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探讨以甘草查尔酮A衍生物(4'-甲基-2,4-羟基查尔酮)对Lewis肺癌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和对细胞周期的影响,试验利用MTT、流式细胞术及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4'-甲基-2,4-羟基查尔酮对Lewis肺癌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及机制。结果表明: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各剂量组(10,20,40μmol/L)的4'-甲基-2,4-羟基查尔酮能有效抑制Lewis肺癌细胞增殖(P0.05),并可显著诱导其细胞凋亡(P0.05),其作用呈时间浓度依赖性;4'-甲基-2,4-羟基查尔酮可使Lewis肺癌细胞的Bax蛋白和Caspase-3蛋白表达增高,而使Bcl-2蛋白表达降低。说明4'-甲基-2,4-羟基查尔酮能有效抑制Lewis肺癌细胞的增殖并诱导其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与其改变细胞凋亡的线粒体途径中的Bax、Bcl-2及Caspase-3蛋白的表达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2.
由环氧鲨烯环化酶(OCS)催化的环化反应是氧化鲨烯合成三萜类化合物的第一步反应。通过对野生桑种川桑(Morus notabilis)、栽培桑种广东桑(Morus atropurpurea)桑叶中不同OCS基因的表达分析及桑叶中三萜类化合物组成和含量检测,探究桑树中三萜类化合物合成的关键酶。通过与拟南芥(Arabidopis thaliana)的OCS氨基酸序列进行比对,在川桑基因组中共鉴定得到12个OCS基因。半定量RT-PCR检测发现有9个OCS基因在川桑与广东桑的叶片中均有表达,其中MnPEN1、MnPEN2、MnPEN4基因的表达水平在2个桑种的叶片中差异较明显。通过气相色谱-质谱(GC/MS)分析发现川桑与广东桑叶片中的三萜类化合物组成有着较大差异,川桑的叶片中含有较多的α-香树素,广东桑叶片中的羊毛甾醇含量明显较高;而与这2种化合物合成相关的MnLAS、MnPEN1、MnPEN2、MnPEN4基因的表达水平在2个桑种之间也存在差异。推测在2个供试桑种的桑叶中,由于OCS基因表达水平的差异使相关三萜类化合物合成酶的活性不同,这是造成2个桑种桑叶中三萜类化合物组成和含量差异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3.
为给黄酮类非甾体抗炎药的研发提供试验依据,本试验以脂多糖诱导巨噬细胞(RAW264.7)释放一氧化氮(NO)为试验体系,研究了5种取代基对黄酮类化合物体外抗炎活性的影响。具体评价了黄酮、5,7-二羟基黄酮、5,7,4'-三羟基黄酮、芹菜素-7-葡萄糖苷及蒙花苷的体外抗炎活性。结果表明5,7,4'-三羟基黄酮能明显抑制脂多糖诱导RAW264.7细胞NO的释放,5,7,4'-三羟基黄酮的4'羟基是其活性的必需基团。  相似文献   

4.
以GB/T 20752-2006中的实验方法为基础,对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UPLCMS/MS)检测水产品中呋喃它酮(AMOZ)、呋喃西林(SEM)、呋喃妥因(AHD)和呋喃唑酮(AOZ)4种硝基呋喃代谢物的样品前处理方法进行了改进。试样用0. 2 mol/L盐酸溶液溶解后,经2-硝基苯甲醛衍生化,加入0. 1 mol/L磷酸氢二钾,混匀后用1 mol/L氢氧化钠溶液调节pH约为7. 4。经乙酸乙酯直接振荡离心提取上清液,氮气吹干经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采用正离子多反应监测(MRM)模式检测,同位素内标法定量。结果表明,四种代谢物回收率控制在90%~120%之间,RSD10%。实际样品分析结果显示,新的样品前处理方法简单、分析时间短、结果可靠,适合水产品中硝基呋喃代谢物残留的测定。  相似文献   

5.
探究草原毒草黄花棘豆(Oxytropis ochrocephala Bunge)吲哚里西啶类生物碱成分的毒性作用,为深入解析和再认识黄花棘豆的毒性成分及其相互作用提供理论依据。采用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和重结晶等分离纯化技术,对黄花棘豆地上部分植物样品吲哚里西啶类生物碱成分进行分离纯化,采用1D-NMR、2D-NMR、IR和UV等波谱解析手段对分离得到的单体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在此基础上通过测定单体化合物对α-甘露糖苷酶(α-mannosidase)的抑制活性,来评价其毒性效应。结果显示,从黄花棘豆总生物碱中分离得到4个吲哚里西啶类生物碱,分别鉴定为(1R,8aS)-l-hydroxy-indolizidines (1)、2-epi-lentiginosine (2)、swainsonine (3)和swainsonine N-oxide (4);α-甘露糖苷酶糖活性测定发现,化合物1~4对α-甘露糖苷酶抑制率分别为0.35、0.20、0.94、2.08μmol/L。化合物1、2和4为首次从黄花棘豆中分离得到,4种生物碱单体均表现出较强的α-甘露糖苷酶抑制活性,强弱顺序为化合物2>...  相似文献   

6.
文章运用文献分析方法,综述了藏药熏倒牛主要活性成分及含量的研究进展,结果显示,国内外研究者从藏药熏倒牛中已分离鉴定出黄酮类、苯丙素类等7类化合物105种,其中主要活性物质有β-石竹烯、甘香稀、β-榄香酮、2-(3′,4′-dihydroxy-phenyl)-1,3-benzodioxole-5-aldehyde、木犀草素、伞形花内酯-7-O-β-D-葡萄糖苷、槲皮素、伞形花内酯、山羊豆碱、槲皮素-3-O-β-D-葡萄糖苷、5,7,3′-三羟基-8,4′,5′三甲氧基黄酮、木犀草素-7-葡萄糖苷、β-谷甾醇等13种。研究者通过MCI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HPLC分离等技术,测定了伞形花内酯-7-O-β-D-葡萄糖苷、2-(3′,4′-dihydroxy-phenyl)-1,3-benzodioxole-5-aldehyde、β-石竹烯、木犀草素等10种主要活性物质的含量。截止目前,藏药熏倒牛药材化学质量控制标准尚未建立,对具体靶向活性成分及药理作用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7.
应用薄层色谱(TLC)和高效液相色谱(HPLC)技术相结合,建立苜蓿皂苷的分离检测方法以甲醇为溶剂,超声波辅助萃取苜蓿皂苷;萃取液首先经TLC分离(薄层板规格5 cm×20 cm),以氯仿-甲醇-水(65:35:10,下层)做展开荆,于254 nm处观察并收集不同比移值的分离组分;分离后的组分再次用HPLC进行检测,色谱柱为Venusil Mp C18(2)(4.6 mm×250 mm),在室温下以甲醇-水(15:85)为流动相,流速为0.15 mL/min、0.2 mL/min,以及甲醇-水(20:80)做流动相,流速为0.3 mL/min,检测波长为200 nm。结果表明:经薄层层析后分离得5种皂苷化合物,比移值分别为Ⅰ(0.08)、Ⅱ(0.18)、Ⅲ(0.49)、Ⅳ(0.63)、Ⅴ(0.80);分别将5种皂苷化合物经高效液相色谱进一步分离,共获得单体苜蓿皂苷13种。薄层层析与高效液相色谱技术相结合可用于苜蓿皂苷单体的分离检测,在本实验条件下检测到苜蓿提取物中的13种皂苷类化合物:  相似文献   

8.
经光谱、熔点和薄层分析等,自四川红桔皮(Citrus reticuiata Blano)中分离得到9种化学成分。其中5种为黄酮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川陈皮素(nobiletin)、蜜桔素(tangeratin)、5—去甲川陈皮素(5—0—demethyl nobiletin)、4′,5,7,8—四甲氧基黄酮(4′,5,7,8—tetrahydroxylflavone)和异橙黄酮(isosinensetin);另两种为麝香草酚(thymol)和β—谷甾醇(β—sitosterol);还有两种化合物有待进一步鉴定。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多级质谱(LC/MSn) 同时快速、准确测定蜂蜜中呋喃西林、呋喃唑酮、呋喃它酮和呋喃妥英4种硝基呋喃类抗生素代谢物。硝基呋喃类代谢物在酸性条件下经过邻硝基苯甲醛衍生化, 液相萃取后经色谱分离, 利用二级质谱进行定性和定量。加标样品平均回收率达到64% ~79%, 定量下限(LOQ) 为0 1~1μg·kg-1, 检测限(LOD) 达到0 05~0 5μg·kg-1。该方法测定结果满足欧盟(EU)对进口动物源性食品中硝基呋喃类抗生素的残留要求。  相似文献   

10.
采用硅胶柱层析、凝胶LH-20柱层析和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技术对樗蚕蚕沙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得到9种单体化合物。利用质谱与核磁共振等波谱技术,分析并确定这9种化合物分别为吐叶醇、(3S,5R,6S,7E,9R)-5,6-环氧-3,9-二羟基-7-megastigmene、黄柏酮、neophellamuretin、黄柏苷、赪酮甾醇、赪酮甾醇3-O-β-D-葡萄糖苷和α-亚麻酸甲酯和叶绿醇。通过菌丝生长速率法测试化合物对4种植物病原真菌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吐叶醇对玉米大斑病菌(Exserohilum turcicum)、瓜果腐霉病菌(Pythium aphanidermatum)、水稻纹枯病菌(Thanatephorus cucumeris)和向日葵菌核病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均有较为明显的抑制作用,其半最大效应浓度(EC50)分别为50.033μg/mL、54.016μg/mL、94.296μg/mL和47.144μg/mL;黄柏酮对水稻纹枯病菌和向日葵菌核病菌有较为明显的抑制作用,其EC50分别为126.811μg/mL和210.305μg/mL。  相似文献   

11.
通过研究云南贯众(Cyrtomium yunnanense)的化学成分,用硅胶和凝胶柱色谱进行分离,根据理化性质、波谱特征鉴定结构。结果从其甲醇提取物中分离并鉴定了4个化合物:山奈酚-3,7-a-L-二鼠李糖苷(Kaempferol 3,7-a-L-Dirhamnopyranoside)(1),山奈酚-3-a-L-(4-O-乙酰基)鼠李糖基-7-a-L-鼠李糖苷[Kaempferol3-a-L-(4-O-acetyl)rhamnopyranoside-7-a-L-rhamnopyranoside](2),山奈酚-3-a-L-(2,4-二乙酰基)鼠李糖苷-7-a-L-鼠李糖苷[Kaempferol3-a-L-(2,4-Di-O-acetyl)rhamnopyranoside-7-a-L-rhamnopyranoside](3),β-谷甾醇(β-Sitosterol)(4)。利用猪蛔虫24孔NUNC细胞培养板,对云南贯众中提取分离的四种化合物的抗蠕虫活性进行检测,并作离体毒理试验,利用纤毛虫检测器来计数死活虫卵。结果4个化合物中,化合物2效果最佳,其次是化合物4、化合物1,化合物3最差。4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云南贯众中分离得到的单体,化合物2有望开发成为一种新的驱蛔虫药。  相似文献   

12.
<正> 日本京都纤维工艺大学与硫球大学的学者用亚热带桑品种岛桑和台松二号、台松三号的硫球大学栽培的三年生桑的枝条(生长期4~5个月),在6月份进行枝条上部环状剥皮后15~66天,将枝条分剪成6~13段,每段长12厘米左右,采掉叶片,切口上涂以一种氧化见隆粉的生长激素,扦插在含  相似文献   

13.
通过研究红珊瑚的化学成分,为寻找其活性成分提供基础。应用GC-MS、Sephadex LH-20、HPLC等方法进行分析与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并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分析方法对13种无机元素进行含量测定。结果表明:从红珊瑚脂溶性成分中分析出16种化合物,含有烷烃类、脂类、醇类、角鲨烷、鲨烯等有机化合物,其中12个化合物为首次从红珊瑚脂溶性成分中分析得到;分离、鉴定出5个化合物,分别为邻苯二甲酸异丁酯、邻苯二甲酸正丁酯、咔唑、对羟基苯甲酸、6(5H)-菲啶酮,均为首次从红珊瑚中分离得到;红珊瑚含有6%左右的钙,富含镁、钠、铁、钾、锌等无机元素。  相似文献   

14.
《四川蚕业》2014,(3):13-14
研究了川桑Morus notabilis的地理分布。川桑主要分布在四川洪雅、马边、峨眉、古蔺、筠连、峨边、雷波、木里、荥经、珙县、屏山,云南贡山、泸水、福贡、德钦、大理、思茅、景东、绥江、镇雄、文山,湖南沅陵、永顺,重庆石柱、南川(金佛山)。分布区狭窄,对高山湿度有特别要求。从地理分布、形态特征分析,川桑与鸡桑亲缘关系最近。但根据最新分子生物学研究结果,川桑与华桑分在一个分支。因此,川桑的亲缘关系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5.
药桑的生物活性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昊  徐立  刘峻池  黄先智 《蚕业科学》2011,37(1):98-104
生长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药桑属于黑桑种(Morus nigra L.),是珍稀的药食兼用桑树品种资源。国内外研究者采用超临界流体萃取、超声波萃取以及反相高效液相色谱结合荧光检测等方法,从药桑的不同部位材料中分离鉴定出黄酮类、多糖类、生物碱、二苯乙烯及苯骈呋喃类等生物活性物质,在药桑的桑椹中还分离检测出脂肪酸、总可溶性氮化合物、氨基酸、维生素、类胡萝卜素等成分;明确药桑作为药用植物资源,其含有的生物活性成分具有降血糖、抗肿瘤、抗氧化、抗炎症等药理作用。今后需要对药桑各个部位活性成分的高效提取分离、生物活性鉴定及应用开发等进行系统研究,深度发掘和利用药桑的医药保健功效。  相似文献   

16.
桑叶次生代谢产物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通过色谱分离与波谱鉴定,对桑叶次生代谢产物进行了研究。分离并鉴定了10个化合物:5,7-二羟基香豆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5,7-d ihydroxycoum arin-7-O--βD-glucopyranoside,1);5,2,′4′-三羟基黄酮-7-O-β-D-吡喃葡萄糖苷(5,2,′4-′trihydroxyflavone-7-O--βD-glucopyranoside,2);东莨菪苷(scopolin,3);丁二酸(butaned ioic,4);3,4-二羟基苯甲酸(3,4-d ihydroxybenzoic ac id,5);山柰酚-3-O-(6″-O-2-丁烯酰)-β-D-吡喃葡萄糖苷[kaempferol-3-O-(6″-O-2-butenoyl)--βD-glucopyranoside,6];山柰酚-3,7-二-O-β-D-吡喃葡萄糖苷(kaempferol-3,7-d i-O--βD-glucopyr-anoside,7);尿嘧啶(urid ine,8);胸腺嘧啶(thym ine,9);D-半乳糖醇(D-galactitol,10)。其中化合物5-10为首次从桑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2为新天然产物;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  相似文献   

17.
采用激光与杂交相结合的育种方法,育成优质、高产新桑品种川桑98-1。经四川省桑品种区域试验和农村生产性试验鉴定表明:该品种枝条直立、节距密、发条能力强,生长势旺;秋叶硬化迟。全年平均公顷桑产叶量38645.15kg,比对照品种湖桑32号的27042.9kg高42.9%;万蚕收茧量18.38kg,比对照品种湖桑32号的17.18kg高6.98%;万蚕茧层量4.475kg,比对照的4.22kg高6.04%;4~5龄50kg桑收茧量3.65kg,比对照的3.26kg高11.96%;公顷桑收茧量2206.95kg,比对照的1315.5kg高67.77%;公顷桑茧层量535.71kg,比对照的318kg高68.46%。  相似文献   

18.
优质高产桑树新品种“川桑98-1”的育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激光诱变选出的优良单株台激761、激7681和丰产型鲁桑品种湘7920为亲本,采用杂交育种方法,育成了优质、高产桑树新品种川桑98-1。该品种在四川省桑品种区域试验和农村生产试验中均表现出丰产性好的特点:枝条直立,节距密,发条能力强,生长势旺;全年平均产叶量为35 311.62 kg/hm2,比对照品种湖桑32号增产20.25%,并且秋叶硬化迟。该品种的养蚕试验成绩为万蚕产茧量18.38 kg、万蚕茧层量4.475 kg、4~5龄50 kg桑产茧量3.65 kg,分别比对照品种湖桑32号提高6.98%、6.04%、11.96%。新品种已通过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适于在四川盆地主要蚕区栽植。  相似文献   

19.
为充分利用蚕桑生产中废弃的生物质资源,以桑枝条为原料,将水蒸气作为活化剂热解制备活性炭和收集产生的木醋液,对不同来源桑枝条制备活性炭的得率、吸附性能以及木醋液的成分等进行试验考察。用实生桑及不同桑品种1年生桑枝条制备活性炭的得率在11.66%~18.02%之间,木质部比率较高的枝条制备活性炭的得率也较高。用二倍体桑品种新一之和三倍体桑品种陕桑305的1年生枝条制备活性炭的碘吸附值在1 100~1 130 mg/g之间,亚甲基蓝吸附值在255.0~270.0mg/g之间,达到一级品国家标准(GB/T 13803.2—1999);用实生桑枝条制备活性炭的碘吸附值达到二级品国家标准(GB/T13803.2—1999);用混倍体桑品种陕桑402的1年生枝条制备活性炭的吸附性能接近二级品国家标准。气相色谱-质谱(GC/MS)分析显示:用不同桑品种1年生枝条生产木醋液中的成分达到23~39种;用实生桑枝条生产木醋液的成分种类相对较多,而且随桑树的生长年限变得更加复杂。采用物理法热解制备桑枝活性炭及获取木醋液的工艺节能环保,是将废弃桑枝作为生物质资源无害化、高值化开发利用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20.
筛选适合川桑(Morus notabilis)、滇桑(Morus yunnanensis)、药桑(Morus nigra)、印度桑K2(Morus indica cv.K2)无菌幼苗茎段继代和生根培养的培养基配方,建立4种特殊桑树种质资源的离体组织培养方法。以供试桑种质资源无菌幼苗带腋芽的茎段为外植体,通过对培养基添加激素浓度的优化,筛选出药桑的增殖芽继代培养基为MS+1 mg/L 6-BA+0.1 mg/L NAA,滇桑的增殖芽继代培养基为MS+0.1 mg/L TDZ,川桑的增殖芽继代培养基为MS+1 mg/L 6-BA+0.2 mg/L NAA,印度桑K2的增殖芽继代培养基为MS+0.05 mg/L TDZ。4份桑种质资源的无菌幼苗茎段继代培养45 d后,产生的增殖芽数目达1.6~6.8个,再生幼苗株高可达4 cm以上,分别转移至筛选的生根培养基MS+0.5 mg/L IBA或MS+1 mg/L IBA中培养。除川桑再生幼苗的生根率(41.7%~45.8%)和移栽成活率(40%~50%)较低外,其他3份桑种质资源再生幼苗的生根率均可达90%以上,移栽成活率为100%。试验结果证实不同桑种质资源最适合的组织培养体系存在差异,并且培养基中激素浓度小幅变化都会对其繁殖系数造成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