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不同区域实验区科技创新与可持续发展关联性的空间差异,为山东省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参考。[方法]从科技创新与可持续发展层面选取29个指标,运用灰色关联模型计算出2009—2015年鲁东、鲁中、鲁西实验区总体的科技创新与可持续发展度及协调度关联度,2015年各实验区科技创新与子系统发展度、可持续发展度及协调度关联系数,并进行分类。[结果]三大区域实验区科技创新与可持续发展度关联度较高,呈现自西向东阶梯式分布,与协调度关联度相对较低,呈现"中间高两头低"的格局;各实验区关联性显著,科技创新在推动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方面做出重大贡献,但不同区域科技支撑侧重领域不同;各实验区科技创新与可持续发展度、协调度关联系数差异明显。鲁东以中、高关联型为主,鲁中以高关联型为主,鲁西为高关联型。[结论]实验区科技创新与可持续发展关联性的空间差异较大,需因地制宜探索适合该区域发展的模式。 相似文献
2.
3.
4.
[目的]探讨制约鲁中南山区实验区发展的关键问题,为山区实验区的良性演进提供决策参考。[方法]从可持续发展科学的三维解释出发,在对实验区可持续发展度进行概念界定的基础上,从经济、社会、环境、科技4层面选取29个指标,测算鲁中南山区4个实验区(3种类型)2009—2015年各子系统发展度、实验区发展度、协调度、持续度及其可持续发展度。[结果]鲁中南山区实验区总体呈现发展度波动上升,协调度较低,持续度趋稳,可持续发展度较低的弱可持续发展特征,协调度对实验区可持续发展度的影响最为显著;科技子系统引领和支撑作用尚未充分发挥,研究期内实验区可持续发展特征与实验区类型无明显关联,制约地方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尚未从根本上破解。[结论]今后应着力加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探索科技引导实验区协调、持续发展的新路径,因地制宜建立若干山区可持续发展示范模式,促进鲁中南山区实验区的协调有序、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基于变异系数TOPSIS法的土地利用效益测度研究——以武汉城市圈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环境效益四方面,构建土地利用效益评价体系,采用变异系数TOPSIS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对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效益和耦合协调度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1)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效益具有两级分化明显区域差异悬殊的特征。社会经济效益以其他城市的低级效益为主,武汉的优良效益为辅,生态环境效益以其他城市的良好效益为主,鄂州的低级效益为辅,而综合效益则以其他城市的中度效益为主,鄂州的低级效益和武汉的优良效益为辅;(2)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效益耦合度均处于拮抗阶段,且区域差异较小;(3)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效益耦合协调度区域差异较显著,包括中度协调耦合和高度协调耦合两种类型。武汉处于高度协调耦合阶段,其他城市处于中度协调耦合阶段。 相似文献
6.
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行动。介绍了实验区发展概况和可持续发展水平计算方法。以全国14个地级市实验区为例,以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为4个子系统,选择出4组19个评价指标,计算了各实验区各子系统发展指数、协调度及可持续发展水平;并运用聚类分析方法,依据协调度和可持续发展水平,将实验区可持续发展模式分为高协调强可持续型(ChSh),低协调弱可持续型(CLSL),中等型(CmSm)。其中,CmSm型又分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突出型,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对均衡型两个亚类,并指出了各类型对应的城市组群,提出了不同组群实验区未来发展的主导方向。 相似文献
7.
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与城市化耦合协调性研究——以我国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准确把握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与城市化协调发展关系对促进城市土地合理利用及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采用DEA模型和因子分析法对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与城市化水平进行了测度,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二者耦合协调关系展开了分析。结果表明:(1)研究区耦合水平处于低水平耦合和拮抗阶段,协调水平以轻度失调为主;(2)东、中、西部城市耦合协调作用表现为东部地区 > 中部地区 > 西部地区;(3)省会城市在省域耦合协调水平提升方面具有中心辐射作用,并表现出随距离衰减的特征。东部省会影响居首,西部省会影响居尾。其内部各省会辐射作用存在空间差异性;(4)城市耦合协调水平具有一定的规模递增效应,同时城市规模等级越高,耦合协调程度波动性越小;(5)协调水平相对发展系数与城市规模呈负相关。不同地区不同城市规模土地利用效率与城市化脱节原因不同,政府应采取因地制宜的对策来促进二者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8.
城市用地是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与载体,城市用地效益是城市效益的直接体现,本文以甘肃省12个城市为对象,建立甘肃省城市用地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定量测算了2002—2011年甘肃省各城市用地的社会经济与城市环境效益间协调度变化过程,以此揭示甘肃省城市用地综合效益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甘肃省12个城市的城市用地综合效益整体都有所上升,尤其是城市用地经济效益增长明显,城市用地综合效益内部构成开始出现均衡增长态势,基本均衡城市由2002年的2个城市(嘉峪关市、金昌市和酒泉市),增加到2011年的5个城市(金昌市、白银市、天水市、武威市、张掖市和酒泉市);从城市用地社会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间的协调状况,中度协调的城市由2002年2个城市(酒泉市和嘉峪关市),增加到了2011年5个城市(新增张掖市、金昌市和兰州市)。甘肃省全省各城市不仅城市用地综合效益不断提高,并且内部构成效益间协调性增大,协调型城市增多。 相似文献
9.
以岳西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为例,研究构建了1套可量化的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用指数叠加法与模糊综合评价法研究该生态示范区不同时空尺度的可持续发展度和隶属度结果表明,在基准水平年(2000年)、近期目标年(2005年)和远景目标年(2010年)3个规划年限中,生态示范区复合系统可持续发展度分别为0.268、0.541和0.859,并分别以不可持续发展、初级可持续发展和可持续发展隶属度为最大(0.487、0.484和0.663);在不同规划年限中自然子系统可持续发展度和可持续发展隶属度均为最优,这与该县生态环境优越、经济社会水平低、发展潜力大的客观实际非常符合。 相似文献
10.
陕南秦巴山区退耕还林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以汉中市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汉中市位于陕南秦巴山区,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重要水源地,长期以来水土流失严重。根据汉中市水土流失情况,以生态优先、综合治理原则,确定了四个重点退耕区。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汉中市植被覆盖增加,水土流失得到治理,生态环境改善。通过分析退耕还林使耕地面积减少,粮食总产量下降,但汉中并不存在粮食安全问题。退耕还林促使土地利用结构发生改变,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总产值增长。通过退耕还林,汉中市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以重庆市39个区县为对象,采用系统分析方法,构建表征循环农业特征的三级指标体系。根据重庆市"一圈两翼"发展区域,对比研究各区县循环农业的发展度、协调度和障碍度。结果表明,重庆市循环农业的发展度和协调度基本上体现了农业生产低投入和资源循环利用低水平的特征;而障碍度表明对循环农业发展制约程度最高的二级指标为资源循环利用,最弱的为农业生产投入。因此,重庆市发展循环农业时,应增加水患意识,发展节水农业,同时发展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家园富民工程,提高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重庆市循环农业按经济地理分类,一小时经济圈属于良好型,东北翼、东南翼分别属于中等型和一般型。按照发展度、协调度和障碍度等指标,将39个区县的循环农业特征分为良好、中等、一般和欠缺等4种类型。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估云南省临沧市水—食物—能源—生态环境(WFEEc)耦合协调发展水平,构建以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指标为切入点的临沧市WFEEc耦合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为边疆多民族欠发达地区实现WFEEc的耦合协调发展提供借鉴。[方法]基于压力、状态、影响、响应4个特征层构建SDGs指标体系以评估现阶段WFEEc耦合协调水平,同时采用障碍度模型、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等揭示WFEEc耦合协调发展的影响因素。[结果](1)2010—2020年临沧市8个县区WFEEc耦合协调水平表现为上升趋势,由一般协调向良好协调转变(临沧市整体耦合协调度在0.51~0.63之间波动),空间异质性明显。(2)研究期内临沧市主要障碍因子逐渐减少,但能源子系统障碍度横贯始终,且逐年增大。(3)临翔区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镇康县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凤庆、沧源县人均GDP值,永德、双江县城镇化率,云县人均GDP值、水资源量、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率及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耿马县城镇化率、水资源量是阻碍WFEEc耦合协调的主要因子。[结论] 2010—2020年临沧市WFEEc耦合协调度逐渐提高,但耦合协调度值仍较低。各... 相似文献
13.
中小流域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以北京市拒马河流域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以北京市境内拒马河流域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流域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综合指数评价法对该流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拒马河流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2003-2008年逐年增强,到2008年流域整体达到中等可持续发展水平,仍有待提升。其中,流域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水平较高,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可持续水平其次,前3者均达到可持续发展的中等水平;而流域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能力较弱。由于资源分布的不均衡,流域各乡镇之间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存在较大差异。流域内水资源和耕地资源的相对缺乏、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低且存在较大地域差异、农民生活仍不富裕、产业结构失衡以及旅游业迅速扩张带来的生态环境压力是拒马河流域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研究中采用的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获得的评价结果能够较为客观地反映该地区的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14.
构建黄土高原地区水土资源可持续开发与利用三结构模式——以陇东(平凉)黄土高原地区为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传统方式的土地利用结构及结构模式,容易误导人们理解为农业土地利用结构。重新构建的水土资源可持续开发与利用结构模式,遵循水土资源利用总体经济效果最大原则,把生态环境利用、经济与社会利用严格加以区分,并建立起可持续开发与利用的协调机制,使三者形成一个比较稳定的结构模式。通过协调和规范生态环境、经济与社会对水土资源利用的结构比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与发展。 相似文献
15.
16.
基于安徽省2000-2010年的农业相关基础数据,在构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综合评价体系基础上,利用熵值分析方法从经济、社会、人口和资源、环境持续性5个层面对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了动态分析。建立了协调度模型,并对农业可持续发展5个子系统11 a的协调状态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2000-2010年安徽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整体水平呈现出稳步攀升的态势,但各个子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水平的差异显著,经济子系统的起点高,发展最快,社会、人口子系统次之,3者均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态势;而资源和环境子系统的发展缓慢,甚至负增长,状态呈下滑趋势。安徽省11 a间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协调状况不容乐观,基本处于不协调状态。 相似文献
17.
“十三五”期间,我国易地扶贫搬迁建设任务已经全面完成,为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现阶段已经进入到维持后续可持续发展、巩固易地扶贫搬迁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阶段。本研究选取广西柳州市融安县作为调查对象,对该县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可持续发展的就业、产业、创业和物业管理4个方面的经验进行总结,并提出了易地扶贫搬迁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困难和不足,最后,从优化社区内外环境、提升安置区居民素养、鼓励外界多元主体参与等方面,给出了后续可持续发展相关问题的解决对策,以期为易地扶贫搬迁理论和实践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效益耦合协调度分析——以咸宁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借助系统科学理论与方法,构建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社会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之间的耦合协调理论模型,对咸宁市1999-2008年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社会经济效益、生态环境效益、社会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社会经济效益处于快速上升的态势,生态环境效益呈现出在波动中稳定上升的趋势;②从总体上看,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社会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耦合度处于拮抗发展状态,耦合度呈现出缓慢上升的态势;③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社会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耦合协调度经历了低度协调耦合、中度协调耦合和高度协调耦合3个阶段. 相似文献
19.
贫困地区经济与环境互动机理研究——以甘肃省定西地区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新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4,12(3):5-8
利用甘肃省定西地区建国以来时间序列数据 ,研究了该区生态环境脆弱性与贫困性耦合关系和驱动因子时间演进趋势及其分异规律 ,揭示出贫困地区经济与环境互动机理 ,即经济与环境矛盾更尖锐突出地表现为贫困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性与贫困性的矛盾 ,贫困地区“脆弱 贫困”恶性循环是自然与人为共同作用的结果 ,而以人为作用为主。贫困地区生存方式可选择余地与其生态环境脆弱性密切相关 ,中国政府在贫困地区实施的一系列可持续发展政策是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有效途径和有效缓解生态环境脆弱性的重大举措 相似文献
20.
陕南秦巴山区退耕还林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改汉中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中市位于陕南秦巴山区,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重要水源地,长期以来水土流失严重。根据汉中市水土流失情况,以生态优先、综合治理原则,确定了四个重点退耕区。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汉中市植被覆盖增加,水土流失得到治理,生态环境改善。通过分析退耕还林使耕地面积减少,粮食总产量下降,但汉中并不存在粮食安全问题。退耕还林促使土地利用结构发生改变。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总产值增长。通过退耕还林,汉中市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