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醚菊酯在模拟水生系和稻田中的残留行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模拟和田间试验,研究了醚菊酯在模拟水生系和稻田环境中的残留、降解及分布.结果表明:醚菊酯在模拟水生系和稻田环境中的降解符合方程式C=Coe-kt;水浮莲对水中醚菊酯的吸收富集能力和保持能力都大于罗非鱼,醚菊酯在生物和环境中的残留及分布表现为接触性,其内吸传导性小  相似文献   

2.
青枯灵20%WP在水稻上残留行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借助高效液相色谱梯度淋洗分析技术,研究了青枯灵在水稻中的降解与残留行为。结果表明,青枯灵在水稻植株、土壤和稻田水中的降解符合一级化学反应动力学方程Ct=C0e-kt。青枯灵在水稻植株中的降解半衰期为2.3 ̄2.6d,在土壤中的降解半衰期为4.4 ̄4.5d,在稻田水中为0.9 ̄1.0d。青枯灵20%WP按推荐剂量和高剂量施于水稻田后,在水稻中的残留情况表现为明显的接触性残留,其残留分布情况为:稻壳>稻草>糙米>稻田土壤。建议将青枯灵在水稻糙米中的MRL值暂定为0.3mg·kg-1。建议在水稻生长期,用青枯灵20%WP按推荐剂量喷雾防治病害,最多施药3次,且最后1次施药距收获20d以上,这样收获的水稻食用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3.
本文报导了用气相色谱测定技术,研究二氯苯醚菊酯、氯氰菊酯和溴氰菊酯在水稻上的残留动态。试验结果表明,三种药剂穿透能力都很弱,仅污染作物组织表面。污染程度与施药浓度、施药次数、离稻谷收割间隔天数密切相关,尤其抽穗后施药。在推荐使用浓度下,即早稻使用有效成分二氯苯醚菊酯7.5克/亩,氯氰菊酯5克/亩,溴氰菊酯0.75克/亩,施药2~3次;晚稻使用二氯苯醚菊酯7.5克/亩和15克/亩,施药3~4次。在糙米中均未检出农药(残留量低于0.1ppm)。但在谷壳中,二氯苯醚菊酯和氯氰菊酯的残留量最低也有2.14ppm,高达18.5ppm,而溴氰菊酯使用量只有二氯苯醚菊酯的十分之一。二氯苯醚菊酯对谷壳及糙米污染的差异可相差19~185倍。在稻草中的残留量为1.85~6ppm。降雨对药剂的残留量的影响不突出,在多雨季节施药仍有较高的残留量。  相似文献   

4.
氟虫腈在水稻上的安全使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田间试验和气相色谱分析 ,研究了氟虫腈在水稻上的消解动态和最终残留。研究表明 :氟虫腈在稻田水和水稻植株中降解较快 (半衰期约 3~ 4d) ,在土壤中的降解相对较慢 (半衰期约 1 3 8d) ;2 5 %氟虫腈悬浮种衣剂按推荐剂量以及加倍剂量拌种后播种 ,收获时糙米中氟虫腈亲体及其代谢物的残留总量低于 0 0 0 5mg/kg。  相似文献   

5.
通过添加回收率试验,借助气相色谱分析技术,建立了乙氧氟草醚在稻田环境中的残留分析与检测方法。该方法采用甲醇提取水稻土壤样品的乙氧氟草醚,采用乙酸乙酯提取水稻植株、谷壳和糙米样品中的乙氧氟草醚,均用石油醚纯化,GC-ECD进行检测;结果表明该检测方法准确度高,重现性好,操作简便,适用于稻田水、稻田土壤、水稻植株、谷壳和糙米样品中的乙氧氟草醚残留分析。  相似文献   

6.
作者研究了杀灭菊酯、二氯苯醚菊酯、氯氰菊酯和溴氰菊酯在青菜、小白菜、豇豆三种蔬菜中的残留降解情况,四种农药的降解半衰期为1.4~3.1天;降解90%期为4.4~10.2天,其中杀灭菊酯的降解半衰期最长。作者初步提出以农药起始残留量、降解半衰期和食品卫生标准来估计农药对蔬菜的污染程度,并建议对作物的生长稀释作用、农药起始残留量和多次采收性蔬菜的农药残留问题作详细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杀菌剂青枯灵的残留分析方法及其在水稻植株、水样和土壤中的消解动态和最终残留。稻株、谷壳、糙米、水样和土壤经丙酮提取、液液分配及中性氧化铝柱净化,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残留量。结果表明:青枯灵在稻株和田水中降解迅速,半衰期小于2d,在土壤中的半衰期5.8d。  相似文献   

8.
用带FPD检测器的气相色谱仪测定了必宁特可湿性粉剂中莎稗磷在稻株、稻田水和土壤中的残留及消解动态。2年2地的试验结果表明,莎稗磷在稻株、稻田水和土壤中的消解都很快;莎稗磷在稻株、稻田水和土壤中的半衰期2分别为2 ̄3d、1 ̄2d和4 ̄5d。到水稻收割时,莎稗磷在2地水稻和北方土壤中均未检出残留,仅在南方高剂量施药区的土壤中检出了痕量的残留。  相似文献   

9.
当杀灭菊酯用量为20g,亩时,药后6小时排3cm稻田水引起鱼和其他水生动物的大量死亡,稻田使用杀灭菊酯对水体有一定危险性。然而,当进入池塘的药量不超过3.0g/亩时,稻田使用杀灭菊酯是可能的。杀灭菊酯在稻田水、池水、稻株、空心莲子草和底泥中的消解半衰期分别是7.9~14.0小时、11.1~32.8小时、4.2天、4.3~9.5天和12.2天,它在稻田土和鱼中的消解可用药物动力学的单室吸收模型表示,达到最高值的时间分别是1.5~2.2天和1.7~2.6天。  相似文献   

10.
柿果和土壤中菊酯类农药的残留检测和消解动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柿果及土壤中菊酯类农药残留的测定方法以及这类农药在果实及表层土壤中降解的趋势。结果表明:柿果类样品在菊酯类农药残留量测定时不经过柱净化,采用恒温气相色谱测定既可获得满意的效果;甲氰菊酯、功夫菊酯、氯氰菊酯、氰戊菊酯和溴氰菊酯5种菊酯在柿果与土壤中的降解动态规律符合动一级动力学关系C=C0.e-kt;柿果中的菊酯农药残留量分别在9.1~33.2 d内降解到无公害水果的农药残留标准。  相似文献   

11.
杀螺胺乙醇胺盐在水稻和稻田中的残留及消解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杀螺胺乙醇胺盐在稻田系统的使用安全性,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了杀螺胺乙醇胺盐在长沙、杭州、贵阳三地水稻中的消解动态和最终残留.结果表明,该化学灭螺药在三地的稻田水、土壤、稻秆中消解半衰期分别为1.69~3.01、8.66~13.86 d和5.33~7.70 d.施药后62d糙米中杀螺胺乙醇胺盐的最终残留量均<1.00 mg· kg-1,水稻稻秆中含量最高.在水稻中使用杀螺胺乙醇胺盐70%可湿性粉剂,按推荐剂量900g·hm-2(630 a.i.g·hm-2),最多施药2次,杀螺胺乙醇胺盐在水稻上的安全期为62d.  相似文献   

12.
硒是人体必需的微量营养元素,食物是人体硒的主要来源,外源硒调控是生产富硒农产品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盆栽试验,研究外源硒添加条件下水稻对硒的吸收利用问题。结果表明,土壤添加外源硒为0.2~0.6 mg Se·kg-1土的条件下,对水稻的生长性状没有显著影响,但能显著增加水稻各部位的全硒含量。硒在水稻体内各部位的含量大小关系为:稻根 > 茎叶 > 糙米 > 精米 > 谷壳;但在各主要部位的总累积大小为:茎叶 > 糙米 > 精米 > 稻根 > 谷壳。在自然土壤上硒相对更多地富集于水稻根系,而外源添加四价硒处理,水稻吸收的硒相对更容易转移至地上部位,甚至更容易在糙米和精米中富集。水稻植株对外源硒的吸收利用率为2.87%~3.75%,地上部和籽粒累积外源硒的量占添加外源硒总量分别为2.60%~3.45%和0.94%~1.32%。  相似文献   

13.
利用气相色谱法检测了推荐剂量下30%莎稗磷乳油在福建稻田系统中的残留动态及最终残留量.结果表明,莎稗磷在稻田水、土壤、稻叶以及稻茎中的半衰期分别为1.36、1.37、1.41和1.34 d;收获时在稻秆、稻米、稻壳、水中均未检测出莎稗磷,在稻田土壤中有痕量的莎稗磷被检出.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水稻土中的铜及其向糙米的转移规律。[方法]以泉州和漳州20个水稻样品和对应的土壤耕层样品为材料,研究了土壤和糙米中的铜含量状况、土壤铜有效度的变化规律及土壤中铜向糙米的转移规律。[结果]采样区土壤全铜超标率为36%,但在该土壤上生产的糙米没有出现铜超标现象。土壤有效态铜与土壤铜有效度、土壤全铜之间呈极显著线性正相关,以土壤全铜为基础的土壤-糙米铜转移系数与土壤全铜呈极显著幂函数回归关系(R2=0.796 4**,n=39),以土壤有效态铜为基础的土壤-糙米铜转移系数与土壤有效态铜呈极显著幂函数回归关系(R2=0.918**,n=39)。[结论]该研究为通过田间管理措施减少或消除重金属向糙米中富集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赤泥颗粒和赤泥对污染土壤镉形态分布及水稻吸收的效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赤泥能促进土壤中镉形态转化(离子交换态向残渣态转化),但赤泥碱性很强,对土壤的功能有一定的破坏,为此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赤泥粉和改性赤泥颗粒对酸性潮泥田土壤镉形态分布及水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同比例(5% W/W)赤泥颗粒的pH值较赤泥粉下降2.4个单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改性后赤泥颗粒中OH-有缓释的趋势;同比例(5% W/W)赤泥颗粒对镉污染土壤的形态分布影响在修复前期比赤泥粉小,在修复后期与赤泥粉基本相同甚至稍大,但两者对水稻生长影响不同:添加赤泥颗粒导致水稻增产18.3%,添加赤泥粉导致水稻减产33.3%;赤泥粉和赤泥颗粒均能抑制水稻对土壤中镉的吸收,添加量越高,抑制效果越明显;添加合适的赤泥颗粒能促进水稻的生长,反之抑制水稻的生长,通过试验,初步确定水稻生长状况最好的赤泥颗粒添加量为3%( W/W),此时离子交换态最大降幅为32.1%,残渣态最大增幅为13.7%,水稻增产37.35%,糙米镉含量减少43.8%,低于国家食品卫生标准限值(Cd≤0.2 mg·kg-1).  相似文献   

16.
借助电子捕获检测器,田间试验研究了杀虫单在水稻-稻田系统中的动态残留,以了解杀虫单的降解与残留行为,合理且全面地评价其安全性并科学的指导其使用.结果表明,杀虫单在水稻植株、土壤和稻田水中的降解符合一级化学反应动力学方程.杀虫单在长沙和杭州两地水稻植株中的平均降解半衰期为11.06 d,在土壤中的平均降解半衰期为9.48 d,在稻田水中的平均降解半衰期为11.64 d.  相似文献   

17.
氯虫苯甲酰胺和毒死蜱在水稻中的分布降解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采用LC-MS检测技术,系统研究了氯虫苯甲酰胺和毒死蜱及其代谢物(3,5,6-TCP)在两种水稻各器官的动态消解规律与分布特征,旨在为两种农药的科学合理使用及后期稻米安全风险评估提供科学依据。在穗期施药后定期分析水稻各器官中农药及代谢物的残留量,结果表明两种农药及代谢物在水稻甬优各器官中的残留量高于中浙优,在水稻中的残留量均呈叶 > 籽粒 > 茎 > 根的分布规律,根中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茎、叶和籽粒中的残留量随施药时间的延长逐渐减小;毒死蜱在水稻各器官降解速率较快,在施药后14 d降解率达99%以上;稻壳和糠承载90%左右农药及代谢物残留;高剂量施药使两种农药及代谢物在籽粒各部位的含量增高,但对其分布特征无影响。研究表明选择种植水稻品种中浙优的同时降低施药剂量既可达到防治效果也能降低稻米食用风险。  相似文献   

18.
为明确苄嘧磺隆和苯噻酰草胺在稻田系统中的使用安全性,于2010、2011年在杭州、长沙和南宁进行田间试验,研究苄嘧磺隆·苯噻酰草胺0.42%颗粒剂在水稻中的消解动态和最终残留.结果表明,在稻田土壤、水、糙米、谷壳和水稻植株中添加的苄嘧磺隆和苯噻酰草胺的平均回收率为70.78%~ 116.06%,相对标准偏差(RSD)为0.91%~10.24%;苄嘧磺隆和苯噻酰草胺的检出限(LOD)均为0.02 mg/L,最小检出量均为4.0×10-9 g.在水稻移栽后5~7 d,采用直接撒施法在高剂量(270 kg/hm2,其中苄嘧磺隆有效成分为64.8 g/hm2,苯噻酰草胺有效成分为1 069.2 g/hm2)下施药1次的消解动态试验结果表明:苄嘧磺隆和苯噻酰草胺在稻田水、稻田土壤和水稻植株中的消解动态曲线均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苄嘧磺隆在稻田水、稻田土壤和水稻植株中的平均消解半衰期分别为5.35,3.05和3.71 d,苯噻酰草胺在稻田水、稻田土壤和水稻植株中的平均消解半衰期分别为3.61,3.29和3.88 d.分别按低剂量(180 kg/hm2,其中苄嘧磺隆有效成分为43.2 g/hm2,苯噻酰草胺有效成分为712.8 g/hm2)和高剂量(270 kg/hm2)施药1次,在正常收获期采集的稻田土壤、稻杆、谷壳和糙米中均未检测出苄嘧磺隆和苯噻酰草胺.  相似文献   

19.
不同温度处理对有色米糙米着色程度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有色米品种红米赤糯、黑米朝紫在不同温度处理中 ,以温度高、昼夜温差大的处理单穴糙米产量最高。对糙米着色程度的影响表现为 :高温使红米赤糯糙米着色程度加深 ,而黑米朝紫相反 ,低温使其糙米着色程度加深 ,高温不利于着色  相似文献   

20.
吡蚜酮在水稻中的残留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侯志广  赵晓峰  刘建国  李红杰  逯忠斌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7):16608-16609,16632
[目的]了解吡蚜酮在水稻植株中的残留动态以及在收获期水稻中的最终残留量。[方法]通过田间试验和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技术,研究了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在水稻植株中的消解动态以及在收获期水稻中的最终残留量。[结果]吡蚜酮在水稻植株中的降解半衰期为0.51~0.53 d,符合一级化学反应动力学方程。在水稻生长期喷施1次,按推荐剂量300 g/hm2和2倍剂量600 g/hm2施用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在收获期植株、糙米和稻壳中均未检出。[结论]吡蚜酮属于易降解农药(T1/2〈30 d)。在水稻田使用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时,按推荐剂量300 g/hm2施药1次,建议水稻上最大残留限量值暂定为0.02 mg/k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