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当前社会大众参与旅游活动的积极性不断提升,如今乡村旅游在整个开发过程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但是乡村旅游在经营过程中存在相应问题和不足,尤其是其未能与当前互联网电商平台建设日益成熟这一趋势相结合,从而大大限制了乡村旅游开发层级和效果。本文拟从茶旅体验的具体内涵分析入手,结合乡村旅游兴盛的具体背景认知,通过探究电子商务平台的内涵,从而探究基于茶旅体验的乡村旅游电子商务平台的具体构建思路。  相似文献   

2.
在整个乡村旅游系统化开发过程中,民宿是其中最重要的产品内容,也就是通过对传统民居进行适当改造,从而融入能够有效吸引人们消费和体验的元素,进而实现整个贵州地区乡村旅游开发的理想效果。本文拟从茶旅体验模式下贵州民宿开发的具体资源优势分析入手,结合当前茶旅体验模式下对贵州民宿开发的相关要求,通过融入当前基于贵州茶旅体验的民宿发展模式的问题和不足,从而探究基于贵州茶旅体验的民宿发展的最佳模式。  相似文献   

3.
文章旨在做好茶文化旅游经济的发展,实现茶文化的传承发展以及旅游产业的规模化发展。通过分析了茶文化旅游经济和体验经济之间的关系,认为体验经济时代不仅仅有着经济高弹性和感觉持久性特征,同时也有着较强的互动参与性。基于茶体验旅游经济发展不仅仅有着健身体验和文化体验的优势,同时也有着审美体验和休闲体验的各种优势。而茶体验旅游经济的发展,就要体现出茶文化旅游体验主题的鲜明性,做好茶文化旅游产品的个性化设计,不断丰富茶文化体验内涵,积极的创建茶文化旅游体验氛围,进一步的提升茶文化体验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水平,加大茶文化体验旅游宣传模式的创新性发展。  相似文献   

4.
滇西南地区是世界茶树的发源地,拥有丰富的茶树资源和茶文化旅游资源。文章在构建茶产业+茶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机制及价值模型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滇西南地区的旅游资源和茶旅游发展、普洱茶快消品的产品特点及市场发展,提出滇西南旅游市场与普洱茶快消品融合策略,普洱茶快消品的产品策略、定价策略、渠道策略、促销策略,为改善旅游过程中普洱茶消费体验、增加普洱茶快消品终端销售目标、提升普洱茶产业经济价值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在具体的生活过程中,旅游活动在人们的消费体系中,所占据的比重日益突出。尤其是结合茶旅体验模式的成熟构建,决定了如果我们想要实现最佳的资源开发机制,就必须注重构建合理的开发模式和思路体系。本文拟从茶旅体验活动的内涵和实施背景分析入手,结合河南信阳地区乡村旅游资源的具体状况分析,通过具体分析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的整体要求认知,进而探究基于茶旅体验内涵创新河南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的具体思路策略。  相似文献   

6.
罗晓彤 《福建茶叶》2016,(1):180-181
茶产业近年来的不断推进,催生了创意"茶经济"业态的产生和发展。茶文化旅游就是茶产业和旅游产业成功嫁接的典范之一。茶文化旅游较之其他的旅游形式不仅能将自然和人文融入旅游的过程,还把更多的体感经历带给游客。本文首先对我国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及趋势加以分析,然后结合四川地区采茶制茶饮茶的历史渊源,探讨了茶文化旅游中将游客体验与制茶工艺结合的可行性和操作性,为茶文化旅游提供了一定的经验方法,打开了创意"茶经济"发展的实践思路。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茶文化旅游的发展,茶旅游体现成为了推广茶乡,发展茶乡经济的重要手段,通过让游客们体验独具特色的茶乡自然资源、丰富民情以及茶艺表演等,树立茶乡旅游体验,提升茶乡影响力和知名度,最终促进茶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针对茶旅游体验在茶乡推广中的运用进行几点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8.
旅游是当前多数人生活中的重要元素,而旅游产业的发展建设,也成为一种常态化现象。当然,在社会大众消费水平日益提升的今天,参与具体的休闲旅游活动,也是大众的重要诉求,而在该过程中,构建康养旅游产业在整体建设过程中,也实现了成熟而完善的发展。本文拟从茶旅体验活动的开展背景分析入手,结合康养旅游产业发展所面临的具体环境,从而探究融入茶旅体验构建康养旅游产业发展新模式的具体思路。  相似文献   

9.
茶文化旅游具有审美、体验、文化和休闲四种功能。其中,游客亲身体验农事(茶种植、采摘)活动是茶文化旅游的精髓,借助农事(茶种植、采摘)活动传承的茶文化是茶文化旅游的本质,作为媒介的旅游活动是茶文化旅游的形式。  相似文献   

10.
云茶源,是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和西双版纳阳光茶文化科技园有限公司依托茶科所丰富的茶文化资源建成的一个集观光旅游、民族茶文化展示、采茶制茶体验、茶科技知识培训为一体的综合型旅游景区。它的建成满足了人们愉悦身心、体验民俗、文化探源的需要,对弘扬茶文化,振兴茶经济,活跃旅游市场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中国是传统茶产文化的故乡,而茶产文化在历史记载上已经有四千多年了。茶叶在慢慢普及中已经在世界上流行了,它是三大无酒精饮料的组成部分,随之茶产文化也被传播到全世界各个国家。基于体验经济这一背景下,消费者也越来越注重感官、生理、心理上的体验满意度。本文是以茶产文化为一个载体,从体验经济出发,将茶产文化与旅游资源相结合,为我国的旅游消费者提供不一样的体验,相信这会成为发展的一种趋势。  相似文献   

12.
我们在进行乡村旅游的智慧建设时,其必须在突破传统旅游产业,经营发展瓶颈的基础上,降低成本,提升游客的服务体验舒适度,实现乡村旅游活动的现代化经营。本文拟从客家文化的具体内涵理解认知入手,结合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的具体背景认知,通过阐述客家茶旅体验的实施诉求,从而分析基于客家茶旅体验的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的具体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13.
发展第三产业是当前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抓手,而乡村旅游产业又是第三产业中最具发展潜力和发展后劲的产业之一。发展乡村旅游业能够拓宽农民的收入渠道、增加农民的就业机会。我国的乡村旅游起步较晚,理论研究较为薄弱,尚未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目前,茶文化旅游成为一种发展趋势,受到很多游客的青睐。茶旅游体验也成为提升乡村旅游知名度的重要手段。通过开展茶旅体验,能够激发更多游客参与乡村旅游的兴趣,对于旅游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本文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从茶旅体验的视角提出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的策略。  相似文献   

14.
茶文化的不断发展,推动了"茶经济"这一新兴业态出现,主要表现在就是茶文化和旅游业成功结合。茶文化旅游的优点在于能够在旅游的过程融入自然和人文因素,重要的是能够让游客体验到茶文化。这样的模式下,茶文化和旅游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从而实现茶文化推广、旅游业发展、茶经济效益提升的共赢局面。  相似文献   

15.
从茶文化、综合文化和企业文化3个层面,归纳总结了我国目前生态休闲茶园中文化元素的主要应用形式,分析了其应用特点。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修学游、体验游等深度旅游业态的发展,提出了进一步丰富生态休闲茶园的文化内涵,增加游客参与度高的体验式、研学式茶事活动,并着手策划一系列竞赛活动等建议,将生态休闲茶园不仅作为人们观光旅游和身心放松之所,而且将其打造成人们特别是青少年科技素养、人文修养的实践培养基地。  相似文献   

16.
张丽芬 《茶叶》2018,(2):98-101
茶旅,是一种以茶为重要载体的、茶叶产业和旅游产业高度融合的新兴茶叶产业发展方式和旅游模式。对茶产业和旅游产业的现代化发展起着巨大推动作用的同时,也给游客带来了别具一格的旅游服务体验。文中阐述了景宁县发展茶旅慢游产业的目的和优势,规划构思了景宁县茶旅慢游产业发展的几种方式,并针对发展方式提出了几点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7.
曾艳 《福建茶叶》2016,(7):146-147
近些年来人们对于旅游活动的青睐带动了地方旅游产业的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新的增长点,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茶文化旅游已经成为旅游产业中一股重要的新兴力量,茶文化旅游包含很多方面,茶文化历史的体验、茶园的观光、茶产地的风俗体验、茶园林旅游等各种旅游形式。茶文化园林是在茶园的基础上构造的一种新兴的观光旅游方式,茶文化园林观光和茶产品销售二者结合在一起,切实促进茶文化园林的发展,为地方的茶产业的发展提供一种新的发展思路。但是很多的茶产地盲目的跟风,机械的学习其它地方的经验,缺乏自身的特点,这不利于茶文化园林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茶文化旅游是建立在让游客亲身体验茶文化基础之上而兴起的一种新型业态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游客可以亲自参与茶叶的采摘、烘焙过程,并且结合茶的历史、茶艺、茶道等多个方面的内容,从而为游客提供深度体验的旅游产品。这种模式可以使旅游和茶产业互相促进,共同发展,从而赢得"双赢"局面。  相似文献   

19.
张娟 《福建茶叶》2016,(8):135-136
本文通过对四川茶文化旅游资源的现状和问题分析,提出了四川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策略,不仅要建立网络互动平台,通过特色体验与新媒体的有机结合推动茶文化旅游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在一个全新的国际化、分享化、产业协同化创新的背景下,基于互联网思维来发展和创新我国茶旅游行业中的茶文化产业代表着一种全新的产业升级方向。茶旅游行业文化产业的基本特点包括以茶文化为基本的构成元素、以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为主要目的、以创意和体验作为发展的主要样式。互联网对当前茶旅游行业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促进作用包括三点:为茶文化产业提供"分享平台";为茶文化产业营销提供"整合路径";为茶文化产业的资本"众筹"提供了重要机遇。互联网思维下茶旅游行业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策略可以从整合营销传播策略、众筹投资策略、茶文化旅游创意体验产品策略进行着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