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文中基于详细的野外考察,在洛阳盆地汉魏故城遗址邻近河岸选择了YWC剖面,对剖面进行了磁化率、粒度和>0.1mm粒级百分含量等环境代用指标的室内实验分析和测定。通过野外沉积特征识别、室内粒度分析,准确判定了YWC剖面中洛河古洪水平流沉积层,发现YWC剖面记录了10次晚全新世特大洪水事件。YWC剖面中出现多个"古洪水平流沉积层-风吹沙层"互层,其中的平流沉积层为古洪水平流沉积物,风吹沙层则是洪水间歇期当地盛行的东北风搬运的河床沙在阶地上堆积的产物。平流沉积层与风吹沙层在YWC剖面的多次交替,反映出洛阳盆地晚全新世时期气候、环境系统的剧烈波动和恶化,东北季风强盛和古洪水事件的频繁发生。 相似文献
2.
鉴别古洪水沉积物是古洪水水文学研究中最基本的任务。古洪水沉积物特征的研究对于识别古洪水沉积以及利用古洪水沉积物来恢复古洪水的水位,流量和发生规律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对黄河晋陕峡谷吉县段流域深入调查,在黄河中游峡谷发现具有典型的古洪水平流沉积夹层的全新世黄土古土壤剖面。利用地貌学和第四纪地质学、沉积学,进而通过磁化率、粒度分析深入揭示了古洪水沉积物与风成黄土堆积物之间的主要区别。 相似文献
3.
黄河柳林段全新世古洪水滞流沉积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野外观察研究,在黄河晋陕峡谷段柳林县三川河支流沟口内,发现了疑似全新世黄河古洪水滞流沉积层剖面。根据磁化率、烧失量、CaCO3、粒度成分测定的实验结果可知,四层沉积物磁化率、烧失量较低,CaCO3含量较高;结合野外观测、粒度特征分析、C~M图和粒度分布频率曲线,表明四层河流沉积物具有典型的古洪水滞流沉积层(SWD)特征。通过地层分析和OSL测年,证明在距今3 200~2 900年前,黄河晋陕峡谷经历了一个洪水期,发生了多次大洪水事件,此时正值我国历史的商末-西周初期,造成了社会动荡和历史转折。该研究结果揭示了古洪水SWD的基本特征,为晋陕峡谷特大古洪水事件洪峰水位和流量的恢复,黄河水资源开发、防洪减灾和水土保持都奠定了科学基础,对揭示区域气候水文变化与全球变化的响应规律有着非常重要的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4.
5.
通过野外实地调查,在渭河中游咸阳市南寺村一级阶地的全新世黄土-古土壤剖面,发现了含有波状水平层理的古洪水滞流沉积层,对所采集的全新世地层样品进行了粒度、磁化率、烧失量、CaCO3和石英颗粒微结构表面特征分析,表明古洪水滞流沉积物(SWD)平均粒径小,磁化率值低,CaCO3含量高,石英颗粒表面“V”形坑和三角痕明显等特征,与风成黄土和古土壤差别显著,判定为典型的古洪水滞流沉积物。通过OSL(光释光)测年及地层学对比,确定古洪水SWD记录了渭河中游3 200~2 800 aBP发生的一组3次古洪水事件,正处于全新世大暖期向晚期转变的过渡时期,气候不稳定,降水变率大,引发了连续的特大洪水事件。此研究成果对于揭示区域水文变化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规律具有重要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6.
陕西关中盆地是西部经济最活跃的地区,而水资源不足成为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制约因素.以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为依据,从影响地下水形成的诸因素出发,对关中地下水资源进行评价和解析.结果表明:受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区内天然资源量和可采资源量发生了变化,其中天然资源量和可采资源量分别减少了5.39×108 m3/a和4.53×108 m3/a.渭河以北地区地下水资源形成中,降水补给和灌溉补给占主导地位,二者占83.9%;渭河以南地区,降水补给和河水渗漏补给是地下水资源形成的主要因素,二者占94.2%.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对策和措施,以期实现水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生态环境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7.
关中盆地用水结构变化及其驱动因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水结构的合理确定与科学预测是制定水资源发展利用规划的前提和基础,对于实现区域水资源合理配置、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中分析了关中地区的农业、工业和生活用水的结构变化,并采用信息熵的方法分析了其用水结构的演变趋势。同时阐明了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驱动力因子,并针对各驱动因子提出了相应的节水措施,为关中地区水资源可持... 相似文献
8.
关中盆地地下水硝酸盐含量的空间变异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通过对关中盆地225个潜水样点进行采样分析,应用地质统计学方法中的变异函数和克里格插值工具对盆地地下水的硝酸盐含量的空间变异和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关中盆地地下水硝酸盐含量的空间相关性属中等程度,随机性因素对于该区地下水硝酸盐含量分布的影响较大,人类活动在该区造成的硝酸盐污染已是区域性的;关中盆地地下水的硝酸盐含量普遍较高,总体分布特点为东部高于西部,由南至北有逐渐递增的趋势;盆地中东部的礼泉-兴平-武功一带和三原-富平-蒲城一带的阶地及黄土台塬区是地下水硝酸盐含量超标最为严重的区域。由于是关中重要的农灌区,施肥灌溉等农业活动是造成这两个区域地下水硝酸盐激增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潘安定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1999,13(3):44-53
兰州烟洞沟黄土剖面共划分出 19 个孢粉组合的带,根据孢粉组合的纵向变化,将 1.7 M a. B. P.以来的古植被和古气候变迁分为 12 个阶段,归纳为 6 种孢粉植物群类型。兰州地区受青藏高原不断隆升的影响,第四纪以来冰期干冷程度逐渐加强。这里既没有阔叶林与针叶林之间的更替,更没有常绿 阔叶林与落叶阔叶林之间的更替,只能出现暗针叶林、疏林草原、灌丛草原、荒漠之间的变化;在暖期中,阔叶树种花粉含量从未达到或超过孢粉总量的 40% ,其植被应以疏林草原或灌丛草原为主。冷期中以藜科为主的孢粉植物群所反映的环境最为干旱。处于东亚季风逐渐取代西风环流控制的兰州地区,第四纪期间气候和植被所经历的多种形式的演化过程,并非重复的循环。 相似文献
10.
河流对气候变化反映敏感,气候信息能够在河流沉积物中保存下来,同时能够记录河流的古水文信息。L9时期渭河共沉积了5.3m水成物质。粒度曲线表明其经历了四次明显的暖湿干冷气候波动,与黄土高原其他地区气候记录可以进行良好的对比,粗颗粒含量显示渭河经历了四次较大的古洪水事件。 相似文献
11.
关中盆地东部李湾剖面全新世高分辨率气候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根据李湾剖面磁化率、粒度、微量元素Rb/Sr比值和全铁值的分析结果 ,探讨了李湾剖面黄土纪录所揭示的全新世以来的高分辨率的气候变化。结果发现 :全新世气候的不稳定性在关中盆地东部地区亦有明显的反映 ,这说明 60 0 0 - 50 0 0aB .P .的干旱事件在关中盆地具有普遍性 ;同时 ,本区自 850 0aB .P .以来的全新世最适宜期至少发生了五次气候恶化 ,分别位于李湾剖面深 1 85cm、1 70cm、1 2 5cm、1 0 5cm、85cm附近。 相似文献
12.
清代关中渭河流域洪涝灾害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通过对历史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分析,对清代关中渭河流域洪涝灾害的时间、空间特征、灾害的等级序列和灾害成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清代渭河流域关中段洪涝灾害共发生130次,平均每2.06年发生1次.清代中后期,洪涝灾害发生频率显著增加.该流域洪涝灾害的发生主要集中在渭河中下游的大荔、华县、华阴、渭南、潼关5县市.根据涝灾的等级序列可以得出,清代该流域2级涝灾发生次数最多,其次为1级偏涝灾,3级大涝和4级特大洪涝灾害发生次数较少.清代该流域洪涝灾害多发的主要原因是由气候波动和流域自身的地形、降水特征等因素决定的,人为因素加剧了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强度. 相似文献
13.
关中东部全新世剖面土壤重金属元素分布特征与环境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关中东部全新世黄土-古土壤剖面为研究对象,分析了Ni、Mn、Cu、Zn、Nb、As、Ti、V、Co和Pb十种土壤重金属元素的含量及其分布特征,并与磁化率、Rb/Sr曲线进行了比对和相关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Ni、Cu、As、V、Mn、Zn和Nb重金属元素的动态变化与全新世以来成壤环境的变化趋势是一致的,暗示全新世土壤... 相似文献
14.
在研究区采集和测试了232个水样,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对浅层地下水氮污染进行了评价,剖析了浅层地下水氮污染的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浅层地下水中氮污染以硝态氮为主,呈面状分布;铵态氮和亚硝态氮污染以点状形式存在。渭河以北地区氮污染程度高于渭河以南地区;渭河北部的漆水河-洛河地段、渭河南部西安城区和户县-长安及华县的黄土... 相似文献
15.
宋代关中平原洪涝灾害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通过对历史文献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对宋代自公元960年到1279年的319年间关中平原洪涝灾害的时间、空间分布规律和特征及其成因进行了研究。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宋代关中平原洪涝灾害共发生34次,平均每9.38年发生一次,发生频次时间分布在宋代早、中、晚期变化不均,有显著的阶段性,总体上呈下降趋势;与其它朝代相比,宋代洪涝灾害相当少,这主要与当时气候干旱有关。在季节分布上洪灾集中于夏、秋两季;在空间分布上是从宝鸡、西安、咸阳、渭南、铜川依次减少;在等级分布上,宋代关中地区洪涝灾害可划分小、中、大、特大四级灾害,各占洪灾总次数的18.5%,40.8%,25.9%,14.8%;宋代关中平原洪涝灾害发生主要由降水和气候异常波动以及人为活动综合因素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全球气候变化下黄土高原泾河流域近40年的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全球气候变化对于农业生产活动和生态环境保护有着深刻的影响。本文用时间序列分析中的距平曲线和短期预测方法分析了泾河流域内14个气象站点1960~1999(1971-2000)年气温和降水量的变化趋势,并用简单气候偏差指数计算了逐年的降水量变差;同时用变异系数计算了14个站点1960~1999(1971-2000)年的降水量年际变差。结果表明:近40年来14个站点的年均温度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平均增温0.7℃略高,年平均增温率为0.0225℃/a;年降水量呈现微弱的减少趋势,但是波动幅度和变异系数都在增加,降水量年际间偏差呈现先减少后又增加的趋势。年内气候变化的趋势变化表现为:冬季温度升高;春季、夏季降水量占全年的百分比有显著增加趋势,而秋季降水所占的百分比显著减少。最后分析了全球变化背景下泾河流域近40年来气候出现的这种暖干化趋势对流域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的可能影响,可为相关部门调整农业结构、种植结构,优化种植模式等决策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