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从链霉菌702代谢产物中分离纯化抗尖孢镰刀菌的活性成分.以抗尖孢镰刀菌活性为导向,采用多种色谱分离技术对活性成分进行分离纯化,并对其理化性质和波谱学数据进行测定和综合解析,鉴定其化学结构.结果从链霉菌702代谢产物中分离得到1个多烯大环内酯化合物,经鉴定为制霉色基素(Fungichromin),该化合物具有显著的抗尖孢...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立达霉在草鱼体内的代谢机制。[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MS)检测方法,检测草鱼在立达霉单次口灌200 mg/kg,浸泡9 mg/L剂量条件下,其肝脏组织中立达霉原药含量及代谢产物的种类,研究立达霉在草鱼肝脏组织中的代谢机制。[结果]在口灌组及浸泡组,肝脏组织中的立达霉以原药(M0)为主,高于75.00%;立达霉在草鱼体内代谢产物主要有4种,分别为代谢物N-(2-羧基-6-苯甲基)-N-(甲氧乙酰基)丙氨酸、N-[(2-羟甲基)-6-甲苯基]-N-(羟乙酰基)丙氨酸、N-(2,6-二甲苯基)-N-(羟乙酰基)丙氨酸和N-(2-羟甲基-6-苯甲基)-N-(甲氧乙酰基)丙氨酸甲酯,各代谢产物所占比例均小于10.00%。[结论]立达霉在草鱼肝脏组织中残留应以立达霉原药作为残留检测标识物。  相似文献   

3.
八角金盘茎、叶、花(果实)中精油的化学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八角金盘不同部位中精油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八角金盘茎、叶和花(果实)的精油,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分析其成分,通过计算机检索,按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八角金盘不同部位精油中各化学成分的相对含量。[结果]从八角金盘3个部位精油中共鉴定出97种化合物,主要成分是倍半萜,其次是脂肪族化合物,其共有成分有30种,分别占总精油相对含量的(茎)64.55%、(叶)77.90%和(花(果实))69.40%。[结论]八角金盘不同部位中精油的组成以及含量都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4.
[目的]采用响应面法对高山被孢霉的菌丝生长条件进行优化.[方法]通过碳氮源利用试验,优选出合适的碳源为麦芽糖,氮源为酵母膏.在此基础上,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培养基中麦芽糖、温度和pH值3个因素的取值范围,根据Box-Benheken中心组合试验设计原理,采用三因子三水平的响应面分析方法,综合考察各因子对高山被孢霉菌丝生长的影响,建立高山被孢霉菌丝生长的二次回归模型.[结果]最佳菌丝生长条件为麦芽糖含量2.46;、温度31℃、pH值7.0.在此条件下高山被孢霉的菌丝生长速率达到0.480 cm/d,比优化前提高了24.7;.[结论]生长条件的优化可以显著提高高山被孢霉的菌丝增长速率,为更好地利用高山被孢霉菌丝的生长促进有机质废弃物降解过程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
[目的]为饲料中单端孢霉烯族真菌毒素的有效、快速检测提供理论支持。[方法]通过比较单端孢霉烯族毒素的检测方法,探讨了相关问题并预测了饲料中单端孢霉烯族毒素检测方法的发展方向。[结果]使用TLC检测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的检测限可达20~300μg/kg。在羟基衍生化后用气相色谱电子俘获法检测A类单端孢霉烯族毒素的检测限为10~50μg/kg,衍生化或荧光酰化后检测B类单端孢霉烯族毒素的检测限可达20~50μg/kg,甚至更低。利用HPLC,以甲醇-水或乙腈-水混合物为流动相检测单端孢霉烯族毒素,其检测限为100~500μg/kg。利用LC-MS/MS检测单端孢霉烯族毒素的检测限可达0.8~10.0 ng/kg。[结论]随着技术的发展,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优良分析检测方法用于检测饲料中的单端孢霉烯族毒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虫生真菌环链棒束孢(Isaria cateniannulata)的次级代谢产物进行分离并研究其抗肿瘤活性。[方法]采用溶剂萃取、硅胶柱色谱、凝胶Sephadex LH-20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技术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利用MTT法对化合物的抗肿瘤活性进行测试。[结果]从虫生真菌Isaria cateniannulata中共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分别为β-麦角甾醇、豆甾-4-烯-3-酮、5α,8β-过氧-(22E,24R)-麦角甾-6,22-二烯3β-醇、4-methyl-5,6-dihydro-2H-pyran-2-one、(R)-甲羟戊酸内酯、对羟基苯甲醛、β-石竹烯和石竹烯氧化物。除化合物4外,其余化合物均是从该种中首次分离得到。抗肿瘤结果显示,化合物7、8对肿瘤细胞具有一定的抑制能力。[结论]该研究为新的抗肿瘤药物开发方面提供了广阔空间。  相似文献   

7.
田从丽 《安徽农业科学》2014,(2):387-387,389
[目的]对杜仲内生真菌ER12次生代谢产物进行研究。[方法]采用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并采用理化性质及波谱分析技术确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杜仲内生真菌ER12次生代谢产物中分离并鉴定了4个化合物,分别是正丁基-β-D-吡喃果糖苷(1)、甘露醇(2)、啤酒甾醇(3)和麦角甾醇(4)。[结论]该方法明确了杜仲内生真菌ER12的次生代谢产物。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了确切评价绿色木霉.烯酰吗啉水分散片剂对番茄灰霉病的防治效果。[方法]通过对峙培养,菌间交互作用机制观察及拮抗菌培养液对病菌生长影响的测定,探讨绿色木霉菌对番茄灰霉病菌的拮抗作用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试验表明,绿色木霉.烯酰吗啉水分散片剂300~600倍液,对番茄灰霉病的防效为83%~95%,且对作物安全;其对病原菌的抑制作用是通过代谢产物(酶或有毒物质)的作用表现出来的。以昆明种大鼠为试验动物,观察1次灌胃不同剂量的生物农药绿色木霉.烯酰吗啉水分散片剂大鼠所产生的毒性反应和死亡情况,结果显示LD50>2150 mg/kg。[结论]生物农药绿色木霉.烯酰吗啉水分散片剂在农业生产中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9.
玉米及玉米加工品中的真菌毒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真菌毒素(Mycotoxin)是由真菌产生的一类次生代谢产物。人畜误食带有毒素的粮食或饲料,就会发生中毒现象或称为真菌中毒症(Mycotoxicoses)。介绍了美国玉米及玉米加工品中常见的黄曲霉毒素(Aflatoxin)和两种镰刀菌毒素(Fusarium toxins):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及单端孢霉烯族化合物(Tnchothecenes)。重点概述了黄曲霉毒素和镰刀菌毒素在玉米原粮及玉米加工品的不同组分中的分布情况;讨论了真菌毒素的检测和化学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科学评估羌活主产区土壤生态系统健康状况,揭示土壤微生物与羌活的互作关系。[方法]以羌活根际土壤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和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组成和羌活次生代谢产物含量,进一步采用冗余分析和相关性分析方法研究根际土壤微生物对羌活次生代谢产物的影响。[结果]羌活根际土壤细菌优势门类群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真菌优势门类群为子囊菌门(Ascomycota)、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和球囊菌门(Glomeromycota)。属水平上,细菌优势属为Vicinamibacter(0.80%~9.11%)、土生单胞菌属Terrimonas(0.66%~7.72%)和硝化螺旋菌属Nitrospira(1.18%~4.46%);真菌优势属为被孢霉属Mortierella(0.01%~14.19%)、四孢菌属Tetracladium(0.18%~14.32%)和黄豆菌属Kotlabaca(0.01%~24.96%)。冗余分析表明羌活根际土壤微生物群...  相似文献   

11.
1材料与方法 1.1试剂酵母粉为英国OXOID公司生产;葡萄糖、KH2PO4、MgSO4·7H2O均为国产分析纯。 1.2仪器Thermo Finnigan TRACE DSQ型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SUPELCO公司的SPME Fiber Assortment Kit #1固相微萃取头。  相似文献   

12.
刘世巍  黄述州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5):17075-17076,17112
[目的]对桃儿七挥发油化学成分进行GC-MS质谱分析。[方法]采用超声-索氏抽提组合法提取桃儿七中挥发油化学成分,并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结合计算机标准谱库检索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析,结合质谱数据库NIST2008对分离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并通过总离子流色谱图的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成分的相对含量。[结果]初步确认出其中48种化合物的可能结构,有32个化合物与质谱数据库匹配度较高,占桃儿七挥发油成分的66.66%。其中胺类5种,占挥发油含量的1.16%;酸类6种,占挥发油含量的6.04%;醇类5种,占挥发油含量的6.55%;酯类9种,占挥发油含量的38.82%;酮类4种占挥发油含量的10.09%。[结论]分析桃儿七挥发油的化学成分有助于发现桃儿七挥发油的特征性成分,为针对性地提取分离挥发油中的化合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吕杨  潘德芳  陈伟民  任凤莲  陈龙胜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6):20619-20620,20622
[目的]考察并比较黄精根部和茎部挥发油成分和含量的异同性。[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黄精根和茎中的挥发油,并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和峰面积归一化法分析并比较其化学成分和相对含量。[结果]黄精根挥发油成分中鉴定出26种化合物,占挥发油相对含量的90.87%;黄精茎挥发油成分中共鉴定出化合物有37种,占挥发油相对含量的94.58%。其中,有13种挥发油成分化合物同时存在于黄精根和茎中,其中只有2种化合物的相对含量相差不大,小于5.0%;其他11种化合物的相对含量相差均大于5.0%。[结论]黄精根部和茎部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及其相对含量有较大差异性。  相似文献   

14.
黄名正  李鑫 《安徽农业科学》2018,46(12):182-185
[目的]对紫苏(Perilla frutescens)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方法]用同时蒸馏萃取(simultaneous distillation-extraction,SDE)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研究紫苏的挥发性成分。[结果]一共鉴定出44种挥发性成分,其中醇类7种,占总含量的3.96%;醛类3种,占总含量的2.63%;烯烃3种,占总含量的0.67%;酮类1种,占总含量的1.61%;酚类3种,占总含量的0.74%;酯类5种,占总含量的2.69%;酸类3种,占总含量的1.22%;芳香族6种,占总含量的25.37%;萜类13种,占总含量的61.02%。[结论]紫苏的挥发性成分中既有具风味的挥发性成分,也有具药效的挥发性成分。  相似文献   

15.
黄芩地上部分挥发性物质气相色谱-质谱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黄芩地上部分的挥发油的化学成分。[方法]用水蒸气蒸馏得到挥发油,运用GC-MS技术,结合计算机检索对具体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和鉴定。用峰面积归一法计算了各个组分的相对含量。[结果]分离鉴定了其中37个化合物,占挥发油总量的85.03%。[结论]黄芩挥发油中含量在3%以上的组分有:烯丙醇(5.53%)、苯乙酮(4.62%)、石竹烯(18.90%)、α-律草烯(3.99%)、香叶烯D(19.44%)、γ-榄香烯(6.23%)、1-乙烯基-1-甲基-2-(1一甲基乙烯基)4-(1·甲基亚乙基)-环己烷(3.98%)。  相似文献   

16.
当归藤不同部位挥发油成分GC-MS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当归藤不同部位中挥发油成分。[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分别提取当归藤根、茎、叶的挥发油成分,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对这3个部位挥发油的化学成分进行对比研究,并用面积归一化法获得各化合物的相对含量。[结果]从当归藤根中鉴定出11个成分,占挥发油总量的77.67%;从当归藤茎中鉴定出36个成分,占挥发油总量的92.88%;从当归藤叶中鉴定出74个成分,占挥发油总量的85.11%。[结论]该方法结果准确可靠,为当归藤的质量标准制定及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北京丁香叶中的挥发油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丁香挥发油。运用GC-MS技术,结合计算机检索对具体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和鉴定。用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个组分的相对含量。[结果]分离鉴定了其中48个化合物,占挥发油总量的85.6%。[结论]含量在3%以上组分有:苯甲醛(8.03%)、β-蒎烯(4.53%)、苯甲醇(22.92%)、苯乙醇(4.03%)、3-烯丙基-2-甲氧基酚(4.17%)。  相似文献   

18.
林佳彬  李冬梅  郑炜 《安徽农业科学》2012,(30):14724-14725
[目的]分析青花椒挥发油的主要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并采用GC-MS程序升温的方法对青花椒挥发油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结果]从青花椒挥发油中鉴定出43个化合物,占挥发油总量的88.27%。其中3,7,7-三甲基-(1S)-双环[4.1.0]庚-3-烯在青花椒挥发油中含量最高,占色谱总流出峰面积的45.729%。[结论]青花椒挥发油的主要化学成分为烷、烯、醇和萜类等。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苦瓜叶片乙醇提取物的化学成分及对小菜蛾生长的抑制效应。[方法]采用GC-MS(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技术对苦瓜叶片乙醇提取物中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并研究了苦瓜叶片乙醇提取物对小菜蛾幼虫的抗虫作用。[结果]苦瓜叶片乙醇提取物中共含有81种化学成分,占总成分的90.86%,主要成分为(Z,Z)-9,12-十八碳二烯酸、百里酚和棕榈酸,分别占总出峰面积的24.48%、18.23%和13.24%;首次发现苦瓜叶片中含有百里酚和龙脑。该提取物对小菜蛾幼虫具有较强的抑制生长的作用,对试虫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也产生明显影响,表现出较强的抗虫作用。[结论]为苦瓜叶片的进一步研究和开发利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窦全丽  张仁波  肖仲久  李凤华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2):18132-18133,18149
[目的]分析小婆婆纳中的化学成分,为婆婆纳属植物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挥发油化学成分进行分析。[结果]在小婆婆纳挥发油中共鉴定出52种化学成分,占总挥发油量的97.383%,其中含量超过1%的有19种,主要有十六烷酸(19.620%)、4乙-烯基-2甲-氧基-苯酚(9.202%)和亚油酸(7.392%)等。[结论]小婆婆纳的挥发油可以作为某些药物的提取原料和精细化工的原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