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黑龙江省大庆市生态风险评价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为保障大庆市的生态安全,利用该市1978、1988、1992、1996、2001年5个时段的MSS和TM影像,以GIS技术为数据集成分析平台,获取20余年不同时期的土地利用信息.在此基础上,引入层次分析法,确定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生态风险的权重值,构造不同时段综合生态风险指数.利用空间采样法和空间插值法,表达大庆市区域生态风险的时空动态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978—2001年,大庆市的生态风险除了个别集中治理的区域有所减轻外,总体上强度和范围都不断增大;1988—2001年生态风险区域分布的不均匀性增大,大庆市内形成了2个高生态风险区.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了大庆市生态环境的重点保护与治理区及相应的土地利用与生态建设对策.  相似文献   

2.
【目的】以中缅泰老“黄金四角”地区为例,基于地学信息图谱理论,对其土地利用变化态势进行分析。【方法】运用土地利用动态度、景观质心平移度及地图代数运算等模型剖析研究区土地利用时空演变特征及图谱类型与涨落态势。【结果】(1)研究区土地利用以林地、耕地和灌丛为主,形成了以林地、耕地和灌丛为基质,水体为廊道,园草地及建筑用地为斑块的用地景观。(2)随着时间演进,研究区土地利用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建筑用地和裸土与未利用地等人类活动相关型地类面积增加,林地和灌丛等自然主导型地类面积总体减小;2000—2018年,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由45.99%降至10.44%,土地利用整体变动速率大幅减缓。(3) 2000—2018年,建筑用地质心整体偏向东南且距离最大,林地质心偏移幅度最小且向正东转移,研究区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发生了明显变迁。(4)在图谱变化模式中,稳定型图谱单元面积最广,最大面积模式为林地—林地—林地(11.37万km2);反复变化型图谱单元面积最小,最大面积模式为耕地—灌丛—耕地(668.65 km2),研究区土地利用与开发程度仍较低。(5)研究区土地利用涨落势特征在20...  相似文献   

3.
利用四川省1980、1990、2000、2010年和2020年共5期土地利用基本数据,采用GIS技术及地学信息图谱方法合成1980—2020年4个时段的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图谱,从而得到近40 a内的土地利用变化数据,并由此分析四川省土地利用格局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近40 a来,四川省土地利用方式大多维持不变,为全期稳定型模式,变化主要发生在2010—2020年;1990—2010年成都平原城市化进程加快,2010—2020年四川省城市化进程加快,这与四川省经济发展模式相呼应;四川省耕地面积一直在减小,2000年后尤为明显;林地面积在1980—2000年减小,2000年后增加,推断这与我国退耕还林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政策和理论的实施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定量探求海河流域土地利用类型转换、变化强度与空间分布规律,以期为该地区土地利用的科学管理提供依据。[方法]在遥感技术与地理信息技术支持下,解译并绘制了研究区 40 年(1970~2010 年)5 期(1970 年、1980 年、1990 年、2000 年和 2010 年)的土地利用图,并以此为基础进行空间叠加构建了土地利用变化图谱、过程图谱、涨势图谱和演变模式 4 种图谱,分析了土地利用格局变化规律。[结果]整体上看,耕地转化为建设用地是40 年来海河流域最主要的土地利用变化特征;非稳定区域面积占到 35%,海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剧烈,加强土地科学管理十分必要;1980~1990 年期间各土地利用类型新增转化均最小,形成了增量波动低谷,表明在此时期土地利用类型之间转化最为平缓。[结论]该研究结果表明与常规转移矩阵法相比,地学信息图谱方法在土地利用变化分析方面有着明显优势,能够展示兴趣区的空间位置分布,表现出多维空间信息。  相似文献   

5.
海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图谱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占永  郭伟志  张海力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4):8292-8295,8314
[目的]定量探求海河流域土地利用类型转换、变化强度与空间分布规律,以期为该地区土地利用的科学管理提供依据。[方法]在遥感技术与地理信息技术支持下,解译并绘制了研究区40年(1970~2010年)5期(1970年、1980年、1990年、2000年和2010年)的土地利用图,并以此为基础进行空间叠加构建了土地利用变化图谱、过程图谱、涨势图谱和演变模式4种图谱,分析了土地利用格局变化规律。[结果]整体上看,耕地转化为建设用地是40年来海河流域最主要的土地利用变化特征;非稳定区域面积占到35%,海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剧烈,加强土地科学管理十分必要;1980~1990年期间各土地利用类型新增转化均最小,形成了增量波动低谷,表明在此时期土地利用类型之间转化最为平缓。[结论]该研究结果表明与常规转移矩阵法相比,地学信息图谱方法在土地利用变化分析方面有着明显优势,能够展示兴趣区的空间位置分布,表现出多维空间信息。  相似文献   

6.
以福州市平潭岛为研究区,在遥感与GIS技术支持下,结合2003年、2011年两期遥感影像,建立这两年平潭岛土地利用变化信息图谱模型,对平潭岛各土地利用类型研究分析,得出各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7.
刘琦  任志远  李晶 《中国农业科学》2007,40(10):2259-2266
 【目的】为太原市城区及近郊区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以及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决策支持,以促进研究区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方法】运用地学信息图谱理论和方法,在RS和GIS的支持下生成了太原市城区及近郊区1990~2001年土地利用变化图谱,在此基础上,对研究区1990~2001年土地利用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对其生态效应进行了测算。【结果】11年中,研究区耕地、草地、水域在不断减少,其中耕地减少最多;园地、未利用地、林地、建设用地在不断增加,其中林地增加最多;土地利用的变化导致了研究区生态系统的生态服务价值从1990年的1 202.15×106元增加到2001年的1 251.49×106元,年增加率为0.37%。【结论】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最大的是耕地向未利用地的转化,其次为耕地向城镇用地的转化;草地、耕地的退化及未利用地的增加给研究区的生态系统服务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经过实证分析,利用地学图谱进行土地利用变化和生态效应定量研究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基于GIS的大庆市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分析与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大庆市1978—2001年5期陆地资源卫星LandsatTM数据,在分析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的基础上,应用马尔可夫理论,对大庆市未来几十年土地利用过程进行了模拟分析和定量预测。研究表明:大庆市耕地、林地、居民用地增加明显,草地、水域和未利用土地显著减少。大庆市2010年后土地利用变化的趋势是耕地、林地和居民用地在逐年增加,草地、水域和未利用土地逐年减少。这种变化将持续很长时间,直到相对稳定状态时,耕地占54.80%,林地6.72%,草地13.06%,水域5.92%,居民用地7.13%,未利用土地12.07%。  相似文献   

9.
基于2000和2007年TM影像和2015年OLI影像,借助于地学信息图谱理论,分析东北山地丘陵地带农林交错区实施退耕还林15年间的土地利用变化,在此基础上利用CA-Markov模型对2023年研究区的土地利用类型进行预测和模拟。结果表明:1)不同研究时期内,研究区林地面积比例均过65%,耕地面积均占总面积20%以上;2)稳定型图谱所占比例最大,散布于整个研究区,其中"林地-林地-林地"是其最大演变类型,"旱地-旱地-旱地"次之;"旱地-林地-林地"是前期变化型的最大变化类型,"草地-草地-林地"是后期变化型的主要变化模式,"林地-旱地-林地"是反复变化型面积最大的变化模式,持续变化型所占面积最小;3)运用CA-Markov预测的2015年土地利用类型,其精度为0.94,模型可用,由此模拟了2023年土地利用数量和空间分布,结果显示土地利用结构仍以林地为主,林地-旱地是其最主要的转移轨迹。平衡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用地需求与耕地保护三者之间的矛盾是研究区土地利用的焦点。  相似文献   

10.
分析土地资源的利用状况,预测其变化趋势,提出合理的土地利用对策是进行土地管理的前提和基础。采用遥感和GIS技术研究了虎林市1993-2003年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和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变化。将研究区Landsat5遥感卫星影像解译数据采用人机交互式解译的方法,选用土地利用变化和景观生态学的相关指数,对研究区10年来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进行了分析。具体表现为耕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增加,其它土地利用类型减少。在上述研究工作的基础上还提出了研究区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研究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对这种变化进行数量化的描述.该文以大庆市为实例,介绍了以TM卫星影像数据为数据源,提取土地覆盖信息的方法,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以时间为自变量的三次方程,来描述土地利用类型的数量的动态情况.该文还介绍了方程参数显著性检验的方法,并通过对方程进行多次求导,得到新的方程,来描述研究期间土地利用类型面积的变化速度、加速度以及加加速度.从实例分析的结果来看,所建立的方程可以准确、全面地表达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的动态情况.  相似文献   

12.
地学信息图谱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地学信息图谱是孕育时代气息,将图谱简单化、3S技术快速精确化与计算机智能化相结合产生的一种全新数字化可视方法。概述了地学信息图谱的产生背景,剖析了地学信息图谱的概念和内涵,对其研究进展、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进行了总结,预测了地学信息图谱的发展动向。并对图谱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3.
武汉市土地利用和覆被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武汉市1996~2007年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数据,结合相应的LUCC模型分析土地利用变化的特征,得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退耕还林政策及城镇化、工业化带来的相应建设用地增加是引起该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特征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In order to understand land use/land cover changes (LUCC) and the eco-environment response to LUCC in farming- pastoral zone of the northern China during the recent twenty years, Baotou prefecture was selected as a case study area for investigation and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Technologies of remote sensing (RS),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GPS),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GIS), and other statistical methods were employed to implement. Results showed that: (1) During the recent twenty years, the areas of forest lands, grasslands and water were reduced, whereas the areas of other types were enlarged. Parts of forest lands, grasslands, and waters had become farmlands, and about 31.5% of the changed grasslands transferred into unused lands. The newly increased farmlands mainly came from grasslands and unused lands. And the newly increased construction lands mainly came from grasslands and farmlands. (2) Regional eco- environmental quality decreased by 12.6%, for which the land degradation (especially the meadow degeneration) and the developing of the cultivated land were mainly responsible, and their contributions to the regional eco-environment changes were 51.84 and 23.63% respectively. (3) The tendency of LUCC and the eco-environment response to LUCC displayed spatial heterogeneity. It can be concluded that the present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mode was not sustainable in farming-pastoral zone of northern China. Land degradation, especially meadow degradation induced by over-trampling and overgrazing, and developing of cultivated land were mainly responsible for regional eco-environment deterioration. Changing the cultivated land to forest or grass, however, can relieve deterioration of local eco-environment to some extents. And in the farming-pastoral zone in the northern China, evaluating regional eco-environment responses to LUCC was very necessary due to its fragile eco-environments.  相似文献   

15.
主要利用1986年土地利用类型矢量数据和2000年TM影像,研究文登市城市快速发展所发生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结果表明:文登市土地利用以旱田、建设用地及林地为主,14a来,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水田、旱田、林地、草地面积增加,其中草地及林地面积增加最多,分别为7.61km2和6.20km2,建设用地及水域面积减少。土地利用转移过程中,旱田7.95 km2转为林地,8.40 km2转为草地,水域向旱田、草地和建设用地分别转化5.66 km2、0.69 km2和0.45 km2。最后提出了土地利用可持续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6.
采用地理元胞自动机进行土地利用/土地覆盖(LUCC)变化研究,并以徐州市睢宁县为例,采用1995年、2000年和2005年3个时相的Landsat TM或ETM 图像作为数据源,分析了徐州市睢宁县在研究期内的动态变化.并基于地理元胞自动机进行了2010年LUCC变化的分析预测与景观格局分析,为徐州市睢宁县的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参考与依据.  相似文献   

17.
史洪超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6):13107-13110,13125
在对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的基础上,总结分析了LUCC研究的主要方向及关键问题。国内外LUCC研究包括4个方面:①LUCC的动态研究;②LUCC驱动力及驱动机制分析;③LUCC的环境效应;④LUCC模型研究及3S技术在LUCC研究中的应用。LUCC研究的基础在于数据的来源及整合,难点在于尺度的转换,焦点是模型的建立和完善。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安徽省萧县1990年、2000年和2010年的三景Landsat TM遥感影像进行分析,结合研究区基本概况研究萧县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根据研究目标,确定主要研究内容为:利用ENVI 4.7遥感软件对萧县不同时期的TM影像进行对比分析,解译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情况等遥感信息,分析并计算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数据,将土地利用分为耕地、植被、水体、建设用地、未利用土地等五种类型。采用最大似然法分别对萧县1990年、2000年和2010年的三景Landsat TM遥感影像进行分类,然后进行对比分析,获取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空间数据。在此基础上,利用数学统计分析方法,进行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动态分析。  相似文献   

19.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and use-cover change,LUCC)是全球环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研究内容,受自然、人文因素在不同时间、空间尺度上的相互作用。本文综述了LUCC在动态信息获取、过程模拟和驱动机制探讨、区域和全球模型建立、LUCC生态环境效应等方面所取得的进展。针对当前国内外LUCC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认为今后LUCC研究应加强构建综合的LUCC理论体系,土地利用变化数据融合以及完善LUCC模型功能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