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气候变暖使冬小麦种植区域发生北扩现象。为研究近几十年来京津冀冬小麦可种植北界变化以及气温变化对该地区实际冬小麦种植北界的影响,采用指标计算法对热量资源条件下的冬小麦可种植北界进行了模拟与分析,同时结合遥感数据和决策树模型提取了该区域冬小麦的实际种植北界,比较了两者间的差异。结果表明,热量资源条件下,京津冀地区冬小麦可种植北界纬度以每10年0.0427°的速率向北移动;温度是冬小麦实际种植北界北移的基础且与其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2.
1、茶树世界自然分布区域的最北界限,是在苏联乌克兰共和国外喀尔巴阡州,这个最北茶区地处北纬49~50°,东经22~24°。 2、利用和栽培茶树最早的国家——中国。我国茶树栽培和茶叶生产已有四、五千年的历史,被誉称为“世界茶的祖先”。 3、目前世界最大的产茶国——印度。印度约占世界总产量的32%。 4、按人口平均每人每年消费茶叶最多的国家——英国。最高曾达4.47公斤。  相似文献   

3.
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久安乡古茶树,据专家考证,"全乡发现古茶树共计3万余丛,最大树龄在600年以上,大部分为400年左右,久安古茶树是目前国内已发现的最古老最大的栽培型灌木中小叶种茶树,也是目前最大的灌木型古茶树居群,在分类上属于茶种,有2~3种类型,是珍稀古茶树资源,具有重要的利用和研究价值"。用久安古茶树一芽一叶鲜叶为原料,在加工过程中,分别对萎凋叶含水量、揉捻时间、发酵时间、干燥、提香温度进行比较,以探索工艺参数。经过3年加工比较,表明,较佳的工艺为萎凋叶的含水量为58%~62%之间;揉捻时间为100min,分两次揉,第一次不加压揉60min,中间人工解块,第二次缓加轻压揉40min;在发酵室室温28℃时,相对湿度≥95%的条件下,发酵240min~270min;干燥毛火温度120℃,时间10min,足火温度85℃,时间90min;提香温度80℃,时间2h,随即调整温度到105℃,时间10min。  相似文献   

4.
为全面掌握福建省农作物种质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变化趋势,以“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获得的 1956 年、1981 年和 2014 年福建省农作物统计数据为基础,运用数理统计和 GIS 空间分析方法,分析福建省不同时期大豆、甘薯、水稻、花生和茶树等5种粮食及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和产量的时空分布及其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大豆、甘薯、水稻、花生和茶树种植面积和产量重心都有向福建省地理重心迁移的趋势;大豆和水稻重心迁移的距离相对较少,分别为 6.49km 和21.37km ;甘薯、花生和茶树重心变化较为明显,迁移距离分别为 35.04km、42.17km 和 68.19km。解析了福建省主要农作物种植面积和产量的时空变化特征,为福建省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和高效利用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我国作物种植界线对气候变暖的适应性响应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农业对气候变化反应敏感,研究发现,随着温度的升高,许多作物的种植界线均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总体表现为向高纬度和高海拔移动的趋势。以我国冬小麦、春小麦、水稻、玉米和大豆等粮食作物以及柑橘、茶和甜菜等经济作物为例,对近年来有关这些作物种植界线变化的研究进行简单综述。  相似文献   

6.
甘蓝型油菜北移的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甘蓝型油菜北移的栽培技术王栓全,刘冬梅(陕西省农科院特作所杨陵712100)陕西渭北旱塬从1990年开始示范推广耐寒性强,抗病毒病的甘蓝型油菜新品种,使甘蓝型油菜向北推移了1个多纬度,海拔提高到800~1300米的高原。4年来,累计推广面积40万亩,...  相似文献   

7.
澜沧景迈古茶山考察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进一步了解景迈古茶山,促进云南茶树栽培历史等方面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2002年11月1日,我们再次到达景迈,对古茶山、古茶树进行了多方面的考察,并结合史料进行了分析、研究。1景迈古茶山的地理位置及自然条件景迈古茶山位于思茅地区澜沧县惠民乡芒景、景迈两村之间,海拔1500~1700m,总面积达600多hm2,距澜沧县城70多km,距思茅市240多km,距云南省茶叶研究所80多km。景迈茶山地处北回归线以南,属亚热带地区。这里山高谷深、云雾弥漫,具有温和湿润的气候特征,有肥沃的土壤和丰富的植被,极适宜茶树的自然生长。2景迈古茶山与古茶树据芒景缅…  相似文献   

8.
气候变暖背景下秦岭地区≥10℃热量的时空变化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秦岭地区农业热量的时空变化研究对调整农业种植结构,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和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依据1961—2010年秦岭南北71个气象台站的资料,应用气候倾向率、Mann-kendall 突变检验、Moralt 小波分析和ArcGIS 空间插值法,对秦岭南北近50 年来≥10℃的积温、初日、终日和持续日数的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秦岭南北≥10℃的积温和持续日数均呈增加趋势,初日为提前趋势,终日为推迟趋势;秦岭北部≥10℃初日变化速率低于秦岭南部,秦岭北部≥10℃积温、持续日数和终日的变化速率高于秦岭南部。(2)秦岭北部≥10℃积温、初日、终日和持续日数发生突变的年份分别为1995 年、2003 年、1973 年和2000 年,秦岭南部≥10℃积温、初日、终日和持续日数发生突变的年份分别为2004 年、1995 年、1974 年和1977 年。秦岭南北部≥10℃积温具有明显的20~30年和7~10年的振荡周期。(3)空间上,秦岭地区≥10℃积温的空间变化相似,整体呈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9.
为分析气候变暖背景下陕西猕猴桃温度适宜度的变化特征,为陕西猕猴桃产业适应气候变化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提升陕西猕猴桃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根据陕西猕猴桃全生育期温度适宜度函数,分析评价华县、眉县、城固3个代表县1961—2010年的猕猴桃温度适宜度,并利用RCPs排放情景下的气候变化预估数据对2016—2060年的陕西猕猴桃温度适宜度进行预估。研究表明:1961—2010年陕西猕猴桃温度适宜度呈2—3年缓慢波动变化趋势,1992年后猕猴桃温度适宜度呈升高的趋势;未来在中等和高排放情景下,陕西猕猴桃温度适宜度呈缓慢波动上升趋势,且高排放情景下猕猴桃温度适宜度的趋势强度要强于中等排放情景;中等和高排放情景下陕西猕猴桃温度适宜度分布较1961—2010年均有不同程度北移,除渭北东部地区猕猴桃温度适宜度升高较为明显外,关中和陕南的猕猴桃温度适宜度均有所下降,原有的适宜区范围缩小较为明显,且高排放情景下更为显著。未来陕西猕猴桃产业发展可考虑种植适度北移,同时考虑未来增温对猕猴桃产业造成的威胁,尤其是关中和陕南猕猴桃产区猕猴桃温度适宜度存在下降风险,高温热害对猕猴桃的威胁可能逐步上升。研究结果可为今后...  相似文献   

10.
陈开心 《茶业通报》2007,29(1):29-30
茶树起源之说虽然众多,但对国内茶学界已有很多学者进行过研究,本刊发表这篇文章,旨在对这一学说,进一步研究,讨论我国茶树起源的中心地带,以丰富中国茶学研究宝库。在临沧市凤庆县境内的香竹箐,生长着一株栽培型的古老茶树.这株茶树高10.6m围粗5.82m据有关专家考察推断,这株栽培型古老茶树的年龄已经不下3000a因此,被人们尊敬的称为世界茶王之母。既然是世界茶王之母,当然一切茶树都应该发源于此。说这样的话,未免有些霸气,但根据近年茶叶研究专家在临沧境内的考察发现,说茶树起源在临沧也不是没有道理。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广东省茶园土壤养分特征的变化,及时调整土壤养分管理策略,提高茶叶产量和品质。以粤东、粤西和粤北3个主要茶区为研究区域,通过对pH、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和中微量元素等指标的综合分析,系统评价这3个茶区土壤肥力属性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自2009年起,经过10年的养分管理,粤东茶区土壤有机质和速效钾含量显著增加,分别达到22.87 mg/kg和123.00 mg/kg;粤西茶区土壤pH显著下降,土壤酸化程度加剧;粤北茶区土壤有机质含量从18.46 mg/kg显著增加至26.27 mg/kg。广东茶园土壤肥力状况的空间差异分析表明,粤西茶区的土壤有机质和速效钾的含量显著低于粤东和粤北茶区;仅有粤东茶区pH 4.5以上;粤北和粤东茶区Fe、Mn、Cu、Zn和Mg的含量均高于粤西茶区,部分差异达到显著水平。粤东茶区土壤养分管理趋向合理,可适当注重氮磷肥的配施。粤北茶区土壤养分管理尚可,但是部分有机肥的种类需要调整为偏碱性的肥料并需配施适量土壤调理剂,以改善土壤酸化加剧的情况,同时需要加强磷钾肥的施用。粤西茶区土壤肥力较差,并且土壤酸化加剧,应适当增施优质有机肥并需配...  相似文献   

12.
近54a新疆地区水资源的气候特征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究气候变化背景下新疆地区水资源的气候特征,利用新疆地区50 个站点1961—2014 年的气象数据,通过陆面蒸发经验公式估算蒸发量及相应的降蒸差,并结合Mann-Kendall 非参数检验方法分析探讨近54 年新疆地区水资源的气候变化特征及时空分布。结果显示:(1)近54 年来新疆地区降水量、平均气温、蒸发量自发生突变以来呈显著上升趋势;(2)北疆的降水量最高,东疆降水量最低并且未通过显著性检验;(3)新疆各区域年平均气温变化趋势均以0.03℃/a 持续增加;(4)北疆降蒸差量接近全疆水平,南疆大部分地区与东疆区域降蒸差均小于0,表明该地区水资源严重不足,常年处于干旱;(5)降水量、蒸发量和降蒸差空间分布主要表现在由北至南,由西至东呈减少的趋势,平均气温呈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13.
探明广东茶园春季杂草基本情况,为茶园杂草防控提供基础数据。2020年3—5月,在广东省粤东、粤西、粤北3个茶叶主产区31个茶园共620块样方开展茶园杂草群落调查,采用七级目测法,记录样方杂草种类及生长优势等级。调查共发现杂草313种,出现频度高于10%的杂草有126种,其中菊科杂草23种、禾本科12种、茜草科8种、蔷薇科7种、唇形科6种、蓼科5种、豆科4种,以上7个科共包含杂草65种,占据126种杂草的51.5%。出现频度前10杂草分别为小蓬草Erigeron canadensis(83.87%)和菝葜Smilax china(80.65%)、鸭跖草Commelina communis(77.42%)、积雪草Centella asiatica(74.19%)、野茼蒿Crassocephalum crepidioides(74.19%)、酢浆草Oxalis corniculata(74.19%)、地菍Melastoma dodecandrum(70.97%)、鬼针草Bidens pilosa(70.97%)、长萼堇菜Viola inconspicua(67.74%)、一点红Emilia sonchifolia(67.74%)。生长优势度前10杂草分别为小蓬草(17.42%)、鬼针草(17.19%)、鸭跖草(17.10%)、酢浆草(15.11%)、假臭草Praxelis clematidea(12.58%)、白茅Imperata cylindrica(12.19%)、野茼蒿(12.06%)、阔叶丰花草Spermacoce alata(10.90%)、红花酢浆草Oxalis corymbosa(10.65%)、地菍(9.81%)。粤东、粤西和粤北茶区优势杂草存在显著差别,粤东地区以鬼针草、小蓬草、华南鳞盖蕨Microlepia hancei等杂草为主;粤西茶区以阔叶丰花草、微甘菊Mikania micrantha、鸭跖草、假臭草等杂草为主;粤北茶区以小蓬草、空心泡Rubus rosifolius、白茅为主。调查初步探明广东主要茶区春季杂草分布状况,为各茶区杂草防控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4.
为了调查贵州山区茶叶种植资源优势,合理布局无公害茶叶种植区域。以贵州省贵定县为例,依据农业部无公害食品-茶叶产地环境条件标准(NY 5020-2001),结合土地利用数据、遥感数据、土壤数据、气温、降水、光照、DEM等关键基础数据,采用GIS的空间分析统计方法,建立无公害茶园地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茶园地土地适宜性的综合评价模型。结果表明:适宜种植茶叶的土地利用面积为1265 km2,占整个研究区域的77.57%;土壤质量、气候条件和地形条件满足无公害茶叶种植标准的面积为1232.51 km2,占国土面积的75.57%;其中,最适宜无公害茶叶种植面积为128.71 km2,占国土面积的7.89%。以上研究可以为茶叶种植行业标准在具体区域的实施提供科学依据和辅助决策支持,对其他区域的茶叶种植综合评估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针对气候变化背景下高寒区大豆播种期生产布局的需要,利用高寒区140个气象站点1971-2018年逐日平均气温、最低气温和1971-2015年逐日平均0~5 cm土层地温资料,对气温稳定通过8℃初日、0~5 cm土层地温稳定通过8℃、9℃、10℃初日、≥10℃活动积温的变化进行分析,选取适宜高寒区大豆播种期的气象指标,并...  相似文献   

16.
利用新疆棉区22个站1961-2009年日平均气温和日最低气温资料,分析棉区≥10℃终日和初霜期的变化特征及对棉花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0℃终日和初霜期均以吐鲁番棉区最晚,南疆棉区次之,并由盆地东部向西部推迟,北疆棉区和哈密棉区最早。49年来,≥10℃终日在伊犁河谷和石河子地区变化趋势明显,呈显著性向后推迟,北疆其余棉区、东疆棉区、南疆棉区长期变化趋势不明显。初霜期北疆棉区大部变化趋势明显,呈显著性的推迟趋势,东疆棉区、南疆棉区长期变化趋势不明显。≥10℃终日变化吐鲁番棉区最为稳定,南疆棉区次之,北疆棉区波动幅度最大。初霜期变化东疆棉区幅度小于北疆棉区和南疆棉区。北疆棉区、东疆棉区、南疆棉区初霜变幅均大于≥10℃终日,尤以塔里木盆地东部棉区最为明显。全疆大部棉区90年代及2001-2009年≥10℃终日除少部分站点早于常年外,全疆大部棉区均晚于常年,尤其是北疆棉区、吐鲁番棉区、塔里木盆地西部棉区偏晚较多。初霜期全疆大部分棉区延迟趋势明显,且大部棉区2001-2009年平均初霜在各年代中是最晚的。这些对于棉花后期生长都是有利的,主要有利条件为热量多,棉花后期生长遭遇霜冻的风险减小,霜前花产量高,品质好。而且≥10℃终日和初霜日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棉花的种植界限,近年来新疆棉区向北向西扩展。因此生产上,各棉区可以根据该地的≥10℃积温和初霜变化状况选择合适的棉花品种,便于做到棉花生产的高产高效。  相似文献   

17.
黄檗玉针茶是江西省重新恢复生产的历史贡茶——黄檗茶的一种,为促进其标准化生产,开展了黄檗玉针茶做形工艺技术研究,分析了不同做形条件对黄檗玉针茶品质的影响,优化出做形工艺技术。结果表明,以做形叶含水量为30%时,有利于黄檗玉针茶品质的形成;黄檗玉针茶最佳做形条件是做形温度为120℃、做形叶量为45 g/槽、做形时间为20~25 min,这将促进黄檗茶的生产发展。  相似文献   

18.
基于自然灾害风险理论,利用雷暴日和闪电定位资料、基础地理信息资料、社会经济资料以及雷电灾情资料,选取地形变化、水系、土壤电导率、雷暴日、地闪密度、土地利用、人均GDP、敏感单位防雷能力等11个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雷电灾害风险指数,建立雷电灾害风险评估模型,从雷电灾害的致灾因子、孕灾环境、承灾体和防灾减灾能力4个方面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并运用ArcGIS进行了1km×1km雷电灾害综合风险区划。区划结果表明内蒙古东部大部和中部南部地区属于高风险区,中部北部地区属于中风险区,低风险区域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通过选取雷灾资料进行雷电灾害的灰色关联评估,以验证区划结果的正确性,评估结果与雷电灾害风险区划分布大体一致。  相似文献   

19.
The studies on anthropogenic climate change performed in the last decade over Europe show consistent projections of increases in temperature and different patterns of precipitation with widespread increases in northern Europe and decreases over parts of southern and eastern Europe. In many countries and in recent years there is a tendency towards cereal grain yield stagnation and increased yield variability. Some of these trends may have been influenced by the recent climatic changes over Europe.A set of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questionnaires on perceived risks and foreseen impacts of climate and climate change on agriculture in Europe was distributed to agro-climatic and agronomy experts in 26 countries. Europe was divided into 13 Environmental Zones (EZ). In total, we had 50 individual responses for specific EZ. The questionnaires provided both country and EZ specific information on the: (1) main vulnerabilities of crops and cropping systems under present climate; (2) estimates of climate change impacts on the production of nine selected crops; (3) possible adaptation options as well as (4) adaptation observed so far. In addition we focused on the overall awareness and presence of warning and decision support systems with relevance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The results show that farmers across Europe are currently adapting to climate change, in particular in terms of changing timing of cultivation and selecting other crop species and cultivars. The responses in the questionnaires show a surprisingly high proportion of negative expectations concerning the impacts of climate change on crops and crop production throughout Europe, even in the cool temperate northern European countries.The expected impacts, both positive and negative, are just as large in northern Europe as in the Mediterranean countries, and this is largely linked with the possibilities for effective adaptation to maintain current yields. The most negative effects were found for the continental climate in the Pannonian zone, which includes Hungary, Serbia, Bulgaria and Romania. This region will suffer from increased incidents of heat waves and droughts without possibilities for effectively shifting crop cultivation to other parts of the years. A wide range of adaptation options exists in most European regions to mitigate many of the negative impacts of climate change on crop production in Europe. However, considering all effects of climate change and possibilties for adaptation, impacts are still mostly negative in wide regions across Europe.  相似文献   

20.
农田蒸散量模型构建及蒸散状况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笔者以辽宁省为例,利用1981~2002年间18个代表站点常规气象资料与土壤湿度观测资料,建立了不同供水条件下农田蒸散量的模拟模型,计算了自然条件下的农田蒸散量的变化。结果表明,辽宁省农田蒸散量年内呈单峰形变化,峰值出现在玉米抽雄开花期。农田蒸散量区域分布中间高四周低,趋势与自然降水分布不一致。农田蒸散量年际间呈波动性变化,多水年农田蒸散量明显高于正常年,90年代辽宁中部、辽东、辽南、辽北地区农田蒸散量呈逐年上升趋势,辽西地区农田蒸散量呈逐年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