,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3.
在贵州省不同海拔高度的4个地点,分4个播期研究了海拔高度与播期对大豆籽粒蛋白质中9种主要氨基酸的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海拔点对异亮氨酸、亮氨酸和精氨酸含量有显著的影响,但播期的影响则不显著;对其余的氨基酸含量,地点和播期效应均不显著。地点间氨基酸差异分析表明苏氨酸、胱氨酸、缬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和赖氨酸含量随海拔高度增加而降低,精氨酸则随海拔高度增加而提高。  相似文献   

14.
氨基酸通透酶1(AAP1)是位于细胞膜上与氨基酸转运有关的载体蛋白。以转组成型启动子(UBI)的AAP1玉米植株(N7-30、N7-26)、转胚乳特异性启动子(Glu)的AAP1玉米植株(KF8-33、KF8-39、KF9-22)为材料,探究转AAP1基因玉米中游离氨基酸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之间的变化关系。结果表明,转AAP1基因玉米的根部和叶片中游离氨基酸含量在抽丝期最高;根部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在成熟期最高;叶片中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在抽丝期最高。叶片中游离氨基酸含量与可溶性蛋白质含量随着生育期的变化均呈现低-高-低的趋势,抽丝期达到最高值;种子中游离氨基酸的含量与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呈显著正相关性。转胚乳特异性启动子玉米种子中游离氨基酸含量、脯氨酸含量、赖氨酸含量均显著高于转组成型启动子玉米种子。AAP1可以提高植物对游离氨基酸的吸收与转运,进而提高植物对氮素的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5.
高必需氨基酸营养米是指通过育种和栽培(喷施植物营养剂)技术,提高原粮的必需氨基酸含量,原粮经加工后,精米中组氨酸、苏氨酸、蛋氨酸、缬氨酸、苯丙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赖氨酸等8种必需氨基酸总量达到 2 750 mg/100 g以上的大米。本课题组致力于高必需氨基酸营养米的生产,目前已研制出用于生产高必需氨基酸营养米的植物营养剂,并田间运用,喷施植物营养剂后的稻米其必需氨基酸含量显著提高。本文介绍了植物营养剂的基本概况和田间应用情况、高必需氨基酸营养米食品安全企业标准,并比较了不同水稻品种以及高必需氨基酸营养米与国内外几种优质米间的必需氨基酸含量,同时对高必需氨基酸营养米的开发前景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6.
小麦种子氨基酸的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小麦的营养品质主要是指蛋白质含量和氨基酸组成的平衡程度,其中必需氨基酸含量是决定小麦营养品质的关键。小麦中含有各种必需氨基酸,但由于小麦中赖氨酸、苏氨酸和异亮氨酸含量较低,导致氨基酸组成不平衡,成为小麦的限制性氨基酸.小麦种子氨基酸含量不仅与品种有关,而且与栽培环境有关,蛋白质含量高的品种氨基酸含量高.施氮量和不同的施氮方式对小麦氨基酸含量均有影响,其中谷氨酸、脯氨酸和苯丙氨酸受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7.
杨转  莫海珍  郭桂义 《茶叶通讯》2021,48(2):306-310
为探讨信阳毛尖茶中氨基酸含量与茶叶品质和茶叶产地的关系,通过检测不同产地茶叶中游离氨基酸的组分和含量,结果发现:茶叶中游离氨基酸总量与鲜叶嫩度有显著关系(相关系数0.8922),而与产地差别不大(P>0.05),不能作为茶叶产地识别的一个依据.氨基酸组分检测表明,茶氨酸、必需氨基酸以及呈味氨基酸的含量与茶叶的产地有密切...  相似文献   

18.
三种类型普洱茶风味品质比较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普洱茶品质形成机理和特点,将当今市场上普洱茶归为3种类型:湿热作用陈化型(S型,属非微生物后发酵型普洱茶)、渥堆微生物发酵型(W型,属真菌、酵母菌、细菌综合后发酵型普洱茶)、仓储微生物发酵型(CW型,属真菌主导发酵型)。对市场取得的3组不同类型普洱茶的茶汤pH值、水浸出物、茶多酚、咖啡碱、茶色素、游离氨基酸、挥发性香气组分进行了测定和统计分析,比较了3种类型普洱茶品质的差异。结果表明,3种类型普洱茶的氨基酸、茶多酚、茶色素含量及香气组分等品质指标具有显著性差异。酸性强度为:S型〉W型〉CW型;游离氨基酸总量为:S型〉CW型〉W型,S型与CW型和W型差异显著;茶氨酸指标可用来检验识别是否有大量的微生物参与普洱茶的品质形成过程;3种类型普洱荼荼多酚含量变化趋势为:S型〉CW型〉W型;发酵程度:W型〉CW型〉S型;3种类型普洱茶茶色素含量差异显著;3种类型的25种普洱茶中共检出并鉴定了147种挥发性成分,包含了人们所描述的如木香、蘑菇泥土香、薄荷樟脑香等各种代表性普洱茶香韵的化学组分;3组不同类型普洱茶的香气组分具有显著差异。结果验证了“3种类型普洱茶分类方法”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小麦氮素营养代谢的动态变化规律,给优质专用小麦品种选育与应用提供科学依据,选用不同品质类型的四个小麦品种(系)济南17、PH82-2-2、PH97-4、PH97-5,在两种施氮水平和两种追肥时期下研究了籽粒游离氨基酸、蛋白质及其组分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籽粒发育初期游离氨基酸含量高,随籽粒发育其含量逐渐下降;蛋白质含量积累呈现"高-低-高"的变化趋势,品种之间差异显著,成熟期蛋白质含量高的品种一般有较高的游离氨基酸和蛋白质积累水平.不同品质类型小麦籽粒蛋白质组分含量变化动态基本一致,灌浆初期清蛋白含量较高,随籽粒发育逐渐下降,灌浆中后期下降趋缓;球蛋白总体含量水平较低,随籽粒发育缓慢下降,灌浆末期略有上升.醇溶蛋白在籽粒发育前期积累较少,花后14 d快速积累;谷蛋白在花后7 d已有一定的积累,随后其含量逐渐上升,强筋高蛋白品种有较高的醇溶蛋白和谷蛋白积累水平,在成熟籽粒蛋白质中谷蛋白和醇溶蛋白所占比例也高,弱筋低蛋白品种有相对较低的醇溶蛋白和谷蛋白积累,醇溶蛋白和谷蛋白所占比例也低.  相似文献   

20.
为开发泉州市铁观音茶树花资源,开展不同时期茶树花的氨基酸组成与营养价值,利用自动氨基酸分析仪检测氨基酸组分含量,采用氨基酸比值系数法评价茶树花营养价值.结果表明,铁观音茶树花中含有17种氨基酸,其中有人体必需氨基酸7种;不同时期茶树花氨基酸总量为41.48~42.94 mg/g,人体必需氨基酸占33.34%~39.0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