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林麝前肢骨骼解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大体解剖学方法对三头林麝前肢骨骼进行了研究,并与牛、羊和鹿类的前肢骨骼进行了比较。林麝前肢骨骼的主要特征是:肩胛骨短而宽、肩胛冈特别长,肩峰呈锐角,其末端与肩臼位于同一平面;肱骨近端外侧结节的前部特别发达;前臂骨明显向前弯,只有一个前臂骨间隙,尺骨体呈薄板状;第3和第4掌骨发达,第2和第5掌骨保留远侧部;第3和第4指发达,冠骨和蹄骨较长;第2和第5指较小,每指各有3个指节骨和2个近籽骨。  相似文献   

2.
茶叶中的氨基酸在加工过程中的变化及对茶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四川省两家茶厂的红、绿茶在不同加工工序中的氨基酸含量进行测定。结果发现在萎凋和杀青工序,氨基酸含量有明显增加;在发酵工序,氨基酸含量有所减少;在揉捻工序,氨基酸含量无明显变化;在成品茶中,氨基酸含量又有所减少,但仍高干鲜叶中的含量。正是由于氨基酸在茶叶加工过程中的这一变化,对最终形成红、绿茶芳香、清醇、鲜爽的风味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墨西哥辣椒的核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对四川农业大学引种栽培的墨西哥辣椒(C.annuumvar.peperchiliJaiepeno)的核型进行了分析;其核型公式为:2n=2x=24=22m+2sm,2A核型,平均臂比1.24,染色体长度比1.40。与国产的7个辣椒品种的核型进行了比较,发现其核型与国产辣椒有较大差异,似为亲缘关系较远的另一变种。并根据核型对其起源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四川省四大地方品种猪的随机扩增多态DNA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使用21种随机引物,对四川省四个地方猪品种共18个个体进行了随机扩增多态DNA(RAPD)分析。结果表明:RAPD标记具有个体特异性,其多态总频率为78.4%;品种内遗传变异的大小顺序依次为荣昌猪、内江猪、雅南猪和成华猪;内江猪、雅南猪和成华猪间的亲缘关系较近,而荣昌猪与这三个品种的亲缘关系却较远。研究结果与这四个品种的地理分布状况和品种形成历史间存在一致性  相似文献   

5.
生长因子及其受体(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综述了各类生长因子及其受体的研究进展,着重介绍了各类生长因子的结构、分泌与功能;并讨论了生长因子对卵泡发育和早期胚胎发育等生殖过程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从酶学分析角度研究了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主要消化器官蛋白酶的活力分布,以及不同温度、pH和底物浓度条件下其胃、幽门盲囊、肠中蛋白酶的活力变化。结果表明:不同消化器官中蛋白酶的活力存在明显差异,由高到低依次为胃>幽门盲囊>前肠>中肠>后肠;蛋白酶的活力随温度和pH变化呈现一定的规律性,不同消化器官蛋白酶的最适温度、pH依次为胃(40℃,2.4)、幽门盲囊(55℃,7.6)、肠(45℃,8.0),蛋白酶的最适温度高于体温,胃蛋白酶在强酸环境下活力最大,幽门盲囊与肠在中性和偏碱条件下活力最大;蛋白酶的活力与底物浓度有关,最大活力的底物酪素浓度依次为胃20 g/L、幽门盲囊20 g/L、肠10 g/L。  相似文献   

7.
川西茶区主栽品种新梢中氨基酸组成及含量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川西茶区5个主栽品种为供试材料,对春梢和秋梢进行氨基酸组分测定。结果表明:在川西的地域条件下,主栽品种的氨基酸组成和含量具有一定特征。5个品种的游离氨基酸总量均较高;品种间各种氨基酸的含量差异较小;从氨基酸组成来看,茶氨酸的含量水平居中等偏低,但谷氨酸等其它主要氨基酸的含量较高;新梢中还富含赖氨酸等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各种氨基酸的季节变化规律明显,总体趋势是春高秋低  相似文献   

8.
根据实际情况介绍了四川农业大学图书馆中庭花园规划设计,对环境各项有利因素与不利因素进行了科学的分析,提出规划方案,将功能与美化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9.
齐口裂腹鱼和重口裂腹鱼消化道形态和组织结构的观察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本文对齐口裂腹鱼和重口裂腹鱼消化道的大体形态及显微结构进行了观察和比较,并探讨了结构与食性的关系。两种鱼消化管分为口腔、咽、食道、肠等四个部分;消化道管壁除口腔、咽外均由粘膜、粘膜下层、肌层和浆膜构成;食道上皮均为复层扁平上皮;肠上皮主要由柱状细胞和杯状细胞组成,其间有嗜酸性颗粒细胞;杯状细胞的数量在前、中肠少,后肠增多;两种鱼在口腔、咽形态组织结构,肠长度和盘曲程度方面差异较大,与其食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树木抗旱性研究(综述)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综合评述了树种抗旱性的研究方法及指标。研究树种抗旱性的方法有两大类:其一,抗旱性的生理生化指标;其二,以形态结构的相关性为指标,研究其与树种抗旱性。测定树种抗旱性的指标主要有:叶片的水分指标、光合特性、酶活性及原生质特性、内源激素、叶片的解剖结构和生物量等指标。本文对研究树木抗旱性急需深入解决的几个问题提出了作者的见解  相似文献   

11.
长薄鳅消化系统结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长薄鳅属典型的有胃鱼,胃呈Ⅴ型;消化道较短,仅为体长的0.704;肠长为体腔长的1.14倍。食道粘膜层中有丰富的杯状细胞和棒状细胞,杯状细胞H.E染为蓝紫色,棒状细胞着色较浅;外肌层为横纹肌,纵行;内肌层为平滑肌,环行。胃分为贲门部,盲囊部和幽门部,均有较丰富的胃腺组织,肠各段在组织结构上差异不显著。但直肠粘膜褶明显平缓,杯状细胞数量明显增多,肌肉层明显增厚。  相似文献   

12.
为掌握哲罗鱼Hucho taimen仔稚鱼嗅囊的发育过程及其与摄食强度的关系,对哲罗鱼仔稚鱼嗅囊发育进行了组织形态学观察,研究了嗅囊发育与摄食强度之间的对应关系,描述了各发育时期的时序和形态特征。结果表明:初孵哲罗鱼仔鱼嗅囊上皮未分化,消化道未有食物充塞度;25~26日龄仔鱼仅有少数个体(11.1%)消化道有一定的食物充塞度(1级);27日龄仔鱼多数个体(占66.7%)开始少量摄食,此时嗅囊上皮仍未分化;29日龄仔鱼均摄食,消化道食物充塞度达到2级和3级的个体分别占44.4%和33.3%;30日龄仔鱼嗅囊上皮从嗅囊基部开始分化;42日龄稚鱼上皮分化更加明显,细胞分化加剧,此时嗅囊上皮分化;45日龄稚鱼均强烈摄食,消化道食物充塞度等级均达到5级,此时嗅囊上皮分化完成;55日龄稚鱼嗅囊形成第一个初级嗅板;85日龄稚鱼嗅囊分化完成,通过光镜和电镜观察,嗅上皮细胞可分为6类,即基细胞、支持细胞、纤毛非感觉细胞、纤毛感觉细胞、柱状细胞和黏液细胞。本研究结果可为哲罗鱼资源的保护和苗种培育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采用解剖和光镜技术研究了全长9.70~17.48 cm唇鱼(Hemibarbus labeo)消化系统形态学和组织学特点。结果表明:唇鱼消化系统包括消化道和消化腺两部分。消化道包括口咽腔、食道、肠和肛门,肠可分为前肠、中肠和后肠。消化腺包括肝胰脏和胆囊。唇鱼消化系统特点:口下位呈马蹄形,吻长而略尖,唇厚,肉质,下唇尤为发达。食道粗短,肌层发达,内壁上有较深的纵向褶,黏膜层有大量的杯状细胞。肠呈S型,分前肠、中肠、后肠,前肠部较阔,内褶皱层很深,隐窝很窄,褶与褶相连成网状,褶的分支不发达,中肠及后肠褶的深度渐弱,肠后部末端褶层最浅。肝不分叶,呈长条形,一长形的裸露胆囊被肝包围,肝小叶是唇鱼肝脏的基本组织结构。肝胰脏不分开,胰脏弥散,位于肝、脾及肠管之间。  相似文献   

14.
采用形态学观察与连续组织切片技术,对放流前的大麻哈鱼Oncorhynchus keta胚胎期(水温为8~10℃)和胚后期(水温为9~11℃)消化系统的发生发育进行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大麻哈鱼受精后第16天形成原始的消化管及致密的小肝细胞团;受精后第18天V型胃及口裂雏型形成,胰细胞出现;受精后第25天,肛门形成,消化道贯通;受精后第38天V型胃及胆囊发育形成;受精后第50天幽门盲囊出现;受精后第60天鱼体破膜,口能自由闭合,上、下颌及舌部出现早期齿,原始的胃腺细胞出现。破膜后第10天,消化道初步形成口咽腔、食道、V型胃、肠、肛门和幽门盲囊,仔鱼消化系统初步具备了摄食和消化外源性食物的能力;破膜后第70天,卵黄完全被吸收,各消化器官和结构逐步发育。此后随着鱼体的生长,消化器官逐步发育成熟,结构和功能逐渐完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摸清大麻哈鱼消化器官的形态结构特征,为其人工养殖过程中饵料调配和优化提供参考。【方法】以人工养殖的2龄大麻哈鱼为研究对象,采用解剖学和常规石蜡切片技术对其消化器官的形态学和组织学进行研究。 【结果】大麻哈鱼的消化道由口咽腔、食道、胃、幽门盲囊和肠组成。口咽腔中颌齿、咽骨齿发达;食道粗短且肌层发达;胃呈V形,由贲...  相似文献   

16.
对紫贻贝消化系统进行了组织学和组织化学研究。紫贻贝消化系统由消化腺-肝胰遥和消化道-食道、胃(包括晶杆囊)、肠和直肠组成。消化腺为复管腺,腺上皮有消化细胞和嗜碱性细胞两种类型。消化道管壁由粘膜层、粘膜下层和外膜组成,无肌层。粘膜上皮主要为单层柱状纤毛细胞。组织化学研究表明:消化嗜碱性细胞富含蛋白质和RNA,消化细胞富含脂类和多种酶类:蛋白酶、非特异性酯酶、脂酶、酸性磷酸酶及碱性磷酸酶。消化道中酶的  相似文献   

17.
紫贻贝消化系统的组织学和组织化学研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对紫贻贝消化系统进行了组织学和组织化学研究。紫贻贝消化系统由消化腺-肝胰遥和消化道-食道、胃(包括晶杆囊)、肠和直肠组成。消化腺为复管腺,腺上皮有消化细胞和嗜碱性细胞两种类型。消化道管壁由粘膜层、粘膜下层和外膜组成,无肌层。粘膜上皮主要为单层柱状纤毛细胞。组织化学研究表明:消化嗜碱性细胞富含蛋白质和RNA,消化细胞富含脂类和多种酶类:蛋白酶、非特异性酯酶、脂酶、酸性磷酸酶及碱性磷酸酶。消化道中酶的  相似文献   

18.
为了了解饥饿胁迫对虾类消化器官组织结构的影响,采用石蜡切片和电镜技术对淡水克氏原螯虾的胃、中肠和肝胰腺组织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螯虾胃壁变薄,中肠管腔变窄,肝胰腺萎缩,分泌物减少,组织学结构与功能明显衰退;中肠肠壁皱褶变得少而浅,微绒毛减少;肝细胞中脂肪滴大量减少,细胞间隙增大;胃、肠上皮细胞尤其是肝细胞内线粒体肿胀、嵴断裂、空泡化,粗面内质网肿胀、糖原颗粒减少,饥饿胁迫对螯虾消化器官的组织结构具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With the technology of morphology, histology and nutriti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organ development and the source and demand of nutritional at different stages in post-embryonic (water temperature 3-14℃) of Hucho taimen were discuss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membrane of H. taimen fertilized ovum was ruptured in 30 d, the prototype of U-type stomach was formed, the mouth could open and close freely, and nutrition was supplied from its yolk sac. The membrane ruptured after 8 d, teeth formed, and anus communicated with outsiders. The oropharyngeal cavity, esophagus, U-type stomach, intestine, and anus initially formed in the digestive tube, which nutrition was supplied from the huge yolk sac. The membrane ruptured after 16 d, pancreas and pyloric caeca appeared, larvae could intake and digest exogenous food, fish mixed nutrition, which was from yolk sac and outsiders, mainly depended on endogenous. The membrane ruptured after 24 d, the fish began floating and intaking actively, the fish mixed nutrition which mainly depended on exogenous. The membrane ruptured after 30 d, the yolk sac was completely absorbed, the function and structure of each digestive organs developed consummately, fish was from mixed nutrition into the stage of exogenous nutrition, the nutritional need of juveniles was below 10% fat, level of the optimal protein was 50%.  相似文献   

20.
杂交鲟(Huso huso♀×Acipenser baeri♂)仔鱼消化道发育表现从远端逐渐到近端的发育过程,而且在其内源性营养阶段变化更剧烈。初孵仔鱼消化系统处于原始分化状态:整个消化道只有内胚层细胞及内部的卵黄颗粒和部分分化的后肠,口与肛门均未与外界相通;随着卵黄囊的吸收,仔鱼分别于孵化后第3天分化出胃和十二指肠;第8~9天才出现具有胃腺的贲门胃,十二指肠和肝脏发生较明显的分化,显示功能性消化系统的形成。仔鱼遭受长期饥饿后(即12 d后投喂),消化道几乎停止发育,24~25 d后则明显退化,表现为长度缩短,管径变小,组织学显示:胃腺细胞萎缩和数量减少,胃肌纤维排列疏松;肠微绒毛断裂,上皮细胞高度下降,细胞内的空泡减少;肝组织逐步呈溃散状态,肝细胞索破坏,细胞界限模糊,核仁呈现萎缩或解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