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青花,中国传统瓷器制作四大形制之一,这种异域文化与华夏文明结合的产物历经千年而不衰。以青花制作的陶瓷茶具具有优雅、恬淡的魅力,其装饰之美因品茶人群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风格。研究青花陶瓷茶具装饰之美的目的在于了解青花诞生的历史背景和其中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通过对比传统青花茶具装饰的文人与市井装饰的不同而对现代青花茶具装饰提供创新的依据。本文介绍了青花的缘起及传统青花茶具的文化底蕴,分析了传统青花茶具的装饰美,对现代青花茶具装饰的改进提出具体措施如下:丰富色彩搭配;创新器型设计;创新图形印制技巧。  相似文献   

2.
我国陶瓷艺术具有几千年的发展历史,可以说,陶瓷艺术见证了中华文明的发展历史,并成为了承载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其中,陶瓷茶具在我国陶瓷艺术的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陶瓷茶具设计不仅是一种器物设计,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现象。本文针对现代陶瓷茶具设计的审美取向,从传统文化精神引导下的现代陶瓷茶具设计审美取向、多元文化与现代工艺影响下的现代陶瓷茶具设计审美取向两个方面进行了探讨与论述。  相似文献   

3.
郑昊  张彰 《福建茶叶》2016,(8):147-148
茶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茶具则是茶文化的重要体现形式。我国最早的茶具当属瓷器茶具,它出现于汉代,历史悠久,在我国传统艺术中堪称奇葩,瓷器和茶的结合使得我国茶文化得以传播到世界各地。基于此,本文详细探讨了瓷器茶壶传统造型对现代产品设计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我国传统的茶具发展历史作为现代陶瓷茶具的设计依据,论述了陶瓷茶具在今后的设计发展趋势,即在传统的茶具文化的相关设计理念的基础上,进一步的寻求茶具设计的突破创新,将现代设计元素和理念与传统文化元素相结合,进一步的完善传统茶具,使其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以更加完美的姿态展现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社会大众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不仅仅追求陶瓷茶具的使用功能,同时也越来越重视陶瓷茶具所具有的审美价值。通过对我国现代陶瓷茶具设计的审美价值做出挖掘与研究,能够促使陶瓷茶具设计实现可持续发展。本文从陶瓷茶具的设计理念、造型设计和材料选用三个方面,对现代陶瓷茶具的审美特征和审美价值做出了论述。  相似文献   

6.
我国的茶文化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茶具作为茶文化的一个代表,也经历了不同的历史时期。从茶具的形状功能及工艺审美可以看出,茶具不仅在饮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体现出深厚的文化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茶具从传统的物质层面逐渐向精神层面转变,使更多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融入到茶具造型中,提升了茶具的艺术审美特性。  相似文献   

7.
千百年来,茶作为我国传统饮品,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并在历史与时代交叉奔腾的洪流中形成自己的文化,伴随茶文化的发展,茶具设计也日益完善丰富,极大地提升了饮茶者的生活品质。本文阐明茶史及氤氲文化内涵,其次理清茶具的分类,再次说明茶具与茶文化相互依托发展、互为表里之关系。从历史各朝代的茶具的风格差别为切入点,分析我国传统茶文化与茶具设计的联系。中国茶道精神内涵分为四点:"和、静、怡、真"。即茶具体现时代文化特点,与茶文化中的精神内涵相对应,二者相互统一于整体中。  相似文献   

8.
我国是文明古国,在长期以来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极具自身特征的文化元素,陶瓷工艺和茶文化体系就是整个文明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拟从当前现代手工陶瓷茶具生产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分析入手,结合当前现代手工陶瓷茶具生产设计的具体要求,根据当前现代手工陶瓷设计的具体原则,从而探究现代手工陶瓷茶具的创新设计与具体实践应用思路。  相似文献   

9.
易雪峰 《福建茶叶》2016,(6):165-166
为具有悠久历史的陶瓷茶具注入新鲜时代血液,本文基于造型设计原理,提取陶瓷茶具文化意蕴,对现代陶瓷茶具创新设计发展方向进行了论述,对陶瓷茶具发展方向提供了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0.
我国作为瓷器以及茶叶的发源地,我国茶文化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它融合了我国古代儒、佛以及道家的精髓,将茶文化与我国吉州窑陶相融合,真正将我国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在宋朝时期,无论是达官贵族,还是普通老百姓,都喜欢饮茶,后来还诞生了以"斗茶"与"点茶"为主的饮茶方式,同时宋朝时期也是我国瓷器发展最为鼎盛的一个阶段,在当时就有很多文人将茶文化与陶瓷融合在一起。基于此,本文分析了茶文化与吉州陶瓷的契合以及实际发展,希望能够促进我国传统文化取得更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顾晓兰 《福建茶叶》2016,(7):159-160
在当代审美指导下对唐宋陶瓷茶具开展再设计的过程,是对传统陶瓷茶具设计艺术进行继承的过程,同时也是推动传统陶瓷茶具设计艺术实现现代化发展的过程,这对提升我国传统陶瓷茶具设计艺术的生命力、提高现代陶瓷茶具设计艺术的文化内涵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对唐宋陶瓷茶具审美特征作出论述的基础上,对当代审美指导下的唐宋陶瓷茶具再设计策略进行了研究与探讨。  相似文献   

12.
茶具是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陶瓷茶具的艺术美反映了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随着现代文化的不断发展,人们的审美观以及价值观都发生了改变,陶瓷茶具的设计也需要创新,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陶瓷茶具已有上千年的历史,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它们的功能也从实用性向艺术性转变。本文从陶瓷茶具的介绍、发展演变和审美以及今后发展的方向三个方面来探讨现代陶瓷茶具如何进行创新设计。  相似文献   

13.
邹勇 《福建茶叶》2016,(9):123-124
目前全世界有饮茶习俗的国家和地区非常多,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茶具就变成了生活的必需品,而茶具的设计也逐渐成为一种学科和产业。我国从饮茶习俗出现,就开始使用茶具,茶具的变化也逐渐随着朝代的更替、主流文化的变更等渐渐发生变化,流传到现在的茶具,无论是从材料、风格、制作工艺等各个方面都有着非常大的区别,尤其是在世界交流增多之后,茶具的设计和制作又受到西方文化的很大影响,在这样的条件下,我国的茶具也在从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逐渐发展,变得更加适应现代人的生活。在这些茶具中,陶瓷茶具一直是人们泡茶、饮茶比较青睐的种类,本文从茶文化与陶瓷茶具的概况开始研究,通过分析历代陶瓷茶具设计的概况,总结现代陶瓷茶具的个性化设计,并且对未来陶瓷茶具设计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14.
张芳燕 《福建茶叶》2016,(5):177-178
良好的外包装设计能够传达出产品的基本特性和文化价值,可引导促进陶瓷茶具的消费。因此研究现代陶瓷茶具外包装设计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材料设计、图形设计与结构设计等三个层面,研究探讨现代陶瓷茶具外包装的设计原则与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15.
中国的陶瓷文化、茶文化、书法艺术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彼此之间相互促进、相互晕染,实现了现代社会传统文化的融合发展。陶瓷茶具是茶文化中的一种传统组成,利用书法艺术进行外在装饰,更体现其古典之美、内涵之美以及高雅只美,本文通过对陶瓷茶具书法的装饰美艺术进行深入的探究,分析陶瓷茶具书法装饰的艺术性、其装饰美具体艺术表现形式以及具体的应用方法,旨在促进陶瓷茶具中书法装饰的更广泛应用,促进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中国茶道五境——四之茶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具在历代饮茶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不仅在于实用价值,而且具有很高的艺术及收藏价值.茶道讲究茶具匹配的精良美观及本身体现的欣赏价值.好的茶具能保持茶的浓香醇味的色美.茶具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西汉的王褒<僮约>便写有"烹荼尽具"的关于茶具最早文字的记载.  相似文献   

17.
杨东旭 《福建茶叶》2016,(11):163-164
陶瓷茶具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其中蕴含着丰富的茶文化内涵。本文通过对陶瓷茶具造型设计的发展研究,对中国的饮茶之风与茶具设计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论述,以期对我国的茶文化传承发展产生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
研究现代手工陶瓷茶具设计的审美趋势,旨在从这一实用器皿兼艺术品的特殊文化结晶的设计历程中总结经验,结合时代需求找到创新与创意的途径。本文通过分析手工陶瓷茶具设计的审美历史,阐释了现代手工陶瓷茶具设计的常见问题,并针对未来审美设计趋势性策略提出了若干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19.
刘小飞 《福建茶叶》2016,(11):158-159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条件得到了较大的改善。人们在保证物质需求的基础上,还进一步地追求精神上的满足。我国茶文化有着千年历史,饮茶风俗十分兴盛。茶有着养身保健功能,同时对于增强神经兴奋以及预防老年性白内障等方面有着较大的功效。陶瓷茶具作为饮茶的主要器具,人们对其设计的要求是不仅能满足嗅觉和味觉,还要满足视觉和触觉,这些都已成其精神文化的一部分,因此,新颖美观的陶瓷茶具已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本文首先介绍陶瓷茶具的历史和发展现状,再从实践的基础上对现代陶瓷茶具的创新设计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0.
"茶文化"是中华文化史上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内涵丰富,尤其对人的精神生活产生重要影响。而茶具作为"茶文化"的载体,更是不可或缺的元素。在"茶文化"的历史长河中,我国茶具的材质主要分为四大类:瓷器茶具,紫砂茶具,竹木茶具,玻璃茶具。下面笔者就不同材质的茶具外观设计要素进行简要归类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