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比较4种常规农药对桑椹肥大性菌核病的田间防治效果,并检测各种农药在桑果上的残留情况.试验结果显示50%多菌灵WP、70%甲基硫菌灵WP、80%代森锰锌WP和50%腐霉利WP的田间防治效果依次分别为94.79%、96.23%、81.18%和82.77%,各种农药对桑椹肥大性菌核病均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其中50%多菌灵WP和70%甲基硫菌灵WP防效较好;经过检测,各种农药用药后在桑果上的残留量依次分别为3.90 mg/kg、1.34 mg/kg、2.10 mg/kg和0.98 mg/kg,其中50%多菌灵WP的残留量比国家标准(0.5 mg/kg)超标7.8倍,70%甲基硫菌灵的残留量比国家标准(0.5 mg/kg)超标2.68倍,80%代森锰锌WP和50%腐霉利WP的残留量都远低于国家残留标准(5 mg/kg).综合田间防治效果和药物残留影响食品安全问题分析,80%代森锰锌WP和50%腐霉利WP比较适用于果桑园桑椹肥大性菌核病的防治.  相似文献   

2.
桑椹菌核病是危害果桑的一种主要病害,严重影响桑椹的产量和品质,为筛选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桑椹菌核病的药剂,用430 g/L戊唑醇悬浮剂、37%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进行了防治试验,在桑椹采摘前25 d停止用药。试验结果表明,430 g/L戊唑醇悬浮剂3 000倍稀释药液的防治效果最好,校正防效达95.74%;37%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3 000倍稀释药液的防治效果次之,校正防效为54.47%;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稀释药液的防治效果较差,校正防效只有16.01%;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800倍稀释药液的防治效果最差,校正防效仅为11.19%。  相似文献   

3.
桑椹菌核病是危害桑果常见的病害,是桑果生产潜在最大的威胁。桑椹菌核病是真菌性病害,试验使用在农业生产上应用的多菌灵、甲基托布津、腐霉利等真菌杀菌剂在田间试用防治桑椹菌核病,并检测农药残留量。试验结果表明:应用多菌灵和甲基托布津进行喷洒,相对防治效果分别达到了53.22%和61.18%,达到显著防治桑椹菌核病效果,腐霉利也有一定防治效果;在使用各种农药中,多菌灵的残留量超过国家规定的限量值,而甲基托布津和腐霉利农药残留量低于国家规定的限量值,食用安全可靠。在桑果生产中,合理利用有效药物,并结合配套一些技术管理措施,既有效减少桑椹菌核病的发生,提高桑果产量,也达到保证桑果食用安全目的。  相似文献   

4.
桑椹肥大性菌核病化学防治试验与农药残留检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桑椹肥大性菌核病是桑椹的一种毁灭性真菌病害。目前控制该病最有效的方法是化学防治。将不同药剂及组合对该病进行大田防治试验,结果表明:多菌灵、甲基硫菌灵、腐霉利、菌核净、咪鲜胺5种农药防治桑椹肥大性菌核病均有较好的效果。桑椹农药残留检测只有多菌灵超标,达到17.2mg/kg,是0.5 mg/kg标准的34.4倍。结合大田防治效果、桑椹农药残留及病原抗药性等因素综合分析,处理III 25%咪鲜胺乳油500倍液+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750倍液组合是控制该病适宜的化学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5.
桑椹肥大性菌核病是果桑生产中常见的桑椹菌核病之一。采用多年、多地随机抽样的方法调查桑椹肥大性菌核病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并根据调查点的土壤病原菌留存、气象条件(降雨及湿度)、果桑品种及栽植密度和树型养成等分析与病害发生有关的因素;选择常用的6种农用杀菌剂,通过对桑树喷雾和土壤灭菌2种施药方法,调查供试杀菌剂对病害的防治效果。调查结果显示桑椹肥大性菌核病具有群体发病的特点,当桑园土壤存在的大量越冬病原菌(桑实杯盘菌Ciboria shiraiana)的子囊孢子萌发期与桑树开花期一致时,病原菌的孢子能很快侵染传播;种植易感病果桑品种和桑树开花前后2个月田间适温(逐渐升温)多湿(RH80%),会明显增加病害的发生及传播机率;栽植密度大及低干养成果桑的发病率较高。在始花期连续3次喷施多菌灵、甲基托布津、腐霉利、菌核净等杀菌剂对桑椹肥大性菌核病的大田防治效果为53.26%~64.24%,内吸性杀菌剂与保护性杀菌剂混配使用具有增效作用;在3月上旬采取土壤施药(40%五氯硝基苯或80%多菌灵)杀菌的方法也能达到良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6.
桑椹小粒性菌核病是果桑生产中发病率高、危害严重的真菌病害。选择5种常用杀菌剂,采用单一施用或2种药剂交替施用的方法,在前2年发病较严重的桑园于桑树开花期间进行桑椹小粒性菌核病防治的小区试验,单一施用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 000倍稀释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稀释液以及二者交替施用对桑椹小粒性菌核病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平均防治效果达到91.48%~99.03%。在桑椹小粒性菌核病的大面积田间防治试验中,采用上述2种药剂交替防治以及药剂防治+地膜覆盖防治的方法,防治效果在80.07%~82.48%,显著优于只用地膜覆盖的防治方法,其中采用药剂防治+地膜覆盖的防治方案,可减少1次施药。试验结果表明:交替施用70%甲基硫菌灵1 000倍稀释液和50%多菌灵800倍稀释液可有效防治桑椹小粒性菌核病,在药剂防治的基础上增加薄膜覆盖可减少总施药量,有利于保证桑果食用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7.
桑椹菌核病是危害果桑的一种主要病害,严重影响桑椹的产量和品质,为了有效地预防和控制桑椹菌核病对果桑生产的危害,我们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WP)、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WP)、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WP)和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WP)进行了防治试验,桑椹采摘前25 d停止用药.结果表明:使用70%甲基托布津WP、交替使用70%甲基托布津WP和50%腐霉利WP的防效达90%以上,交替使用70%甲基托布津WP和50%多菌灵WP、使用50%多菌灵WP的防治效果次之,且所用药剂对桑叶和桑椹均未产生药害症状.  相似文献   

8.
杀菌剂多菌灵在桑叶中的消解动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多菌灵(carbendazim)是家蚕微粒子病的防治药物。将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分别稀释至1000和500倍药液后喷洒桑树,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检测桑叶中多菌灵的残留和消解动态。结果表明:桑树喷洒稀释1000倍的多菌灵药液后,桑叶中药物的消解动态方程为Ct=4.5339e-0.2215t,药物的半衰期T1/2=3.13d;喷洒稀释500倍的多菌灵药液后,桑叶中药物的消解动态方程为Ct=6.0527e-0.1030t,药物的半衰期T1/2=6.73d。多菌灵在桑叶中的残留与消解动态显示低浓度(稀释1000倍)的药液在桑叶中的降解更快,所以建议生产上适当采用高浓度药液喷施桑树,并根据相应的药物消解动态数据确定桑叶采摘时期,以保证家蚕食下药叶对微粒子病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9.
为明确引起贵长猕猴桃蒂腐病病原菌的种类并筛选出有效防治药剂,本研究从自然发病果实进行病原菌分离,通过菌株致病性测定、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鉴定,并针对病原菌采用6种不同杀菌剂对其的抑菌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分离获得的有效菌株中GC-1和GC-2可引发蒂腐病,将有效菌株的序列结果与 NCBI进行核酸 Blast 比对,GC-1和GC-2分别与木贼镰刀菌(Fusariam)和粉红螺旋聚孢霉(Clonostachys rosea)的同源性达99 %和100 %,结合GC-1和GC-2病原菌形态特征分析,明确引起贵长猕猴桃蒂腐病病原菌为木贼镰刀菌(Fusariam)和粉红螺旋聚孢霉(Clonostachys rosea)。室内毒力测试结果表明,甲基硫菌灵对木贼镰刀菌抑菌效果最好,EC50值为8.2007 mg/L;其次是异菌脲、咪鲜胺、多菌灵、戊唑醇和苯醚甲环唑,Ec50分别为19.6431 mg/L、23.2454 mg/L、37.7505 mg/L、70.2533 mg/L和139.2179 mg/L。多菌灵对粉红螺旋聚孢霉效果最好,EC50值为7.8540 mg/L;其次是咪鲜胺、苯醚甲环唑、甲基硫菌灵、异菌脲和戊唑醇,其Ec50分别为14.3703 mg/L、28.1615 mg/L、100.7953 mg/L、126.3797 mg/L和135.9008 mg/L。因此,引起贵长猕猴桃蒂腐病的病原菌为木贼镰刀菌(Fusariam)和粉红螺旋聚孢霉(Clonostachys rosea);甲基硫菌灵和多菌灵分别对木贼镰刀菌(Fusariam)和粉红螺旋聚孢霉(Clonostachys rosea)的菌丝生长具有明显抑制作用,该研究结果可为贵长猕猴桃蒂腐病的田间药剂防治提供筛选依据。  相似文献   

10.
桑椹菌核病是危害果桑的一种主要真菌病害,严重影响桑椹的产量和品质。2017年春季在陕西临潼果桑产区进行了新型农药田间防治试验。结果表明:喷施戊唑醇与吡唑醚菌酯的复配剂——叶将30%SC 1500倍液,对桑椹菌核病的校正防效为90.91%;喷施甲基硫菌灵与吡唑醚菌酯的复配剂——妆颜45%SC 750倍液的相对防效为89.66%。两种新型农药制剂虽然比喷施"70%甲基硫菌灵WP+80%代森锰锌WP"1000倍液相对防效低,但都达到了理想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1.
桑椹菌核病是一类真菌病害,病原菌以菌核的形式在土壤里长期存活,因而探讨利用除草剂草甘膦对病原真菌的抑制作用防治桑椹菌核病。分别配制95%草甘膦与对照药剂70%甲基硫菌灵的不同浓度稀释液,在发病桑园土表对肥大性、小粒性和缩小性3种桑椹菌核病菌的子实体和子囊盘进行喷洒。施用95%草甘膦500倍稀释药液和70%甲基硫菌灵620倍稀释药液1 d后明显可见桑椹肥大性、小粒性菌核病菌的子实体和子囊盘开始萎蔫干枯,子囊盘向上卷起,对桑椹缩小性菌核病菌子实体和子囊盘的杀灭作用更为明显,施药4 d后,3种类型桑椹菌核病菌子囊盘完全腐烂失活。另将3种桑椹菌核病菌的子囊孢子置于含有草甘膦或甲基硫菌灵的液体培养基内振荡培养48 h后,检测药液对病菌子囊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结果95%草甘膦375、500、625倍稀释药液对3种类型病原菌子囊孢子的萌发均具有较好抑制效果,其EC50值均小于对照70%甲基硫菌灵的EC50值。试验结果初步表明,95%草甘膦对桑椹菌核病3种类型病原菌的子实体和子囊盘有较好的杀灭作用,能有效抑制病菌子囊孢子的萌发。建议发病桑园于2月中旬至4月上旬以95%草甘膦375、500、625倍稀释药液喷洒土表,能起到对桑椹菌核病的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不同杀菌剂对草坪草病原菌毒力的作用测定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了不同杀菌剂对3种主要引起坪草病害的褐斑病菌、腐霉枯萎菌、夏季斑枯病菌的毒力。结果表明,烯唑醇、甲基硫菌灵、代森锰锌、咪鲜胺对立枯丝核菌的EC50值分别为0.078 3,5.968 4,7.181 2和11.386 8 mg/L,以烯唑醇对立枯丝核菌的毒力最高。烯唑醇、咪鲜胺、代森锰锌、甲基硫菌灵对夏季斑枯病菌的EC50值分别为0.016 2,0.554 4,6.035 3,1 218.497 8 mg/L,以烯唑醇抑菌效果显著优于其它3种杀菌剂。采用菌丝干重测定法测定了阿米西达、霜脲氰、霜克、咪鲜胺、代森锰锌对腐霉枯萎病菌的毒力,其EC50值依次为0.053 3,7.837 4,13.310 7,19.715 1,29.771 5 mg/L,以阿米西达的抑菌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3.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桑椹的价值越来越得到重视.桑椹菌核病是桑果生产中危害较为严重的真菌病害,为筛选安全高效的桑椹菌核病防治药剂,提高桑椹品质,采用生物制剂10.4%~ 11.8%脂肪酸乳油、6.5%茶黄素悬浮剂、木霉发酵液、6.5%茶黄素悬浮剂+木霉发酵液混合制剂及化学抗真菌药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与80%代森...  相似文献   

14.
桑椹菌核病是果桑生产中的主要病害.为了确保果桑生产的安全、高产、优质,在田间条件下以树龄15年的果桑品种大10供试,将生防真菌木霉菌和甲基硫菌灵交替使用防治桑椹菌核病,调查防治效果及桑椹中的农药残留.木霉菌和甲基硫菌灵交替使用对桑椹菌核病的防效可达到99.49%,比单独使用木霉菌的防效提高24.56%;桑椹始熟期抽样检...  相似文献   

15.
桑椹菌核病综合防治与不同药剂组合防治效果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桑椹菌核病是危害果桑的一种主要病害,严重影响桑椹的产量和品质。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桑椹菌核病对果桑的危害,2014年进行桑园冬耕、整枝、清洁田园、喷洒石硫合剂、地膜覆盖等越冬防治;2015年春季用20%爱可悬浮剂(SC)2 0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WP)1 000倍液、40%菌核净WP 1 000倍液和50%多菌灵WP 500倍液等进行不同组合的农药防治试验,至桑椹采摘前25 d停止用药。结果表明,春季桑芽萌发后间隔7~10 d交替喷施70%甲基托布津WP 1 000倍液等杀菌剂3~4次,即可控制桑椹菌核病,防效均在91.00%以上,其中20%爱可SC 2 000倍液与70%甲基托布津WP 1 000倍液交替使用防治效果较好,校正防效在98.50%以上;进行越冬防治也可减少桑椹菌核病初侵染源,但对桑椹菌核病的防治效果不佳。  相似文献   

16.
为探究杀菌剂吡唑醚菌酯和氟唑菌酰胺在桑椹上使用的安全性,在果桑花期喷施42.4%唑醚·氟酰胺悬浮剂(SC)不同浓度稀释液后,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级杆质谱(UPLC-MS/MS)检测吡唑醚菌酯和氟唑菌酰胺在桑椹中的含量,并研究两者在桑椹中的消解动态及膳食摄入风险。结果显示,UPLC-MS/MS检测吡唑醚菌酯和氟唑菌酰胺的定量限(LOQ)分别为0.003 mg/kg和0.03 mg/kg,回收率为80.2%~106.0%,相对标准偏差(RSD)在2.01%~4.13%之间,表明检测方法可信;吡唑醚菌酯和氟唑菌酰胺的消解动态均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在桑椹中的消解半衰期分别为7.30~7.45 d和5.87~5.97 d,属易降解物质。用42.4%唑醚·氟酰胺SC 1 000倍稀释液喷施桑树3次,每次间隔7 d,末次喷药后15 d检测吡唑醚菌酯和氟唑菌酰胺在桑椹中的残留量,其对2岁及以上人群慢(急)性膳食摄入风险均小于100,不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不可接受的风险。  相似文献   

17.
采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和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交替防治及不同比例混合防治桑椹菌核病,试验表明,70%甲基托布津和50%腐霉利交替和混合使用均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防效达95.00%以上,且各药剂处理区之间无显著差异,其中70%甲基托布津和50%腐霉利按1:3比例混合使用防治效果最好,防效达97.85%。  相似文献   

18.
《中国蜂业》2015,(4):13-16
为评价几种杀菌剂对意大利蜜蜂的急性毒性和安全性,测定了11种杀菌剂对蜜蜂的急性接触毒性和15种杀菌剂对蜜蜂急性经口毒性,结果表明:11种杀菌剂对蜜蜂的接触毒性,氟硅唑为高毒,丙环唑和咪鲜胺为中毒,丙森锌、苯醚1甲环唑、石硫合剂、甲基硫菌灵、烯酰吗啉、氟菌唑、武夷菌素和三环唑为低毒;15种杀菌剂对蜜蜂的经口毒性,丙环唑和抑霉唑为中毒,咪鲜胺、丙森锌、苯醚甲环唑、石硫合剂、甲基硫菌灵、烯酰吗啉、氟菌唑、三环唑、春雷霉素、代森锰锌、腐霉利、嘧霉胺和烯唑醇为低毒。因此,应禁止在蜜蜂活动区域使用高毒杀菌剂氟硅唑,慎重选择中等毒性杀菌剂丙环唑、咪鲜胺和抑霉唑,尽量选择对蜜蜂低毒杀菌剂,以保护蜜蜂的安全。  相似文献   

19.
目前,柑橘砂皮病在国内发病面积逐渐增大,其引起的砂皮、褐色蒂腐和树干流胶大大降低了柑橘的产量和质量。为了更有效的防治柑橘砂皮病,提高柑橘果品质量和产量。本试验利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34种杀菌剂对柑橘砂皮病菌Diaporthe citri 的毒力。结果表明,百可得效果最好,EC50为0.0112 ug/ml。EC50在1.0000 ug/ml以下的有氟硅唑、多菌灵、咪鲜胺锰盐、吡唑醚菌酯、肟菌﹒戊唑醇、唑醚﹒代森联、苯醚甲环唑、咪鲜胺、戊唑醇。甲基硫菌灵、丙环唑、克菌利果、腐霉利、腈菌唑、病菌清和抑霉唑的EC50在1.0000~10.0000ug/ml之间。EC50在10.0000~100.0000ug/ml的为喹啉铜、烯唑醇、异菌脲、丙森锌、二氯异氰尿酸钠、嘧菌酯、井冈霉素、代森锌和醚菌酯。田间防控杀菌剂以氟硅唑和多菌灵为主,果实贮藏以百可得为主。本研究为田间防控砂皮病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为筛选出防治沙糖橘采后腐烂的高效低毒杀菌剂,本实验分析测定了咪鲜胺、抑霉唑、嘧菌酯、吡唑醚菌酯、苯醚甲环唑和甲基硫菌灵6种化学杀菌剂对沙糖橘采后腐烂率、失重率、可溶性固形物和可滴定酸含量的影响,以及其在果皮、全果和果肉中的残留量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咪鲜胺、抑霉唑、嘧菌酯和甲基硫菌灵可有效防治沙糖橘采后腐烂。药剂处理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果实失重率以及可溶性固形物和可滴定酸含量。根据GB 2763-2016规定,在柑橘中咪鲜胺、抑霉唑、嘧菌酯和苯醚甲环唑的最大限量分别为5 mg/kg、5 mg/kg、1 mg/kg和0.2 mg/kg。吡唑醚菌酯和甲基硫菌灵参照葡萄中的最大限量分别是2 mg/kg 和3 mg/kg。经抑霉唑、嘧菌酯和甲基硫菌灵处理的沙糖橘,在处理后第3 d果皮、全果和果肉中杀菌剂残留量低于最高限量。经咪鲜胺和吡唑醚菌酯乳油处理的果实,在处理后第3 d果皮中药剂残留量高于限量,全果和果肉中药剂残留量低于限量。经苯醚甲环唑处理的果实在处理后第3 d果皮和全果中残留量高于限值,果肉中残留量低于限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