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为了探索黑土区生态环境恢复与土壤质量修复途径,笔者在榆树大沟采用全坡段“S”型采集土壤样品方法,分析吉林省黑土侵蚀区水土保持措施对土壤颗粒组成和速效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目前水土保持措施下,生态修复措施II是短时期内吉林省黑土侵蚀区进行土壤肥力恢复较好的措施。各措施粘粒含量均不高于12.6%,土壤质地为壤土。速效养分含量受水土保持措施影响较大,各水土保持措施土壤养分含量总体不高。碱解氮含量与粉粒、粘粒含量均呈极显著负相关;速效钾含量与砂粒含量、粉粒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而与粘粒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速效磷含量与土壤颗粒组成之间无显著相关性。为遏制黑土退化的趋势和保障生态安全,应结合当前国家需求,在进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同时积极利用当地丰富的秸秆资源进行土壤培肥。  相似文献   

2.
为了筛选出强度水土流失区理想的生物治理模式,为南方水土流失区治理提供植被恢复“范本”,通过对福建长汀强度水土流失区4种不同生物治理模式的群落调查、物种多样性和土壤理化性质测定,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进行不同治理模式恢复效果的评价。结果表明:不同生物治理模式恢复效果均比对照好,可改良土壤结构,增加土壤蓄水保肥功能,提高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含量,丰富植被物种种类和数量。不同模式恢复效果不同,灰色关联序为:乔灌草混交模式(0.934)>经济林+封育模式(0.794)>灌木+草本模式(0.487)>灌木模式(0.484)>对照(0.337),其中乔灌草混交模式、经济林+封育模式的改良土壤肥力作用显著,植被物种多样性高,治理恢复效果好,是南方强度水土流失区值得推广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3.
高速公路作为一种现代化的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高速公路建设过程中大规模的土地扰动,破坏地形地貌,自然植被消失,将会引起水土流失及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生态问题,这些生态问题一直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而路域水土保持生态恢复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以重庆绕城高速公路南段为例,简述了高速公路水土流失的成因,提出了高速公路水土保持生态恢复的原则,并在水土保持生态恢复分区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水保措施。  相似文献   

4.
黄前流域土壤侵蚀特征及其与环境影响因子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黄前流域为研究对象,以减少水土流失为目的,运用3S软件和水土保持相关理论,通过对2008年ALOS影像解译,研究黄前流域内土地利用、坡度、高程和植被盖度因子对土壤侵蚀的影响。结果表明:流域内土壤侵蚀强度类型以轻度侵蚀和中度侵蚀为主;侵蚀主要发生在坡度为5°~35°、高程200~800 m、植被盖度45%~75%的林地和园地。水土流失区域主要发生在人类活动剧烈的园地,说明人类活动对流域的土壤侵蚀有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喀斯特森林生态系统出现严重退化,进入了一个森林消退、水土流失、土地石漠化、环境不再适合植被生长的恶性循环。这些越来越严重的环境问题对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甚至对人类的生存环境都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喀斯特地区生态系统敏感、不稳定,易遭破坏而又难以恢复的根本原因,是其土壤贫瘠。微生物对土壤质量有重要的影响。这些重要的微生物包括微藻和真菌等,对土壤形成、地表植被的生长都有很重要的作用。如何利用土壤微生物,促进喀斯特环境的生态恢复,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相似文献   

6.
不同植被下水土流失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探讨不同植被对水土流失的影响,对桉树林、龙眼树、混交林3种植被下的水土流失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3种不同植被下的水流失量、土壤流失量及土壤养分流失量均有明显差异。3种不同植被下水流失量、土壤流失量及土壤养分流失量均表现为:桉树林>龙眼树>混交林。其中,龙眼树水分、土壤、土壤速效氮、磷、钾、土壤有机质流失量分别比桉树林减少了4.43%、96.51%、95.29%、96.20%、93.00%、96.09%;混交林分别比桉树林减少了5.07%、98.79%、98.67%、98.74%、98.39%、98.74%。水、土壤及土壤养分流失量除了在龙眼树与混交林间差异不显著外,在其他植被类型间均呈显著差异。由此可见,混交林保持水土的作用最好,其次是龙眼树,再次是桉树。  相似文献   

7.
黄土丘陵区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为了解侵蚀环境下植被恢复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以典型侵蚀环境黄土丘陵区纸坊沟流域生态恢复30a植被长期定位试验点为研究对象,选取坡耕地为参照,分析了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脲酶、磷酸酶、蔗糖酶、淀粉酶、纤维素酶、过氧化氢酶、多酚氧化酶及理化性质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黄土丘陵区的坡耕地由于不合理的人为干扰,土壤理化性质和酶活性较弱,通过植被恢复可以有效的改善土壤肥力,不同恢复模式对土壤酶活性和肥力的改善作用不同,恢复30a,脲酶活性增加33%~213%,磷酸酶活性增加275%~394%,蔗糖酶活性增加70%~210%,纤维素酶活性增加24%~48%,过氧化氢酶增加32%~96%,多酚氧化酶降低23%~29%,淀粉酶变化规律不同。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其生物特性不同,对土壤酶活性影响也不同。相关性分析说明磷酸酶、蔗糖酶、纤维素酶和多酚氧化酶与其它因子相关性相对较强,可以作为评价土壤质量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8.
贵阳市小箐村水土流失现状及其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对小箐村水土流失现状的现场调查和实地测量结果表明,该村主要为水力侵蚀,局部发生重力侵蚀。弱度,中度和强度水土流失的面积分别占土地冲面积的9.06%,18.89%和11.93%,导致水土流失的主要因素为地质地貌,土壤,气候和植被以及人类活动等,其中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最为显著,应采取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以生物措施为主的综合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9.
在生物圈中,合作是普遍存在的,对于不同物种之间合作的研究,人们也做出了许多努力。研究发现,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 AMF)、根瘤菌和解磷细菌对植物和土壤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本文主要研究了AMF、根瘤菌和解磷细菌之间的合作共生关系及其相互作用,并归纳了接种AMF、解磷细菌和根瘤菌对植物生长、土壤修复和微生物生长的影响。总结了该三种微生物双接种的优势,进一步分析了AMF、解磷细菌和根瘤菌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接种后对植物生长和周围土壤状况的影响。最后,提出了对AMF、解磷细菌和根瘤菌之间相互作用的主要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吉林省低山丘陵区水土保持措施对土壤颗粒组成和速效养分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目前水土保持措施下,生态修复措施是短时期内吉林省东部低山丘陵区进行土壤肥力恢复较好的措施。各措施粘粒含量均低于裸地;0-20cm土壤粘粒含量普遍低于20-40cm土壤粘粒含量,20-40cm土壤砂粒含量低于0-20cm土壤砂粒含量。各措施0~20 cm土层的速效养分含量总体上高于20~40 cm土层。水土保持措施对土壤氮素养分的修复效果要好于P、K。速效P与20-40cm的粘粒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其他均无显著相关性。为遏制黑土退化的趋势和保障生态安全,应结合当前国家需求,在进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同时积极利用当地丰富的秸秆资源进行土壤培肥。  相似文献   

11.
高寒地区人工植被恢复对风沙土区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青海省沙珠玉治沙站人工植被恢复不同土壤发育阶段土壤理化性状的研究,结果表明,人工植被恢复对荒漠化土壤具有很好的改善作用,随着流动沙丘被固定,机械组成中砂粒逐渐降低,粘粒和粉粒逐渐含量逐渐提高,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含量及CEC逐渐提高,土壤pH值变化不大,碳酸钙只是在表层升高。已经发生荒漠化的地区恢复到正常土壤需要的时间相当长,因此人们应减少人为因素对荒漠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不同人工植被恢复模式对山核桃林地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探讨山核桃林下不同人工植被恢复模式对山核桃林地土壤养分及山核桃产量的变化规律,对宁国仙霞镇典型山核桃生态严重退化的林地通过人工植被建植5年后的土壤养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下土壤pH 4.5~6.5;全钾的平均含量0.92 g/kg;全镁的平均含量0.98 g/kg。山核桃林下种植紫穗槐模式、山核桃林下施除草剂模式的含氮量较低;山核桃林下种植白三叶模式的全钙的含量66.25 mg/kg以及含氮量112.68 g/kg最高;山核桃林下种植百喜草模式的含水率17.68%最高,含氮量较高。山核桃林下种植紫穗槐模式样地产量最高,山核桃林下施除草剂模式样地产量最低。经多重比较,不同经营模式山核桃林下,种植紫穗槐模式有效增加山核桃的产量,种植百喜草模式对水分的保持效果最好,土壤pH 5.88对山核桃的生长比较有利。  相似文献   

13.
由于矿山废弃地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因此迫切需要对矿山废弃地进行生态恢复与重建。对西南地区原生自然植被区(JC1)、人工生态修复区(JC2)与裸露无修复区(JC3)3种环江北山矿区周边不同生态条件下的土壤理化性质指标、植物群落指标与土壤生物活性指标进行动态监测。结果表明:人工生态修复区,土壤的全氮含量、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均在第1年达到最高(分别为0.042、7.4、42.5 mg/kg),之后逐年降低;人工生态修复区植被覆盖度逐年降低,在第3年达到稳定状态;灌木种类数量呈逐年增加趋势,草本种类数量呈逐年降低并在第3年达到相对稳定,维持在22种;土壤蚯蚓密度维持在5~8只/m2,土壤呼吸强度随时间逐步降低,从第1年的22 mg/(g·h)逐步降低至第5年的15.2 mg/(g·h)。人工生态修复区较裸露无修复区提高了土壤养分含量,改善了土壤的物理性质,丰富了植被种类,增加了土壤的生物活性。  相似文献   

14.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高寒地区水土流失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令凡  焦健 《中国农学通报》2014,30(36):237-241
通过对青藏高原边缘祁连山东段天祝金强河河谷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的理化性质和水土流失状况的定点观测,分析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水土流失特征,探讨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高寒地区水土流失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的降雨量分布不均匀,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径流量、泥沙量随降雨量变化存在显著差异(P<0.05),径流量大小依次为:坡耕地(4199.96 mL)>退耕自然恢复地(3614.28 mL)>天然草地(1190.3 mL);泥沙流失量由大到小为:坡耕地(0.329 t/hm2)>退耕自然恢复地(0.256 t/hm2)>天然草地(0.087 t/hm2)。坡耕地和退耕自然恢复地径流量和泥沙流失量较大,水土流失较严重,天然草地在自然环境综合因素下进行更新,有利于防止土壤侵蚀,水土流失量比坡耕地和退耕自然恢复地小,水土保持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5.
陕北黄土高原是中国土壤侵蚀最为严重及退耕政策实施的重要区域,经过10多年退耕还林还草政策实施,区域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科学评价政策实施对土壤侵蚀的影响,有助于政策的调整及完善。以延安地区为例,基于该区域土地利用、植被覆盖、DEM及降水等数据,评价退耕政策实施对区域内土壤侵蚀的影响。结果表明:(1)受退耕政策影响,2000—2010年延安地区及>25°区域耕地面积大幅减少,主要转化为草地和林地,转化比例分别超过80%和15%;(2)>25°区域耕地面积减少207.8km2,减少47.50%,但仅占延安地区退耕面积的8.8%,由于>25°区域耕地对土壤侵蚀影响较大,完全可以全部实施退耕;(3)退耕政策实施提高了植被平均NDVI值,延安地区及>25°区域,耕地减少区域的植被平均NDVI值在2000—2010年间分别增加53.76%和55.29%;(4)计算表明,2000—2010年间耕地面积减少并未抵消降雨侵蚀力增大对土壤侵蚀的影响,若按2000年降雨侵蚀力不变计算,退耕政策确实起到了减少土壤侵蚀的作用。由于土壤侵蚀的减少是一个长期过程,所以退耕政策实施成果的维护、植被覆盖的改善和恢复需要持续进行。  相似文献   

16.
不同植被对广西石漠化地区土壤有机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对广西石漠化地区不同植被恢复样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及其与其他土壤肥力因子的相关性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植被及恢复模式对土壤有机质含量影响的效果不同,植被类型与土壤有机质含量的相关性极为显著。乡土物种在石漠化生态恢复过程中具有极重要的作用,青檀样地土壤有机质含量明显高于原始森林及其他样地,侧柏、任豆、青冈、黄荆等乡土树种样地土壤有机质含量也高于外来物种湿地松及桉树样地。 随着恢复年限的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有增加的趋势,但恢复50a后的森林样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却稍有下降。石漠化治理必须合理配置物种,重视乡土植物,充分考虑生态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7.
水利部对各类开发区提出推行区域水土保持评估的背景下,分析水土流失量预测方法及技术要点。以庆安开发区为例,分析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量预测及土石方平衡估算,可以为同类区域水土保持评估水土流失量计算提供借鉴及参考。通过计算分析,得到2条结论:(1)在考虑最不利条件下,预测区域内土壤流失量结果中工业用地新增土壤流失量最大;(2)对于规划建设及在建区域,可以采用区域内已完成水土保持方案的已建项目为典型项目,类比推算区域土石方挖填量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矿山废弃地土壤基质改良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赵默涵 《中国农学通报》2008,24(12):128-131
矿山废弃地对生态环境有着极大的破坏作用,危及人类的生存与健康,并影响到区域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矿山废弃地的生态修复和重建,已被看作是矿区土地修复的主要组成部分,而在生态恢复的植被重建过程中,基质改良是生态恢复的核心问题。研究借鉴目前国内外土壤基质改良的方法,较系统地介绍了矿山废弃地土壤基质物理、化学、生物改良技术措施。最后提出我国矿山废弃地土壤改良方法的选用原则:遵循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结合以往的研究成果,借鉴国际矿区土地复垦和生态修复的成功经验,研究废弃物土壤化演化的自然规律和机理,最终实现人工辅助的土壤化演化。  相似文献   

19.
基于SOTER数据库的河北省土壤侵蚀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应用SOTER数据库与RUSLE模型定量化估算河北省土壤侵蚀风险。【方法】在建立河北省SOTER数据库的基础上,提取地形因子、植被覆盖与耕作管理措施和土壤保持措施,结合土壤可蚀性与降雨侵蚀力因子,应用RUSLE模型定量评价河北省山区土壤侵蚀风险。【结果】河北省轻度水土流失面积3.5万km2,占18.9%;中度水土流失面积1.1万km2,占6.1%;强度与极强度水土流失面积分别为8 183km2与1.0万km2,分别占全省面积的4.4%和5.6%;剧烈土壤侵蚀面积为1.2万km2,占全省面积的6.8%。【结论】河北省土壤侵蚀主要发生在太行山、燕山山区,尤以低山丘陵地带的土石山区最为严重。  相似文献   

20.
丘陵沟壑区山坡地草粮带状间轮作水土保持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依据我们1983~1986年4年中,在大田试验所取得的发生径流总次数、年均径流泥沙量、侵蚀模数、年均每平方公里泥水量、2米土层贮水量等资料,进行了主成分分析和相似性聚类分析,获得了比较满意的结果:认为上述5个指标在水土保持效应分析中须同等使用,不可互相代替;对不同间套作的效应进行了初步的比较。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强烈的地区,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则尤其强烈。由于严重的水土流失,显著的降低了土壤肥力。如陕北本来分布有大面积较肥沃的黑垆土,由于长期严重的水土侵蚀,非但表土流失,甚至连沉积层也常流失殆尽,致使母质裸露,成为幼年的黄绵土,其肥力同黄土母质相差无几,亩产粮食仅几十斤。形成了愈低产愈扩大耕地面积,愈扩大耕地面积愈低产的恶性循环。本试验的目的是,通过在25~30°之间的坡耕地实行草粮带状间轮作,由于草带的合理布设,减少甚至防止水土流失,把粮食作物种在经过生物培肥的草茬上,以提高粮食作物的单产;通过人工种植优质牧草,促进舍饲养牛、兔等养殖业的发展。本文就是依据我们草粮带状间轮作试验1983~1986年4年所取得的水土保持方面的资料,论述草粮带状间轮作的水土保持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