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蔬菜是农业的大宗产业,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冬种蔬菜采用地膜覆盖,既可提高地温,减少水分蒸发,防止土壤板结,提高肥料利用率,改善近地面光照条件和抑制杂草生长,又可改良作物布局,调节生长季节,以适应市场需求,提高经济效益。其主要栽培技术如下:  相似文献   

2.
焦明亮 《新农业》2013,(15):51-52
机械化旱作农业是以机械为手段,实施旱作工程技术、农艺技术、理化技术、生物技术等农业生产方式,通过提高自然降水的利用率,减少土壤中水分蒸发和水土流失,提高土壤肥力,达到增产的目的。其核心内容:一是以机械化深松为基础,少耕为原则,以蓄水保墒提高地力为核心,建立深耕、浅耕、免耕相结合的土壤耕作制度;二是以保水为核心,采用秸秆还田、减轻土壤压实等技术;三是以  相似文献   

3.
宁南山区旱作节水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结合宁南山区降水量偏少,降水年际变幅大,季节分布不均等实际,针对性的进行了旱作农业节水技术研究。结果表明,采用覆膜保墒等旱作节水技术,可最大限度地抑制田间蒸发,达到增温、蓄水、保墒和改善土壤物理性状的效果,抗旱节水和增产增收效果显著。作物全生育期增加积温200~400℃,土壤含水量增加5%~8%,土壤贮水量增加40~50 m3,农作物单产提高15%~30%,自然降水利用率提高10%~15%,水分生产率提高5.73~6.45 kg/(mm·hm2),补水效益达到10~15元/m3,节本1 800~2 625元/hm2。  相似文献   

4.
<正>秸秆残茬覆盖地表是保护性耕作的主要特征之一。通过秸秆残茬覆盖地表达到保护土壤、减少降水对土壤的侵蚀,减少径流,从而大面积控制土壤水蚀的发生和无效水分蒸发,提高天然降水利用率,达到增产、增收和保护环境的双重目的,此项技术是保护性耕作的四大关键技术之一。一、朝阳县自然状况朝阳县属严重干旱区,水资源匮乏。全县有耕地132万亩,其中80%为旱地,秋收后,地表秸秆从地里全部清除,休闲期地表长期裸露,水分蒸发,土壤流失  相似文献   

5.
秸秆残茬覆盖地表是保护性耕作的主要特征之一。通过秸秆残茬覆盖地表达到保护土壤、减少降水对土壤的侵蚀,减少径流,从而大面积控制土壤水蚀的发生和无效水分的蒸发,提高天然降水利用率,达到增产、增收和保护环境的双重目的,此项技术保护性耕作的四大关键技术之一。  相似文献   

6.
全膜双垄沟播玉米新技术显著地提高了降水利用率、水分利用效率和作物产量,为了进一步减少物化的投入,在原有模式的基础上,推出了一膜两年用免耕栽培技术,该技术降低了犁地、整地、玉米根茬、地膜等人工投入,有效减轻封土壤地表风蚀,抑制冬春季土壤水分蒸发,使得冬春季持续保持封土壤水份,提高冬春季地温,增强微生物活动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提高土壤肥力。该文主要从播种前的选地、覆盖保护地膜、选种、合理密植、适时播种、加强田间管理与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对旱作玉米双垄全膜覆盖沟播"一膜两年用"免耕栽培技术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7.
旱作农业蓄水与保墒密切联系,因此,在尽可能地蓄住天然降水,使其转化为土壤水后,最主要的工作是把它保存在土壤中,并减少它的蒸发散失。地膜覆盖是,保住天然降水和土壤蓄水的一项增产节水重要技术。  相似文献   

8.
抗旱保水剂应用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省旱作农业中,应用较多的化学抗旱保水剂主要有土壤保水剂、土表蒸发抑制剂和植物蒸腾抑制剂,其作用的基本原理是利用它对水分的调控作用,减少土壤水分蒸发或植物蒸腾量,实现提高水分利用率和作物抗旱能力,达到高产稳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针对近10年干旱对南郑春玉米生产的威胁,分析了历年和近10年春玉米生育期内降水分布规律,提出了在保证出苗温度的前提下将春玉米播种期提早一旬,能更好地适应近年降水分布规律,减轻干旱危害。并通过土壤水分测定提出了低温早播、免耕、二元覆盖对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增加土壤对降水的积蓄,提高降水利用率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1.减少无效蒸发 降低无效蒸发是提高农业用水率的主要技术途径,具体是减少土壤蒸发和作物蒸腾.据估算,半干旱区蒸发量占降水时的56%~65%,相当于作物蒸发总耗水量的1/4~1/2.所以,减少土壤蒸发成为提高农业用水率的重要途径.为了减少土壤蒸发,目前比较成熟的技术是采用地膜覆盖和秸秆覆盖.实践表明,地膜覆盖不仅具有增湿保湿、保墒提墒的作用,而且可以促进种子萌发,促进作物早出苗,出壮苗,早熟高产.地膜覆盖的作物同不覆盖的相比.  相似文献   

11.
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是甘肃省农技部门研究推广的一项新型抗旱耕作技术。该技术集覆盖抑蒸、垄沟集雨、垄沟种植技术为一体,实现了保墒蓄墒、就地入渗、雨水富集叠加、保水保肥、增加地表温度,提高肥水利用率的效果。其特点:一是显著减少了土壤水分的蒸发;二是显著的雨水集流作用,大大提高了天然降水的利用率;三是增加了积温,扩大了玉米及中晚熟品种的种植区域;四是有效抑制田间杂草,减轻土壤  相似文献   

12.
秸秆覆盖的土壤剖面含水量与裸地显著不同,与前者相比,裸地土壤水分无明显的层次性变化,受降水及蒸发等因子影响明显。由于覆盖状况和土壤物理性质不同,土壤水分变化幅度也有明显差异,秸秆覆盖土壤水分含量较高,玉米拔节期0~40cm土层达到18%。苗期根长小并主要分布在0~30cm土层,孕穗期和灌浆期根长大大增加,主要分布在0~60cm和0~90cm土层。秸秆覆盖可以显著地增加土壤水分利用率和蓄水量,促进玉米根系生长,提高玉米单产32.1%。  相似文献   

13.
全膜覆盖双垄栽培是一项旱作农业新技术,适用于马铃薯、蔬菜、玉米等高产作物的栽培。这项技术解决了自然降水被大量蒸发、降水保蓄率和利用率低、春季作物无法下种或出现“卡脖子”旱导致减产等问题,破解了困扰旱作农业区降水利用率低的难题,从根本上改变了旱作农业区农业生产小旱小减产、大旱大减产、年年遭旱灾、年年需抗旱的被动局面,结束了旱作农业产量低而不稳的历史。  相似文献   

14.
公主岭市地处松辽平原中部,土质肥沃,境内没有大江大河。地下水资源也不丰富,农业生产用水主要靠自然降水进行。为了克服这一问题必须改革传统的耕作制度,大力发展机械化旱作节水耕作技术,提高自然降水的利用率,通过机械深翻地,建立"土壤水库",实现农业生产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旱作农业。指主要依靠和充分利用自然降水进行的农业生产.是雨养农业和集雨补充农业两种基本节水农业的总称。其本质是提高降水利用率和水分利用率,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正> 经过10年研究,山东烟台市农科所,创造了一项能使旱地作物产量和收益在短期内成倍增长的新技术。10年前,他们从旱地抑制蒸发、减少径流、提高降水和光热资源利用率出发,将在胶东水浇地上推广的“大沟  相似文献   

17.
《甘肃农业》2015,(5):34
<正>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的增产机理:一是全膜覆盖最大限度地保蓄了土壤水分,从根本上解决了旱地土壤水分蒸发的问题,大幅度提高了天然降水的利于率。二是采取秋季或顶凌覆膜,有效抑制了深秋、冬季、早春土壤水分蒸发问题,解决了北方旱作区因春季土壤墒情差和降水稀少造成出苗困难和前期生长受到抑制的问题。三是全膜覆盖后,可以变无效降水为有效降水,实现了田间雨水的集流和富集叠加利用。四是强化了地膜的增温增光效能,使原来的早熟区变为  相似文献   

18.
渗水地膜是基于半干旱与半湿润地区发生频率达70%的小雨资源化理论设计的一种可使水分下渗的新型地膜,由山西省农科院农业资源综合考察研究所最新研制成功,它具有渗水、保水、增温、调温、微通气、耐老化等多种功能,与覆盖普通地膜相比,可提高天然降水利用率,提高表土层肥料利用率,利于作物根系呼吸,促进作物生长发育进程,大幅度提高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渗水地膜具有以下几方面特性。1. 渗水性:可以将天然降水缓慢渗入膜下,对小雨资源的截获非常有效。2. 保水性:可将入渗到膜下的水分得以保持,逆渗蒸发得到明显抑制。3. 调温性:在春季或气…  相似文献   

19.
渗水地膜是基于半干旱与半湿润地区发生频率达70%的小雨资源化理论设计的一种可使水分下渗的新型地膜,由山西省农科院农业资源综合考察研究所最新研制成功,它具有渗水、保水、增温、调温、微通气、耐老化等多种功能,与覆盖普通地膜相比,可提高天然降水利用率,提高表土层肥料利用率,利于作物根系呼吸,促进作物生长发育进程,大幅度提高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渗水地膜具有以下几方面特性。1.渗水性可以将天然降水缓慢渗入膜下,对小雨资源的截获非常有效。2.保水性可将入渗到膜下的水分得以保持,逆渗蒸发得到明显抑制。3.调温性在春季或气温较低的…  相似文献   

20.
综述了气候、地形、水文过程和土壤水分状况在节水农业研究与应用中的作用。干旱指标法被广泛采用以分析干旱情况,但它不能很好地反映季节性干旱;地形对节水农业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影响降水和水土流失情况来影响水资源利用率和节水配置;对水文过程的分析从流域尺度出发主要采用TOPMODEL、SWAT、MODFLOPW、FEFLOW、MIKE-SHE等模型,从局地尺度出发主要采用TOPMODEL、WEPP等模型,从农田尺度出发,研究主要集中在农田蒸发、蒸散和作物水分生产函数方面;土壤水分状况受土壤类型、土壤性质、土地利用方式、地表覆盖物、气候因素、以及人为作用的影响,利用这些因素对土壤水影响的规律培育“土壤水库”和对作物进行非充分灌溉或者调亏灌溉能够有效地节约灌溉用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