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 毫秒
1.
耕作制度是关系到农业的高产稳产,农牧全面发展,农业生产增产增收的战略措施,对加速实现农业现代化有密切的关系,它越来越引起各方面的重视.晋南地区,实行以粮食为主,全面发展经济作物,饲料绿肥作物等农牧相结合的耕作制度是发展农业生产的关键。因地制宜地通过复种、间套作、轮作,高产高收,提高土地利用率是农业生产中的一个重要措施。为此,研究一年两熟制的不同作物搭配及其组合轮作制度,根据不同作物组合的需要,选育和选用新的作物品种;根据不同作物组合轮作制度,逐步建立合理的土壤耕作制,施肥制以及以轮作为基础的作物病、虫、草害的综合技术体系,是晋南棉区耕作制改革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2.
改革耕作制度,优化种植业结构,是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本市对耕作制度改革作了大胆探索,取得了有益的成果。认真总结应用这成果,进一步探讨耕作制度的改革,对促进粮食生产的增长,实现农业的持续,稳定和协调发展,振兴农村经济,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福建中部沿海地区,长期以来种植双季稻为主主要耕作制度,由于种植结构单一,农民种田效益较低,与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相协调。2000—2002年,福建省农业职业技术学校在福清市镜洋镇馆口村和上店村基地,根据当地自然资源和适宜种植作物的种类,以提高稻田种植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为切入点,对稻田种植结构进行优化,将传统的“稻—  相似文献   

4.
四川盆地丘陵区,面积近10.6亿平方公里,一亿亩耕地中,约73%分布在丘陵区,丘陵区耕地中一半以上是旱地。要充分发挥旱地生产优势,必须在耕作制度上找到一条突破性的道路,以持续地提高土地生产率。这个突破口就是我所要推荐的,多熟多样带状间套复种轮作的耕作制度模式。  相似文献   

5.
江西稻田耕作制度的演变与发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稻田在江西农业可持续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稻田耕作制度的演变和发展,对推动江西农业不断向前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对江西稻田耕作制度的演变历史进行了调查、分析和研究,旨在为新世纪、新阶段江西乃至南方类似地区的农业发展和耕作制度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镇江丘陵农业区,土地面积6212.0l平方公里,自然资源丰富,是全省商品粮基地之一。近年来,引进了棉花,扩大了油菜和三麦面积,绿肥面积缩小到10%以下,出现养用不协调,局部地区抗旱能力仍然不高,旱、湿、洪、涝尚未完全解决。因此,亟需研究符合丘陵地区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充分利用本地资源的耕作改制。  相似文献   

7.
中国南方稻田耕作制度的发展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在对南方稻田耕作制度发展现状进行总结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新世纪、新阶段南方稻田耕作制度将朝着多样化、规模化、机械化、轻型化、高效化和绿色、生态化方向发展。该文对当前及今后南方稻田耕作制度的改革与调整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遵义县辖18个区(镇)141个乡(镇),127.5万人口,耕地128.9万亩,稻田与早地各半,人均耕地1.01亩,海拔多在800~1200米之间,立体差异明显,年均温13.5~15.5℃,≥10℃积温4000~4800℃之间,年降水量900~1100毫米,无霜期270天左右,是旱地水田交错一年两熟或三熟地区。  相似文献   

9.
耕作制度改革回顾与新世纪展望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耕作制度改革是耕作学科立足与发展的根本,也是我国农业科学技术体系中具有鲜明特色和独特功能的一个重要技术领域,在20世纪中国农业发展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21世纪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迫切要求农业科学技术全方位、飞跃式发展与进步,必将引发一场新的耕作制度改革热潮。如何审时度势,抓住机遇,继续推进耕作制度改革,是摆在我国耕作制度研究领域的一项重要任务。120世纪后半叶发展回顾中国农耕历史悠久,源渊流长,其耕作制度改革大致经历了撂荒农作制、休闲农作制、常年农作制以及东方集约农作制历史阶段。但由于过去传统农业…  相似文献   

10.
耕作制度是农业的综合技术体系。一个地区某一时期的耕作制度,是在一定的自然资源条件下,与当时的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水平等相结合形成的。因此,它是农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耕作制度是否合理,就看它是否符合客观自然规律,体现用地与养地相结合,能不能充分发挥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这些条件,也是改革耕作制度必须遵循的原则。  相似文献   

11.
湘、鄂、赣三省稻田三熟制轮作与连作试验研究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湘、鄂、赣三省五十年代初的稻田耕作制度是以一年一熟制为主,一季稻占稻田面积的85%以上,冬季多为冬炕或冬泡,只有部分种冬作物。六十年代中期始,推广一季稻改双季稻,复种指数不断提高,双季稻面积逐年扩大,与此配套的紫云英绿肥也很快发展起来。七十年代“绿肥—双季稻”已成为稻田复种制度的主体,到1977年,三省双季稻面积达到最高峰,占水田总面积的60%以上,“绿肥—双季稻”又占双季稻面积的70%以上。这种改革措施对三省粮食增产,尤其是水稻增产,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麦棉套作技术之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1973~1978年的田间试验结果说明:小麦茬棉田以采用麦棉套作较好,套作的合理配置方式以小麦播幅占地40%,预留棉行占地60%(畦宽4.0尺,小麦播幅占1.6尺,预留棉行占2.4尺,以下同)较恰当。这种配置方式六年小麦亩产418.0~611.0斤,平均491.5斤,比单作(麦棉轮作)减产15.8%。麦棉套作又以套作移栽的棉花产量最高,1975~1978四年亩产  相似文献   

13.
在山东区域内选择具有储粮代表性的小麦、玉米、稻谷储备仓,实施了不同水分含量的实仓试验,采集试验粮表层温度、水分、CO_2浓度和真菌孢子计数等数据,探索试验数据与安全储粮的相互关系。试验表明:山东区域的小麦、稻谷、玉米的储藏安全受粮堆温度、水分含量的制约,温度、水分越高储藏安全风险越大,粮食水分含量与反映粮食呼吸状况的CO_2浓度具有较显著的正相关。自然条件下,山东小麦、玉米、稻谷的安全储藏,其水分含量不应高于13.0%、14.0%和14.5%。  相似文献   

14.
稻田整齐度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通过试验资料分析了稻田整齐度的变化规律。各时期整齐度的高低与分蘖消长及大小蘖生长速度的快慢有密切的关系。在不同密肥条件下,整齐度变化的总趋势均是趋于提高,但稀植多肥的情况下提高较多。文中并用统计方法分析了各项生长指标的整齐度之间的关系,以及整齐度对产量的影响等。  相似文献   

15.
海南地区扁谷盗抗药性和实仓防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海南地区9个品系的扁谷盗进行了抗药性测定,结果表明,9个品系的扁谷盗抗药性差异显著,抗性系数在125~2556之间,其中8个品系集中在1300~2556之间.并对其中抗性系数为1790倍的长角扁谷盗进行了实仓熏蒸试验,发现经过气密性改造压力半衰期为60 s仓房的杀虫效果明显好于未经改造的仓房.  相似文献   

16.
1980~1984年试验得出,在黄淮海平原水浇地以及降水较多的黄淮平原旱地,一年两熟比一年一熟生产力高近1倍,经济效益与能转换效率也高。高产的一年两熟制从土壤中成倍地取走养分,但有机质源却增加更多。试验发现,在低水肥、低叶面积系数情况下,叶面积与产量相关密切,在生产上应主攻单产,不要过多提高复种指数;而在高水肥、高叶面积系数情况下,产量与叶面积相关不显著,而与光合时间相关密切,故应主攻光合时间,在生长季节允许的地方,实行一年多熟。  相似文献   

17.
湖北长日核不育水稻的研究与利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冯云庆 《作物学报》1985,11(4):227-234
湖北长日核不育水稻是来源于湖北沔阳县沙湖原种场石明松同志于1973年从晚粳“农垦58”中发现的一个自然不育株。我们于1980年引进研究,结果证明,它是一个受核内一对隐性主基因控制的基因型不育材料,其特点具有育性转换的特性,诱导育性转换的因子是日照长度。不育阶段不育性彻底,有利于直接选配强优势组合,开发利用水稻杂种优  相似文献   

18.
王洪春 《作物学报》1964,3(1):15-24
本文是总结陈永康同志单季晚稻看苗诊断技术的一部分,以丰产田及对此试验田的叶色变化为对象,从植物生理学的角度来探索叶色变化与产量的关系。单季晚稻的产量与叶色变化没有必然联系,叶色变化是水稻生育过程中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出叶期、叶片着生部位及单叶叶色变化过程都是水稻的生物学特性,为叶色变化提供了内在基础  相似文献   

19.
天津处于我国马铃薯种性严重退化的二季作地区.针对我市马铃薯病毒病,结合二季作地区留种技术,采用早熟优种红纹白、丰收白进行脱毒种薯生产.试验中将塑料大棚生产技术,地膜覆盖技术用于脱毒种薯生产,达到了早收、防蚜目的.并结合二季作地区秋播留种,完成了天津市三年六代的马铃薯脱毒种薯的繁育体系.各级种薯达到了国内暂行规定标准.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