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13℃~15℃、18℃~21℃和28℃~31℃的土层温度下,将体质量7.0g和3.0g的活菲牛蛭Hirudinaria manillensis放养到湿度35%~45%、底铺水稻田土的体积为580mm×380mm×60mm的80目网箱中,网箱置于同等大的聚乙烯塑料箱中,密度变化在2~5kg之间,观察其越冬情况。150d的试验表明:温度为18℃~21℃时,菲牛蛭的越冬存活率最高,大个体组的成活率随投放密度的增加先升高而后下降,大个体的成活率最高(68.8±2.8%);小个体组的成活率随投放密度的增加而下降,最高为61.0±1.9%。各试验组菲牛蛭的相对失重率随越冬温度升高而增大,28℃~31℃下大个体组的相对失重率最大(9.4±2.0%和10.2±2.2%);18℃~21℃下,小个体组相对失重率最大(9.6±2.8%和10.6±2.6%)。  相似文献   

2.
将当年繁殖的同一批初始体长(2.63±0.24) cm、初始体质量(2.46±0.27) g的宽体金线蛭养殖在89.55 hm~2稻田中,以每块稻田环形沟面积计,密度分别为50尾/m~2和100尾/m~2,每组3个平行。放养后第10 d开始定时、定位、定质、定量投喂中华圆田螺,每5 d按119 kg/hm~2投喂,研究两种密度下宽体金线蛭的生长及效益。50 d的养殖试验结果显示,100尾/m~2组宽体金线蛭的最终体质量、特定生长率和质量增加率显著减小(P0.05);50尾/m~2组宽体金线蛭各生长参数显著高于100尾/m~2组(P0.05);两种养殖密度下水稻产量差异不显著(P0.05),不考虑水稻效益,100尾/m~2组养殖密度宽体金线蛭的平均净产值(69 791元/hm~2)显著高于50尾/m~2组(57 015元/hm~2)(P0.05)。研究结果表明,50尾/m~2有利于促进宽体金线蛭的生长,但大规模养殖时,100尾/m~2养殖密度可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宽体金线蛭水泥池养殖技术,进行了不同放养密度的饲养试验,将12个面积为115.0 m2(46.0 m×2.5 m)的水泥池平均分成T1、T2和T3组,分别在每个池投放2万尾(174.0尾/m2)、3万尾(261.0尾/m~2)、4万尾(348.0尾/m~2)经人工培育20 d的蛭苗,经过3个月饲养,干池捕获成蛭。试验结果,T1、T2、T3组平均产量分别为(89.9±5.7)、(92.9±7.1)、(96.6±10.3)kg/池,平均养成规格分别为123、136、142尾/kg,平均成活率分别为55.3%、44.1%和34.3%,不同密度试验组之间,其平均产量和平均养成规格差异不显著,而平均成活率差异显著;试验投入9.7万元,产出19.2万元,投入产出比约为1∶2。试验结果表明,宽体金线蛭水泥池养殖投入产出比较高,建议养殖密度以不超过260尾/m2为宜。  相似文献   

4.
2014年,将广西的菲牛蛭(Hirudinaria manillensis)引种入贵州开展驯养试验,对菲牛蛭的摄食与生长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1)引种菲牛蛭摄食系数随着体重的增加而降低,其中在体重小于1 g时摄食系数最大,为0.89±0.60,体重在1~4 g时为0.54±0.45,体重在4~10 g、11~17 g的摄食系数分别为0.37±0.26、0.24±0.18。(2)引种菲牛蛭平均快速代谢期随着体重的增加而延长,体重小于1 g时平均快速代谢期最短,为(3.30±0.82)d,体重在1~17 g之间时快速代谢期相近,约为6~7 d。(3)引种菲牛蛭增重率随体重的增加呈现下降趋势,其中体重小于1 g时增重率最大,可达626.67%,1~4 g时增重率下降最快,增重率为263.96%,11~17 g增重率最小,仅有64.01%。(4)体重在小于1 g、1~4 g、4~10 g、大于10 g几个阶段的饲料系数分别为209.57%、225.59%、237.12%和294.65%。研究表明,随着体重的增加引种菲牛蛭饲料系数有增加的趋势;引种菲牛蛭摄食系数在体重小于1 g、1~4 g、4~10 g、大于10 g等几个生长阶段有明显差异,投喂周期存在差异,可以以此作为菲牛蛭分级饲养的依据。  相似文献   

5.
本实验为两个实验。实验一采用正交设计,将饥饿黄鳝随机分到9个水簇箱中,其中三个栖息环境为稻田泥,三个为水葫芦,三个为1/2稻田泥及1/2水沟泥;同时将其分别放在外界环境为室内、户外及下水道中。实验二将吃食黄鳝随机分在15个水簇箱中,将其放在外界环境为室内、户外和下水道中,每环境五个重复组,进行越冬实验。结果表明:实验一中不同的栖息环境对黄鳝成活率、死亡率差异极显著,稻田泥处成活率最高(100%),水葫芦处成活率次之(85.7%),而1/2稻田泥与1/2水沟泥处成活率最底(9.5%);不同外界环境对黄鳝的成活率和死亡率差异不显著。实验二中三种外界环境下黄鳝的成活率分别为:室内100%、户外76.0%及下水道29.3%。死亡率分别为:室内0.0%、户外8.0%及下水道36.0%。逃逸率分别为:室内0.0%、户外16.0%及下水道34.7%;不同外界环境下的三组黄鳝的成活率、死亡率和逃逸率存在着差异。此结果说明,当栖息环境稳定时,黄鳝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较小,越冬时成活率较高。当栖息环境相同时,外界环境干扰栖息环境而影响黄鳝越冬时的成活率。  相似文献   

6.
为减少高密度养殖下菲牛蛭(Hirudinaria manillensis)疾病发生和养殖废水排放,研究比较了3种商品化有益微生物制剂(硝化细菌T1、光合细菌T2和EM复合菌T3)对养殖水体的净化效果。结果表明,3种有益微生物制剂在15d内均能使养殖水体的pH稳定在6.8以上,溶氧量(DO)分别比对照组提高30.12%、26.95%和46.12%;化学耗氧量(COD)分别比对照组低1.02mg/L、1.13mg/L和1.53mg/L;3个处理组对氨氮(NH4+-N)的平均降解率分别为48.48%、45.23%和63.10%,亚硝态氮(NO2-N)平均值分别比对照组低0.16mg/L、0.19mg/L和0.27mg/L;菲牛蛭存活率均高达90%以上,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3%。3种有益微生物制剂均有显著增加溶氧量、降低氨氮、亚硝态氮和化学耗氧量的效应,对菲牛蛭养殖水体均具有很好的净化作用,其中以EM复合菌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7.
密度胁迫对点带石斑鱼幼鱼生长、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点带石斑鱼(Epinephelus malabaricus)幼鱼体质量(15±0.5)g,将其随机分为4组,每缸(直径60 cm×水深50cm)分别放养10尾、20尾、30尾、40尾幼鱼,密度分别相当于1.1 kg/m~3,2.1 kg/m~3,3.2 kg/m~3,4.2 kg/m~3,并分别标记记为G,O,G_20,G_30,G_40,每组3个重复,养殖6周后对幼鱼进行生长性能、饲料系数、血液指标及肝脏中相关酶活性进行分析以研究密度胁迫对点带石斑鱼幼鱼生长、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1)G_10组幼鱼增重率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G_20组增重率最高且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各组间特定生长率的变化与增重率的变化趋势类似.G_10和G2_20组的饲料系数显著低于G_30组(P<0.05),G_40组饲料系数最高且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2)G_30和G_40组间血浆皮质醇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但均显著高于G_10和G_20组(P<0.05),G_10组皮质醇含量显著低于G_20组((P<0.05).血糖含量呈现与皮质醇含量相同的变化趋势.3)G_30和G_40组谷丙转氨酶活性均显著高于G_10和G_20组(P<0.05),各组谷草转氨酶活性随养殖密度的升高而升高;G_40组乳酸脱氢酶活性最高,与G_30组无明显差异(P>0.05),但G_40与2个低密度组(G_10和G_20)差异显著(P<0.05);乙酞胆碱酯酶活性随养殖密度的升高而降低.结果表明,养殖密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对点带石斑鱼幼鱼的生长与代谢造成负面影响,20尾/缸(2.1 kg/m~3)是较为适宜的养殖密度.本研究旨在为工厂化养殖点带石斑鱼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正>室内水槽试验条件下研究了南非金刚虾(Penaeus monodon)幼虾(4.11±0.26)cm在不同人工隐蔽物覆盖率及放养密度2个因素对其成活率、日增重率的影响,试验历时28d。研究结果表明,放养密度对成活率影响显著(P0.05),且密度为500尾/m~2时,平均成活率为74.67%,分别较放养密度为1000尾/m~2、1500尾/m~2时高48.49%、145.86%。人工隐蔽物及放养密度对日增重率影响均不显著(P0.05),综合考虑成活率的情况下选择优化组合。因此,人工隐蔽物覆盖率10%、放养密度500尾/m~2组合有利于提高南非金刚虾的养殖效果。  相似文献   

9.
在水温15.0~23.0℃、容积50L(45cm×31cm×30cm)的塑料水槽中,分别放养3组共15头单重2.24g的仿刺参和3个单重19.99g的紫贻贝,再分别混养2组共5个单重8.75g的皱纹盘鲍,定期投喂海带。120d的饲养表明,混养组间鲍的特定生长率差异不显著(P>0.05),但显著低于单养组(P<0.05),混养C组鲍的成活率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混养组中海参的成活率差异不显著(P>0.05),但生长速度随密度增加而降低(P<0.05)。将海参产量计算在内,3种密度下,鲍的饲料系数分别降低11.84%、4.03%和4.51%;海参的放养密度为3个/箱时,鲍的饲料系数接近单养鲍;紫贻贝生长停滞,成活率随海参密度的增加而降低。  相似文献   

10.
为减少高密度养殖下菲牛蛭疾病发生和养殖废水排放,研究比较了3种商品化有益微生物制剂(硝化细菌T1、光合细菌T2和EM复合菌T3)对菲牛蛭高密度养殖水体的净化效果。结果表明,3种有益微生物制剂在15天内均能使养殖水体的pH稳定在6.8以上,溶氧量(DO)分别比对照组提高30.12%(T1),26.95%(T2)和46.12%(T3),化学耗氧量(COD)分别比对照组低1.02 mg/L(T1)、1.13 mg/L(T2)和1.53 mg/L(T3);3个处理组对氨氮(NH4+ - N)的平均降解率分别为:48.48%(T1),45.23%(T2)和63.10%(T3),亚硝态氮(NO2- - N)平均值分别比对照组低:0.16 mg/L(T1),0.19 mg/L(T2)和0.27 mg/L(T3)。3个处理组菲牛蛭存活率均高达90%以上,明显高于对照组(53%)。3种有益微生物制剂均有显著增加溶氧量、降低氨氮、亚硝态氮和化学耗氧量的效应。因此,本研究中3种有益微生物对菲牛蛭养殖水体均具有很好的净化作用,其中以EM复合菌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