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关系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问题,通过建立陕西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以SPSS 16.0及SUPERMAP软件为平台,利用主成分分析法(PCA)对陕西省10个地级市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状况进行了评价研究,并分析了陕西省10个地级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区域差异。结果表明:陕西省10个城市的土地集约利用程度具有较大的差异,从空间上表现为:关中地区较高,陕北次之,陕南较低的特点。土地集约利用呈现出的空间差异与三个区域的经济发展和区位有一定的关系。陕西省要在加大城市土地投入强度、提高土地经济效益和土地利用强度的同时发挥关中的区域辐射和带动作用,协调区域经济发展,提高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2.
采用改进层次分析法(AHP),并结合覆盖整个香港地区的51个典型土壤剖面样品分析得到的pH(H2O)、有机质、质地等包含土壤物理和土壤化学的10项指标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结果表明:香港地区的土壤肥力质量总体不高,有1/2以上调查样点属中等以下水平。在不同生态景观类型中,农业土壤的肥力质量相对较高。土壤过酸和磷素水平(包括全磷和速效磷含量)过低是香港土壤肥力质量低下的主要原因。此外,山火焚烧和侵蚀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土壤肥力的退化,因此需要加强地表植被和水土的保育工作。  相似文献   

3.
陕西省城市绿色发展水平时空演变及障碍因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深入了解陕西省城市绿色发展状况,为指导陕西省城市绿色发展提供有益参考,构建了评价城市绿色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以陕西省10个地级城市2008-2016年面板数据为基础,运用TOPSIS模型和障碍度模型对陕西省城市绿色发展水平时空演变特征及障碍因子做了分析。结果表明:(1)整体上看,2008-2016年陕西省10个地级城市的绿色发展处于中等水平,演变趋势以波动上升为主。各市水平的提升幅度差异较大,水平演变轨迹表现为多种类型,其中,西安属于高水平稳步提升型,提升幅度达27.7%,榆林属于高水平向较低水平稳步降低型,降低幅度达13.4%。各市之间的水平差距表现出逐渐增大的趋势。(2)2008-2016年,水平处于第一层次的城市显著减少,第二层次的城市显著增加,逐步演变为西安一市独优的空间格局。水平居后的城市主要聚集在关中东部和陕南东部。(3)各市的主要障碍因子在不同年份变化不大,但各市之间比较,各自的主要障碍因子差异明显。从整体上看,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城市每万人在校大学生数量、公共汽车数量以及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制约陕西省城市绿色发展水平最主要的障碍因子。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山东省城镇化进程中的地域差异造成的土地财政分区,为地方政府制定切实可行的土地政策,选择有针对性的城镇化道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聚类分析法对土地进行分区。[结果]山东省17地市被划分为4类土地财政区:济南、青岛、济宁、枣庄属于第一类高地价区;淄博、烟台、泰安、菏泽属于第二类高土地税收规模区;东营、滨州、莱芜、聊城属于第三类低土地财政规模区;威海、潍坊、日照、临沂、德州属于第四类高土地财政规模区。[结论]每一类土地财政区有各自的特征,应因地制宜集约利用土地,发展实体经济,避免盲目跟风依赖土地财政。  相似文献   

5.
陕西省土地利用变化的区域差异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利用变化的区域差异综合反映了一个地区土地资源的优劣势和社会经济发展概况.土地利用变化差异及成因分析将为区域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采用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相对变化率、土地利用强度和效益等指标,分析了1996 2009年陕北、关中和陕南3大区域的耕地、林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的时空变化差异及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近14 a来,陕北、关中、陕南3大区域土地利用变化主要呈现耕地数量持续减少,林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增加的趋势.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使陕北地区耕地明显减少而林地增加较快,陕北能源重化工基地的建设带动了该区域工矿用地的增长.关中地区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使该区域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增长显著,同时也是耕地减少的主要原因.陕南受秦巴山区自然和经济条件的限制,各类用地的变化较为缓慢,土地利用强度和效益明显低于陕北和关中地区.  相似文献   

6.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是实现区域经济、资源、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选择运用改进层次分析法,以甘肃省定西市作为研究对象,对其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程度进行评价,结果显示:影响定西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敏感因子为城镇化率、水资源总量和生态用水比例等7项指标,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数为0.301,区域水资源处于维持可持续利用困难状态。  相似文献   

7.
层次聚类分析法在贵州省水土保持四级区划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通过贵州省水土保持四级区划试验,探讨层次聚类分析法在水土保持区划中的应用,为贵州省水土保持四级区划及其他水土保持规划工作提供参考。根据划分结果,将国家水土保持三级分区中的滇黔川高原山地保土蓄水区划分为黔西北山地河谷农田保护与水质维护区和黔西南高原山地保土蓄水区,并依据行政区划连续性原则进行人工调整得到最终分区结果。最后,对比数学模型法和定性定量分析法,验证了层次聚类分析法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8.
基于AHP的湖南省耕地适宜性综合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湖南省为研究区,结合湖南省的实际情况,构建了耕地适宜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在GIS技术的支持下,运用回归树、核密度等地理空间建模方法提取计算参评因子,在此基础上构建了评价因子数据库。基于多指标决策(MCDM)框架,利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各参评因子的权重,选择加权叠加法进行耕地适宜性综合分析,并将耕地适宜性分为高度适宜,中度适宜,勉强适宜和不适宜四类。在数量上,各适宜等级面积分别占湖南省面积的24.34%,27.70%,32.35%,15.61%;在空间分布上,湖南省耕地适宜性总体呈现东高西低的分布特点,高度适宜和中度适宜的地区主要分布在湘北洞庭湖平原以、湘江平原地区和湘中丘陵区盆地;勉强适宜和不适宜地区主要分布在湘西、湘西北、湘东南部分地区。  相似文献   

9.
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以陕西省的10个城市为研究对象,构建区域经济发展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熵权法确定各指标权重,运用ArcGIS 9.2空间分析与统计功能,对各城市经济发展环境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西安的经济发展环境最好,区域经济发展环境综合评价指数处于第一级;其次为宝鸡、咸阳;榆林、渭南处于第三级;延安、汉中以及安康处于第四级;商洛、铜川处于第五级。利用GIS的技术优势,提高了区域经济发展环境综合评价的空间决策水平,其结果与实际比较吻合,能为陕西省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提供科学指导和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城市河道生态护坡综合评价方法,为城市河道建设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从护坡安全性、生态环境性、景观适宜性和社会经济效益4个方面构建城市河道生态护坡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模糊层次—主成分分析综合评价方法。[结果]合肥市四里河、南淝河和十五里河3种生态护坡综合评价值分别为:多孔生态砖护坡1.57,生态混凝土护坡-2.39,生态砌块直立挡墙为0.82,多孔生态砖护坡评价结果较好。影响生态护坡综合评价的主要因素有结构稳定性、生物多样性、水环境修复、亲水性和公众认可度;评价结果与模糊层次分析法及主成分分析法评价结果一致。[结论]模糊层次—主成分分析法具有较好的适用性和合理性,易于确定影响生态护坡的主要因素,可作为城市河道生态护坡综合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11.
试将层次分析法的原理和方法运用于陕北黄土高原地区退耕还林可持续发展影响因子的评价中。选取了适宜的20个退耕还林可持续发展主要影响因子,对影响退耕还林(草)可持续性的生态、经济、人口和政策管理系统的4个一级指标,20项因子进行指标权重确定。结果表明,生态效益影响因素所占的比重最大,接近50%;经济发展指标次之,接近30%,说明生态效益是影响退耕还林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其次为经济效益因素。这与陕北退耕还林工程的现状正好相符,从而为陕北后退耕时期规划提供依据和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2.
陕西省城乡协调发展市域差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城乡协调发展的内涵出发,构建了评价城乡协调发展的指标体系。选用陕西省10个地级市2012年城乡发展数据,运用因子分析法和SPSS软件,对10个地级市城乡协调水平进行了测度。根据各市综合得分、主因子得分及载荷特点,对陕西城乡协调发展市域差异的整体表现特征、各市的特点及形成原因进行了分析评价。结果表明:(1)陕西10市城乡协调发展水平相差较大,按综合得分可分为4个梯队,各市城乡协调特点在空间上与陕西三大地理区有一定的关联性,但关联性不是很强;(2)各市在城乡协调发展方面所表现的优势与劣势差异显著。(3)在10市中,存在多种城乡关系类型,有的城乡发展水平都高,有的城乡水平都低,有的城乡水平差距很大等。(4)在影响各市城乡协调发展水平的多种因素中,城乡居民收入和城镇化水平对城乡协调发展影响较大。通过分析评价陕西省各市城乡协调发展水平差异及原因,为分类指导和制定各市的城乡发展政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纸坊沟流域农业生态经济系统效益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春燕 《水土保持研究》2011,18(4):214-217,222
通过对农业生态经济系统效益进行量化,判断区域农业生态经济效益的发展趋势,为优化产业结构提供依据。以纸坊沟流域为例,对2001-2008年农业经济调查数据进行分析,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农业生态经济系统效益评价体系进行分析,通过专家咨询法确定关键指标及其权重,结合相关评价标准及打分法(10分制)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利用权重及标准化值对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得出农业生态经济系统效益评价的量化结果。结果表明:2001年、2005年和2008年纸坊沟流域农业生态经济系统效益综合分值分别为5.409、6.153和7.026,分别为“中等”和“良好”级。层次分析法可进行定量-定性转换,更加直观地表达流域农业生态经济系统效益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4.
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ESDA),利用陕西省2002—2011年县域人均GDP数据,对陕西省县域经济空间格局演变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陕西省县域经济发展呈现明显的空间集聚现象,集聚程度在10 a间得到明显加强,热点区主要分布在以志丹县和安塞县为代表的陕北地区。而经济增长空间格局呈现出由随机分布到集聚分布的演变趋势,经济增长热点区域主要分布在陕北地区,且经历了从南向北的迁移过程。虽然陕西省县域经济整体空间差异有所减小,但无论从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增长速度来说,陕西省县域经济的空间格局都呈现明显的“北强南弱”局面。最后,将陕西省县域经济空间格局演变的驱动力分为能矿资源开发、经济区位差异和区域发展政策3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5.
独立学院的发展有其自身的特点,加强对教师教学质量考核是提高计算机学院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提出了层次分析法(AHP)的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和多级评价模型,根据AHP方法建立决策递阶层次结构,通过合成层次总权重来构筑多层次决策模型,从而对独立学院教师的教学质量评价更具合理性。  相似文献   

16.
根据1996-2010年陕西省终端能源消费数据及2010年各市区单位GDP能耗数据,对陕西省碳排放量进行了核算,并基于Kaya恒等式,利用对数平均Divisia指数分解模型对陕西省碳排放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解分析。结果表明:(1) 陕西省碳排放总量、人均碳排放量在1996-2000年均为小幅度下降,此后大幅度增加,而碳排放强度总体呈现出下降趋势。从能源消费碳排放比例来看,煤炭消费碳排放量占绝对比重(70.47%)。(2) 陕西省各市区碳排放总量与碳排放强度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分异特征。陕西省的碳排放总量关中最高,陕北次之,陕南最小;地级市区中:西安市、榆林市和渭南市排放量超过5.00×106 t,杨凌区的碳排放量仅有7.21×104 t;渭南市和榆林市碳排放强度较高,而商洛市和杨凌区碳排放强度较低。(3) 经济产出、产业结构及人口规模对陕西省碳排放量的增加表现为正效应,能源结构和能源强度对陕西省碳排放量的增加表现为负效应。其中经济增长是陕西省碳排放量增加的决定因素,而能源强度降低是碳排放量减少的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