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在介绍阳城县蚕业发展简史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阳城县生态蚕业的具体表现,总结了阳城县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北方生态蚕业新模式的经验,展望了阳城县蚕桑产业的未来.  相似文献   

3.
4.
应榆林市农业局之聘,我们于2003年6月22~27日赴陕西省对榆林市生态蚕业作专题考察,并参加了榆林市蚕桑发展研讨会,分别就世界蚕业市场及桑树栽培等作了专题发言,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陈从明 《蚕桑通报》2004,35(3):53-55
传统的蚕桑生产存在着四个问题:一是桑园有机肥少、肥效差;二是蚕沙自然堆放、污染环境;三是养蚕、消毒、加温和蚕农生活所需燃料消耗大,一般情况下,每户每年约需柴等燃料3 t以上,相当于2000m2薪炭林或4000 m2林地的年生长量;四是一年中蚕业劳作时间少,而在非养蚕季节,劳力、土地等资源利用率低.  相似文献   

6.
"桑树成园速度最快,综合效益最显著",西南大学晚霞专家组组长林元吉教授在石柱马武镇下楠坝高效生态蚕桑示范基地喜出望外地盛赞说,"这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发展蚕桑产业快捷途径将在全市乃至全国推广."  相似文献   

7.
蚕业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产业化探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简述了蚕桑资源综合利用的学科建设、科研进展、资源开发、产业发展等方面的基础和优势 ,并就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重点发展方向、科技联合攻关、基地建设、产品开发与市场开拓、蚕桑资源综合利用产业与传统蚕桑产业相结合等产业化发展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万玉新 《广西蚕业》2005,42(3):42-43
在各级政府部门的领导和各级业务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我市的蚕业生产取得了长足的发展;2004年桑园面积达65000亩,比2003年增加7000亩;全市养蚕22万多张,比2003年同期增加万多张;  相似文献   

9.
万玉新 《广西蚕业》2001,38(4):34-36
蚕业产业化生产是蚕业生产必由之路,为了促进这一产业化形势的发展,蚕业站必须转变工作重点,通过四种形式参与蚕业产业化的生产。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茧丝市场再次走入低谷,不少地方再次出现蚕农毁桑.如何才能保住我县1 000t优质茧基地的桑树基础,确保蚕农收入不减,走出低谷再创辉煌?我县采用三种模式进行探索,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黄土高原典型草原植被及土壤化学计量对降水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植被和土壤生态化学计量及其耦合关系,是解析气候变化背景下草地植被养分动态平衡和能量流动的重要途径.本研究以宁夏固原云雾山典型草原为研究对象,采用控雨-滴灌装置模拟3个降水梯度(自然降水的50%,100%和 150%),分析了植物叶片、根系、凋落物及土壤的碳(Carbon,C)、氮(Nitrogen,N)、磷(Pho...  相似文献   

12.
苏超  薛忠民  焦锋 《蚕业科学》2012,38(1):146-151
水土流失、土壤侵蚀以及荒漠化是陕北黄土高原主要的生态环境灾害,桑树以其生理生态学特性和经济价值,成为该地区的经济与生态型树种。经长期的自然选择与人工选择,在陕北黄土高原的风沙区和丘陵沟壑区分布着较为丰富的耐旱、耐寒、耐瘠薄、抗风沙的适生桑树种质资源,并形成高大乔木桑、梯田埂桑、桑草间作坡地桑、沙地灌木桑等多种桑树类型与栽植形式,在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防护和特色农业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显著的作用。通过介绍陕北黄土高原桑树种质资源的分布、不同生态类型桑树栽植与收获技术,以及桑树对生态恢复和水土保持的作用,诠释桑树生态产业开发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黄土高原草地合理利用与草地植被演替过程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1,自引:3,他引:18  
本文针对黄土高原草地植被退化严重,畜牧业发展低而不稳等现状,开展了草地合理利用与草地植被演替过程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三种草地类型,不同处理的生物量形成,植物群落结构,建群种变化的差异十分显著,尤其是割草区和限制放牧区处理有利于草地的永续利用和维持生态平衡,而完全保护区由于长期封育,不利草地的繁殖更新和再生,虽能维持一定的产量水平,但增长幅度不大,另外,不同处理对草地群落演替的影响不甚明显。  相似文献   

14.
黄土高原坡地退耕恢复草地的土壤水分动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易彩琼  王胜  樊军 《草地学报》2015,23(6):1182-1189
为了解黄土高原水蚀风蚀区坡地退耕还草后的土壤水分消耗与补充过程,利用2003年开始的野外坡面径流小区定位观测土壤剖面水分,分析坡地退耕还草多年后的土壤水分动态变化及丰水年的恢复状况。结果表明:坡地退耕还草后,土壤水分含量降低,多年以后,苜蓿地显著低于坡耕地,含水量已接近或者达到萎蔫含水量。撂荒草地土壤水分含量稍低于坡耕地,尽管坡耕地有较多的径流,但是土壤水分含量保持在较高水平。2010年初3个处理土壤剖面平均含水量分别为7.4%,12.6%,12.5%,丰水年降水可以不同程度的补充土壤剖面水分,补充深度较一般年份深110 cm左右,苜蓿地、撂荒地、坡耕地土壤水分分别恢复到10.0%,14.5%,15.5%,分别增加了35.1%,15.1%,24.0%。因此,坡耕地退耕种植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导致土壤水分含量显著降低,只有在丰水年土壤水分含量才有较明显的恢复。  相似文献   

15.
黄土高原生态退化与恢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的黄土高原不仅是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同时也是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地区之一,严重地限制着该区域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加大对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的恢复治理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在详细分析黄土高原地形地貌、气候及土壤3个方面特殊性的基础上,综述了当前黄土高原退化现状以及造成其退化的原因,提出了生态恢复治理的综合措施,并对当前黄土高原生态恢复相关研究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6.
近70年中国黄土高原气候生产力演变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利用黄土高原地区68 a气象资料,采用EOF、REOF、CEOF分解和小波分析等方法,研究了该区域气候生产力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黄土高原气候生产力呈递减趋势;20世纪30-40年代高,60年代次高,90年代最低,80年代次低;1978-2000年、1951-1960年以下降为主,1978-2000年最为突出,1961-1978年曲线不断上升,2000年后呈现上升;气候生产力演变存在多种周期,其中4年周期最为明显;存在相关程度高的3个特征区域,即高原西部生产力不稳定低产区、南部相对稳定高产区、高原东部不稳定区;高原中北部是气候生产力变化的敏感区;气候生产力的空间振幅存在传播趋势,从高原中东部向东南传播。  相似文献   

17.
胥刚  任继周  冯琦胜  崔霞 《草业科学》2015,9(10):1695-1701
农业起源于地带性原始生态系统,一个地区的农业类型表现出对该区域原生生态系统的皈依。黄土高原东南部的古人类遗存出现时间较西北部早,分布也更为丰富,猎食草食动物是整个高原古人类主要的食物来源。以驯化动物及游牧为特征的畜牧业率先出现,以旱作农业为特色的耕作农业随后发端。在初始阶段,畜牧业和耕作业相互包含,甚至互相转化;邦国社会以后,在高原的东北部形成了以农耕农业为主,而在西北部以游牧农业为主的格局,相应的农业文化成对峙态势。黄土高原的农业起源表现出了对草原及森林生态系统的皈依,而草原生态系统又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8.
黄土丘陵区基于土壤水分平衡的草地建设策略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通过对黄土丘陵区草地的生态功能与经济功能的分析,认为草地建设是黄土丘陵区生态与经济建设的切入点,而水分是黄土丘陵区生态及经济建设的限制因子,维持黄土丘陵区水分平衡不仅是生态建设及经济发展的关键环节,而且是退耕还林(草)后的农业生产所必需的。并提出黄土丘陵区基于水分平衡的草地建设策略。  相似文献   

19.
多年生香豌豆在黄土高原地区的引种栽培试验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通过贸易购买方式从美国引进优良牧草-多年生香豌豆,在黄土高原地区进行引种栽培试验。多年生香豌豆引种后的适应性很强,适生中心区为黄土高塬沟壑区、黄土丘陵沟壑区一副区、二副区、三副区和冲积平原区;一般适生区为黄土丘陵沟壑区四副区、五副区;适生边缘区为黄土丘陵沟壑区五副区。其生长迅速,产草量很高,产草量鲜重可达80t/hm^2,为紫花苜蓿的2倍以上;生态经济利用价值很高,粗蛋白含量为27.92%,粗脂肪为3.16%,适口性好;枝叶氮、磷、钾含量高,特别是通过其根瘤的固氮作用,可以很好地促进与其间作的林木快速生长;草层茂密,根系发达,水土保持作用很好;栽培技术简便易行,在饲料、园林以及水土保持等方面具有广阔的推广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