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试验选取20尾同一大鲵母本所产且孵出日龄相近的大鲵幼体,并同时刚进入开口阶段且处于混合营养期,利用人工饲料和天然饵料(红线虫)分组投喂,开展其分别摄食天然饵料与人工饲料的对比试验,研究不同饵料对幼体在饵料转化率、特定生长率和生长效率等指标上的差异。经过47 d的试验,综合饵料转化率与各项生长指标,摄食红线虫的大鲵幼体组生长发育明显好于摄食人工饲料组。试验表明大鲵幼体可摄食人工饲料,还需加强对幼体摄食机制、生长规律及饲料适口性等方面的研究来降低人工饲料的饵料转化率,提高摄食人工饲料的大鲵幼体的增质量率、特定生长率和生长效率等参数。  相似文献   

2.
试验随机选取了刚开口的大鲵幼体26尾,任意选取幼鲵8尾作为对照组,其水体中不添加氨基酸;谷氨酸组任意选取幼鲵12尾,水体中添加谷氨酸;混合氨基酸组任意选取幼鲵6尾,其水体中添加谷氨酸与苏氨酸的混合氨基酸。通过对幼鲵体重、特定生长率、饵料系数、生长效率等指标的分析,研究3种不同氨基酸投喂条件下大鲵幼体的生长发育情况。结果表明,添加混合氨基酸的幼鲵增长最好,只添加谷氨酸的幼鲵前期增长低于对照组,但后几次测量的生长效果好于对照组。通过数理统计分析发现,谷氨酸组与混合氨基酸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但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显著(P0.05)。  相似文献   

3.
(五)大鲵的疾病防治 1.水霉病:主要发生在受精卵孵化过程中和幼鲵早期。可及时换水或换池,卵和幼鲵可用5~10ppm的孔雀石绿浸泡10分钟。 2.皮肤溃烂病:包括人为的受伤,互相咬伤和病菌侵入而引起皮肤溃烂。可隔离受伤大鲵,每公斤每次注射青霉素5~10万国际单位,注射次数根据病情而定。同时在伤口处涂抹四环素软膏、碘酒、紫药水等。 3.消化道感染:主要是寄生在大鲵胃和肠中的线虫引起的疾病。线虫数量少时并不影响大鲵的生长。如果数量太多,尤其是消化道感染时,将会起到帮凶作用。必要时可投喂适量的驱虫药。  相似文献   

4.
为探究三种投喂方式对小池塘鲤草鲫混养效果的影响,以肠道健康膨化饲料(蛋白水平30%、脂肪水平4%)为试验饲料,采用三种投喂方式:自动投喂(AF)、人工投喂(MF)和自助摄食(SF),在室外小池塘(10 m×10 m×1 m)条件下,研究不同投喂方式对鲤草鲫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存活率、摄食率、蛋白质效率和饲料系数的影响。每种投喂方式设置3个重复,每个小池塘放养300尾鲤鱼、100尾草鱼、200尾鲫鱼,鲤鱼初始体重为(93.03±0.20)g、草鱼初始体重为(176.61±6.79)g、鲫鱼初始体重为(75.83±0.08)g,每天按照相同的投喂量(体重的2%~3%)投喂4次,试验周期为8周。试验结果显示:在鲤草鲫混养条件下,自动投喂组、人工投喂组和自助摄食组的鱼类存活率、蛋白质效率和饲料系数无显著差异(P0.05)。自助摄食组的鲤鱼和鲫鱼增重率、特定生长率明显高于人工投喂组和自动投喂组(P0.05),而草鱼的情况刚好相反(P0.05)。池塘鲤草鲫混养条件下,鲤鱼由93 g生长到318 g,草鱼由177 g生长到526 g,鲫鱼由76 g生长到155 g,肠道健康膨化饲料的饲料系数平均为1.37。试验表明:池塘中鲤草鲫混养时,三种投喂方式不影响鱼类的存活率、蛋白质效率和饲料系数,自助摄食方式利于鲤鱼和鲫鱼的摄食。根据本试验,建议在混养池塘中采用不需要电力又省力的自助摄食方式。  相似文献   

5.
《饲料工业》2019,(20):17-21
为研究饲料中添加不同含量微生态制剂对中华鳖幼鳖生长性能、消化酶活性和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选取初始体重为(45.54±10.65)g的中华鳖幼鳖,对照组只投喂基础饲料,试验组(Ⅰ、Ⅱ、Ⅲ组)分别投喂含1.5、3、6 g/kg微生态制剂的基础饲料,试验60 d。结果表明,各试验组幼鳖的体重、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均高于对照组,饵料系数低于对照组,其中Ⅱ组最为显著;各试验组的脂肪酶、淀粉酶和蛋白酶活性均高于对照组,其中Ⅱ组三种酶活性最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各试验组均能提高血清中总蛋白和白蛋白含量(P>0.05),显著提高甘油三酯含量(P<0.05),降低了总胆固醇含量,显著降低尿素氮的含量(P<0.05);溶菌酶、总抗氧化能力、丙二醛、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差异不显著(P<0.05),而Ⅱ组的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高于其他组(P<0.05)。由此得出,适量添加微生态制剂能促进中华鳖幼鳖的消化酶活性,增强非特异性免疫和抗氧化功能,促进幼鳖生长和发育,最适添加量为3 g/kg。  相似文献   

6.
彩色饲料对幼虾的诱食效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印度水产科研人员配制6种不同颜色的等能量饲料对罗氏沼虾后期幼体进行了诱食试验。饲料颜色分别为草莓色、苹果绿色、柠檬色、桔红色、巧克力色和无色对照。饲料粗蛋白含量为32.80%,脂肪含量 7.82%。结果表明 ,投喂草莓色饲料的罗氏沼虾后期幼体摄食量最高,为777.64mg;其次是投喂苹果绿色饲料的虾,摄食量为767.64mg;其后依次为投喂桔红色饲料的虾(520.02mg)、投喂巧克力色饲料的虾(497.44mg)和投喂无色对照饲料的虾(412.19mg)。投喂草莓色饲料的虾生长最好,平均个体重…  相似文献   

7.
在日常的水产养殖生产实践中,除了鲢鳙鱼等滤食性鱼类可依靠摄食浮游生物和河塘中天然生长的水草及螺丝等天然饵料可利用外,在精养条件下均需进行人工饵料投喂,以弥补天然饵料的不足.一般来说投喂的饲料成本支出占养殖总成本的60%以上,占据各项成本支出的首要位置,故投喂饲料的种类不同与质量高低,直接关系到养殖者的经济效益,甚至是养殖的成败.根据饲料来源途径的不同,一般可以分为青绿饲料、农副产品料、食品下脚料、人工配合饲料及其它类等几个大类,上述种类的饲料运用于养殖各有利弊,通过分析,以期引起广大养殖者的关注,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8.
在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养殖过程中投喂经过复合微生物发酵的饲料,以期了解发酵饲料对凡纳滨对虾幼虾生长、摄食以及饲料利用率的影响。结果发现,养殖过程中持续投喂适宜比例的发酵饲料,能显著的促进幼虾的生长,提高虾苗成活率及饵料效率;与对照组比较,处理组虾苗体色透明,摄食时间缩短。  相似文献   

9.
采用对比试验法,研究不同微生态制剂对海月水母生存与生长的影响。生存试验分为5组:Ⅰ组为对照组,饲喂基础水母配合饲料;Ⅱ组、Ⅲ组、Ⅳ组和Ⅴ组依次添加屎肠球菌、胶红酵母、沼泽红假单胞菌和EM10,结果显示:屎肠球菌和胶红酵母能在24 h内使海月水母严重受损,其余3组至72 h完好无损。生长试验分为4组,A组为对照组,B组~D组分别添加沼泽红假单胞菌、EM10和沼泽红假单胞菌与EM10的混合微生态制剂。每周测量水母伞径、收缩频率和pH值,NH_3-N、NO_2-N水平等指标。试验结果表明,沼泽红假单胞菌能促进海月水母的生长(P0.05);EM10会抑制海月水母的生长(P0.05);其与沼泽红假单胞菌的混合组水母生长性能介于两者之间(P0.05),光合细菌是水母适宜的微生态制剂。  相似文献   

10.
用动物副产品混合料代替虹鳟饲料中的鱼粉进行了本试验,试验用鱼个体重1g左右,分为15组,每3组投喂一种等氮饲料,5种饲料分别用动物副产品混合料代替0,20%,40%,60%,100%的鱼粉,投饵试验4个月,结果表明:投喂动物副产品混合料代替40%,60%,100%鱼粉饲料在虹鳟幼鱼的生长速度显著慢于投喂鱼粉对照饲料和代替20%鱼粉饲料的鱼,但投喂试验饲料的鱼表观蛋白质消化率无显著差异,动物副产品混合料代替虹鳟饲料中30%的鱼粉对鱼生长无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4种开口饵料对清水江鲤鱼(Cyprinus carpio)仔鱼生长和成活率的影响,试验采用丰年虫、熟蛋黄、红线虫、人工配合饲料4种开口饵料投喂清水江鲤鱼仔鱼28d。结果显示:通过二次回归分析试验鲤鱼特定生长率变化,发现投喂红线虫和丰年虫能保证清水江鲤鱼仔鱼具有较快的生长速度且保持较高的成活率,平均成活率分别为(95.71±1.59)%、(94.25±1.83)%;而人工配合饲料组生长速度在试验期间低于其他组,且成活率最低,为(76.46±1.92)%。综述,4种开口饵料中,丰年虫是清水江鲤鱼仔鱼最适宜的开口饵料。  相似文献   

12.
研究旨在发掘可替代卤虫的海月水母人工饲料原料,解决海月水母养殖瓶颈问题。在水温25℃、盐度30‰,pH值8.2~8.4条件下,将240只伞径为(3.64±0.33) cm海月水母随机均分至4组12口水母缸中,每组3个重复。对照组投喂活体卤虫无节幼体,试验组分别投喂虾仁肉泥、猪里脊肉泥和鸡蛋黄。每天观察记录各组水母摄食、消化与发病状况,每周定期检测海月水母伞径、收缩频率和温度、盐度、pH值、亚硝酸盐、氨氮等水质指标。结果显示,各试验组的水质一直处于海月水母适宜范围内。海月水母对卤虫无节幼体与鸡蛋黄的摄食消化较里脊肉与虾仁更为迅速。3周后,4种饲料原料对海月水母促生长效应优劣顺序依次为卤虫无节幼体、猪里脊肉、鸡蛋黄和虾仁,前3组伞径增长量显著高于虾仁组(P<0.05)。基于各组饲料原料营养差异,可利用猪里脊肉蛋白质营养,虾仁必需脂肪酸营养和鸡蛋黄矿物元素营养特点,进行适度配合,以替代卤虫无节幼体作为海月水母配合饲料。  相似文献   

13.
用带鱼、大头鱼(鳙鱼)、小杂鱼以及人工配合饲料投喂斜带石斑鱼,研究斜带石斑鱼鱼种对不同种类饵料摄食量的差异,并通过测定相对增重率、成活率以及肝体比来评价几种饲料的效果。结果表明,几种天然饵料中,斜带石斑鱼鱼种对带鱼的摄食量最大,而对大头鱼的摄食量相对较少。以相对增重率、成活率以及肝体比等指标来评价饲料的效果,人工饲料和带鱼组及小杂鱼组之间相比无显著差异,证明在石斑鱼养殖过程中投喂人工饲料是可行的,为开发石斑鱼人工配合饲料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选取体长为1cm左右的凡纳滨对虾优质1代苗,随机分为2组,分别投喂基础饲料的C组和添加环保微生态饲料及水体复合微生态制剂的M组,饲养期56d,以研究环保微生态饲料及复合微生态制剂对凡纳滨对虾生长性能、血清非特异性免疫酶活性、养殖水环境的影响。结果显示,与C组相比,M组对虾的成活率高、饲料系数降低;与C组对比,M组对虾血清溶菌酶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提高;M组养殖环境内氨氮、亚硝酸盐、总氮含量低于C组,水体添加复合微生态制剂、碳源(糖蜜)有助于去除水体污染物。  相似文献   

15.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料中添加微生态制剂对仿刺参生长、消化和免疫功能的影响。选用芽孢杆菌和乳酸菌为主要成分的微生态制剂,其活菌数为1.0×10^9CFU/mL,在配合饲料中分别按0(对照组)、10、20、30和40mL/kg的添加量添加,配制5种试验饲料,经混合放置9~12h后,投喂初始体重为(15.36±0.19)g的仿刺参30d。试验用仿刺参饲养在25L的塑料箱中,每箱中放置仿刺参10头,每种试验饲料投喂3箱仿刺参。结果显示:1)饲料中添加10、20mL/kg微生态制剂的试验组仿刺参各项生长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饲料中添加30、40mL/kg微生态制剂的试验组仿刺参出现个体吐脏现象,吐脏率分别为13.33%、26.67%,微生态制剂的有益效果明显减弱。2)仿刺参消化道中蛋白酶、脂肪酶和淀粉酶活性随着微生态制剂添加量的增加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活性峰值分别出现在添加量为20、20、30mL/kg时。饲料中添加微生态制剂的4个试验组仿刺参体腔液中非特异性免疫酶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随着微生态制剂添加量的增加而上升,而溶菌酶(LZM)活性则随着微生态制剂添加量的增加先上升后下降,在添加量为30mL/kg时达到最高。由试验结果可知,当饲料中微生态制剂添加量不超过30mL/kg时,可有效促进仿刺参的生长和消化,提高仿刺参的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讨一种枯草芽孢杆菌微生态制剂对断奶幼兔生长性能的影响和对腹泻、胀气的防治效果。试验通过给35日龄的断奶幼兔饲喂该微生态制剂到70日龄出栏,期间观察记录幼兔饲料消耗、体重变化、发病情况和死亡情况,分析该微生态制剂在实际生产中的作用。结果表明:该微生态制剂对幼兔的生长无明显促进作用(P0.05),对幼兔的腹泻、胀气有明显的防治效果(P0.05)。  相似文献   

17.
为了研究不同投喂频率及饲料搭配对台湾鳗鳅仔鱼生长速度、存活率的影响,研究设置1~5次/d的不同投喂频率试验和用6种不同饲料搭配组合(人工饲料组、人工饲料+破壁酵母组、人工饲料+EM菌乳液组、去壳丰年虾虾卵组、虾卵+破壁酵母组、虾卵+EM菌乳液组)投喂的生长试验,试验期为20 d,对试验鱼初始体长、终末体长、终末体重和存活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台湾鳗鳅仔鱼的生长随着投喂频率的增加而增加,而存活率则随着投喂频率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其中投喂频率为2次/d的存活率最高,为62.0%,投喂频率为5次/d的存活率最低,为40.0%。人工饲料组的台湾鳗鳅仔鱼的生长速度、存活率最低,终末体长、体重分别为0.81 cm、0.004 g,存活率只有40.0%;去壳丰年虾虾卵+EM菌乳液组的生长速度、存活率最佳,终末体长、体重分别为1.3 cm、0.011 g,存活率高达60.0%。说明采用去壳丰年虾虾卵、人工饲料、EM菌乳液组合,按照3,4次/d投喂,台湾鳗鳅生长速度和存活率最佳。  相似文献   

18.
试验探讨了池塘小网箱(模式1)、池塘精养(模式2)和池塘混养(模式3)3种养殖模式对草鱼生长的影响,同时,也探讨了机械投喂(I)和人工投喂(Ⅱ)两种不同投喂方式对草鱼生长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①不同养殖模式下,以模式1和模式2的生长效果最佳,其瞬间生长率达到1.60% ̄1.72%,饲料系数达到2.54和2.46,与模式3相比,差异显著(P<0.05);②不同投喂方式下,以机械投喂组饲料系数低,人工投饲组效果较差;③从养殖效益来看,不同养殖模式单斤鱼的饲料成本是不一样的,以模式1、2的饲料成本最低。机械投喂比人工投喂可以提高利润14.2%。  相似文献   

19.
中华绒螯蟹的营养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蛋白质和氨基酸需要关于河蟹蛋白质需要量的研究,国内多数学者是根据河蟹蟹体组织蛋白质的组分,作为设计配合饲料蛋白质组分的主要依据,同时结合河蟹对天然饵料的选择摄食习性,进行试验设计。徐新章等(1988)用20μm~40μm胶囊饲料饲养蚤状幼体,以蚤状幼体变态为大眼幼体的成活率为分析指标,结果表明,饲料蛋白质的适宜含量为45%。韩小莲等(1991)根据幼蟹体蛋白的氨基酸组成,以贻贝、糠虾、乌贼、玉米蛋白粉、黄豆粉为主要蛋白源,研究指出河蟹从大眼幼体至II期幼蟹饲料蛋白质含量为45%,幼体蜕皮时间短、…  相似文献   

20.
1鳗鱼配合饲料在养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鳗鱼饲料有两种:一种是天然的动物性饲料,另一种是人工配合饲料。最初在人工饲养时,常投喂鲜鱼、冷冻鱼,用铁丝将鱼串在一起,放在热水中浸3分钟(使鱼皮柔软,便于鳗鱼采食),即可放入鳗池任其自由采食。后来,按照鳗鱼的营养需要和摄食特性研制出专用的配合饲料,能满足鳗鱼各个不同生长阶段的营养需要,具有促进生长,减少鳗鱼病害,减少饲料系数,提高经济效益等特点。一般将鳗鱼分为4个生长阶段,制成鳗鱼系列配合饲料:白仔鳗饲料、黑仔鳗饲料、幼鳗饲料和成鳗饲料。这种划分阶段是有其生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