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在人工气候箱内,控制接种温度(T)及植株叶面湿润时数(WD),研究了T及WD对大豆灰斑病菌(C.sojina)侵染的综合作用。温度、叶面湿润时数及其互作是病菌侵染的主要因素,病菌侵染温度范围为15~32℃,最适25~28℃,在适宜温度范围内,接种后保湿2小时病菌即可侵入。报导了大豆灰斑病菌侵染概率(IP)与T及WD的关系,组建了侵染概率预测模型。  相似文献   

2.
王桂清  陈捷 《植物保护》2006,32(5):26-28
利用玉米灰斑病菌株20-47、感病玉米品种(掖单13)和抗病玉米品种(沈单10号),在人工气候室和自然条件下对影响玉米灰斑病菌侵染的环境条件和寄主生育期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玉米灰斑病是属偏高温高湿类型的病害,在温湿度条件不能得到满足时,病害就难以完成侵染发病;病菌接种侵入的最佳温度为25℃左右,水滴条件下侵染最容易;土壤条件特别是氮、磷肥如果施用不均匀、不足或过多,也都可以对结果产生影响,在通常情况下,增施氮、磷肥能提高玉米对灰斑病的抗性;在一定光照强度范围内,光对鉴定结果的影响不明显,但光暗交替更有利于寄主发病;寄主不同生育期对病原菌侵染寄主的影响不同,11~12叶期(喇叭口期)接种,病菌较易侵染。  相似文献   

3.
大豆灰斑病菌(Cercospora sojina Hara)及其对寄主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大豆灰斑病是一种世界性大豆病害,曾给我国的大豆生产造成重大的损失。本文主要从应用的角度论述了大豆灰斑病菌(Cercospora sojina Hara)的生物学特性、侵染循环、潜育期以及病害的预测,同时从病原物与寄主相互作用的角度,对大豆灰斑病生理小种的分化、抗性的遗传及代谢毒素等方面进行了综述,以期为该病害的防治及抗病育种研究提供资料与指导。  相似文献   

4.
采用人工接种方法,将烟草立枯病病菌菌株TRs-5接种于烟草云烟87的不同部位,观察其发病效果。研究了菌株接种体在不同接种温度和培养时间对发病效果的影响,并比较了其与稻纹枯病病菌菌株RRs08-22-2接种于水稻品种中优679的致病效果。结果表明,菌株TRs-5既能侵染烟草幼苗近地表的茎基部,导致其发病,也能侵染烟草成株苗叶面形成坏死病斑。在温度28℃环境下接种比在20℃的导致发病更严重。用培养2 d的菌丝体接种比培养4 d的导致更大的病斑。在寄主烟草上,菌株TRs-5比菌株RRs08-22-2的致病力强,但在寄主水稻上,菌株TRs-5比菌株RRs08-22-2的致病力弱。初步发现这2个病菌与2个寄主之间存在致病专化现象。  相似文献   

5.
立枯丝核菌对香蕉的致病特性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离体香蕉叶上做人工接种测定表明:立枯丝核菌对香蕉的一生均有致病力,但最容易侵染幼苗期。该病菌侵染香蕉苗以25-30℃为适宜深度高于35℃时不能侵染致病。它在黑暗环境下比在自然散射光下更容易侵染香蕉苗。PDA接种体的菌丝在香蕉叶片上的生长距离,密度及所致的病斑最大,发病1d病斑接种体次之,发病5d病斑接种体最小。  相似文献   

6.
大豆褐纹病(Septoria glycines Hemmi)的初侵染来源以越冬病残体内分生孢子器产生的孢子为主,以种子带菌为辅。在适温条件下,保温24h以上病菌即可完成侵染。在30℃条件下,潜育期为4d。大豆出苗后,当气象日(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5℃,日最低温度〉10℃,日平均相对湿度〉80%或有0.1mm以上降雨的日期)连续出现3d,7~10d后田间始见病斑,温度越高病斑出现日期越早。大豆生长发  相似文献   

7.
玉米灰斑病抗性鉴定技术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玉米灰斑病菌孢子产生、病菌接种和寄主抗病性测定技术的研究结果表明,应用玉米叶粉碳酸钙琼脂和玉米叶粉琼脂两种培养基,温度24~25℃,培养5天,病菌可大量产生分生孢子;于植株喇叭口期,用注射器将病菌孢子悬浮液注射于植株喇叭口中,获得了理想的发病效果;对20个玉米自交系注射接种鉴定结果表明,玉米自交系间抗病性差异明显,但未发现免疫自交系。  相似文献   

8.
在泰安地区,苹果栽培品种主要有富土、新红星、乔纳金、嘎啦和金冠。据1997~1999年调查发现苹果斑点落叶病、轮纹病和炭疽病等几种病害发生严重且呈逐年上升趋势。一般果园平均发病率为30%~50%,严重者可达70%,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1病原及为害  1)斑点落叶病:该病病原菌主要是轮斑病菌(Alternariamali)的强毒株系。此病病原性很强,无伤接种可直接侵染叶片。菌丝体发育最适温度28℃,最适pH4.5~6。以菌丝体在病落叶上越冬,还可在枝上病斑、皮孔及芽鳞等处越冬。该病菌可以为害叶片、枝条和果实。在叶片上形成具紫色晕圈的病斑…  相似文献   

9.
玉米圆斑病防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吉林省推广的玉米骨干自交系吉63果穗上发生的穗腐症状是由Hel-minthosporium carbonum Ullstrup侵染引起的圆斑病。从病斑形态和培养性状与小斑病菌迥然不同。经温室苗期和田间成株期人工接种证明,圆斑病菌除为害吉63和少数自交系外,不侵染T型、M型等不育系及多数正常系玉米的果穗。从果穗抽出到灌浆期是圆斑病菌侵染发病的关键时期。病菌主要在病株残体里以菌丝体越冬,已腐烂的病组织则丧失生活力。六年共鉴定655份自交系、品种及杂交种,有184份材料的果穗感病,以吉63及其选系后代发病最重。经测定吉63感染圆斑病是由隐性感病基因所控制。  相似文献   

10.
玉米灰斑病研究方法:Ⅰ玉米灰斑病菌孢子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明确玉米灰斑病菌的产孢条件,将玉米灰斑病菌接种到马铃薯蔗糖(PSA)、燕麦番茄碳酸钙(OTCA)、玉米叶粉碳酸钙(MLPCA)、燕麦粉(OA)、粗面粉(CWPA)等5种培养基上,于25 ℃下培养,测定该菌生长速度、产孢时间和产孢量。结果表明,菌丝在上述培养基上生长速度均较慢,每天平均生长0.33 mm左右,其中以在OA和PSA上生长速度相对较快。基于上述结果,构建了玉米灰斑病菌孢子培养的二级分段培养法,即将菌丝块接种于加有10~15粒直径为5 mm玻璃珠的马铃薯蔗糖(PS)液体培养基三角瓶里,在25 ℃,180 r/min条件下振荡培养15 d,形成菌丝悬液,再取菌丝悬浮液涂布在MLPCA 培养基上,避光培养13 d左右,可获得大量供接种的分生孢子。长期光照促进菌丝生长,不利于孢子的形成,而长期黑暗不利于菌丝生长,但有利于孢子的形成。  相似文献   

11.
 黑胫病或赤星病菌接种到试管烟苗基部进行培养,定期观察病情,结果表明:(1)高抗黑胫病而高感赤星病品种G140的幼嫩试管苗能被黑胫病菌侵染,接种病原菌30天病指100;但赤星病却与烟苗共生,病指为0。(2)接种黑胫病菌后,高感品种小黄金1025较G140凋萎死亡迅速,二者差7~10天;同一品种内单倍体较二倍体凋萎死亡迅速。(3)试管烟苗继代后7天内,极易遭黑胫病菌侵染,抗感品种间无差异;继代后10天,抗感品种间差异显著;继代后时间继续延长,烟苗抗病性有增加趋势。(4)28℃左右黑胫病菌侵染能力强而稳定,15℃能够侵染,8℃以下失去侵染能力。  相似文献   

12.
浙江省舟山市藠头炭疽病病原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致病性测定、病菌培养性状及病原形态研究结果,引起蕌头炭疽病的病原是葱炭疽菌(Colletotritrum circinans(Berk.)Vogl.)。适宜病菌生长的温度范围为25~30℃,pH值为4~7;分生孢子萌发的适宜温度范围为25~30℃,pH值为4~8。在碳源中,以对葡萄糖、蔗糖、果糖、麦芽糖、鼠李糖和淀粉的利用为佳,而半乳糖、山梨糖、甘露醇、木糖和菊糖不利病菌的生长;有机氮源优于无机氮源,但单独应用有机或无机氮作为营养均不适于此病菌的生长;在人工接种条件下,病菌可侵染葱、洋葱和韭等葱属植物。  相似文献   

13.
为探明温度对梨树腐烂病菌生长、病斑扩展及产毒素水平的影响,采用常规生物学方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该病菌强致病力菌株LXS240101在不同温度下的菌丝生长、病斑扩展及产毒素水平。结果表明:菌株LXS240101最适宜的生长温度为25~30℃;在5~35℃范围内,梨树离体枝条接种梨树腐烂病菌后均能发病并导致病斑扩展,25℃时病斑扩展速度最快,面积达4.45cm2,5℃和35℃时病斑扩展速度缓慢,面积不足0.3 cm2。该菌株在梨树树皮培养基中最适宜的产毒素温度为20℃,10~25℃条件下可产生5种毒素,而在其它温度下仅产生3~4种;接种该菌株的梨树离体枝条5℃条件下未检测到间苯三酚和对羟基苯甲酸,且毒素总量最低,其余温度下均可检测到5种毒素,最适宜的产毒素温度为10℃,毒素总量可达224.14μg/g干组织。  相似文献   

14.
大豆灰斑病流行因子和预测预报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80—1989年调查结果分析表明,不同年份灰斑病流行程度与大豆生长季节的气象条件有关。6月下旬连续3天以上满足日平均气温≥18℃,日最低温度≥12℃,且相对湿度>80%或降雨量0.1mm以上(气象日)的气象条件,病菌就能侵入大豆叶片,经8—15天后叶片就会有病斑出现,温度越高,病害显症越早。大豆成熟前叶部病害发生程度与7天前气象日累加值呈显著指数相关。籽粒发病程度与大豆开花后20天至35天之间的降雨量、雨日、平均相对湿度和日平均温度≥20℃且日平均相对湿度≥85%的天数呈显著正相关,分别运用 Log-istic 函数和 Fuzzy 函数建立了较为准确的预测叶部和籽粒发病程度经验模型。  相似文献   

15.
1.美国首次报导马铃薯炭疽病菌Coletotrichumcocodes自然侵染大豆,在大豆近基部茎杆上出现病斑,围茎成环状,上生黑色子座,病株种子有8%~14%被侵染。要注意大豆种子传带此菌。2.保加利亚报道梨火疫病菌Erwiniaamylovora...  相似文献   

16.
 在感病的小麦品种上影响白粉病菌(Ery siphe graminis f.sp.tritici)侵染机率变化的主要因素是平均温度(T)和平均相对湿度(RH)。平均温度与侵染机率的关系符合ŷ=X/(a+bX+cX2)的二次抛物线函数关系,最适温度范围在5.15-10℃之间。平均相对湿度与侵染机率的关系一般符合直线关系,最适湿度范围在81.15-97.0%之间。通经分析表明,平均相对湿度较平均温度对白粉病菌侵染机率的直接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17.
玉米灰斑病抗性反应中酚类物质代谢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38,自引:2,他引:36  
 研究了玉米灰斑病菌(Cercospora zeae-maydis)侵染前后的4个玉米品种苯丙氨酸解氨酶、过氧化物酶、多酚氧化酶及木质素含量的变化。3种酶比活性在病菌侵染后都发生明显的先增后降的变化,而抗病品种的变化要明显大于感病品种的变化,尤其是苯丙氨酸解氨酶最大增加活性与品种抗病性呈现极显著的相关性。4个品种的木质素含量在病菌侵染的第9 d时增加到最大值,以后略下降,而且抗病品种的木质素含量峰值高于感病品种的峰值。  相似文献   

18.
由大豆生茎点霉(Phoma glycinicola)侵染引起的大豆红叶斑病主要在非洲发生.该病极具侵袭性,可造成50%~75%的大豆产量损失.病菌能在土壤中长期存活,抗逆性强,通过携带受污染的土壤、病组织及雨水等途径广泛传播.该病菌在中国无分布,一旦传入中国,极有可能使中国的大豆产业蒙受重大的经济损失.笔者描述了该病害的寄主、分布、症状、病原特征、侵染循环和病害控制方法,以期对提高边境口岸人员识别该病菌的能力、阻止大豆红叶斑病传入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9.
温度调控对番茄灰霉病菌侵染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群体的角度研究了番茄灰霉病菌对温度的适应性,结果表明灰霉病菌孢子的萌发适温在15~25℃,最适温度为20℃。15~25℃适宜菌丝生长、侵染与扩展,20℃为最适温度。30℃以上病害发展受到抑制。低温有利于病菌产孢,最适温度为15℃。变温研究表明,在一天中,随着30℃以上高温时间的增长,病菌(菌丝)的致病力呈下降趋势,6 h以上高温能够限制病害发展。  相似文献   

20.
烟草霜霉病检疫病理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章正 《植物病理学报》1998,28(2):131-138
 烟草霜霉病孢囊非凡的繁殖能力和独特的对世界不同地理气候区域的高度适应性,是病害广泛传播和迅速发展的关键因素。虽然关于烟草霜霉病的病原学、生物学和病理学方面已经作了广泛的研究,但涉及病原孢囊在检疫病理学方面的某些特性,则迄今工作甚少。本文在系列研究的基础上证明:(1)孢囊萌发活性与接种后的产孢日数密切相关。在可见产孢的第1~2d内,1h后孢囊即开始萌发,4h后萌发率高达83%以上,而在产孢第4~6d后萌发率降为36.1%及29.6%。(2)孢囊的最低萌发温度为2℃,最适温度为14~21℃,最高温度为35℃。(3)高温对孢囊活性的影响,因受热时间而异,短时间30℃或35℃高温后又转入适温对孢囊萌发有抑制作用,但仍有侵染活性。当30℃超过12h或35℃超过8h,则孢囊侵染活性丧失。(4)当叶面饱和湿度期达4h时,可以发生侵染,叶面饱和湿度期越长侵染率越高。(5)在适宜温湿条件下,每悬滴含5~6个孢囊,侵染率可达30%以上,如含单个孢囊,侵染率可达12%。运用以上数据将有利于提高烟草霜霉病风险分析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