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杂草抗药性的形成、作用机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杂草抗药性的形成主要由杂草本身的生物学、遗传学特性和外界因素除草剂的选择压及单一的种植制度造成;抗性形成的速度则与除草剂的选择压、抗性基因的起始频度、杂草的适合度和杂草的种子库寿命有关;抗性机制主要有除草剂代谢作用的增强、作用位点的改变和对除草剂的屏蔽或作用位点的隔离;抗药性杂草的治理应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包括农田检疫、合理使用除草剂、科学的种植体系、生物防治及除草剂抗性作物的利用等。  相似文献   

2.
应用离体培养法培育抗除草剂作物品种南京农业大学杂草研究室郭凤根李扬汉杂草防除虽然有物理防除、农业防除、生物防治和化学防除等多种方法,但化学防除在当前仍居于优先选择的地位。化学防除的效果取决于除草剂对作物和杂草的选择性,要想既能有效地消灭杂草但又不使作...  相似文献   

3.
大豆田杂草的化学防除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使用除草剂的目的是选择性地控制杂草,减轻或消除其为害,以使农业高产稳产。因此首先是高效、安全和经济。由于杂草与作物生长于同一农业生态环境中,其生长发育受土壤及气候因素的影响。为了获得好的防治效果,使用除草剂应根据杂草和作物的生育状况,  相似文献   

4.
国际水稻所的微生物除草剂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稗草是稻田恶性杂草之一,与水稻竞争光、水和养料,严重影响水稻产量。防除稗草的方法主要有人工拔草和使用化学除草剂。人工拔草劳动力成本极高,使用化学除草剂虽然较好地防除了杂草,但存在着环境污染,稗草耐药性提高等问题。稗草的生物防治因其对环境友好和高度选择性等优点而成为研究热点。由于微生物生长繁殖迅速,可以进行工业化生产,它寄主范围专一,安全性高,世界上有多种微生物除草剂已实现商品化或半商品化,如我国的“鲁保一号”,美国的“Collego”和“DeVine”,加拿大的“Biomal”,日本的“CAMPERICO”等。实践证…  相似文献   

5.
抗药性杂草种群的发展及其防治对策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4  
叙述了全球抗药性杂草种群的分布及其发展动态,杂草抗药性的原因和抗性杂草种群对作物的危害,提出了以作物轮作,栽培,来茬等农业措施为主,结合生态防治,生物防治和合理使用除草剂来治理抗性杂草,延缓杂草产生抗性的综合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6.
农田化学除草剂的长期和大面积使用给农民带来巨大好处,但杂草抗药性逐渐突出,滥用除草剂容易造成药害和污染环境.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发挥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等的作用,科学进行化学防治,以取得快速、高效与持续的控制效果,是杂草防除的方向.1999年在本站试验基地进行了以调控肥水管理来控制抛栽稻田杂草的试验.  相似文献   

7.
2011年天津市雨水充沛,农田杂草很多,除掉杂草才能保证农作物正常生长,因此正确使用除草剂很重要。除草剂按作用方式分为选择性除草剂和非选择性除草剂两类。只能杀死某一种或某类杂草.而不伤害作物和其它杂草的叫选择性除草剂。如2,4-D丁脂、莠去津等。  相似文献   

8.
稻田杂草种类多,危害重。丁草胺等除草剂在稻田长时间单一使用,引发水稻田杂草草相变化。90年代初推广使用苄嘧黄隆,虽对阔叶杂草防除取得理想效果,但禾本科杂草及一些多年生的恶性杂草又逐渐上升为主要杂草。十余年生产实践表明,仅使用甘一种或某一类除草剂,难以达到满意的防除效果。为此,我们与科研部门合作研制并逐步筛选稻田一次性新型复配除草剂。1996年筛选出的高效稻草灵应用于移栽稻田防除单、双子叶杂草。5年来,在宜兴及周边地区试验示范推广面积达200多万亩,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9.
转基因除草剂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转基因除草剂是近年来出现的一个新概念,目前尚无严格的定义,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3种:(1)通过转基因使作物获得或增强对除草剂的抗性遗传性状,从而解决除草剂的选择性问题,使许多优秀的灭生性除草剂得以广泛使用,同时也促进新除草剂的研制与开发。(2)通过转基因使作物获得或改良“他感效应”和“异株克生”能力,从而使作物能够抑制杂草,达到相当于使用除草剂的目的。(3)利用转基因改良或改造生物,使之能够寄生杂草或其分泌物能够抑制杂草。一、研究概况1.转基因抗除草剂作物 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生物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正>除草剂可使杂草彻底地或选择性地发生枯死,化学除草方法方便、有效而经济,已经成为现代农业技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生产实际中得到了充分运用。现就除草剂的类型和使用方法做一介绍:一、除草剂的类型(一)按作用性质分类1.灭生性除草剂:杀死各种杂草和作物,如克无踪、草甘膦等。2.选择性除草剂:有些除草剂能杀死某些杂草,而对另一些杂草则无效,对一些作物安全,但对另一些作物有伤害。(二)按作用方式分类1.内吸性除草剂:能被杂草根茎、叶分别或同时吸收,破坏其内  相似文献   

11.
一般稻田除草剂可有效地防除一年生杂草而对多年生杂草无效或效果差,连续使用杀草谱窄的除草剂后,多年生杂草会逐年增加,我们改栽后为栽前用药,从而显著地提高了对多年生杂草和难治杂草的防除效果。  相似文献   

12.
水稻本田除草剂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伦市水田杂草种类多,控制稻田杂草危害,选择除草剂灭草是行之有效的办法。由于市场上除草剂不断更新换代,农民对除草剂选用有很大的盲目性,选择不当,就会造成除草效果不好,或使水稻产生药害,以致减产。为此,海伦市农技推广中心对水稻本田除草剂进行对比试验,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13.
杂草抗药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49,自引:3,他引:49  
 目前全球已有188种杂草(112种双子叶,76种单子叶)的324个生物型对19类化学除草剂产生了抗药性,几乎涵盖各类重要的除草剂。抗药性杂草已成为杂草治理和农业生产的严重威胁,由其引发的严重经济和安全问题倍受全球关注。研究证实,杂草体内除草剂作用位点发生改变、杂草代谢解毒能力增强、杂草的屏蔽作用或与作用位点的隔离作用是杂草对除草剂产生抗性的三大主要机制。杂草的抗药性机制相当复杂,同种杂草不仅对不同除草剂的抗药性机制不同,而且能以完全不同的抗药性机制对多种作用机制不同的除草剂产生抗药性,即交互抗性和多抗性。本文重点描述杂草对8大类重要除草剂的抗药性机制,杂草抗药性研究方法,以期为中国抗药性杂草研究和农田杂草科学治理提供参考和借鉴,并提出在杂草治理中必须汲取他人的经验教训,阐明了中国杂草抗药性研究应关注问题。  相似文献   

14.
《福建农业科技》2010,(3):24-24
果园中除人工种植牧草和种草留草繁殖天敌外,绝大多数杂草都需进行防除,而利用除草剂是最高效、经济的方法之一,但化学除草需要选择在杂草开花前使用除草剂,并且不论哪种化学除草剂都有不同程度的土壤残留。还需注意除草剂施用量不得随意增加或减少;使用新的除草剂,应先行小面积试验后再扩大施用。通过多年的试验发现,  相似文献   

15.
一、如何选择除草剂1.根据作物和杂草种类选择除草剂一般具有选择性,不同除草剂品种对作物和杂草的作用是不同的。选择除草剂时一定要识别、阅读产品标签或说明书,或请农技人员指导。选择的除草剂应对作物使用安全,而对作物田的杂草是高效的。如2,4-D丁酯、二甲四氯,对小麦、玉  相似文献   

16.
昆虫在杂草生物防治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其中叶甲科Chrysomelidae昆虫发挥了尤为重要的作用。文中综述了叶甲科昆虫在杂草生物防治中的研究与利用,就国际杂草生物防治概况、叶甲科昆虫防治外来杂草的经典项目、国内叶甲输入和输出情况、我国本地叶甲科昆虫在杂草生物防治上的利用以及目前杂草生防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7.
麦田除草剂应用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阐述了当前除草剂的市场发展情况,以及小麦田的杂草分类、除草剂的种类、化学除草的使用技术、效果等。在使用除草剂上应注意抓住防杂草的有利时期,正确选用除草剂品种,提高防除杂草效果,减少或避勉对下茬作物及其对人类产生的不良影响,安全使用除草剂。  相似文献   

18.
大豆田苗后除草技术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豆田杂草危害是影响大豆产量品质的主要因素之一,应用化学除草剂防除豆田杂草是一项重要的技术措施。但是由于大豆田苗前应用的除草剂品种比较单一及受气候因素影响较大,往往除草效果不理想,在大豆苗后又出现草荒现象。为经济有效地控制大豆田杂草危害,笔者于2000年在摸清大豆田杂草基础上,进行了大豆田苗后除草技术试验,现总结如下,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影响抗药性杂草发生的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主要讨论了影响杂草抗药性快速发展的一些主要因素。影响杂草抗药性发展的主要因素是由于一类或一种除草剂以及使用作用靶标相同的不同类型的除草剂的大面积和长期连续使用。另外除草剂和杂草的一些特性也影响杂草的抗药性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20.
分析了长时间或多次使用一类或一种除草剂及使用作用靶标相同的除草剂致使杂草抗药性产生的原因,同时指出除草剂和杂草的特性也对杂草的抗性产生影响。提出了治理杂草抗性的措施:以预防为主,多种手段相结合的方式延缓和治理杂草抗药性的产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