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利用黑龙江省气象观测网10个站点紫丁香的物候观测数据和气象观测数据,通过统计物候期的平均分布,分析了过去近30 a的各物候期的变化趋势及气象因子对物候期的影响,为科学评估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和生态旅游规划等科学问题提供理论依据。研究得出:春季紫丁香物候期年际间变化较大,芽膨大期、芽开放期、展叶期和花序出现日期最早和最晚相差18~25 d不等,2010年以后有逐年提前趋势;开花期持续时间平均14 d,最短9 d,最长18 d;秋季物候期落叶始期、末期最早、最晚分别相差15、12 d,有的年份波动较大;落叶期长度平均16 d;春季的物候期主要与前一年10、12月和当年的2—4月的气候因子有关,其中与3—4月的气温呈显著负相关,此时段的气温变化决定着物候期的提前与推后,而各时段降水和日照的影响相对较小;落叶期与气温和降水以正相关为主,与日照则相反。研究结果为研究区域气候变化的生态影响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气候变化对中国主要作物生育期的影响研究进展   总被引:14,自引:6,他引:8  
作物生育进程受环境直接影响,其中气候条件是主要的影响因子之一。本文基于中国粮食主产区分布,阐述了历史气候变化对小麦、玉米和水稻生育期的影响。结果表明,气候变化使北方冬麦区小麦播期推迟,传统品种生育期缩短;西北区冬麦越冬死亡率降低,水分利用率提高,但全生育期缩短。东北区春玉米适宜播期提前,近50年来潜在适宜生长期延长10天左右,晚熟玉米面积增加;华北区小麦-玉米一年两熟适宜生育期延长,推动了小麦—玉米“两晚技术”发展;西北区玉米整体播期提前,灌区玉米全生育期延长,旱区生育期缩短。长江中下游稻区水稻生育期普遍提前,除东北区水稻生育期延长约3天/10年,其他地区水稻全生育期基本呈缩短趋势。总体而言,气候变暖使生产中作物春季适宜播期提前,秋季适宜播期推迟,生产中传统作物品种生育期普遍缩短。通过品种选择和播期调整,可以充分发挥热量资源潜力,规避关键生育期灾害风险,并通过延长作物生长期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气候变暖背景下热量资源变化对浙江甘蓝型冬油菜的影响,利用国家一级农业气象试验站浙江龙游站2000—2020年甘蓝型冬油菜生育期、产量及生长季内逐日气象资料,采用一元线性回归方程、Pearson相关系数、5 d滑动平均、3 a滑动平均等统计方法,分析多时空、多要素热量资源对浙江甘蓝型冬油菜生育期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20 a来浙江省龙游县秋、冬、春三季平均气温呈明显上升趋势,其中冬季年际分布差异最大,并于2020年达到峰值。稳定通过10℃界限温度的初、终日表现均为提前,且持续日数呈显著性增加趋势,但最长、最短日在缩短;寒冷日数呈减少趋势,高温日数有所增加。20 a油菜现蕾期提前,其他生育期推迟,推迟最明显的为绿熟期,冬季现蕾期提前主要受1、2月气温影响。全生育期近年有所增加,成熟期明显提前,≥10℃活动积温增加。油菜实际产量和趋势产量均呈增加趋势,气候产量也呈增加趋势,但年际间波动较大。10月下旬—11月下旬(五真叶至成活期)气温呈升高趋势,且10月下旬平均气温与气候产量呈显著性正相关,有利于越冬前油菜苗稳健生长,促进子叶生长,形成壮苗。油菜越冬期内气温偏低、入春后气温偏高是影响...  相似文献   

4.
山西东南部气候变暖与某些灾害天气的演变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为了深入研究山西东南部地区气候变暖背景下某些灾害天气的变化规律,笔者应用1971-2010年山西东南部11个气象观测站年平均温度资料,对年际变化特征分析得出气候变暖的存在事实,年平均气温的上升速率为0.3℃/10年。利用年、季及年代平均气温与干旱事件、寒潮、高温日数的趋势演变对比分析,得出结论:气候变暖是灾害天气发生异变的主要原因。随着年代平均气温的升高,干旱事件次数增加;随年际温度趋势的上升,寒潮次数减少,其减少速率为4.8次/10年;秋季气温的升高使得寒潮开始期推后,秋季气温的上升速率为0.23℃/10年,寒潮的推迟速率为15天/10年;春季气温的升高使得寒潮结束期提前,春季气温的上升速率为0.3℃/10年,寒潮的提前速率为10天/10年;高温日数与夏季年代气温的变化趋势一致,从80年代起,随着年代气温的升高,高温日数明显增多。  相似文献   

5.
气候变化对陇东塬区冬小麦生长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为了研究气候变化对冬小麦生长的影响,利用陇东塬区1981—2013连续33年冬小麦生育期观测资料及气候因子资料,采用线性回归、多项式函数、气候倾向率等方法,分析气候变化对冬小麦的影响。结果表明,33年来,冬小麦生育期内,平均气温显著增加,气候倾向率为0.75℃/10 a;有效积温上升,气候倾向率为45.79℃/10 a;降水总量下降,气候倾向率为-29.17 mm/10 a;日照时数增加,气候倾向率为25.75 h/10 a。气候变化引起陇东塬区冬小麦播种期和越冬开始期推迟,返青、拔节、抽穗、成熟期提前,冬小麦全生育期显著缩短,倾向率为-6.69 d/10 a;植株生长高度下降;植株密度,三叶期增加,其余发育期减少;分蘖数和大蘖数减少;越冬死亡率下降;不孕小穗率减少,籽粒数、千粒重、亩成穗率增加。1981—2013年陇东塬区冬小麦气候产量呈上升趋势,气候产量与生育期内平均气温呈负相关,与降水量、有效积温和日照时数呈正相关,水资源短缺是陇东塬区冬小麦生长的制约因素,温度是影响冬小麦产量的关键因子。  相似文献   

6.
晚霜冻变化对甘肃平凉苹果冻害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利用陇东平凉7个气象观测站1971—2010年历年逐日地面最低温度、春季气温、≥10℃活动积温资料及1987—2013年在平凉崆峒区所设苹果观测点物候观测资料,分析了陇东平凉“金果”春季物候期对春季气温和晚霜冻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晚霜冻结束日和晚霜冻天数存在有明显的地域差异,静宁、庄浪、华亭晚霜冻结束最晚,晚霜冻天数最多,其次是崆峒、泾川、灵台,结束最早的是崇信,晚霜冻天数也最少;晚霜冻结束日期提前的气候趋势明显,40a来提前了13.4d,特别是90年代后期开始,晚霜冻结束日期显著提前,个别年份晚霜冻结束日期呈现阶段性推迟的特征;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陇东平凉自1971年以来,春季平均气温、平均最低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均呈现出明显的线性上升趋势,气温稳定通过≥10 ℃的积温增加,受此影响,苹果叶芽开放、展叶、开花等成熟前的发育期提前10~13 d,花芽的提早开放增加了苹果树春季开花受冻的危险,特别是个别年份晚霜冻日期明显推迟及过程持续日数的增加造成对苹果冻害影响的加重。  相似文献   

7.
为了草地生态环境更好地适应气候变化和合理安排牧业生产,根据1984—2012年锡林郭勒盟3个农(牧)试验站榆树的物候观测资料,利用气候趋势分析和相关分析等方法,对榆树春季萌动和秋季叶变色的物候特征分析。结果表明:近30年来榆树春季平均芽开放期有推后趋势,全盟平均推迟速率为10.1 d/10 a,其中21世纪第1个10年内出现推后的年次百分比最高,20世纪90年代和最近3年次之;秋季叶全变色期有推迟趋势,全盟平均推迟速率为3.9 d/10 a,其中20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第1个10年内出现推后的年次百分比达到最高值;全盟除锡林浩特和太仆寺旗分别与最高气温和最低地温对榆树物候期影响显著外,其余地区的其他温度影响不明显;近30年来锡林郭勒盟春季、秋季物候期整体向后推移,致使生长季向后延迟。  相似文献   

8.
利用1988—2020年门源国家基本气象站红柳物候和气温资料,通过相关分析等方法研究红柳叶春、秋季物候期(芽开放期、展叶期、开花期、叶变色期、落叶期)的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分析发现:(1)春季物候期呈现提前趋势,开花期提前的趋势最为明显,秋季物候期表现出推迟的趋势。(2)门源红柳平均生长季168天,生长季随时间表现为极显著的延长趋势,变化速率为13 d/10 a。(3)1988—2020年门源县年、季平均气温均呈升高趋势,与全球变暖一致,年平均气温变化的气候倾向率为0.54℃/10 a,32年上升了约1.7℃。(4)红柳春季物候期对气温变化很敏感,气温升高,物候期就提前。(5)1988—2020年期间门源年平均气温、红柳物候期均未发生突变。研究结果表明门源红柳对气候变化响应比较敏感,因此,在祁连山生态脆弱区选用红柳对气候变化响应进行研究,对生态环境监测、治理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为应对气候变化,探讨气候变化背景下甘肃麦积区旱涝演变对果树生产的影响,趋利避害,有效促进果树的产业化发展。采用统计学、YAMAMOTO和累积距平等方法统计分析该区1979—2011年33年气温、降水的演变趋势特征。结果表明:麦积区33年来年平均气温、平均最高和最低气温均呈增加趋势,增幅分别为0.31、0.44和0.27℃/10 a,四季分布均以春、夏季最高气温升温幅度最大。年平均气温突变发生在1994年,突变前、后年平均气温相差0.7℃;年总降水量和降水日数均呈减少趋势,其中降水量倾向率为-7.29 mm/10 a,并以春季降水减少最为显著,倾向率为-7.3 mm/10 a,最高气温的迅速升高和降水量的锐减是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气候变暖后春、夏、秋3季干旱发生频率明显增加,秋季雨涝灾害略呈加重趋势,气候变暖一方面导致果树花芽膨大及盛花期均较变暖前提前5~7天,果实成熟期提前9~10天,花芽膨大至果实成熟期的果树产量形成期缩短4~5天;另一方面由于春季最高、最低气温上升的不同步性(最高气温上升速度明显大于最低气温),造成果树开花坐果期高温灼烧和霜冻冻害加重。盛夏7月降水量和秋季雨涝灾害发生频率的增加均不利于杏、桃等核果类和苹果、梨等仁果类果树果实着色成熟。  相似文献   

10.
新疆棉花物候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及敏感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气候变化背景下棉花物候的变化规律,对棉花生长模型COSIM进行参数调校,验证实现本地化,利用数理统计及作物模型模拟的方法,分析了棉花物候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及其敏感性。结果表明:1980—2019年,新疆棉区棉花出苗期、现蕾期、开花期分别提前0.5~7.0 d/10a、0.1~5.8 d/10a、0.3~3.9 d/10a,吐絮期推迟0.1~4.7 d/10a。COSIM模型模拟棉花物候变化趋势结果与实际较一致,出苗期、现蕾期、开花期、吐絮期实际值与模拟值的RMSE分别为0.9、0.7、0.6、0.7天。以1981—2010年气候条件为基准,增温0.5℃、1℃、1.5℃、2℃,各棉区棉花出苗期、现蕾期、开花期和吐絮期分别提前0~2天、1~9天、2~12天和3~31天,营养生长、生殖生长分别缩短0~6天、2~22天。在气候变暖的趋势下,通过选择生育期较长的品种、调整播期等措施,可充分利用热量资源,实现棉花优质高产。  相似文献   

11.
根据石河子地区自然物候和气象观测资料,利用线性回归、相关分析等方法研究了该地区1980—2017年木本植物旱柳、榆树和箭杆杨春季物候特征及其对气温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随着石河子地区气候变暖,旱柳、榆树和箭杆杨春季物候期呈提前趋势。旱柳展叶始期、开花盛期平均每10年提前1.7 d和2.1 d,2000年之后平均在4月11日和4月19日,分别平均提前5 d和8 d。榆树展叶始期和开花盛期平均每10年提前6.0 d和1.1 d,2004年之后平均在4月21日和4月8日,分别平均提前19.3 d和2.3 d。箭杆杨展叶始期平均每10年提前2.1 d,2000年之后平均在4月15日,平均提前5 d。1~4月各个时间尺度平均气温与旱柳、榆树、箭杆杨展叶始期与开花盛期呈负相关显著,其中,3~4月平均气温对旱柳物候期的影响最为显著。石河子地区3~4月平均气温上升1℃,旱柳展叶始期、开花盛期分别提前2.1 d和1.9d;榆树展叶期、开花盛期分别提前3.1 d和2.4 d;箭杆杨展叶期提前2.0 d。物候期特征可作为评估区域气候变化的一个衡量指标,为当地生态系统保护、新物种引进、农时预报和农林业发展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利用黎平丘陵农业气象基本观测站1990—2009年20年的水稻观测资料和同期气候资料,分析黎平县山区水稻这种作物主要生育期的变化趋势及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证明:黎平县水稻自出苗到成熟的各生育期均表现出提前的趋势,其中以分蘖期提前最明显;相关分析显示山区水稻的全生育期缩短,存在4.0d/10a的减少总趋势,主要原因是5~8月份的温度上升和7月份的日照时数的增加。  相似文献   

13.
不同生育期昼间亚高温处理对日光温室番茄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日光温室番茄的第 1花序第1花开花(处理1) 时、第1花开花10d(处理2)时,利用温度处理室自动控温系统分别对植株进行昼间35℃亚高温处理,研究不同生育期开始的亚高温处理对番茄植株物候期、果实产量与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番茄不同生育期进行昼间35℃亚高温处理,植株的物候期提前,生育期缩短,同时各花序坐果率下降,平均单果重变小,产量降低、品质下降。其中,在开花当天进行35℃亚高温处理的植株,其生长发育、产量与品质均低于开花10d时处理的  相似文献   

14.
1961—2012年杭州的升温趋势和四季分配之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陈柯辰 《中国农学通报》2013,29(35):345-350
为了弄清气候增暖背景下杭州季节变化特征,揭示温度变化对季节变化的影响,利用1961—2012年杭州站逐日气温资料,按照最新实施的气候季节划分标准对四季长度和起始日期进行划分,采用气候倾向率、相关分析和突变检测等方法,研究了近52年四季长度和起始日期及气温的变化特征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杭州夏季最长,秋季最短;夏季明显变长,冬季明显缩短,其气候倾向率分别为5.33 d/10 a和-3.62 d/10 a;夏季变长是受夏季起始日期显著提前和秋季起始日期显著延后共同影响,两者作用相当;冬季缩短则是受春季起始日期显著提前和冬季起始日期延后共同影响,以前者影响更明显。除夏季长度及春、夏、秋3季起始日期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有明显突变外,其他季节无明显的突变。近52年杭州气温持续升高,气候倾向率达0.35℃/10 a。年平均气温与四季长度和起始日期有一定相关性,主要表现在:气温升高,春季和夏季起始日期提前、长度变长,秋季和冬季起始日期延后、长度变短,反之亦然。  相似文献   

15.
利用芳草湖垦区气象站1981—2017年日极端最高气温资料,通过气候倾向率、M-K趋势检验法、累积距平、M-K突变检测等方法分析了极端最高气温日数的气候特征;根据中国气象局发布的最新气象行业标准规定的方法,应用高温天气的综合强度指标值SI将高温天气过程划分为特强(SI%≥13)、强(13 %SI%≤8)、中等(8 SI≤5)、弱(SI 5)4个等级,并对2015—2017年高温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应用。结果表明:芳草湖垦区年高温总日数以5.2 d/10 a极显著水平增加,1996年开始发生突变性增多,其中6~8月分别以1.6 d/10 a、1.7 d/10 a和0.9 d/10 a的显著水平增加;年弱高温过程以0.6个/10 a极显著水平增加,强及特强高温过程以0.4个/10 a显著水平增加;2017年和2015年的高温日数和特强高温过程偏多幅度位居37年间的第一位和第二位,其中2015年7月中下旬的高温天气的综合强度指标值SI高达37,为异常极端值。  相似文献   

16.
气候变暖背景下内蒙古作物物候变化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肖登攀 《中国农学通报》2015,31(26):216-221
利用长时间序列物候观测数据研究作物物候变化是认知气候变暖对农业生产影响的重要途径。研究选用1981—2009年内蒙古地区13个农业气象观测站的小麦和玉米物候资料,利用统计方法分析了内蒙古作物(小麦/玉米)物候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在管理(主要指调整播期)和作物品种变化共同作用下,小麦和玉米物候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不同。小麦的播种期平均推迟1.7 d/10 a,而玉米播种期提前1.0 d/10 a。小麦的抽穗和成熟期分别平均推迟1.7 d/10 a和0.8 d/10 a,而玉米抽穗期平均变化较小,成熟期平均推迟达3.3 d/10 a。小麦和玉米不同生长阶段历时的变化趋势呈显著差异。出苗—抽穗营养生长阶段,小麦平均缩短了1.4 d/10 a,而玉米却延长了1.2 d/10 a;抽穗—成熟生殖生长阶段,小麦和玉米分别平均延长了0.2 d/10 a、3.3 d/10 a;而出苗—成熟整个生长阶段,小麦平均缩短了1.2 d/10 a,而玉米却延长达到4.5 d/10 a。  相似文献   

17.
暖冬气候对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河南省新乡地区小麦生育期内的积温近17年来比1960~1990年高45~612℃,冬季平均气温高0.9~4.1℃,从而使小麦生育期提前,冬季冻害和春季“倒春寒”的危害频繁发生。针对这种情况分析了小麦生育期内的气候变化特点和对小麦生长影响情况,提出生产上多利用半冬性、抗寒性好、春季起身拔节迟的小麦品种;做到适期播种;通过合理的栽培管理方法,减少暖冬气候带来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掌握植物物候期标指性气候特征,本文依据农八师垦区自然物候和气象观测资料,利用线性回归、相关分析、Mann-Kendall突变检验等方法,研究了该地区1980—2018年木本植物旱柳、榆树、箭杆杨春季物候特征及其对气温变化的响应规律。结果表明:旱柳、榆树、箭杆杨春季物候期提前趋势明显。旱柳展叶始期、开花盛期平均每10年提前2.9天和2.7天,2004年突变之后平均提前了4~5天。榆树展叶始期、开花盛期平均每10年提前5.6天和1.3天,2004年突变之后平均提前了9天和5天。箭杆杨展叶期平均每10年提前2.7天,2004年突变之后平均提前了4天。3—4月平均气温与旱柳、榆树、箭杆杨春季物候期呈显著负相关,在物候期之前1~2个月(3、4月份)内气温对木本物候期的影响最为显著。研究区当3—4月平均气温每上升1℃时,旱柳展叶始期、开花盛期分别提前1.8天;榆树展叶始期、开花盛期分别提前2.9天和1.8天;箭杆杨展叶始期提前1.9天。综上诉述,研究区气候变暖木本植物春季物候期提前已成为事实,这对于农时预报服务于当地农业生产起到良好作用,研究结果可为当地生态系统保护、农业结构调整及旅游产业开发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浙南茶树高温热害日数的气候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了解浙南茶树高温热害程度,更好地为农业生产服务。根据浙南1971—2017年各县(市、区)逐日平均气温、最高气温、平均相对湿度观测资料,根据茶树高温热害气象指标统计浙南茶树高温热害日数,采用趋势分析方法和Mann-Kendall检验,分析浙南茶树高温热害的时空分布特征和趋势变化。结果表明:浙南茶树高温热害日数年均5.2 d/a,以丽水最多(12.9 d/a),庆元最少(1.1 d/a),7月下旬发生高温热害日数最多。浙南茶树高温热害日数呈显著上升趋势,气候倾向率1.9 d/10 a,2000年发生突变,21世纪初增多最为明显。丽水是浙南茶树高温热害最明显的区域,气候倾向率4.7 d/10 a,1993年突变转折,2003年开始显著增加,茶树遭受高温热害的几率明显增大。  相似文献   

20.
为了给芜湖市农业生产及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利用芜湖市1960—2011年逐日最低地温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法、异常分析等方法研究了霜冻的变化特征,并分析了对芜湖农业的影响。结果表明:(1)芜湖市平均初霜冻日为11月19日,平均终霜冻日为3月17日,平均无霜冻期为247天;(2)初霜冻日约以2.4d/10a的速度推后,终霜冻日约以2.1d/10a的速度提前,无霜冻期约以4.9d/10a的速度延长。(3)1981年起无霜期总体趋势由偏短转为偏长。但未达到气候突变的标准。(4)特(偏)早秋霜冻及特(偏)晚春霜冻出现概率降低,无霜期延长总体有利于农业生产,但由于霜冻发生的不稳定性和危害性,仍需重视霜冻灾害的防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