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机选择同月龄的200头奶公牛进行各月龄生长性能和屠宰性能数据分析,并根据屠宰厂收购活牛定价方法进行效益分析,研究屠宰月龄对奶公牛屠宰性能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显示,奶公牛屠宰率和净肉率随月龄的增加而提高,各月龄屠宰率和净肉率差异极显著(P0.01)。按照既定的活牛收购定价计算方法折合成育肥活牛价格:12、15、18、21、24月龄育肥活牛单价分别为21.67、23.38、25.25、25.96、25.97元/kg,活重价格随月龄增加而提高,组间差异极显著(P0.01)。屠宰月龄极显著影响屠宰率和奶公牛活牛销售价格,育肥奶公牛适时出栏才能获得较高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
《畜牧与兽医》2017,(5):26-29
旨在研究比较晋南牛公牛和阉牛的育肥性能、屠宰性能和肉品质。选择健康状况良好、体重相近的晋南公牛和阉牛各10头,通过300 d的强度育肥试验后屠宰测定各项指标。结果显示,公牛组的平均日增重、宰前活重、胴体重、屠宰率和眼肌面积均显著高于阉牛组(P0.05),而优质切块率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屠宰排酸72 h后,阉牛组大理石花纹评分显著高于公牛组、剪切力显著低于公牛组(P0.05)。而pH值、失水率和肉色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阉牛组大理石纹等级平均达到三级以上,接近于生产高档牛肉的标准。因此,晋南牛可通过阉割育肥生产高档牛肉。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讨去势对安草杂交牛生产性能和肌肉营养成分的影响,试验选择健康状况良好、体重在435 kg左右的16月龄安草杂交牛公牛12头(去势6头,未去势6头),通过150 d的育肥试验后屠宰,测定增重和肌肉中营养成分的相关指标。结果表明:去势组的宰前活重、平均日增重较未去势组降低4.52%和14.91%,差异显著(P0.05);去势组胴体重极显著低于未去势组(P0.01),屠宰率和净肉重显著低于未去势组(P0.05);去势组背最长肌脂肪含量显著提高(P0.05);去势组必需氨基酸含量、非必需氨基酸含量和总氨基酸含量均显著低于未去势组(P0.05);去势组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极显著高于未去势组(P0.01)。说明未去势安草杂交牛公牛育肥性能和屠宰性能均优于去势公牛;但安草杂交牛去势育肥能够改善牛肉的风味,可见,去势育肥是生产高档牛肉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4.
旨在探究红薯秧替代全株玉米青贮对奶公牛育肥性能、养分表观消化率、血液指标、屠宰性能、肉品质和经济效益的影响。选择平均体重(503.19±11.83)kg奶公牛30头,随机分成2组进行对比试验,每组15头。对照组粗饲料为全株玉米青贮,试验组粗饲料为50%全株玉米青贮+50%红薯秧,2组精饲料和其他饲养条件保持一致。结果:1)2组平均日增重和料重比无显著差异(P0.05),对照组干物质采食量显著高于试验组(P0.05);2)试验组酸性洗涤纤维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余指标差异不显著(P0.05);3)血液指标组间差异未达显著水平(P0.05);4)2组间屠宰性能和常规肉品质无显著差异(P0.05),但是对照组失水率和蒸煮损失分别比试验组高出9.87%、2.11%;5)对照组背最长肌C18:1n9c含量显著高于试验组(P0.05),试验组比对照组极显著增加了C18:2n6c含量3.49倍(P0.01);6)试验组比对照组每头牛每天增收1.57元。综上得出,在奶公牛育肥中使用红薯秧替代50%全株玉米青贮是可行的,不仅对平均日增重和屠宰性能无影响,还增加了奶公牛背最长肌中多不饱和脂肪酸和C18:2n6c的含量,且降低了饲料成本,增加了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5.
《畜牧与兽医》2015,(11):64-66
本文主要对不同育肥阶段大白猪平均日增重、屠宰性能、胴体品质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育肥阶段在30~80 kg平均日增重最低,30~100 kg最高,且达到显著水平(P0.05)。在屠宰性能上,大白猪胴体重、屠宰率、板油重、肾脏重随屠宰体重的增加而呈上升趋势,骨率、皮率呈下降趋势,且在120 kg屠宰时屠宰率、肾脏重均高于80 kg、100 kg,差异极显著(P0.01);脂肪率差异显著(P0.05);瘦肉率、骨率、皮率之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在肉质性状上,肉色、大理石纹、肌内脂肪含量随屠宰体重的增加而呈上升趋势;100 kg、120 kg屠宰时大理石纹分别比80 kg高0.67和0.69,差异显著(P0.05),其他肉质性状与屠宰体重均无显著关联(P0.05)。结果表明,育肥阶段在30~80 kg时平均日增重、屠宰率、大理石纹均较低,为获得较快生长速度,较好的屠宰性能和肉品质,上市屠宰体重在100~120 kg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6.
本试验旨在研究去势对荷斯坦公犊生长性能、屠宰性能和肉品质的影响。选取健康荷斯坦公犊和出生即去势的荷斯坦阉牛犊各17头,日龄和初生重均差异不显著(P>0.05),分为公牛组和阉牛组,这2组牛的饲粮和饲养管理一致,试验期为15.5个月,其中哺乳期为2个月,断奶期为2.5个月,饲育肥为11个月。结果表明:1)2组试验牛在4.5、9.5、15.5月龄平均体重差异显著(P<0.05),公牛组在14.0~15.5月龄平均日增重显著高于阉牛组(P<0.05)。2)15.5月龄出栏后,公牛组的排酸失重和头占体重比例显著高于阉牛组(P<0.05)。3)15.5月龄出栏的阉牛组大理石花纹等级2.5级,平均背膘厚10.75 mm,与公牛组差异显著(P<0.05)。4)15.5月龄出栏的公牛组肌肉剪切力、冷冻损失、滴水损失、蒸煮损失和肉色红度值显著高于阉牛组(P<0.05),肌肉脂肪含量和肉色亮度值显著低于阉牛组(P<0.05)。综上所述,在直线育肥模式下,荷斯坦公牛生长性能优于阉牛;但是阉牛可生产出2.5级大理石纹牛肉,牛肉品质明显优于公牛。  相似文献   

7.
本试验旨在研究去势对荷斯坦奶公牛生长性能、血液生化指标及屠宰性能的影响。选择34头健康、体重相近荷斯坦奶公牛(270kg左右),随机分为2组,每组17头,一组进行去势处理,另一组未进行去势处理。结果表明:(1)去势对荷斯坦奶公牛的生长性能没有显著影响(P0.05);(2)去势显著降低了前期日粮中Ca、P的表观消化率(P0.05),但显著增加了后期粗脂肪(EE)的表观消化率(P0.05);对两期其他营养物质的表观消化率没有显著影响(P0.05);(3)去势显著提高了后期血清中尿素氮(BUN)、白蛋白(ALB)的含量(P0.05),极显著提高了甘油三酯(TG)含量(P0.01);对两期其他血液指标没有显著影响(P0.05)。(4)去势显著降低了胴体重(P0.05),极显著降低了眼肌面积(P0.01),但极显著提高了大理石花纹等级(P0.01);对其他屠宰指标没有显著影响(P0.05)。综上所述,去势对荷斯坦奶公牛育肥性能没有显著影响,但增加了体内脂肪沉积能力,极显著提高了大理石花纹等级。  相似文献   

8.
本试验研究了秦川牛、安格斯牛和日本和牛不同阶段生长性能指标之间的差异以及育肥开始月龄和育肥开始季节对生长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6~24月龄安格斯牛牛和日本和牛体重及各项体尺指标极显著高于秦川牛(P0.01);育肥开始月龄与育肥效果关系密切,犊牛6月龄开始转入育肥牛舍其肥育末期体重及各项体尺指标极显著高于犊牛4月龄转入的牛(P0.01),显著高于犊牛5月龄转入的牛(P0.05)。品种与肉牛生长性能关系密切,安格斯牛、日本和牛生长速度快于秦川牛。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中国荷斯坦阉割奶公牛与和杂牛屠宰性能和肉品质的比较分析,探索阉割奶公牛生产大理石纹牛肉的潜力。选取11月龄开始在相同饲养条件下强度育肥至26月龄的4头阉割奶公牛和5头和杂牛进行屠宰并对其屠宰性能、肉品质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组牛的屠宰率和肾周脂肪率差异不显著(P0.05);分割部位肉中上脑、眼肉、后臀腿、肩肉占胴体比例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但外脊、胸肉和腹肉的比例在组间差异极显著(P0.01),组间里脊比例差异显著(P0.05);辣椒肉和外脊2个部位的剪切力值、p H值、持水率、蒸煮损失、肉色指标组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小黄瓜条的剪切力值、蒸煮损失和p H值及肉色L*值组间差异显著(P0.05);在营养指标中,外脊的蛋白质、脂肪和水分含量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而辣椒肉和小黄瓜条的这些指标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从11月龄强度育肥至26月龄,阉割奶公牛的屠宰率和肾周脂肪率与和杂牛的相近,而且背部肌肉的大理石纹相似,但前躯和后躯肌内脂肪沉积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10.
旨在探讨放牧对苏山猪生长性能的影响,从而确定苏山猪最佳放牧体重。选取健康、平均体重为60、70和80 kg阶段的育肥期苏山猪各40头,每个体重阶段放牧组和对照组各20头,60 kg阶段放牧75 d, 70 kg阶段放牧45 d, 80 kg阶段放牧21 d,对照组不放牧。检测放牧期苏山猪平均日增重、腹泻率、肠道寄生虫感染率以及死亡率等指标。结果:60 kg阶段,放牧组平均日增重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腹泻率、寄生虫感染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死亡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80 kg阶段,放牧组平均日增重低于对照组,腹泻率和寄生虫感染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均末达到显著水平(P0.05);70 kg阶段,放牧组的平均日增重、腹泻率、寄生虫感染率以及死亡率等指标均处于中间水平。综上所述,随着苏山猪放牧体重的增加,放牧对苏山猪平均日增重、腹泻率、肠道寄生虫感染率以及死亡率的影响逐渐变小,80 kg体重放牧更有利于苏山猪育肥。  相似文献   

11.
本文主要根据动物管理学、家畜营养学以及家畜营养调控等技术原理,将奶公牛分为四个阶段进行饲养,即犊牛期、育成期、育肥期和营养调控期。结果表明:奶公犊19月龄平均体重达到538.50 kg,育肥期150 d平均日增重达到1.27 kg,至少较本地传统饲养奶公犊提前出栏4个月左右,多获利润500元左右。本项目充分利用北疆地区奶公牛的过剩和本地的饲草饲料资源,进行的奶公牛阶段性育肥经济效益显著,其效果评价良好。  相似文献   

12.
为了研究硒对羔羊生长性能、屠宰性能和肉品质的影响,试验采用单因子随机设计,将75日龄滩湖F2代羔羊30只随机分为3组,1组为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2,3组分别在基础日粮中添加含硒2.52,3.78 mg/kg的硒制剂,测定羔羊生产性能、屠宰性能和肉品质指标。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2,3组羔羊总增重和平均日增重显著提高(P0.05),第60天末重和宰前体重极显著提高(P0.01);2组第30天宰前体重和剪切力值均高于对照组和3组,3组第30,60天失水率均高于其他两组。说明日粮中添加2.52,3.78 mg/kg硒能改善羔羊的育肥性能和肉品质。  相似文献   

13.
本试验旨在研究早期断奶羔羊饲喂不同中性洗涤纤维(NDF)水平饲粮对羔羊育肥期生长性能、血清学指标和屠宰性能的影响。选用100只体况良好、体重(6.10±0.10)kg、(18±2)日龄的湖羊公羔,随机分为4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5只羔羊。试验配制NDF水平分别为10%(10N组,作为对照组)、15%(15N组)、20%(20N组)、25%(25N组)的4种饲粮。在21~90日龄阶段,各组羔羊饲喂不同NDF水平的饲粮;在91~150日龄,所有羔羊饲喂同一全混合日粮(TMR),饲粮NDF水平为30%。150日龄时,每组挑选与平均体重相近的6只羔羊,测定血清学指标、屠宰性能和组织器官发育指标。结果表明:1)在90日龄时,15N组、20N组和25N组体重均显著高于10N组(P0.05);在120日龄时,20N组和25N组体重均显著高于10N组(P0.05);在150日龄时,20N组和25N组体重较10N组有增加的趋势(P=0.079)。90~120日龄阶段,20N组和25N组羔羊平均日增重显著高于10N组和15N组(P0.05),20N组羔羊平均干物质采食量显著高于10N组(P0.05);然而,在120~150日龄阶段,20N组和25N组羔羊平均日增重显著低于10N组和15N组(P0.05)。在90~150日龄阶段,羔羊平均日增重、平均干物质采食量及料重比各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2)20N组血清总蛋白含量显著高于10N组(P0.05),20N组和25N组血清白蛋白含量显著高于10N组(P0.05),25N组血清β-羟丁酸含量显著高于10N组和15N组(P0.05)。3)20N组和25N组羔羊胴体重较10N组有增加趋势(P=0.061)。4)10N组头占宰前活重的比例显著高于20N组(P0.05),其余指标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综合得出,早期断奶羔羊饲喂NDF水平不低于15%的饲粮能够提高育肥期羔羊的生长性能。  相似文献   

14.
为了研究大豆秸秆对奶公牛生长育肥性能和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试验选择体重相近的奶公牛45头,随机分为3组,每组15头,Ⅰ组饲喂100%玉米秸秆(对照组),Ⅱ组饲喂25%大豆秸秆+75%玉米秸秆,Ⅲ组饲喂50%大豆秸秆+50%玉米秸秆,试验期89 d。结果表明:Ⅰ组日增重最高,Ⅱ组和Ⅲ组日增重较Ⅰ组降低,Ⅲ组与Ⅰ组之间差异显著(P0.05),Ⅲ组与Ⅱ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Ⅰ组料重比最低;Ⅱ组和Ⅲ组葡萄糖含量较Ⅰ组显著降低(P0.05),Ⅲ组生长激素含量较Ⅰ组显著降低(P0.05),Ⅰ组尿素氮含量显著低于Ⅲ组(P0.05),Ⅰ组瘦素含量显著低于Ⅲ组(P0.05)。说明大豆秸秆直接饲喂奶公牛替代玉米秸秆的比例应该低于25%,大豆秸秆经过加工或降低替代比例对奶公牛的育肥效果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5.
文章旨在研究日粮中添加不同剂量的酵母培养物对育肥牛生长性能及肉品质的影响。试验选取育肥期西门塔尔杂交肉牛72头,随机分为3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4头牛。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2个试验组分别在基础日粮中添加100和200 g酵母培养物。试验为期120 d,分为1~90 d和91~120 d两个阶段。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日粮中添加200 g酵母培养物显著提高了育肥牛试验期末体重、平均日增重和平均日采食量,显著降低了育肥牛试验期料重比(P<0.05)|日粮中添加200 g酵母培养物显著提高育肥牛背最长肌大理石纹评分(P<0.05)|日粮中添加100和200 g酵母培养物显著降低育肥牛肉色黄度值和滴水损失(P<0.05)|添加200 g酵母培养物可显著降低育肥牛肌肉蒸煮损失(P<0.05)。综上所述,酵母培养物在育肥牛养殖中的应用可以有效提高育肥牛生长性能,提高育肥牛肌肉大理石纹评分,改善肉色,降低肌肉滴水损失和蒸煮损失。酵母培养物在育肥牛养殖中的推荐剂量为200 g/d。 [关键词]酵母培养物|育肥牛|生长性能|屠宰性能|肉品质  相似文献   

16.
《饲料工业》2021,(1):38-43
研究在肉牛饲料中添加不同比例的甘蔗粕通过对其生长性能、屠宰性能、肉品质和血液指标的分析评价甘蔗粕的饲用价值。选择健康,日龄、体重相近的西门塔尔育肥公牛54头,随机分为3组,每组18头。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1组和试验2组分别添加3.5%和7.0%甘蔗粕。试验1组、试验2组、对照组在育肥期日增重、屠宰率、GR值、背膘厚各组之间相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试验2组眼肌面积相比较试验1组、对照组显著增加(P0.05),其他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试验1组、试验2组、对照组在熟肉率、系水力、干物质、粗蛋白等各组之间相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试验2组剪切力和粗脂肪与试验1组和对照组显著差异(P0.05)。日粮中添加甘蔗粕具有提高血液GSH-Px和降低MDA的趋势,对血液生化指标无显著影响。说明甘蔗粕替代部分基础日粮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育肥牛生长性能,提高肉品质和抗氧化能力,并对其血清生化指标等无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7.
试验旨在比较分析德系西门塔尔牛、荷斯坦牛及其杂种后代牛的肉用性能与育肥经济效益。选择5月龄左右、体重在150~200 kg之间的健康公牛15头,其中荷斯坦公牛、西荷杂种一代公牛、德系西门塔尔公牛各5头,分组育肥后称重、屠宰并测算。结果显示:德系西门塔尔牛、西荷杂种牛的全期增重、平均日增重、胴体重、净肉重均显著高于荷斯坦牛(P0.05);西荷杂种牛屠宰率显著高于荷斯坦牛(P0.05),而德系西门塔尔牛屠宰率与荷斯坦牛之间差异极显著(P0.01);在净肉率指标上,也表现为德系西门塔尔牛与西荷杂种牛极显著高于荷斯坦牛(P0.01)。在同等条件下,不考虑人工、设备折旧、水电及市场等因素影响,德系西门塔尔牛与西荷杂种牛的收益要远高于荷斯坦牛。综上所述,德系西门塔尔牛、西荷杂种后代牛与荷斯坦牛相比,具有更优的肉用性能,且屠宰后的综合收益更高,德系西门塔尔牛改良中低产荷斯坦牛的杂交模式可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选择24只10月龄初始体重37.21±0.45 kg的辽宁绒山羊羯羊。试验动物分成3组,1组为高能高蛋白组,2组为中能中蛋白组,3组为对照组。连续育肥5个月,每月屠宰1次,研究增重、屠宰性能和肉品质指标。结果显示,试验1组和2组日增重、屠宰率均显著(P<0.05)高于对照组;胴体净肉率、眼肌面积、肾周脂肪量、肾周脂肪占胴体比、GR值均极显著(P<0.01)高于对照组;试验1组和2组剪切力显著(P<0.05)低于对照组;试验1组的耗料增重比最低,试验2组饲料成本和单位增重成本最低。研究表明,辽宁绒山羊羯羊经过育肥,屠宰性能、肉质品质均得到改善;效益分析表明,中等能量中等蛋白水平日粮育肥羯羊经济效益最好。  相似文献   

19.
本试验旨在研究早期断奶并补饲代乳粉对羔羊生长性能、消化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及肉品质的持续影响。选取60只体重[(8.26±2.14) kg]、日龄[(20±1)日龄]相近的健康湖羊公羔,随机分成随母哺乳组(ER组)和早期断奶组(EW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5只羔羊。ER组羔羊饲喂母乳+开食料,至60日龄断母乳;EW组羔羊饲喂代乳粉+开食料,至开食料采食量达到300 g/d时停止饲喂代乳粉。所有羔羊从20日龄开始补饲开食料至65日龄,之后过渡至育肥颗粒料。羔羊65日龄前每隔10 d称重,65日龄后每隔30 d称重;在羔羊65、120、180日龄晨饲前颈静脉采血测定血清生化指标;在55~65日龄、115~125日龄、170~180日龄阶段,每个重复选取1只(共12只)羊进行消化代谢试验;在180日龄,每个重复选取1只(共12只)羊屠宰测定肉品质。结果显示:1) EW组羔羊46~55日龄阶段平均日增重显著低于ER组(P0.05),91~120日龄阶段平均日增重显著高于ER组(P0.05)。2) EW组羔羊55~60日龄、115~125日龄、170~180日龄阶段各营养物质消化率相较ER组均未出现显著差异(P0.05)。3)EW组羔羊65、120日龄时血清尿素氮、生长激素含量显著高于ER组(P0.05),EW组羔羊180日龄时血清β-羟丁酸含量显著低于ER组(P0.05)。4)早期断奶并补饲代乳粉对羔羊180日龄宰前活重、屠宰率及肉品质指标均无显著影响(P0.05)。综上所述,早期断奶并补饲代乳粉降低了羔羊哺乳阶段(25~65日龄)的生长性能,但提高了育肥前期(66~120日龄)羔羊的生长性能,对育肥后期(121~180日龄)羔羊的生长性能、消化性能及肉品质均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20.
《饲料工业》2017,(5):29-32
试验研究了自然放牧(NG)与放牧补饲(GS)育肥对呼伦贝尔羊(HL)和呼杜杂交1代(HZ)羔羊育肥性能及屠宰性能的影响。采用2×2完全随机试验设计,选择4月龄断奶后HL和HZ公羔各60只,共120只,分为4组,每组30只。因素1为育肥方式,分为NG与GS;因素2为品种,分为HI和HZ。育肥期均为60 d。结果表明,与NG组相比,GS能显著增加羔羊的体重、日增重、宰前活重、胴体重、屠宰率、净肉重、净肉率与大网膜脂重,提高屠宰性能(P<0.05);在整个育肥阶段,HZ羔羊体重均显著高于HI羔羊(P<0.05),且HZ羔羊屠宰性能优于呼伦贝尔羔羊。与NG相比,GS可显著提高羔羊的育肥性能和屠宰性能;同种育肥方式下,HZ羔羊体重增加极显著大于HL羔羊,且屠宰性能较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