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稻米直链淀粉含量测定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通过标准碘比色法与改良碘比色法的比较可知,"改良碘比色法”既可测定精米粉或糙米粉等粉体材料,又可测定精米粒和糙米粒等粒体材料,还能将样品的直链淀粉更完全地分离出来且测试误差小.相同品种不同类型样品的直链淀粉含量测定结果为精米粒>精米粉和糙米粒>糙米粉.测试精米粒或精米粉时宜选择强碱KOH,而测试糙米粒或糙米粉时宜选择强碱NaOH.样品量以100ng为宜,但不足100mg时进行品种间的比较仍可考虑采用.  相似文献   

2.
稻米直链淀粉含量测定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ISO6647国际标准“稻谷—直链淀粉含量的测定”及GB7648国家标准等方法进行了系统、全面的研究,根据我国实际情况,选择溶剂,优选操作条件,缩短了抽提时间,简化了操作。本文推荐的方法简便、快速,精密度和准确度均高(S≤1.4%,Cv≤2.28%)。  相似文献   

3.
半粒稻米直链淀粉测定方法的研究及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杨金华  宋文昌 《作物学报》1992,18(5):366-372
本文提出一个简便易行的分析方法,用1粒稻米既可测出其中的直链淀粉含量,还可用以繁种,便于在育种早代选择优良个体、提高效率,加快进程。用本方法测得的直链淀粉含量与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标法GB_(7648-87),测得的结果经t检验,差异不显著。利用本法分析了F_1代种子及其亲本的直链淀粉含量,结果表明,在非糯品种与糯稻品种的两  相似文献   

4.
5.
通过盆栽和大田试验,研究了N、P、K肥对稻米直链淀粉含量和淀粉粘滞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N肥施用量增加,直链淀粉含量、最高粘度和崩解值下降,消碱值和回复值上升。增施P肥对直链淀粉含量影响不明显,对最高粘度、崩解值、消碱值和回复值影响效用,供试品种间变化趋势存在差异。K肥施用量增加,各品种均表现出直链淀粉含量、最高粘度、崩解值上升趋势,消碱值和回复值呈下降趋势。对NPK肥,不同品种反应程度不同,品种与N、P、K之间,N、P、K三者之间都存在互作效用。减少N肥用量,适量增施K肥有利于稻米食味品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6.
储藏对稻米淀粉结构及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综述了储藏对稻米淀粉的含量及其结构影响。分析了稻米淀粉的结构,讨论了储藏对稻米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含量与结构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加强储藏过程中稻米中支链淀粉和直链淀粉中不溶性组分的含量及其结构变化等的研究,将有利于解析储藏过程中稻米淀粉特性的变化及其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粳稻穗部不同部位米粒直链淀粉含量的差异分析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直链淀粉含量是影响稻米品质的一个重要指标. 本文通过穗内不同米粒间、粒内不同部位间直链淀粉含量的测定明确同一品种同一穗不同籽粒间的差异可高达14.2%, 稻穗上部、一次枝梗、先开花结实或粒重较高的米粒直链淀粉含量较高; 稻穗基部、二次枝梗或未完全成熟、迟开花结实或粒重较低的米粒直链淀粉含量较低. 米粒胚侧半粒与  相似文献   

8.
直链淀粉含量不同的稻米淀粉结构、糊化特性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选用直链淀粉含量不同的4个水稻品种,研究其淀粉体结构和糊化特性。发现不同品种的淀粉体结构、糊化特性随直链淀粉含量的不同呈现一定的变化规律。直链淀粉含量从3.43%至21.65%,其晶体类型为A型,相对结晶度呈下降趋势,消减值表现为升高趋势,相对结晶度和消减值与直链淀粉含量分别呈显著负相关和极显著正相关(r=-0.964*, r=0.997**),消减值与结晶度呈显著负相关(r=-0.960*)。米粒的背部和腹部间淀粉体大小和排列有所不同,糯性或低直链淀粉含量与非糯性或高直链淀粉稻米的胚乳结构存在差异,淀粉体排列以糯稻较紧,粳稻次之,籼稻最松。淀粉的相对结晶度可能与胚乳中淀粉体的形状和紧密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9.
通过盆栽试验和大田试验,研究了N、P、K肥运筹对稻米直链淀粉含量和淀粉黏滞谱特征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施氮期后移,直链淀粉含量下降,最高黏度值在生长前期不同品种间变化有一定差异,但后期均呈下降趋势,消减值呈上升趋势,崩解值和回复值在倒3叶以前上升而后下降。施氮量增加,使直链淀粉含量降低,最高黏度值和崩  相似文献   

10.
稻米脱支酶对淀粉结构与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从固优1号稻米样品中分离,纯化得到脱支酶、淀粉及其组分后,用脱支酶作用淀粉及其组成,研究稻米中的脱支酶对稻米淀粉结构与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脱支酶作用后,以链淀粉含量明显减少,直链淀粉含量略有减少,而不溶性直链淀粉含量增加;支链淀娄与直链淀粉的相对分子量减小,支链淀粉分子量分布范围变窄;直链淀粉的碘蓝值减小,支链淀粉的碘蓝值增大,扫描电子显微照片显示经脱支酶作用后,淀粉粒表面变得较平滑;经脱支酶  相似文献   

11.
米饭质地与直链淀粉含量及食味品质的关系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通过对10个安徽生产的稻谷和10个韩国生产的稻谷的米饭质地、直链淀粉含量及食味品质等的测定和分析,得出粳稻的硬度、咀嚼性、弹力性与直链淀粉含量和食味品质呈极显著的正相关,粘度与之呈极显著的的负相关:对籼稻来讲,直链淀粉含量与粳稻有着相同的趋势,但食味品质与米饭质地的关系似乎不大。通径分析可以看出,无论是粳稻还是籼稻,其咀嚼性和弹力性对直链淀粉含量和食味品质的影响均有着较为一致的规律。多元回归分析得出偏回归系数不显著。因此,对直链淀粉含量及食味品质与米饭质地的部分性状建立了简单回归方程。试验还得出,同一品种在韩国种植,直链淀粉含量和食味均较低。  相似文献   

12.
测定了3853份粳稻品种的直链淀粉含量,其均值为18.9%,变幅7.0%~27.0%,约一半品种为低含量(10.1%~20.0%),符合一级优质标准的品种占25.1%。方差分析表明我国粳稻品种类型间、水陆稻间、部分省(区)间直链淀粉含量存在明显差异。聚类分析指出,根据含量高低全国可划分为五大区。  相似文献   

13.
测定14804份籼稻品种的直链淀粉含量,其加权平均值为25.0%,变幅6.5%~34.6%,3/4的品种集中分布在22%~28%之间。方差分析表明:品种类型间,水陆稻间,部分省、市、自治区的品种间直链淀粉平均含量的差异显著。聚类分析指出,我国籼稻直链淀粉含量大致可分为四区,并存在着由西向东,从北到南逐渐增高的趋势。  相似文献   

14.
稻米直链淀粉含量基因座位的分子标记定位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以直链淀粉含量(AC)中等的CT9993和泰国优质的香软米KDML105杂交产生的152个重组近交系 (RIL)为材料, 构建了含83个RFLP、 69个AFLP和15个微卫星(SSLP)标记的分子标记连锁图 , 标记间平均距离为12.98 cM。 应用该连锁图对控制稻米AC的基因座位(QTL)进行了分析 。 结果表明: 稻米AC主要受两个主效QTL和5个微效QTL的共同控制  相似文献   

15.
色稻直链淀粉含量的遗传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张名位  彭仲明 《作物学报》1996,22(4):430-436
应用莫惠栋的胚乳遗传模型,以3个3~2世代设计和1个7×7双列杂交F_1代和F_2代设计研究色稻直链淀粉含量(AC)的遗传。结果表明:AC在F_1代和回交世代的正、反交之间差异显著,在F_2代正反交之间差异不显著,但出现广泛的遗传分离,证实AC是一个受三倍体核基因控制的胚乳性状,其遗传不存在细胞质效应和母体效应;模型测验符合加性——显性模型,显性作用和加性作用都重要,显性等位基因对AC起增效作用,隐性等位基因起减效作用。采用莫氏3N模型分析AC的遗传能克服以往采用Hayman 2N模型使显性度估计偏低的问题。为改良色稻AC,在杂交育种中应至少有一个亲本具有中等或低的AC,但在杂优利用中双亲最好都有中等AC。  相似文献   

16.
直链淀粉的含量决定淀粉的用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淀粉是由葡萄糖转化而来的。在叶绿素的存在下,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水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合成了葡萄糖,这一过程可用下列反应式表示:  相似文献   

17.
栽培条件对水稻不同穗位籽直链淀粉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8.
采用化学方法分离稻米粉,得到了除直链淀粉、支链淀粉以外的中间成分和非淀粉成分,初步测定了它们的含量,并观察了其形态结构的不同,可能会为揭示稻米品质的差异提供一个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19.
直链淀粉含量偏低型杂交粳稻组合的稻米品质评价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随着稻米产量的增长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稻米品质的要求也与日俱增。淀粉是稻米最主要的成分,稻米中淀粉含量超过糙米的90%,此外直链淀粉含量是影响稻米品质的主要因素。研究如何提高稻米品质也已成为育种学家关注的热点和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利用5个直链淀粉含量偏低型水稻恢复系材料与粳型不育系2701A配组得到的组合,研究水稻组合间直链淀粉含量和稻米品质间的差异,为低直链淀粉杂交水稻的选育、恢复系的筛选以及优质食味杂交水稻育种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与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20.
三黄占2号稻瘟病抗性与稻米直链淀粉含量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高抗稻瘟病、直链淀粉含量(AC)较高的三黄占2号和高感稻瘟病、AC较低的丽江新团黑谷衍生的重组自交系群体为研究材料,从性状的相关性和控制两性状的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关系剖析稻瘟病抗性和稻米AC的内在关系。结果表明,两性状间没有显著的相关性。3个与AC相关的QTL分别被定位在第5、6和7染色体上,其加性效应均来自丽江新团黑谷,起降低AC的作用。比较这些QTL与先前对同一群体鉴定的稻瘟病抗性基因(主效基因和QTL)在染色体上的位置,表明控制这两性状的基因上没有紧密连锁关系, 亦没有显著的基因间互作。据此认为,通过亲本的合理选择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可以把三黄占2号稻瘟病持久抗性与理想AC整合到同一品系中,育成优质、抗病的优良品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